原文: 味苦,平,無毒。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 火瘍。一名腐腸。生川谷。 注解: 1、黃芩:苦平,清熱要藥,解肝膽、三焦系統(tǒng)的熱毒。 2、黃里帶點青,中間空虛,用途非常多,各種的熱,各種的黃,清熱的藥(去心肺、大小腸諸經(jīng)的熱,肝膽的火、黃疸、熱利),往來寒熱,肝膽病。心下痞,旁治胸脅苦滿、嘔吐下利。肝膽的病必用黃芩。 3、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jīng)。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臨床用名有黃芩、酒黃芩、膽汁拌黃芩、黃芩炭。 入經(jīng)絡(luò):手太陰肺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 應(yīng)用方劑: 葛根黃芩黃連湯、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附子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桂枝干姜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麻黃升麻湯、戒煙湯(煙癮難戒)、奔豚湯、六物黃芩湯、王不留行散、當(dāng)歸散、三物黃芩湯、大黃?蟲丸、澤漆湯、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千金三黃湯、小續(xù)命湯、黃連解毒湯 主治: 1、黃芩為清熱要藥,功能去心肺大小腸諸經(jīng)之熱,肝膽之火。主治黃疸,腸澼泄利,風(fēng)熱,濕熱:天行熱疾,女科養(yǎng)陰安胎。 2、顏色有點綠,解肝膽、三焦系統(tǒng)的熱毒 藥性: 味苦性平 禁忌: 1、過服損胃,血虛寒中者忌。 2、水飲時不用:小柴胡湯證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3、小柴胡湯證腹中痛者,去黃芩 引述: 【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甄權(quán)】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壅氣,治五淋,令人宣暢,解熱渴。 【容川】黃芩味苦,中多空虛,有孔道,人身惟三焦;是行水氣之孔道主相火,故主清相火, 火逆嘔苦、黃芩為正藥。此藥苦而色綠,故能入瞻。 【藥征】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脅滿,嘔吐下利也。 【靈胎】清熱止利。 應(yīng)用與比較: 1、舌苔代表胃的津液,如果舌苔黃,代表有熱,如果舌苔黃但不是非常干燥,就是用黃芩黃連;如果是舌苔黃而且非常干燥,就是用石膏。 2、(1)梔子味苦象心包,故瀉心包絡(luò)之火。 (2)連翹亦象心包,而質(zhì)輕揚,味微苦,則輕清上達,清心與上焦頭目之火。 (3)蓮子象心,而蓮心又在其中,味又極苦,有似離中陰爻,用以清心中之火,最為相合。 (4)黃芩味苦,中多虛空有孔道,人身惟三焦是行水氣之孔道,主相火。黃芩中空有孔,入三焦而味又苦,故主清相火。 (5)龍膽草、胡黃連,味苦而堅澀,兼水木之性,故皆瀉肝膽之木火。惟膽草根多而深細,故瀉火并兼降利。胡黃連則守而不走,是宜細別。 (6)大黃味苦,形大而氣烈,故走脾胃,下火更速。 3、上焦肺里面的熱,通通要用黃芩,心臟里面的熱用黃連 4、咽喉淋巴濾泡增生,小柴胡湯加細辛。細辛配黃芩,一寒一溫,治療免疫系統(tǒng)疾病有特殊療效,包括由于B細胞活化、淋巴濾泡增生引起的諸多咽喉的癥狀。 5、石膏和黃芩、黃連都去熱,區(qū)別: (1)石膏甘味,用于純熱癥,去胃家實熱,如大渴 (2)芩連苦味,去胃家虛熱,有渴但非大渴,往來寒熱 (3)黃連解血里面的毒,黃芩解三焦淋巴系統(tǒng)、肝膽方面的熱毒 6、黃連二錢、黃芩三錢、黃柏三錢-->黃連苦味入心,可解尿毒 (三黃降三酸甘油脂) 7、除上焦虛熱:梔子、黃連、竹茹、黃芩、豆豉 8、舌頭上齒痕或者地圖樣的舌苔,用川穹,丹皮,紅花,黃芩,黃連,阿膠。胸痛(強烈如刀刺痛持續(xù)痛)。 9、(1)舌苔黃濕:用烏梅丸; (2)舌苔黃濕、體胖、胃強:天花五錢、石膏二兩、知母五錢; (3)舌苔一點黃, 有虛熱:黃芩三錢,梔子三錢; (4)舌苔黃:黃芩三錢,黃連二錢。 10、侯氏黑散治冷也,而必用黃芩。風(fēng)引湯治熱也,而必用干姜,此冷熱相引之理。 11、柴胡、黃芩、郁金、白術(shù)--> 倪師常用的疏肝清肝四藥 12、經(jīng)方家有幾個看法,第一個若不會用梔子,第二個若不會用茵陳,第三個若不會用黃芩,第四個若不會用柏子仁這幾味藥的話,是無法將肝病治好的。所有肝硬化、肝癌的病人,我們一定會用到這幾味,就是張仲景要告訴我們的,其他的藥是臨癥時再做加減的。 13、鼻淵、腦漏、鼻癰、鼻中息肉等之臭膿滴瀝,或濁涕不止,不聞香臭等,皆由同中郁毒之所致,腦漏尤為惡證,若不早治之,則或至不起,俱宜葛根湯加術(shù)附湯。鼻涕如果說是黃、黏稠的,這是濕熱,就改成加些黃芩等去熱的藥在里面。 14、肝癌里面一定有熱所以加黃芩; 15、治療膽結(jié)石:柴胡三錢,黃芩三錢,炙甘草三錢,五倍子三錢(醋炒過),海金沙三錢,加枳實寬膽。 16、黃芩(3錢)與白芍(5錢)可治療足趾感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