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是一個褒義詞嗎?和朋友探討“堅持”這個詞,產(chǎn)生了一個思考,當你覺得一個事情需要堅持的時候,它本身的意義和你對它產(chǎn)生的興趣還在嗎? 我們經(jīng)常在各種媒體里看到一句話:自律帶來自由。那么請問大家是怎樣定義這個“自律”的呢? 傳統(tǒng)觀念里認為自律就是要有毅力,要克服惰性,要與人性里的“貪嗔癡”作斗爭,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于是,我們不管是學習、工作、生活,或者是做一些比較辛苦的事,比如減肥,都會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堅持,堅持似乎是取得成就、獲得成績的背書,所以從這個維度上來說,“堅持”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褒義詞。 我們是否考慮過,在堅持的過程中自己是否愉悅呢?長期堅持做一件讓自己并不快樂,甚至是為了堅持而堅持的事情,真的有意義嗎? 然而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場景,或者一些留存下來的傳統(tǒng)會告訴你做這件事情是對的,所以你應該去努力堅持。注意!想一想“應該”這個詞在我們生活中出現(xiàn)的頻率,如果很高,就有可能造就了一種“應該思維”。 比如我們覺得自己應該去減肥了,應該學習一門普遍意義上很有前景的專業(yè),應該做一份薪水不錯、高保障的工作。再或者在生活上,什么樣的審美才是公認的美,怎么樣的人生才是值得過的人生。最后,為了這場我“應該堅持努力”的行為藝術(shù),你去做了一個自己不喜歡卻看起來“還不錯”的工作;別人考證是自發(fā)地提升專業(yè)技能,你是為了考證而考證;有的人早起跑步是為了體會那種酣暢淋漓的快感,你是為了完成自己制定的那個近乎苛刻的時間表,而且兩天后也許就放棄了;再或者興致沖沖辦了一張健身卡,最后淪為洗澡卡。 這種應該思維的底層邏輯,是別人告訴你什么是對的,它是一種外界創(chuàng)造的理想性規(guī)則,受到這種思維影響的人,總是愿意調(diào)整自己去適應或者達到外界的要求,在“別人”制定的規(guī)則里搭建一個“會被喜愛的理想自我”,并且為了成為這個“自我”而努力,但這個自我并不一定是他內(nèi)心真正想要成為的自我。 這本質(zhì)上是一個思維的誤區(qū)。 這個思維如果存在于我們的理性腦之內(nèi),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長期影響作用,你就會不斷地告訴自己:這是對的,我應該努力堅持。與此同時,又去壓制感性腦,也就是壓制潛意識里的真實愿望,感性腦只能悻悻地告訴你:我不開心。 還記得我們說過理性腦在感性腦面前就是個弟弟嗎?感性腦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它在反復被壓抑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在積蓄反彈的力量。 所以總是強迫自己應該干什么,但是沒有內(nèi)生動力去驅(qū)動,結(jié)局有可能就是不斷地放棄“堅持”或者“苦苦地堅持”,如果“沒心沒肺”的話就還好,無非是每次堅持失敗的時候不開心一下就翻篇了。但是如果每次的負面反饋都隨著情緒積壓下來,長此以往,很有可能引發(fā)和堆積一種“為什么我那么差勁,總是一事無成”的焦慮情緒。 所以應該思維看似積極上進,其實是一種僵固思維,如果你也認同,不妨看一看幾個調(diào)整這一認知的小Tips: 當然,思維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時,我們的活動也常常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我們可以慢慢探討和練習摒棄應該思維的方式方法,畢竟誰不想過一個在秩序框架下更盡興的人生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