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恒情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fā)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近日,國家六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從縣域、學校、學生3個層面提出具體指標,強調教育過程質量,抓住了當前義務教育評價的“老大難”問題。強化“過程性評價”,注重差異性和多樣性,關注每一所學校和每一名學生,有助于提高評價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從而讓教育回歸本原,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以往的教育評價模式里,通常都是“唯分數(shù)”“唯升學”論英雄。這樣的評價模式本質上是一種結果性評價,只要考試成績還湊合,只要能邁過升學門檻,就可以“一俊遮百丑”。這種功利性的評價機制,既弱化了對教育過程質量的追求,也帶來了刷題、應試、搶跑等問題。當過程性評價陷入邊緣化境地,“唯分數(shù)”“唯升學”的評價導向就會大行其道,教育評價的制度善意就會大打折扣。 發(fā)達國家的教育評價體系非常重視過程性評價。比如,澳大利亞的大學為學生頒發(fā)兩個證書,一個是學位證書,一個是能力證書,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能力證書,因為能力證書是對學生大學生活的過程性評價,學位證書則是一種結論性評價。事實表明,把學生的成長過程納入教育評價體系,不僅有助于學校轉變教育理念,也有助于學校特色發(fā)展和學生個性發(fā)展。 通過強化過程質量確保結果質量,會讓教育評價的指揮棒更有“準頭”。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全面健康發(fā)展,基于此,教育評價要回歸教育本質、教育規(guī)律,既關注學生發(fā)展、學校辦學、縣域義務教育發(fā)展程度,又關注縣域、學校全面育人整體成效和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情況……這些改革嘗試對讓教育教學回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軌道有很大幫助。我們必須拿出攻堅克難的勇氣、久久為功的韌勁,確?!对u價指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解決好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是激發(fā)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生機活力的關鍵一步。讓教育評價回歸教育的本質、規(guī)律和初心,才能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才。 (作者丁恒情,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 (蒲公英評論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