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詩 契此和尚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凈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半夜哼的小曲,悄悄地…… 一聽這首詩,就有一種農(nóng)禪的味道在里面。農(nóng)禪與耕讀,是世外世內(nèi)兩大重要的傳統(tǒng)。 契此和尚就是我們熟知的布袋和尚。說起布袋和尚,我們會有幾個形象在心中生起——大肚、笑臉、扛著布袋。承的是彌勒一系。很多寺院多有這副對聯(lián)“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span> 布袋和尚的真實記載不多,多是靈異的,顯化的傳說,他活動在唐末五代時期,那個時期是中國最混亂的時期之一。這個時期,大眾生活得很苦,戰(zhàn)亂多,所以渴望到得幫助,脫離這種苦難的現(xiàn)狀。有這樣的心理訴求,布袋和尚也就容易應(yīng)運而生,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神奇的故事。 我是很喜歡這首插秧歌的,時常也哼著這個曲調(diào)。這首詩,版本不一,這里不做深究,探一探詩歌的趣意。 手持青秧插滿田——小時候的記憶猶新啊,我們那插秧的時候應(yīng)該是夏天,每當那個時候,我們小孩子是最開心的,可以和大人一起到田里去玩了,大人們是很辛苦的,插秧是一個很累的活,泡在水里一天,彎著腰,頂著太陽,很辛苦的。小時候的我們哪知道大人的辛苦,就在天里瘋玩啊,抓泥鰍啊,摸魚啊,也裝模裝樣插秧,時常被大人趕走,反正就是搗亂。 低頭便見水中天——那是真的,水田里的水還是很干凈,天空倒影在水田里,藍天白云的,很美。實際的插秧人是關(guān)注不到這點的,沒有這個閑心去關(guān)注這些,心里合計著做了多少,還要做多久,中午、晚上吃什么,回想著這些?,F(xiàn)在工作了,發(fā)現(xiàn)和種田人一樣啊,還是在事情中,沒有看見事情之外的,天地氣象。入乎其中,不能出乎其外。 人在做事的時候,要有一顆有余之心。不能被事情捆綁住了。忙里偷得閑。我在工作的時候,會泡一壺茶,解渴與調(diào)心兩行。 心地清凈方為道——眼中有塵三界窄,心中無事一床寬。世事紛擾,唯在一心啊。禪宗的根子在心,故有——佛于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心地清凈,法門自現(xiàn),不用我們?nèi)デ蠓ā?/span> 退步原來是向前——是法來找你,不是你去尋法。道在腳下,不是不顧腳下而尋道。退步是向前,原來我們一直以來的忙忙碌碌,多是瞎折騰,水是越攪越渾啊。 插秧就是啊,退著插,退著退著,最后田就插滿了。 這首詩,重點在心地清凈。對于插秧一事,重點在一直插下去,再苦再累也要做下去。農(nóng)民不會覺得這么累啊,不干了。不干了,就沒有收成,就餓肚子,就活不下去,農(nóng)民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再累也會咬著牙做下去,這是生死大事。農(nóng)事無小事。 人活著說簡單也簡單,有吃的,不餓肚子。有住的,遮風避雨,也就夠了。說不簡單呢,錦衣玉食,別墅洋房,都不會滿足,不得幸福。 大肚能容,容得是任何一種境遇,都能隨遇而安,歡喜面對,所以笑口常開。因為在任何時候,心地清凈都是可能的。 布袋和尚辭世時據(jù)說留下一首偈字——“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strong>彌勒代表一種生命的狀態(tài),是心地清凈,隨順世人的一種狀態(tài)。不向外求,是禪、佛學的特色。內(nèi)心就是個大寶藏。 想起另一首禪詩——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guān)鎖。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這是宋朝的一個叫柴陵郁禪師寫的詩歌,是他悟的道。向上一路,千圣不傳。這顆明珠,是需要每個人自己去找尋,覺察覺悟。 這位禪師的明珠,大概也是神秀禪師的明鏡臺吧(見——禪詩小品 | 六祖無相偈)。 心地本清凈啊,神秀時時勤拂拭的工夫,或許不是用在心地上?!?span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simsun, arial, tahoma;font-size: 15px;letter-spacing: 1px;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塵盡光生”,也不單是時時勤拂拭的結(jié)果,而恰恰是柴陵郁摔一跤獲得的悟道機緣。 六祖慧能生于唐初,卒于盛唐。布袋和尚,生于唐末,卒于五代后梁時期。很好記錄著大唐幾百年的禪風變遷。禪風到了之后的宋朝又是一大變,后面的禪詩會寫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