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博物館收藏了眾多的中國古代書法精品。先后分兩期展出。本文綜合兩期展品,按以時代為序列來呈現(xiàn),包括“商周至魏晉書法”“隋唐書法”“宋元書法”“明代書法”“清代書法”,集中反映中國古代書法藝術(shù)的基本變遷軌跡。 展館入口處,兩側(cè)巨大的墻面浮雕密密麻麻布滿了各式各樣的漢字“書”,計有一百七十余個。
前言 中國書法是特指以毛筆表現(xiàn)漢字的藝術(shù)。它是中國文字在書法家審美觀的長期運用和發(fā)展下形成的特有藝術(shù)。書法既有語言文字所具有的實用價值,也具有欣賞性的藝術(shù)價值。它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歷史悠久,長盛不衰。 先秦時期的文字已具有用筆、結(jié)體和章法等要素,書法在這時已初步形成。兩漢魏晉之際,文字的書寫已融入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而發(fā)展到審美階段,書圣王羲之則確立了草書的典范。唐代的楷書則為后世確立了法則,影響遠超前代。宋元書法注重抒發(fā)個人性情,帖學流行。明代中期文人書法興盛,晚期頗具創(chuàng)新精神。清初帖學大盛,中期則碑學博興,流風所及直至近代。 先秦至六朝書法
商、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既是十分重要的文字資料,也是含有藝術(shù)內(nèi)涵的精美書法作品。春秋末期開始,漢字向書法的發(fā)展達到了有意識的階段。秦漢時期漢字變遷劇烈,書法家大量產(chǎn)生,對之后書法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魏晉六朝時期書法諸體咸備,名家輩出,是中國書法史上光輝燦爛的時代。
“卜辭大版——牛胛骨”圖片 牛胛骨下部,正面存刻辭四段,約60余字,背有鉆灼痕及刻辭。原為羅振玉舊藏。 局部放大。 大盂鼎拓片軸 《大盂鼎銘文》是一件著名的盂鼎器銘。盂鼎為西周康王時禮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為康王時大臣名盂者而得名,也稱大盂鼎。清道光初年于陜西岐山縣出土。腹內(nèi)銘文19行,291字?,F(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這里展出的僅是圖片。 《大盂鼎》又稱盂鼎,之所以冠以“大”是為了區(qū)別于小盂鼎。這兩個鼎同出,但小盂鼎原器已失,僅存銘文拓本。 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zhì)樸平實,用筆方圓兼?zhèn)?,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shù)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石鼓文 第二鼓多字本 辛酉夏五 翼廠 石鼓文: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為四言詩,為我國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記述秦皇游獵之事,也稱"獵碣"。因分刻于十個鼓狀石上,故又名“十鼓文”。
字體在古文與秦篆之間,一般稱為"大篆",石鼓刻于秦前還是秦后,考古界無定論。
郭沫若鑒定認為應是秦襄公(公元前777~766)時期的作品。劉星、劉牧《石鼓詩文復原譯釋》 研究認為石鼓文產(chǎn)生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至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焚書令下三十日之內(nèi)一段時間的可能性較大 。
2013年1月1日《國家人文歷史》雜志推出"秦石鼓文"是中國九大鎮(zhèn)國之寶 。
翼廠,即朱文鈞(1882-1937),字幼平,號翼廠,翼盦,浙江蕭山人。畢業(yè)于英國牛津大學。故宮博物院成立后即被聘為專門委員,負責鑒定書畫碑帖。翼廠先生學識淵博,能書善畫,博學精鑒又酷愛金石,其一生收藏書籍甚富,達10多萬卷(冊),以古籍、書畫、碑帖為多。有漢唐碑帖善本700余種,多屬罕見之秘本。故其藏書室名為“六唐人齋”。 會稽石拓本冊 明 紙本 每開:縱22.9厘米 橫13.2厘米。
《會稽刻石 》 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 年)巡游會稽(今浙江紹興)時,為了祭奠大禹而命丞相李斯手書銘文,刻石記功的石碑 。
篆書風格似《嶧山碑》筆致工整,結(jié)體規(guī)格化 。 原石唐以前已失,至元代有重刻本,此冊為明拓本,共四十八開 。 孔宙碑拓本冊 清 紙本 每開:縱24厘米 橫15厘米 《孔宙碑》全稱《漢泰山都尉孔宙碑》,碑主人孔宙,字季將,孔融之父,碑今在山東曲阜孔廟。其書法文字結(jié)體端莊而飄逸,風度翩翩,是漢隸中的精品。此冊為清乾隆拓本,共五十單開。
曹全碑拓本冊 清 紙本 每開:縱23.8厘米 橫14.1厘米《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立于東漢中平二年(185),今存陜西碑林。書法風格秀逸多姿,結(jié)體勻整,為歷代書家推崇,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此冊為清康熙拓本,共四十六單開。
公元697年(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鳳閣侍郎王方慶獻出他十一代祖王導,十代祖王羲之、王薈,九代祖王獻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門二十八人的墨跡珍本十卷獻出?!度f歲通天帖》的名稱始于宋代岳珂。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十卷二十八人書,在唐代稱為《寶章集》。原本久已亡佚,因此岳珂著《寶真齋法書贊》卷七著錄,稱殘存的七人十帖連尾款的一卷為《萬歲通天帖》。《寶章集》原十卷久已亡佚,傳之于世的是摹本。摹本在流傳過程中兩次遭火劫。重裝后,次序錯亂,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書翰。1922年溥儀攜往長春,1948年由鄭洞國率部在長春起義時,交于負責接收的解放軍部隊,1954年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 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辦。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 薈頓首,,為念。吾癤腫,甚無賴,力不次,頓首。題簽字為:臣十代叔祖晉侍中衛(wèi)將軍薈書) 《癤腫帖》書法筆鋒剛健挺拔,極有力度,神韻清和秀雅,獨具一格。風格與其恬虛守清、與王薈不慕榮利的人品相表里,是“書如其人”的又一例證。 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 翁尊體安和,伏慰侍省,小兒并健。適遣信集澤山村,自當令卿知吾言之不虛也。郭桂陽已至,將甲甚精。唯王臨慶軍馬小不稱耳!以病告公差耶,秋冬不復憂病也。遲更知問。七月廿七日。 用筆風格:用筆中的起、收筆變化較多,順鋒、逆鋒、出鋒、藏鋒各具特色;而行筆過程則相對較為單純,減少了提按、曲直之變而求線條之通暢、勁挺。 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 臣九代三從伯祖晉黃門郎徽之書 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勝,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異惡懸心,雨濕熱復何似,食不?吾牽勞并頓,勿復,數(shù)日還,汝比自護。力不具。徽之等書。姚懷珍,滿騫。
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行楷:廿九日獻之白:昨遂不奉別,悵恨深。體中復何如。弟甚頓,勿勿不具。獻之再拜。 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帖》、《在職帖》),行楷: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職三載,家貧,仰希江郢所統(tǒng)小郡,謹牒。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啟。 《太子舍人帖》規(guī)整秀雅,端莊柔和,楷中帶行,靜穆純樸,反映出很深的功力。
第八帖王慈《栢酒帖》:臣六代從伯祖齊侍中懿子慈書 得栢酒等六種,足下出此已久,忽致厚費,深勞念慰。王慈具答。唐懷充
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范武騎。汝比可也,定以何日達東,想大小并可行。遲陳賜還。知汝劣劣,吾常耳。即具。
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無申帖》)行書一日無申,只有正屬雨氣方昏,得告,深慰。吾夜來患喉痛,憒憒,何強,晚當故造遲敘談。惟反,月。 《喉痛帖》不拘成法、大膽潑辣。通篇觀之,結(jié)字險峻,上窄下寬,左右拉開距離,形成強烈的對比。筆畫忽粗忽細,章法茂密,楷、行、草相雜,別具一格。既傳承二王筆法,又流露出自我創(chuàng)新的意識。 此外,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題跋,俱稱其鉤摹精到。 南宋岳珂
元代張雨 明代文徵明。 明代董其昌 “嶧山碑拓本冊”,清,紙本。
《嶧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東巡時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塊,內(nèi)容是歌頌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的功績。
碑文篆書傳為李斯所作,原石早已不存,后有宋人摹刻。此冊為清翻刻本,共三十八開。 乙瑛碑拓本冊 明 紙本
此冊為明拓本,共四十三開。 《乙瑛碑》全稱《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東漢永興元年(153年)立,碑今在山東曲阜孔廟。
此碑結(jié)體方整,骨肉勻停,法度嚴謹,用筆方圓兼?zhèn)?,平正中有秀逸之氣,是漢隸成熟期的典型作品。 蘭亭集序拓本卷 北宋 紙本
《蘭亭集序》是東晉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 (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 ,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文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對于生死無常的感慨。書法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真跡已佚,有“神龍本”等流傳。此卷為北宋拓本,有張則之諸家收藏印,拖尾有董其昌、荊溪柱二人跋,《石渠寶笈續(xù)編》 著錄。 《始平公造像記拓本冊》,清,紙本。 《始平公造像記》是北魏所造石像的一篇題記,文字陽刻位于洛陽龍門石窟,其文字為書法藝術(shù)的珍品,以陽剛之美流傳于世。此冊為清末拓本,共六十開。 之二 之三 東晉楷書曹娥誄辭卷
詳圖。 真書曹娥誄辭卷 佚名 東晉 絹本 縱32.3厘米,橫54.3厘米。 此卷墨跡是傳世小楷書早期杰作。
書者名字已佚,但就作品本身風貌及有關(guān)文獻記載,可以確認為唐以前的作品。 隋唐書法 隋代立國較短,書法臻于南北融合,為唐代書法起了先導作用。唐初社會安定,經(jīng)濟日益繁榮,書法亦蓬勃發(fā)展。朝廷設(shè)書學博士,以書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書法,倡導書學,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書法。這對唐代書法的發(fā)展和繁榮,起了推動作用。唐初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為代表,而后有顏真卿、柳公權(quán)等,奠定了楷書的法度規(guī)范。草書前有孫過庭,后有張旭、懷素,氣勢飛動,格調(diào)不凡。 歐陽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wèi)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并稱"歐虞",后人以其書于平正中見險絕,最便于初學者,號為"歐體"。他博覽古今,書法尤工正、行二體,學二王,吸收漢隸和魏晉以來楷法,筆力險勁刻厲,意態(tài)精密俊逸,法度森嚴。 唐歐陽詢行書《千字文卷》紙本。
全卷縱25厘米,橫308厘米。
此卷為歐陽詢早年用功之作,首尾百余行,前后千余字,自始至終,絲諸不茍。
用筆橫劃豎起,筆鋒似露實藏,中鋒多于側(cè)鋒。 字體修長,結(jié)字疏密適度,章法字距密,行距疏,用墨雖重而肥瘦適中,無“絕濃必滯鋒毫”的弊病。 雖為早期之作,卻已有“勁險刻厲”的風格。 唐歐陽詢的《行書仲尼夢奠帖卷》 評論和贊譽部分幾乎占據(jù)了全幅長度的四分之三。只有中間部分是歐陽詢所寫“仲尼夢奠帖”,共七十八字。
此卷為其晚年精品,共九行,七十八字,章法疏朗,結(jié)字修長嚴整,行筆順應結(jié)字與章法,瘦勁猛銳又自然流暢。 仲尼夢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齡,具不滿百。彭祖資以導養(yǎng),樊重任性,裁過盈數(shù),終歸冥滅。無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歸丘墓,神還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必不差二。 乾隆題:“真跡無疑”。 明首輔楊士奇跋。 清高士奇跋。 元郭天錫跋。 趙孟頫題跋。 清王鴻緒跋。 唐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卷》 紙本 其作者在北宋初被誤認為是謝靈運,至明董其昌方指出為張旭所書。 張旭(658~742年),字伯高,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為人灑脫不羈,豁達豪放,嗜好飲酒。書法以“急風驟雨之勢"的草書最為知名,世稱“狂草 ”。與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舞并稱為“三絕”。黃庭堅評其書為“草書之冠冕”。其書法筆畫連綿回繞,縱逸飛動,字形變化豐富,布局大開大合,氣勢博大,激情充溢而又不失規(guī)矩。
此卷于五色箋上狂草書庾信《步虛詞》二首: 東明九芝蓋,北燭五云車。飄飖入倒景,出沒上煙霞。春泉下玉霤,青鳥向金華 。漢帝看桃核,齊侯問棘花。應逐上元酒,同來訪蔡家。
北闕臨丹水, 南宮生絳云。龍泥印玉簡,大火練真文。上元風雨散,中天歌吹分,虛駕千尋上,空香萬里聞。
謝靈運《王子晉贊》:淑質(zhì)非不麗,難之以萬年。儲宮非不貴,豈若上登天。王子復清曠,區(qū)中實嘩囂。喧既見浮丘公,與爾共紛繙。
謝靈運《巖下一老翁四五少年贊》:衡山采藥人,路迷糧亦絕。過息巖下坐,正見相對說。一老四五少,仙隱不別可?其書非世教,其人必賢哲。
唐沈弘楷書龍朔二年寫《經(jīng)卷》 紙本
此卷為經(jīng)生沈弘于云際山寺所書《阿毗縣毗婆沙智撻度修智品第四》,屬唐寫經(jīng)代表作品。小楷經(jīng)文結(jié)體嚴謹,端莊秀媚,開唐初瘦硬勁健之新風貌。 書者在書寫中達到了平和靜穆的境界,至使通篇萬余字,貫徹始終,無一懈筆,不失行次,這種超脫不俗的高雅性情和精良的書法技巧為初唐寫經(jīng)少見之佳品。
唐孫過庭草書《千字文第五本卷》 唐孫過庭,字虔禮,富陽(今屬浙江富陽) 人,一說河南人。官率府錄事參軍,唐代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工正、行、草書,對后世書壇影響頗大。 書體以草為主,也摻雜一些章草,但與《書譜》面狐頗不一致。但草法上下連接,甚為精熟,無一乖筆,殊堪玩味。卷后有宋王詵跋,頗為珍貴。此卷并非孫氏原作,而是宋元間人的臨仿本,臨仿年代,尚有爭議。 唐佚名草書《恪法師第一抄卷》 為羅振玉先生舊藏,上有羅氏三方用印??v28.9厘米,橫777厘米。通篇用草書寫于較為厚實的白麻紙之上,共用紙19張,全文501行,每行多則27字,少則22字不等,約1萬3千余字。文本主要內(nèi)容為講經(jīng)稿,所涉經(jīng)義較廣,篇中無明確紀年和作者。但通過對所用白麻紙的年代認定,結(jié)合潘吉星先生和日本學者藤枝晃先生對敦煌用紙實驗和研究表明這種白麻紙應在唐開元年以前的盛唐時期。而十九張的整體使用基本上可證明書寫時代為唐垂拱至開元之間。
唐懷素論書帖卷 縱38.5厘米,橫40.5厘米,9行,共85字。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今)名,后來足可深戒,藏真自風發(fā)。近來已四歲,近蒙薄減,今所為其顛逸,全勝往年。所顛形詭異,不知從何而來。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謝》書,問知山中事有(?)也 書法無狂怪之勢,有別二王等前人草法,圓渾高雅?;蛞詾樘?、宋間摹寫本。懷素的《論書帖》帖前有宋徽宗趙佶金書簽題《唐僧懷素行書論書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書釋文,趙孟頫、項元汴等人題跋。
趙孟頫題跋:懷素書所以妙者,雖率意顛逸,千變?nèi)f化,終不離魏晉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隨俗繳繞,不合古法,不識者以為奇,不滿識者一笑。此卷是素師肺腑中流出,尋常所見,皆不能及之也。延祐五年十月廿三日為彥清書,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趙孟頫書。 題跋: 題跋:
題跋:
唐《王居士磚塔銘》拓本冊 全稱《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唐上官靈芝撰文,敬客書,敬客生平不詳,銘刻于顯慶三年(658年),明萬歷年間出土。此冊為明拓本,共七開。 此銘是初唐楷書碑刻之上品,書法既有唐楷之嚴謹法度,又有魏晉之飄逸神采,楷法精妙,體勢俊逸,風神挺秀,婉麗秀整,深獲世人喜愛。
原碑于明萬歷年間出土于陜西西安終南山楩梓谷,出土不久后便斷裂,傳世佳拓極少。
此拓為初出土拓本,剪裱裝冊,共七單開。 唐柳公權(quán)玄秘塔碑拓本冊 柳公權(quán)(778—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人。柳公綽之弟。歷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柳公權(quán)的書法以楷書著稱,初學王羲之,后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吸取了顏真卿、歐陽詢之長,融匯新意,自創(chuàng)獨樹一幟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后世有“顏筋柳骨”的美譽。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并稱“楷書四大家”。
《玄秘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nèi)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并序》,簡稱《大達法師玄秘塔碑》,唐裴休撰文,柳公權(quán)書并篆額,立于會昌元年(841年),現(xiàn)藏西安碑林。 其書法體勢勁媚,骨力遒勁,結(jié)構(gòu)嚴謹,字體清秀,有“柳骨 ”之稱。
此冊為南宋拓本,共五十單開。 唐顏真卿《東方朔像贊冊》 顏真卿(708—784),京兆萬年人,字清臣,曾為平原太守,故稱“顏平原”。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世稱“顏魯公”。顏真卿家學淵博,尤工于文字訓詁。其書從褚遂良、張旭等大家筆法,又受姻親陳郡殷氏影響,古法為之一變。其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舒和,自成一格,世稱“顏體”。 楷書,碑文所刻“平原太守顏真卿書”,內(nèi)容為晉夏侯湛所撰《東方朔畫像贊》。碑額篆書“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并序”,天寶十三年(754)十二月立于德州。 時年顏真卿四十六歲,正值壯年,神明煥發(fā),意氣干云,頗為后世珍重。此作清勁雄壯,峭拔開張,為顏真卿的代表作之一。蘇東坡曾盛贊之,認為此碑字間“不失清遠,其后見逸少本,乃知魯公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非自得于書,未易為言此也”。明人有云:“書法峭拔奮張,固是魯公得意筆也?!?/span>
宋元書法 北宋歐陽修行書自書詩文稿卷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以文章著稱于世,為唐宋古文八家之一。主修《新唐書》和《新五代史》。書法字體新麗,神采秀發(fā),自成一家。 此卷由《歐陽氏圖譜序》手稿后部及《夜宿中書東閣詩》兩部分組成,手稿受顏真卿影響,落筆提按。 節(jié)奏分明,通篇隨意輕松,雖多有涂改、增刪處,仍顯得流暢自然。 卷后有元張雨等十余人題跋,《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張雨跋
趙孟頫跋
南宋趙佶草書千字文卷。 趙佶(1082~1135年),即宋微宗,北宋 皇帝、書畫家。在位時廣收歷代文物、書畫,極一時之盛,親自主持翰林圖畫院,編輯《宣和書譜》、《宜和畫譜》。 此卷書于十一米描金云龍箋上,筆勢灑脫勁利、變幻莫測,一氣呵成,有如疾風驟雨,氣派非凡。 書于宜和壬寅(1122年),作者時年四十歲。 書法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體"。 趙佶瘦金體楷書較多見,草書流傳絕少。
南宋趙構(gòu)章草書洛神賦卷 趙構(gòu)(1107~1187年),即南宋高宗皇帝,字德基,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封康王,靖康二年(1127年)于臨安即皇帝位,在位三十六年。留心書畫,對書法用功尤勤,初學黃庭堅,后學米芾,進而上溯晉唐,對南宋君臣書法影響尤大。 卷未“德壽殿”款并鈐 “德壽殿御書寶”印,可證為退位后隱居德壽殿所書。 此卷章草書曹植《洛神賦》全文,格調(diào)古樸,運筆沉穩(wěn)圓厚,草法謹嚴又富于韻致。雖是草書,字字獨立,變化很多,熟練生動,提按轉(zhuǎn)折無不如意,字與字之間無引帶,仍然感覺一氣呵成、流暢自如。
宋趙昚章草書后赤壁賦卷 趙昚(1127~1194年)即南宋孝宗皇帝,字元永,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繼皇帝位,在位二十八年。工書法,自云一生別無他好,唯讀書寫字為娛,書風受高宗趙構(gòu)影響。 雖為草書,不溫不火、從容自如,無連綿之習,用筆起訖分明,氣脈連貫。 此卷于瓷青絹泥金章草書蘇軾《后赤壁賦》,筆劃秀勁勻整,行筆圓轉(zhuǎn)流暢,可見趙構(gòu)影響。卷后有元俞貞木等跋,經(jīng)《石渠寶笈》等著錄。 宋王巖叟等四賢行書尺牘合卷 王巖叟(約1042—1092年),字彥霖,大名清平(今河北)人。幼即聰穎,年十八,鄉(xiāng)舉、省試、廷對皆第一,宋哲宗時遷監(jiān)察御史,后拜樞密院士。此卷為北宋王巖叟等四人行書尺牘合卷,首為王宕叟《淳夫帖》,余依次為《參政帖》、《大孝帖》、《持正帖》,作者皆待考。曾經(jīng)明項元注、清宮遞藏,《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淳夫帖》。字體為行楷,信札,七行,四十七字。全文為:“巖叟啟:早來略喜瞻晤蒙教。敬審向夕臺侯萬福,未即上謁少敘謝意。僅奉啟不宣。巖叟再拜,給事淳夫侍講臺坐。十八日?!扁j有“石渠寶笈”、“寶笈三編”、“項墨林鑒賞章”、“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等鑒藏印。 《參政帖》
《大孝帖》 《持正帖》
宋陸游行書自書詩卷,紙本。全卷縱31厘米,橫701厘米。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曾官樞密院編修、知蘷嚴二州、寶章閣待制等。以詩著稱,一生作詩近萬首。亦擅書法,草書學張旭,行書學楊凝式,筆姿瘦硬清新,風格獨具。 此卷行書自作詩《記東村父老言》等八首,筆法老道,行筆流暢,既不刻意求工,又不故作姿態(tài)。書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作者時年八十歲。 引首有明代程南云篆書“放翁遺墨”四字。 《記東村父老言》原上一縷云,水面數(shù)點雨。夾衣己覺冷,秋令遽如許!行行適東村,父老可共語。披衣出迎客,芋栗旋烹煮。自言家近郊,生不識官 府,甚愛問孝書,請學公勿拒。我亦為欣然,開卷發(fā)端緒,講說雖淺近,於子或有補。耕荒兩黃犢,庇身一茅宇,勉讀庶人章,淳風可還古。 《訪隱者不遇》秋高山色青如染,寒雨霏微時數(shù)點。蘭亭在眼久不到,每對湖山輒懷歉。雅聞其下有隱士,漠漠孤煙起松崦。獨攜拄杖行造
之,枳籬數(shù)曲柴門掩。笛聲尚斤人已遯,日啜薄糜終不貶。何如小住共一尊,山藜野芋分猿嗛。 《游近村》:度塹穿林腳愈輕,憑高望遠眼猶明。霜凋老樹寒無色,風掠枯荷颯有聲。泥淺不侵雙草屨,身閑常對一棋枰。茆檐蔬飯歸來晚,已發(fā)城頭長短更。 《癸亥初冬作》開歲忽八十,古來應更稀。我存人盡死,今是昨皆非。愛酒陶元亮,還鄉(xiāng)丁令威。目前尋故物,惟有釣魚磯。 《美睡》老來胸次掃崢嶸,投枕神安氣亦平。漫道布衾如鐵冷,未妨鼻息自雷鳴。天高斗柄闌干曉,露下雞塒腷膊聲。俗念絕知無起處,夢為孤鶴過青城。
《渡頭》蒼檜丹楓古渡頭,小橋橫處系孤舟。范寬只恐今猶在,寫出山陰一片秋。 《雜書》蒲龕坐久暖如春,紙被無聲白似云。除卻放生并施藥,更無一事累天君。萬物并作吾觀復,眾人皆醉我獨醒。走遍世間無著處,閉門鋤菜伴園丁。 近詩一卷,為五七郎書。嘉泰甲子歲正月甲午,用郭端卿所贈猩猩毛筆 ,時年八十矣。
拖尾有元人郭畀、俞庸、程郇三段長題,對陸氏文章翰墨至為推崇,認為是先生得意之作。還有明人陳璉、沈周等題跋。 題跋。 題跋。 題跋。 宋朱熹行書書翰文稿卷,紙本,書心一:縱33.5厘米 橫45.3厘米;書心二:縱28.2厘米 橫113.6厘米。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寓居建州。南宋紹興十八年進士,官至煥章閣待制,提舉南京鴻慶宮,為南宋理學的奠基人和發(fā)揚者。書法早年學鐘繇,善行草,尤善小字,書風沉著典雅。 此卷由《覆允夫糾掾書》手札和《大學或問誠意章》文稿組成。 卷前有佚名繪肖像。畫中人物豐滿,神態(tài)逼真。史料記載,左側(cè)清瘦、白須者為朱熹,右側(cè)可能是其表弟程洵,二位都是當時的大儒。 《七月六日帖》,作于1196年7月6日,是朱熹67歲時寫給表弟程洵的一封信。 《大學或問·誠意章》手稿。縱28.2厘米、橫113.6厘米,則時見隸筆,以方見長。朱熹在臨終前仍在修訂《大學或問》的注釋,可見這份手稿是大儒在生命盡頭綻放的最后“一朵花”。 運筆迅疾,前后呼應,轉(zhuǎn)折自如,行筆中稍斂筆鋒,摻以隸意。
卷后有元朱公遷、明文徵明等十一人題跋。 元 朱公遷題跋。 元 虞集題跋。 明文徵明題跋。 宋文天祥行草書木雞集序卷,紙本。縱24.5厘米,橫96.5厘米。 文天祥(1236—1282年),字宋瑞,號文山,江西廬陵人。進士及第,官至贛州提刑。擅詩文,有《文山集》傳世,書法出自《淳化閣帖》,師法“二王”,具晉人風韻。 此卷為作者應同鄉(xiāng)張疆之求,為其《木雞集》所作的序言,通篇筆勢迅疾,清秀瘦勁。具有俊逸豪邁之氣。書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作者時年三十八歲。 三百五篇,優(yōu)柔而篤厚,選出焉,故極其平易,而極不易學。予嘗讀詩,以選求之。如曰:駕言陟崔嵬。我馬何虺隤。我姑酌金罍。維以不永懷。如曰:自子之東方,我首如飛蓬。豈無膏與沭。為誰作春容。詩非選也。而詩未嘗不選。以此見選實出於詩,特從魏而下,多作五言耳。故嘗謂學選而以選為法。則選為吾祖宗以詩求選,
則吾視選為兄弟之國。予言之而莫予信也。一日,吉水張彊宗甫以木雞集示予,何其酷似選也。從宗甫道予素,宗甫欣然。便有平視曹劉沈謝意思。三百五篇,家有其書,子歸而求之,所謂吾道東矣。 元趙孟頫行書心經(jīng)冊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入元曾任翰林侍讀學士等職。書畫造詣極為精深,倡導復古,強調(diào)“書畫同源”,主張師法自然,篆、隸、真、草各臻神妙,為元代藝壇領(lǐng)袖。
《心經(jīng)行書冊》原為手卷,入清宮后改為冊頁,并加裝檀香木雕花夾板,經(jīng)文前后的白描《觀音像》、《韋陀像》為清人所繪。 此冊是趙孟頫為中峰和尚所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共六開。 行筆急速流轉(zhuǎn),純法二王。 冊后有明王穉登跋,《秘殿珠林續(xù)編》著錄。經(jīng)文后的白描《韋陀像》。
元趙孟頫行書歐陽修秋聲賦卷 《秋聲賦》為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由景生情,抒發(fā)其心里的苦悶及對人生不易的感悟!趙子昂以行書抄錄本賦。 行筆灑脫流暢,結(jié)體豐容縟婉,行間茂密,氣韻匯通,得二王遺韻。 該帖一氣呵成,圓轉(zhuǎn)遒麗,妍潤多姿,乃精美絕倫,絕世之作。 款識上有康熙帝玄燁御書鈐印“康熙御筆之寶”。
元鮮于樞行書王安石詩卷 鮮于樞(1246~1301年),字伯幾,號困學民,漁陽(今北京)人,寓居揚州。官至太常寺典簿。能詩賦、精鑒賞,擅書法,真、行、草皆工,行草取法唐人,奇態(tài)橫生,筆力勁健,與趙孟頫齊名。 此卷行書王安石《題侍郎山水》等詩四首:《題侍郎山水》、《招約之職方并示正甫書記》、《示元度》、《奉酬約之見招》。字大如拳,剛健挺拔,用筆流暢,時有勾連,一氣呵成。書于元至元辛卯(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作者時年三十六歲。卷后元明邢侗跋,曾經(jīng)《石渠寶笈》著錄。
《奉酬約之見招》: 君家段干木,為義畏人侵。馮軾信厚禮,逾垣終褊心。川坻寧有此,園屋諒非今。雨過梅柳凈,潮來蒲稗深。種芳彌近渚,伐翳取遙岑。清節(jié)亦難尚,曠懷差易尋。子猷憐水竹,逸少愜山林。況復能招我,親題漢上襟。 右荊公雜詩。至元辛卯二月八日過君錫真味堂,出紙命書,遂為盡(書)此。 君錫書法得前人之正,又所收秘笈在諸家法帖上,亦須拙筆,亦愛忘其丑之意耶。鮮于樞記。
遼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