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的圖書和文章都告訴我們,要想把書上的內容內化成自己的,最好的方法是應用。但對于如何應用卻沒講。 這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對于不同的知識,不同的讀者情況,想要提供眾人都適應的方法確實不容易。 記筆記、寫書評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并不適合所有人,而且對于應用到實踐,作用還是弱了點。 所以“不知道如何去應用”就讓大多數(shù)人的讀書效果大打折扣。 今天我分享的這種方法,之所以能幫到大家,原因在于它為讀者如何去應用知識提供了具體的思考框架。 這個方法叫“便簽學習法”。 經(jīng)常讀書的人可能馬上就反應過來了,這不是趙周老師的拆書法嗎?是的,這個方法就是來自趙周老師的著作:《這樣讀書就夠了》。書中不但講了如何把知識拆為己用,還講了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以及如何通過成為“學習帶領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使自己成為一個成功的分享者。 今天,我分享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學會如何把知識拆為己用”。因為這個方法一箭雙雕:不但能讓你掌握知識,還是一個現(xiàn)成的寫作工具。 便簽學習法的3個組成部分——標簽1:I=Interpretation,【理解說明】 就是用自己的話復述知識,執(zhí)行過程中請注意,一定不能直接引用原文。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看過一篇文章覺得特別認同,可向別人講述時卻只能說: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可我說不明白。 如果你也經(jīng)常這樣,那可要引起注意了。因為你所謂的“有收獲”其實僅僅止步于對作者觀點,或者書中知識的認同,其實還沒有把它變成自己的。要想把這種認同內化,第一步就是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出來。 標簽2:A1=Appropriation,【拆為己用-回溯過去】 這一步是與自己的過去建立聯(lián)系,回憶與這個知識點有關的經(jīng)驗。 標簽3:A2=Appropriation,【拆為己用-展望未來】 這一步是與自己的未來建立聯(lián)系,即制定目標和行動計劃。 如果僅僅止步于此,那么這個“便簽學習法”與其它的筆記法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 我們知道讀同樣的一本書,有人感覺收獲很大,有人卻覺得毫無用途,這其中的原因,除了讀者的知識儲備、個人成長經(jīng)歷不同以外,還有個主要原因就是:思考方式不同。 而“便簽學習法”的獨到之處就在于:它提供了詳細的思考框架,可以讓不知所措的人們知道從哪些角度、哪些層面去處理當下的知識—— 獨樹一幟的8字思考原則管理思想大師查爾斯·漢迪曾說:“知識雖然是基礎,但隨時可以拋棄。要學會將推理應用于個人生活。” 這個8字思考原則就是把推理方法也教給了大家。 具體說來就是這8個字:“前因后果”、“適用邊界”—— 追問前因后果
明確適用邊界
當我們在寫三張便簽時,只要參照上面這些思考方向去提問和回答,就能進入深度思考,把信息、知識與自己建立起聯(lián)系。 當然,我們并不需要每次都把所有問題進行思考,只要結合具體的內容靈活運用即可。 這些問題,并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有了它們可以使我們避免一些常見的錯誤—— 謹防思考過程的4個大坑這些問題并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可以幫助我們躲開思考時常踩的坑。 1、盲目聽信: 有句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它強調的就是讀書人一定要獨立思考。 比如說有的書里指出“細節(jié)決定成敗”,而有的書卻說“成功者必須要有大局觀”,此時,作為讀者,到底應該怎樣思考呢? 顯然,這兩個觀點擁有不同的適用邊界,前者更適合不拘小節(jié)的人,后者更適合過分追求細節(jié)的人。所以,讀者如果不知如果理解和應用,完全可以按照前面提到的“8字思考原則”來自問自答。 2、附會舊知: 所謂附會舊知就是指對于新接觸的信息或者知識,用舊有的理論和思維框架去解讀。 比如,有不少長輩都說:比薩餅不就是大餅蓋肉嗎?這就是典型的附會舊知。實際上比薩和餡餅無論是從做工,原材料,賣相,還是口感都有很大的差距。 再比如,對于長銷書,很多人也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就拿《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來說吧,有不少讀者失望地說:還不是老生常談,暢銷就是因為廣告做得好! 一句話,就與一部經(jīng)受住了時間考驗的好書失之交臂了。 其實長銷書不比暢銷書,它能長時間保持銷量,這其中廣告的作用已經(jīng)很小了。既然能廣受好評,自有過人之處。 如果只看那七個習慣,確實不是作者獨創(chuàng)。可一旦你沉下心來仔細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每一點論述當中,都在以實際經(jīng)驗或者案例告訴你如何將它應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當中,這就是本書的最大價值所在。 所以,為了防止“附會舊知”,請在思考時別忘了“前因后果,適用邊界”這8字原則。 3、泛泛而談 這是在標簽1-回溯過去時,最容易犯的錯誤。 點擊下圖,可以幫你更好地理解如何避免泛泛而談—— 因此,在標簽1中請盡量避免用“總是”、“經(jīng)?!边@類的詞,而最好以“有一次……”來代替。 因為不涉及具體事件的思考,還是停留在論述的層面,是觀點,而不是經(jīng)驗。只有和自己的經(jīng)歷或者聽說的事情相連,才能加深理解和記憶,而且也是加強說服能力的有效途徑。 4、空談感慨 這是在標簽2-制定目標和行動計劃時,容易踩的坑。 很多人在感覺有收獲時,特別興奮。他們會寫下自己的感受: -“真是醍醐灌頂!今后一定要照此實踐?!?br>-“哇,太棒了,收獲很大” …… 可惜這些只是決心和感慨,并不是真正的計劃。如果想制定出有效的計劃,必須注重細節(jié)。 我們來看下圖—— 5、照本宣科 在做標簽2時,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不要照抄原文的計劃。因為它就是再具體也不是你的,還是結合自身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方案才能更有利于個人的成長。 對于這一點,書中舉了個別具一格的例子。 建議你在點開圖片之前先問下自己,如果是在書中學到了一個菜譜,你會怎么寫自己的目標和計劃呢? 想好了,再點開圖片看—— 哈哈,好玩嗎? 當一個人有目標了再去行動時,往往效果更好。這位想討老婆高興的朋友,學做這道菜一定比只是炒給自己吃要認真得多。 這個標簽案例很別致也很有趣,它特別形象地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當目標明確地去做一件事時,一個人會多認真,多帶勁兒。 現(xiàn)成的寫作工具通過前面的介紹,相信你已經(jīng)對“便簽讀書法”的用法、好處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那么如何把這種方法用于寫作呢? 特別簡單:因為既有觀點,又有事例,這不就是上好的寫作素材嗎? 如果你在讀書之后,想馬上就把有收獲的知識點進行文字分享,那么只要以標簽內容為主,做好起承轉合,就完成了一篇文章。 即使當時不寫,這些標簽也是日后寫作的現(xiàn)成素材。 其實這種利用卡片進行寫作的方法,在國內外,一直都有作家推崇和使用,國外的比如納博科夫,國內的比如錢鍾書。 C.S.劉易斯曾說:“我的書常常是在我整理抽屜的時候寫成的”。為什么?因為抽屜里常常會翻到很久以前的卡片,上面寫著一些靈感、故事,可以連綴、增補成書。 雖然我們知道這些作家的創(chuàng)作習慣,但對于他們到底是怎么寫卡片的卻不得而知。 現(xiàn)在,我們可以依據(jù)“便簽讀書法”開始積累自己的卡片了,而且由于電子設備的出現(xiàn),以及網(wǎng)絡的發(fā)達,我們把對寫作有用的標簽直接拍照做成電子卡片,保存在諸如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之類的軟件中,積累寫作素材是非常便捷的。 總之,用什么方式記筆記其實只是個形式問題,真正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思考把知識內化、并應用,如何同時還能為寫作積攢現(xiàn)成的素材,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從這個層面來講,這個方法真正核心的部分就是那8個字的思考原則,還記得嗎? 對——“前因后果,適用邊界”! 同時,要想掌握一個技巧,一定要記住“熟能生巧”的道理。在應用此方法之初,可能你會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可一旦形成新的腦回路,能就得心應手了。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