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鑫培 譚鑫培,是一位在當時影響很大的演員,人稱“伶界大王”。 在“庚子”年間,有人曾做過一首庚子即事詩,“太平歌舞尋常事,滿城爭說叫天兒”,這的“叫天兒”即指譚鑫培,因他襲其父譚志道“譚叫天”的稱號而稱“小叫天”。 譚鑫培,原名金福,湖北武昌人。原唱老生,“倒倉”后改習武生,并長期在京郊搭班唱戲。后來嗓音恢復,搭“四喜班”,名聲鵲起。王夢生《梨園佳話》中說:“其唱以神韻勝。本能昆曲,故讀字無訛。又為鄂人,故‘漢調(diào)’為近?!痹诔ㄉ?,他確實宗余三勝者多。 他一改過去老生演唱直腔大嗓的唱法,結合自己的嗓音條件,創(chuàng)出一種講究行腔用嗓、擅花腔,以韻味取勝的唱法來,時稱“云遮月”。譚氏所開創(chuàng)的“柔美”唱腔也為越來越多的演員、行當所吸收,“柔美”成了京劇的主要審美取向。 譚鑫培對京劇史的貢獻是開創(chuàng)了“譚派”,后世老生無不宗譚。他能開創(chuàng)一派的原因之一是他博取眾長。他唱腔多宗余,但其他派別也學。他的這種做法是“集眾家之所長,成一人之絕藝,自有皮黃以來,譚氏一人而已”(陳彥衡《舊劇叢談》)。 京劇老生,向有“安工(唱工)”“衰派(做工)”“靠把”三種分類,各有自己的代表劇目,一般伶人只取一而工。譚氏打破了這種分類,集唱、做、念、打于一身,每一工均善,且都有獨到之處。譚派的代表劇作大都體現(xiàn)了他的這種全面才能,后世承之者寥寥。 譚鑫培飾黃天霸 譚派的弟子很少,但私淑者極多,當時幾乎“無生(老生)不學譚”,傳人分新老兩派,老譚派代 表人物是王又宸,還有譚小培(其子)、貴俊卿、孟小茹、羅小寶、貫大元、賈洪林等。言菊朋,余叔巖早期的表演,也嚴格遵循譚的路子。言、余在繼承譚派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新的老生流派。票界學譚者有紅豆館主、夏山樓主、王雨田、王君直、王庾生,喬藎臣、程君謀等,對譚派的研究皆有精深的造詣。后世眾多演員受譚派影響極深。其孫譚富英的“新譚派”則基本上是“老譚派”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其他行當?shù)难輪T如武生楊小樓,旦行梅蘭芳、王瑤卿等,也受其啟發(fā)和影響頗大。 梅蘭芳之子、著名梅派表演藝術家梅葆玖說道:“譚鑫培先生是與我曾祖父梅巧玲同一時代、同光十三學的人物。譚鑫培先生念我曾祖父的交情,100年前,65歲的譚鑫培就和19歲的梅蘭芳唱《桑園寄子》,直到譚鑫培最后的半年中還提攜梅蘭芳合作演出《汾河灣》《四郎探母》等,給梅蘭芳以后的成名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沒有譚鑫培就沒有梅蘭芳。以后我父親又和譚富英先生有多次重要合作。譚梅兩家的淵源正是中國京劇史的縮影,譚在先、梅在后,這是歷史?!?/p> 其弟子有王月芳、賈洪林、劉喜春、李鑫甫、余叔巖5人。 譚鑫培飾楊延輝 他在塑造人物時,不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講求藝術的美,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創(chuàng)造。當時的“老生三杰”中,孫菊仙的唱善用“膛音”,以慷慨激昂勝;汪桂芬善用“腦后音”,以雄健剛勁勝;譚鑫培不取孫、汪的實大聲寵、滿宮滿調(diào)的實力唱法,而用“云遮月”的嗓音,以聲調(diào)悠揚婉轉,長于抒情取勝,但有時不免略帶感傷。同一劇目如《文昭關》、《捉放曹》、《魚腸劍》等,三人演來,各有特色。譚的唱腔不但集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王九齡、盧勝奎、馮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且廣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臉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調(diào),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跡,又能統(tǒng)一于自己的獨特風格之中,自成一家。 譚鑫培飾黃忠 譚鑫培為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影響深遠,在京劇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半個多世紀以來,很多京劇老生都宗法于他,世稱“譚派”。譚鑫培以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繼承和發(fā)展了民族傳統(tǒng)的戲曲藝術,從他開始,老生藝術進一步規(guī)范化、體系化了,基本穩(wěn)定了京劇的格局;他在60余年的演劇生活中,上至宮廷王府,下至鄉(xiāng)鎮(zhèn)村野,占領過當 時中國各種樣式的舞臺,贏得了各種層次的觀眾。他創(chuàng)造的譚派藝術多方面地代表了我國戲曲的傳統(tǒng)風范。他出色地 傳承了前輩程長庚、余三勝等徽派、漢派的精華,文武兼擅,昆亂不擋,唱念做打全方位的發(fā)展,并且開“韻味派”之先河,使京劇逐漸趨入精美的境界。他創(chuàng)始的譚派是流傳最廣、對后世影響最大、枝葉最為繁茂的一 個藝術流派,在京劇歷史上,始終被認定為老生行當中的主流派。后來的余叔巖、言菊朋、楊寶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從譚派衍化出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