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優(yōu)秀的年青中醫(yī)開了一張含“附子”和“半夏”的方劑,被藥房硬是退回。不禁令我想起十八反這鬼東西。何邵奇先生有一篇《為十八反平反》的文章,他認(rèn)為附子躺著中槍,是無辜被株連。 方劑,即中藥的配伍使用,把兩味及以上的中藥合起來使用,達(dá)到平衡人體陰陽,治療疾病的作用。 有配伍就會有配伍禁忌,即中藥聯(lián)合使用后出現(xiàn)了療效減弱或者毒性增加這種不良反應(yīng)。教科書基本上都把十八反、十九畏列為中藥處方的配伍禁忌,據(jù)說還寫進(jìn)藥典,從而取得了法律上的地位。 十八反作為藥物配伍禁忌,大約從南朝陶弘景開始總結(jié),陶弘景在《本草經(jīng)集注》寫道: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人參、丹參、玄參、沙參、苦參、細(xì)辛、芍藥反藜蘆;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從此逐漸發(fā)展和完善,盡管后人又不斷地補充,但十八反基本的調(diào)調(diào)沒有變化。 金元時期張子和先生把十八反都編成歌訣了,寫在《儒門事親》這本書里。流傳至今,告誡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但所謂的“十八反”到底反不反?為什么反?怎么反?始終沒有定論。 歷來就有不少醫(yī)生質(zhì)疑十八反這鬼東西。 徐澹安先生《心太平軒醫(yī)案》有一段話:“古人隨證消息,君、臣、佐、使有其宜,攻補緩急有其序,或以相輔為用,或以相制為功,甚或以相反相激巧投而取效”。他認(rèn)為中藥配伍關(guān)鍵是疾病的需要,有需要,能取效,就不存在什么反不反。 余景和在《外證醫(yī)案匯編》中運用海藻、甘草組合治療瘰疬,并在醫(yī)案后指出:“用海藻、甘草之反,古人立方,每每有之。甘遂、甘草取其反者,可攻蹯踞內(nèi)之堅痰,甘草、海藻取其反者,攻其凝外之堅痰也。如人參、五靈,取其相反,正虛血凝,五靈遇人參,其攻瘀之力更速,瘀去正安,恐正氣不接,賴人參之力續(xù)之。古人用藥如用兵,此激將法也。激其怒,烈性起,萬軍堅壘之中搗其窟穴,斬旗梟帥,立建奇功,何懼堅硬不消也”。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已認(rèn)識到“十八反”某些藥物組合具有特殊的療效,至少不是絕對禁忌。 虞摶說:“其為性相反者,各懷酷毒,如兩軍相敵,決不與之同隊也。雖然,外有大毒之疾,必用大毒之藥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論也。如古方感應(yīng)丸用巴豆、牽牛同劑,以為攻堅積藥,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輩,以治血塊。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蓮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劑,而謂好處在此。是蓋賢者真知灼見方可用之,昧者固不可妄試以殺人也。夫用藥如用兵,善用者置之死地而后成,若韓信行背水陣也;不善者徒取滅亡之禍耳,可不慎哉。” 總之,十八反能不能配伍使用?怎么用?關(guān)鍵在于醫(yī)生的水平。人家張仲景可是一直在用。下面的附子粳米湯正是附子和半夏配伍,他的半夏可能還是生的呢。還有,甘遂半夏湯甘遂和甘草同用;赤丸烏頭與半夏同用。這不正說明高手用的時候基本上不出問題。 原文: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 一升,日三服。 這一條原文,可以分成三段來讀: 1,“腹中寒氣”。張仲景首先告訴我們病因:中焦陰寒內(nèi)盛,脾胃陽氣不足。根據(jù)什么來判斷是腹中寒氣呢?癥狀和體征,張仲景接著說: 2,“雷鳴切痛”。這是主證。腸鳴音亢進(jìn),腹痛。張仲景認(rèn)為這是腹中寒氣引起,寒主收引,不通則痛。 “胸脅逆滿,嘔吐”。這是兼證。寒氣上逆出現(xiàn)胸脅脹滿,寒氣犯胃,胃氣不降的結(jié)果必然是嘔吐。 根據(jù)“腹中寒氣”和以方測證,本證還應(yīng)該有四肢逆冷,脈沉緊,舌苔白等等表現(xiàn)和體征。 為什么寒氣客胃會疼痛嘔吐呢?這是古人的經(jīng)驗結(jié)晶。內(nèi)經(jīng)有講:“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即寒中腸鳴腹痛?!?/p> 3,“附子粳米湯主之”。這是講治療。程林在《金匱要略直解》說:“腹中寒氣,非附子辛熱不足以溫之;雷鳴切痛,非甘草、大棗、粳米之甘不足以和之;逆滿嘔吐,非半夏之辛不足以散之;五物相須而為佐使。” 張仲景一般用生附子來回陽救逆,用炮附子溫陽散寒止痛。這里用的就是炮附子。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蔞貝蘞芨攻烏, 藻戟遂芫具戰(zhàn)草, 諸參辛芍叛藜蘆。 這十八反不知道是哪一個閨中高人所創(chuàng),純屬臆想,咱們了解就好。對證的放膽去用。人家張仲景醫(yī)圣不就是這么干的么。金匱后頭還有烏頭與半夏配伍的呢。 煎服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用八升的水,把五味藥加一起煮,煮到什么程度算好?米熟。就是煮成粥就可以了,每次喝一升,一天三次。 這里用的是炮附子,張仲景沒提要先煎。我們現(xiàn)在用的附子也都是炮制過的了,不必先煎。 治療虛寒腹痛的方子,除了附子粳米湯,我們需要與理中湯,大建中湯鑒別。 理中湯、附子粳米湯均治中焦虛寒證。但理中湯證,主要在于下利,而附子粳米湯證,則主要在于嘔吐,此為二者不同之處。理中湯證偏于虛,附子粳米湯證偏于寒。 大建中湯也治虛寒腹痛嘔吐,但附子治療寒性腹痛能耐沒干姜大;半夏治療寒性嘔吐不如蜀椒;粳米、甘草、大棗溫陽脾胃也比不上人參、飴糖。可見附子粳米湯證的腹痛腸鳴,胸脅逆滿,嘔吐相對較輕;而大建中湯證腹痛劇烈,時見腹部凸起有頭足,拒按,嘔不能食,比附子粳米湯證要重得多。 最后,我引一個醫(yī)案作為今天的結(jié)尾,這是趙守真的醫(yī)案,記錄在《治驗回憶錄》第48頁。 話說一天夜里,有一個先生叫彭君德的,慌慌張張跑到趙守真大夫家,著急的說道:“我母親晚餐后開始肚子疼,伴嘔吐胃內(nèi)容物,簡直是吐個不停,胃袋子都要給翻出來了。我自己開了姜艾湯讓老母喝,結(jié)果呢?癥狀加重了,急死人了,請趙主任幫忙,開張方子,治治我母親,謝謝了?!?/p> 趙主任想啊,年老患者,腹痛兼嘔吐,多數(shù)是虛寒性疾病,所以就開了砂半理中湯對付。 第二天一大早,彭君德又跑過來了,說吃了藥以后啊,老母腹痛嘔吐沒有緩解,而且四肢冰涼,非常嚴(yán)重,懇請趙主任一起去看看。 趙主任跟著彭君德到了他家。只見患者趴在床上,痛苦呻吟,輾轉(zhuǎn)反側(cè),不得片刻安寧,嘔吐不止,床下地板上都是患者嘔吐出來的痰涎,人是面色口唇蒼白,四肢涼,神氣疲憊不堪,不愛說話,舌質(zhì)白胖,脈沉緊。 患者說:“我的肚子總是咕咕叫,還胸悶,嘔吐不停,小便清長”。 根據(jù)脈證,趙主任立馬得出這是“腹中寒氣奔迫,上攻胸脅,胃中停水,逆而作嘔,陰盛陽衰之候”。 趙主任隨口背出張仲景的話:“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接著又背出尤在涇的話:“下焦?jié)彡幹畾?,不特肆于陰部,而且逆于陽位,中虛而堤防撤矣。故以附子補陽驅(qū)陰,半夏降逆止嘔,而尤賴粳米、甘、棗,培令土厚而使斂陰氣也?!?/p> 背完后,趙主任心里對尤在涇是由衷的佩服,心想尤在涇闡明病理,譯釋方藥入木三分,更令后人有明確的認(rèn)識。我可是由衷的佩服趙主任?。?/p> 趙主任確認(rèn)患者的病是附子粳米湯證!但又擔(dān)心附子粳米湯的藥力太弱,于是再加上干姜、茯苓來增強溫中滲濕利水的作用。 吃過兩貼藥,患者的腹痛和嘔吐都減輕了,再吃兩貼藥病就痊愈了。 接著改用姜附六君子湯來溫補脾胃,這樣調(diào)養(yǎng)了十多天,身體恢復(fù)如初。 黃師啟根者,源明兄師傅是也。 蜀道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