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國圖“四大專藏”之《永樂大典》

 國民一員 2018-07-19
國圖“四大專藏”之《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書影
                     國圖“四大專藏”之《永樂大典》
     
                      國圖“四大專藏”之《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精美的內(nèi)頁
                     國圖“四大專藏”之《永樂大典》
                                          有學者認為《永樂大典》的正本隨葬于明世宗的永陵

國圖“四大專藏”之《永樂大典》

《大英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今天,這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在世間僅存原書的4%,這是中國文化的巨大的、很可能是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

永樂盛世編大典

明永樂元年(1403年),經(jīng)過4年多的靖難戰(zhàn)爭剛剛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取皇位的明成祖朱棣即下詔要編纂一部集中國歷代古典之大成的類書,他認為“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繁,不易檢閱”,故特命翰林侍讀學士解縉等人組織儒士開展編纂工作,為此還特別定下了編纂的宗旨:“凡書契以來經(jīng)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于一書,毋厭浩繁!”從朱棣的旨意里我們就可以看出,將是一部超邁古人、空前絕頂?shù)某夘悤?。其實早在洪武二十一年?/span>1388年)朱棣的父親明太祖朱元璋就想修纂一部“編輯經(jīng)史子集百家之言為《類要》”的大型叢書,但由于新朝初定,百廢待舉,這個設(shè)想沒有實施,而此時明成祖朱棣決定紹續(xù)父親的未了之愿,無疑是想通過這樣的文化盛舉,來向天下昭示自己才是父親事業(yè)的合法繼承者,贏得人心,從而平息百姓對自己奪位的種種非議。接到命令后,解縉奉旨召集飽學文士147人,立即展開編纂工作,夜以繼日,終于在一年后完成了任務(wù)。明成祖欽賜書名為《文獻大成》,但親自經(jīng)過一番檢視瀏覽,他認為“所纂尚多未備”,并沒有達到他的要求。于是又在永樂三年(1405)再命再命太子少傅姚廣孝、解縉、禮部尚書鄭賜監(jiān)修,劉季篪等人重修,召集朝臣文士、四方宿學老儒2196人,其中國家最高學府的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達千人以上,這些飽學鴻儒分別擔任編輯、校訂、抄寫、繪圖、圈點等工作。組織設(shè)監(jiān)修、總裁、副總裁、都總裁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蔣用文、趙同友各為正副總裁,陳濟為都總裁。明成祖不惜工本,定要完成一部惠及后人的曠世大典。為了使編纂工作達到盡善盡美、網(wǎng)羅無遺的程度,明成祖允許編纂者調(diào)用皇家圖書館文淵閣的全部藏書,還派人到各地搜采圖書,以便為編纂圖書提供充分的保障。

由于參與編纂工作者無論朝野都是精挑細選的飽學之士,所以制定的類書編排方式從今天看來也是非常科學的,全書總的體例是按照《洪武正韻》的韻目,按韻分列單字,每一個單字下注音韻訓(xùn)釋,備錄篆、隸、楷、草各種字體,再依次把有關(guān)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文異見、詩文詞曲,隨字收載。也就是以“用韻以統(tǒng)字,用字以系事”的編輯方法,匯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以來書籍中的有關(guān)資料整段或整篇,甚至整部一一抄錄。當時輯錄的圖書包括經(jīng)、史、子、集、釋藏、道經(jīng)、北劇、南戲、平話、工技、農(nóng)藝、醫(yī)學等,多達8000余種。其中收錄了許多后世已經(jīng)殘缺或佚失的珍貴書籍,如《薛仁貴征遼事略》、宋本《水經(jīng)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錄原文,未做任何修改,甚至連明朝皇帝的名號都不避諱,因而許多寶貴的文獻能保存其原貌,可稱為“輯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寶庫”,這一點遠勝于清朝編《四庫全書》時普遍存在的篡改原書的現(xiàn)象。永樂五年(1407),輯錄的成稿進呈朝廷,明成祖審閱后甚為滿意,親自為其撰寫序言,并定名為《永樂大典》。接下來就是清抄,到第二年的冬天,全部工作才正式完成。

這部卷帙浩繁的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總集,保存了自有史以來到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shù)、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匯集歷代典籍達8000余部,數(shù)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據(jù)《進永樂大典表》稱,全書共22937卷,僅目錄就達60卷,成書11095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單冊,高50.3厘米,寬30厘米,每本書冊開本如同城磚般大小,若是摞在一起的話,總體積足有40立方米。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時至今日,仍然占據(jù)著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的寶座。

《永樂大典》不僅篇幅巨大,收集廣泛,而且正本的繕寫極為工整,全書的3.7億字全部是書手們用用毛筆以明代官用的楷書館閣體精心抄寫,無一錯誤。每半頁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雙行,每行28個字。整部大典是用朱、墨筆寫成的。朱筆主要用來繪制邊欄界行,書寫引用書籍的注者和書名;墨筆用來書寫題名、卷數(shù)、韻母、書籍正文并繪制圖畫。圈點則是用內(nèi)空外圓的蘆、竹、骨或玉制筆管蘸上朱砂印泥戳上的,整體看起來短裝美觀,朱墨燦然?!队罉反蟮洹返拿宽撝焐倪厵诙际鞘止だL制的,邊欄四周都繪成雙邊,以“朱絲欄”把每半頁隔成八行,版心間上下各有一條粗粗的“象鼻”,中間還有一個“魚尾”,“魚尾”上方記載書名和卷數(shù),下方記載頁數(shù)。行格的筆畫粗細均勻,畫得一絲不茍。

另外,書中插圖精美,所繪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態(tài)逼真,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細工致,是古代書籍插圖中的精品。如此精湛的畫面,在中國歷史藝術(shù)史中地位頗高。書為硬裱書面,由黃布包封,顯得典雅莊重,被譽為有史以來世界上罕見的珍品。《永樂大典》的外觀非常精致恢弘,書衣用多層宣紙硬裱,最外面有一層黃絹連腦包過,顯得格外莊重。書衣正面的左上方粘有一個長方形的書簽,框內(nèi)題“永樂大典”四字,字下方還有雙行小字,說明這冊書的卷數(shù)。書衣正面的右上方還粘有一個框,里面用墨筆題寫一冊所屬的韻母,又題一字注明這一冊是該韻母的第幾本冊子。

六百余載話聚散

 《永樂大典》修成后,由于卷數(shù)浩繁,清鈔完畢后,無法刊刻,當年只能重錄一部,這部抄本被后人稱為“永樂鈔本”或“正本”,《永樂大典》成書后,正本與原稿本一起被送入南京紫禁城的文淵閣庋藏。這座文淵閣是明太祖朱元璋時在奉天門之東修建的,現(xiàn)大致位置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近,靠近明朝太廟的地方。它的功能除了藏書,還是皇帝看書、論講以及編輯圖書的重要場所。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遷都北京,又遣派侍講陳敬宗至南京,將文淵閣所儲書籍各取一部包括《永樂大典》運送北京,共計100柜,裝船十余艘。《永樂大典》的正本運至北京后,收藏在北京紫禁城里的文樓。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南京紫禁城發(fā)生火災(zāi),文淵閣連同所儲藏書包括《永樂大典》的原稿本全部化為灰燼,永樂正本成了世間的孤本。《永樂大典》在明代秘藏禁中,屬于專供帝王御用之物。別說一般讀書人,就是翰林院學士也難以有閱讀的機會。《永樂大典》完成后后,明代的帝王中只有孝宗和世宗這兩位很喜歡讀書的皇帝常常閱讀《永樂大典》。孝宗曾把《永樂大典》中的醫(yī)藥秘方抄賜給太醫(yī)院,世宗對《永樂大典》的喜愛程度則更勝一籌,在他的案頭上常備著幾冊《永樂大典》,他按韻索覽。嘉靖三十六年(1557),皇宮失火,深愛《永樂大典》的明世宗一夜連下三四道御旨,令人奮力搶救,《永樂大典》才逃過一逃。

為預(yù)防不測,世宗于嘉靖四十一年明令“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于是命禮部左侍郎高拱與國子監(jiān)司業(yè)張居正“各解原務(wù),入館校錄”,并調(diào)集儒士百余人,就史館分錄(《明世宗實錄》卷512,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乙丑)。重錄時制定了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重錄本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一致。歷時五年,至隆慶元年初,重錄事成,從此,《永樂大典》有了正、副兩個本子,兩處收藏。原來的永樂正本一說藏于北京紫禁城的文淵閣,后來毀于火;一說就此去向不明,從而引來后世的無數(shù)猜想。而重錄的嘉靖副本則藏于皇史宬(即皇家檔案庫)。

清雍正年間,嘉靖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至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為編修《四庫全書》,朝廷要用嘉靖副本做參考,而此時,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居然缺失了2422卷,共計千余冊,只留下9800多冊。原來,雍正年間翰林院的學士就獲準借閱《永樂大典》了,并且可以借回家閱讀,于是許多人就效法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乾隆年間的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大量佚書,其中有385種收入《四庫全書》,從此就認為“菁華已載,糟粕可捐,原(書)可置不復(fù)道”了。當時宮內(nèi)管理不嚴,許多太監(jiān)紛紛將《永樂大典》偷盜出宮去賣錢。清道光之后,《永樂大典》更是被束之高閣,蛛網(wǎng)塵封,鼠嚙蟲咬,翰林院的官員則竊書不算偷,學了孔乙己,當了竊書公。如此,宮外的民間市場也開始關(guān)注流散的副本,外國收藏者也逐步介入,以十兩銀子一冊的高價暗中收購。于是乎,你偷我偷大家偷,里應(yīng)外合,嘉靖副本開始以驚人的速度的散佚,這期間到底丟了多少,始終是一筆糊涂賬。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丟失大量《大典》。光緒元年(1875年)修繕翰林院建筑時,清查《大典》已不足5000冊,然而監(jiān)守自盜的事仍是層出不窮,據(jù)說曾給珍妃當過老師的文廷式一人就盜走了百余冊。20年后的光緒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時,嘉靖副本僅剩下800冊,十成去了九成。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永樂大典》再度遭遇劫難。當時,義和團跟八國聯(lián)軍展開激戰(zhàn),位于北京西交民巷的翰林院也淪為戰(zhàn)場。620日,清軍和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在放火焚燒使館的過程中,緊鄰的翰林院在23日也遭火劫,珍藏《永樂大典》的敬一亭被毀,玉石俱焚,藏書四散。在激烈的巷戰(zhàn)中,八國聯(lián)軍用質(zhì)地厚實的《永樂大典》代替磚頭,修筑防御工事,甚至用來墊馬槽,或作為“上馬石”。更有甚者,當侵略者的炮車陷入泥濘時,竟用《永樂大典》墊道。而“使館中研究中國文學者,在火光中恣情揀選,抱之而奔”。一個叫翟理斯的官員,拿走卷13345中的一冊,送給他父親作為紀念品。英人莫利遜從廢墟瓦礫中取走6冊。英國人威爾在《庚子使館被圍記》中描述了這場浩劫:“數(shù)百年之梁柱,爆裂作巨響,似欲傾于相連之使館中,無價文字亦多被焚,龍式之池及井中均書函狼藉,為人所拋棄”。這場災(zāi)難,使《永樂大典》損壞300余冊。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十一日,英國使館將在大火當中移走的330多冊,歸還給清朝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但大部分又被總理衙門的官員私下瓜分了。到1912年翰林院所藏《永樂大典》移交給京師圖書館時,僅剩下64冊。

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內(nèi)一些公私收藏家紛紛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永樂大典》零冊捐獻給國家。中國政府也不懈努力,從海外、民間相繼收回一些,如20世紀50年代,蘇聯(lián)把沙俄和日本侵略者劫走的64冊歸還了中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歸還了3冊。1983年,有人寫信向中國國家圖書館反映,稱山東掖縣一位農(nóng)民家里存有一冊《永樂大典》。專家立刻前去察看,確認這冊《永樂大典》確實是真正的原本,這冊古籍因為開本大而且平整厚實,女主人便用來壓剪好的鞋的紙樣。而書冊天頭地腳上下留白部分的紙已被剪切下派上了做鞋樣、卷紙煙的用場,幸而當?shù)厝宰裱聪ё旨埖睦蟼鹘y(tǒng),才沒有對文字部分進行破壞。時隔26年之后的2008年,《永樂大典》卷22722274“?!弊猪嵉摹昂弊忠粌灾噩F(xiàn)于世并最終入藏國家圖書館。2014年,又一冊《永樂大典》在美國洛杉磯亨廷頓圖書館被發(fā)現(xiàn),包括兩卷,第10270卷《教世子》和第10271卷《文王世子》。

《永樂大典》現(xiàn)存殘本約400冊,800多卷。這只及原書不到4%的大典殘本目前散落在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個收藏機構(gòu),其中中國國家圖書館入藏222冊,臺灣故宮博物院珍藏62冊,上海圖書館收藏的1冊,四川大學圖書館1冊;流失到國外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40冊,英國各地包括英國圖書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英國劍橋大學等存有51冊,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德國科隆大學圖書館、德國柏林人種博物館等存有5冊,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日本三理圖書館、日本靜培堂文庫、日本斯道文訓(xùn)、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日本武田長兵衛(wèi)、日本石黑傳六、日本小川廣己和韓國舊京李王職文庫亦有收藏。有意思的是,南京圖圖書館還保存有一頁《永樂大典》殘頁,雖然是張殘頁,但因其是《永樂大典》獨一無二的組成部分而彌足珍貴。殘頁高度只有40多厘米,殘缺10多厘米。這一殘頁估計是原國民政府中央圖書館在撤離南京時,不慎從準備帶去臺灣的《永樂大典》中丟落的。

1959年,北京圖書館將歷年收集到的《永樂大典》原本和膠卷提供予中華書局,與中華書局自己收集到的《永樂大典》復(fù)制品一起進行影印出版。經(jīng)過多次補充出版,正式出版的《永樂大典》已達797卷,占現(xiàn)存總數(shù)的99%。臺灣和日本也出版了影印的《永樂大典》。2002年,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永樂大典》600年國際研討會”,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正式推出了原大仿真影印的《永樂大典》,并計劃在幾年內(nèi)將世界現(xiàn)存的《永樂大典》全部影印完成。

曠世盛典顯價值

《永樂大典》是中國歷史上卷帙最為浩繁,輯錄最為廣博的一部寫本類書,在中國典籍文化史上獨具魅力。自它誕生之日起,600年來文人學者對它的搜集、保護、整 理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同時也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影響和文化效應(yīng)。《永樂大典》有著巨大的文化價值,最早認識到這部典籍價值的是全祖望和李紱。清雍正年間,開三禮書局,他們破天荒地得到了閱讀機會,發(fā)現(xiàn)其中許多是“世所未見之書”,“或可補人間之缺本,或可以正后世之偽書……不可謂非宇宙之鴻寶也”。于是相約,每日讀二十卷,把要輯的幾種書標出來,另由四人抄寫。由于卷帙浩繁,這項工作不是個人所能承擔的,到第二年全祖望罷官回鄉(xiāng),無法繼續(xù)下去,但他們已輯出王安石《周官新義》、田氏《學習蹊徑》、高氏《春秋義宗》等十種典籍。清乾隆年間開四庫全書館時,安徽學政朱筠奏請“校《永樂大典》,擇其中人不常見之書,輯之”,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批準,并專門成立了“校勘《永樂大典》散篇辦書處”,著名學者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等參加了這項工作。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輯出書籍:經(jīng)部66種,史部41種,子部103種,集部175種,總計385種、4946卷。但乾隆皇帝與永樂皇帝不同,沒有兼收并蓄的胸懷,對宋、明人指斥謾罵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言辭十分忌諱。在輯佚中堅持儒家正統(tǒng)觀念,認為“菁華已盡,糟粕可棄”,凡佛道、戲曲、小說等概不輯錄,對于牽涉違礙的言辭也毫不留情面,一概刪去。有些科技方面的著作,如鄧御夫的《農(nóng)歷200卷詳細程度超過《齊民要術(shù)》,還有些軍事方面的發(fā)明為怕洋人學去,也都丟掉,不加采錄。甚至已經(jīng)輯佚出的散片如《兼金合璧》、《晉史揮塵》等,或簽出的典籍《元一統(tǒng)志》等重要的方志類書籍,都棄置不顧,所以,這次系統(tǒng)輯佚古書工作留下了永遠不可彌補的遺憾。

《永樂大典》保存宋元的史料極為豐富,清人法式善說:“茍欲考宋元兩朝制度文章,蓋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者焉?!边@樣的評價一點也不過分。如卷1462014629收有《吏部條法》一書,這是一部有關(guān)宋代官吏銓敘、考績制度的檔案匯編,所記載至南宋理宗一朝,可補《宋會要》修至寧宗朝為止的這一段空缺。過去羅振玉僅據(jù)日人所藏《永樂大典》二卷中的《吏部條法》影印,已視為珍寶秘籍,現(xiàn)在還可據(jù)《永樂大典》再補輯七卷,這將更有利于我們對宋代職官制度的研究。而堪稱一代宏典的《元經(jīng)世大典》,雖《大典》中僅存片斷,亦可為研究元代典章制度者用以取證。元代另一部巨籍《元一統(tǒng)志》,原書近八百卷,記載元代地理區(qū)劃、沿革以及山川河渠、物產(chǎn)土貢、往古遺跡等甚詳,也是研究元代歷史的重要文獻。 

20031010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工程國家咨詢委員會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在初選通過的50()檔案文獻中,專家評定出35()檔案文獻列入第二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名錄。其中,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最為成熟的類書《永樂大典》成功入圍。

《永樂大典》作為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最為成熟的類書,其價值遠遠不止上面提到的幾點。即便是現(xiàn)存的殘卷,對中國古代的文學、醫(yī)學、語言、地理等方面也堪稱豐富的寶藏。僅以2014年在美國亨廷頓圖書館新現(xiàn)的一冊《永樂大典》的殘本為例,其中大量引用了《禮記》等12部文獻,包括4部現(xiàn)已完全失傳的文獻。由此可以設(shè)想,全本的《永樂大典》該能使多少古代佚書重新面世,多少歷史文化之謎將迎刃而解,那將是何等的盛事啊。

正本存毀說紛紜

《永樂大典》現(xiàn)存均為嘉靖副本,而永樂正本自副本誕生之后就隱晦不明,多年來,《永樂大典》正本的一直為世人極度關(guān)注,無數(shù)的學者試圖破解永樂正本下落之謎。時至今日,《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共有三種說法。

一被燒毀說:至于被燒毀的時間,就存在三種看法。

一種認為發(fā)生在明萬歷年間,晚明學者方以智的《通雅》中,有一段關(guān)于《永樂大典》的描述,這段文字的后面有方以智兒子方中履寫的注文:“《永樂大典》藏于文樓,嘉靖中火,上亟命救得免,復(fù)命儒臣摹錄,隆慶元年始竟。萬歷中因三殿火,書遂亡?!?/span>

一種認為,發(fā)生在明亡之際,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軍在撤離北京時肆意焚燒宮殿,《永樂大典》正本可能就毀于一旦。清初,前明宦官劉若愚在《酌中志》里提出:“《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于何處也?”而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里認為《永樂大典》正本“全部亡佚”。

  郭沫若在《重印永樂大典序》中說:“從此正本與副本分藏于文淵閣與皇史宬。明亡之際,文淵閣被焚,正本可能毀于此時?!?/span>

另一種認為,清代初年《永樂大典》正本改貯乾清宮,嘉慶二年(1797)乾清宮發(fā)生過一場大火,《永樂大典》正本未能幸免于難。

 二被藏在夾墻說:明代的皇史宬是皇家檔案庫,專門存放《實錄》《圣訓(xùn)》《玉牒》類。重錄本藏于皇史宬。有人認為,《永樂大典》正本即藏在皇史宬的夾墻內(nèi),以備不測?;适穼k全磚石結(jié)構(gòu),抵防水火性能極強,而皇史宬大殿墻壁構(gòu)造與其他建筑很不一般,它的東西墻厚度達3.5米,南北墻厚度達6.1米,這一奇特之處用意何在呢?將《永樂大典》正本秘藏在皇史宬的夾墻內(nèi),是有可能的。

三被隨葬說:1957年,在勞動改造思想的時候就關(guān)注《永樂大典》正本失蹤之謎的錢鐘書就為欒貴明提出《永樂大典》正本失蹤之謎的研究課題,欒貴明一做就是30年,其研究成果就是被隨葬說。1986年,中華書局編審張忱石著《永樂大典史話》中也表示這一說法。

    那么,這部《永樂大典》正本隨葬于世宗永陵的可能性就很大了?,F(xiàn)在所見到的永陵,其規(guī)模明顯比明代其他的皇陵要大,是可以隨葬《永樂大典》正本的。有一個值得費解的是,世宗嘉靖帝下葬后,隆慶帝不斷褒獎了編撰儒臣,而關(guān)于這部巨著,公私書目和正史野史闕載,那么正本成了陪葬品的疑點很顯得突出了。

    據(jù)《明實錄》記載,從三月二十二日嘉靖帝下葬二十余日起,隆慶帝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竟然連續(xù)褒獎《永樂大典》的編撰儒臣,四月十日嘉獎徐階等十數(shù)名儒臣同知經(jīng)筵席,四月十五日,又以“重錄《永樂大典》成”為由,再行褒獎。而《明實錄》對《永樂大典》正本藏處只字不提。

  當然,隨葬說只是來揭秘吧的猜想。究竟《永樂大典》正本是否作為陪葬品葬于永陵地宮,這一謎底,只有等待科學探測或?qū)τ懒甑貙m的發(fā)掘才能揭曉。但經(jīng)遙感探測,永陵內(nèi)部已經(jīng)全部積水,《永樂大典》正本若果真隨葬永陵,怕已經(jīng)嚴重損毀,永遠無法讓后人看到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