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所說的百科全書,大約相當于中國古代的類書。成書于漢代的《爾雅》,就是世界上最古的一部百科性辭書。在這以后,歷代封建王朝都有關(guān)于類書的修纂。六朝梁代有《皇覽》、《類苑》,唐時有《北堂書鈔》、《藝文類聚》、《文思博要》、《初學記》等,宋、元修纂類書,以《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幾種最為有名。但氣魄之雄偉、內(nèi)容之宏富,卻要算明代的《永樂大典》了。它是我國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編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書,保存了大量的十四世紀以前我國的文藝、史地、哲學、宗教和應用科學等方面的豐富資料,比法國狄德羅、達蘭貝主編的百科全書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書》都要早三百余年,所以《永樂大典》不僅是我國文化遺產(chǎn)中的珍品,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一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率兵攻入南京,趕走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曾引起方孝孺等一些士大夫的反抗。朱棣為了籠絡人心,炫耀其“文治”,于是在公元1403年(永樂元年),特命解縉等仿照宋人陰時夫的《韻府群玉》、錢諷《回溪史韻》編纂一部大型類書,并交待了編纂宗旨:“凡書契以來經(jīng)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一書,毋厭浩繁?!苯饪N等召集了一百四十七人,僅用一年功夫編成《文獻大成》。明成祖認為該書過于簡略,不符合他的原意。于是在公元1405年(永樂三年)再命姚廣孝、鄭賜、解縉等人重修,并召集了朝臣文士、四方宿學老儒達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分別擔任編輯、校訂、抄寫、圈點等工作。啟用了當時皇家圖書館文淵閣的全部藏書,還指派蘇叔敬等人分赴各地采購圖書?!队罉反蟮洹沸拮霑r,依照《洪武正韻》的韻目,“用韻以統(tǒng)字,用字以系事”的編輯方法,將自古以來書籍中的有關(guān)資料整段或整篇,甚至整部抄入,據(jù)不完全的統(tǒng)計,當時輯入的圖書包括經(jīng)、史、子、集、釋藏、道經(jīng)、北劇、南戲、平話、工技、農(nóng)藝、醫(yī)學等達七、八千種。公元1407年(永樂五年)定稿進呈,經(jīng)過明成祖的審閱,他十分滿意,定名為《永樂大典》。于是開始清鈔,第二年的冬天便正式完成了。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分裝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約三億七千萬字左右。<IMG=CA79307901> 二 這樣一部煌煌巨制,僅用五年時間就修纂完成,回顧一下修纂過程,對我們也是很有啟發(fā)的。 首先這同封建統(tǒng)治者的重視是分不開的。明成祖實際上是這項工作的發(fā)起人,而且親自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從撰寫序言和命名來看,也足說明他對這部百科全書的重視。編纂《大典》的主持者姚廣孝、鄭賜、解縉等人,不僅有很強的組織能力而且富有實干精神,他們決不象一些官修書上徒掛虛名的達官貴人,從商訂《大典》的凡例起到最后定稿,他們做了很多工作,是切實地負責了修纂過程的始終的。 這么大一部巨著,參加人員如此之多,假若沒有嚴密的組織和細致的分工,顯然是難以順利進行的。雖然關(guān)于當時修纂的詳情記載不多,但我們可以從一些零星的記載中鉤稽出大體情況。監(jiān)修是主持這項工作的最高負責人,以下設有副監(jiān)修、總裁、副總裁共數(shù)十人。監(jiān)修、總裁總其大成,副總裁除參與總的計劃以外,又各兼一實際任務,領(lǐng)導編輯若干人,從事各該部門的編纂工作。如果該部門范圍較廣的話,再分成若干小組,按照所分的范圍,由編輯人員搜集資料,然后將所有資料依韻目編排和連綴起來。此外還使用了大量的抄寫和校對人員,負責核實資料和繕寫工作,還設有“催纂”五人,來監(jiān)視編輯工作的進度。整個編纂機構(gòu)雖然龐大而并不臃腫,人手眾多并未造成雜亂,由于組織得法,分工細致,保證了整個工作的順利展開。 這次修纂《大典》,一方面能夠知人善任,選用了一大批積極肯干而有真才實學的官吏和讀書人。象梁潛、王達、胡儼、鄒緝、曾<SPS=0548>等,都是一批博物洽聞的飽學之士。有一次明成祖曾經(jīng)摘錄一些書本上的疑難隱僻的事情來專門考問曾<SPS=0548>,他應對如流,“靡不悉對”。胡儼這人從小就好學,對于天文、地理、律歷、醫(yī)卜等方面典籍“無不究覽”。另一方面能不拘一格,選用各方面的人材。有個叫陳濟的,就是以布衣身份召來擔任都總裁,他對《大典》的修纂作出很大的貢獻。他不僅與姚廣孝等人將《大典》的體例制訂得秩然有法,十分得體,而且對工作中發(fā)生的疑難問題,都能“應口辯析無滯”,沒有人不佩服他的該博的。又如“醫(yī)經(jīng)方”副總裁是太醫(yī)院醫(yī)生蔣用文、趙友同擔任,僧人釋道聯(lián)擔任了釋教的副總裁,對民間文學很有修養(yǎng)的李昌棋,擅長陰陽之術(shù)的裴仕杰,精通星歷和數(shù)學的薛富等等都參加了編輯工作,有許多人直接來自民間低層,各人的專長都能得到發(fā)揮。我們可以這樣說,修纂大典是薈萃了各種專科的優(yōu)秀人材,怪不得當時有人以“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咸集于京師”來形容人員的盛況。 此外,對編纂者在工作生活上也提供了不少優(yōu)裕的條件。明成祖讓編輯人員到皇家圖書館閱讀圖書,“盡讀禁中之書”,“學識益進”。為了上班行走方便,安置住在文淵閣不遠的崇里坊。并由光祿寺負責伙食,“朝暮酒饌”。為了讓編纂工作夜以繼日進行,特發(fā)給“膏火之費”,諸如此等,無疑保證了修纂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 《永樂大典》修成后藏在南京文淵閣的東閣里,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后,于公元1421年(永樂十九年)把文淵閣的藏書挑選了一批運來北京,暫時收貯在左順門的北廊下,直到公元1441年(正統(tǒng)六年)才移入北京的文淵閣?!队罉反蟮洹反蟾乓彩沁@時從南京運來的,由于特別重視它,運到北京后就貯藏在文淵閣附近的文樓。 《永樂大典》從未刊印過,雖永樂年間修成后曾想刊刻,因“工費浩繁而罷”,萬歷時南京國子祭酒陸可教又提出刊刻一事,也沒有實行,只有重錄過一部。那是在嘉靖年間,因為宮中發(fā)生了一次很大的火災,三殿被焚,文樓在三殿附近,明世宗一夜下了三、四道命令,由于搶救及時,大典得以保全。為了防止再遭不測之虞,決定重錄一部。 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由徐階等人負責重錄,選拔各色善楷書人程道南等一百零八人。規(guī)定每人日寫三頁,抄畢有專人核對,“遇有差錯,即要另寫,不拘一次二次”,極為慎重,前后用了六年時間,直到公元1567年(隆慶元年)方告成功。自此之后,人們稱重錄本為“嘉靖副本”或“副本”,永樂年間修纂本為“永樂正本”或“正本”。副本的字體大小及裝幀全部仿照正本。雖然副本抄錄極為工整,但比起正本來已經(jīng)差遠了,以至徐階曾感慨地說“舊本繕寫得太好了,要找這樣的抄寫人是很難的呀!” 重錄工作完成后,永樂正本仍歸藏文樓,嘉靖副本貯藏在皇史晟。我們今天看到的只是副本了,正本毀于何時?史籍無明確記載,一般人估計亡佚在明亡之際。 清雍正末年,又將《永樂大典》由皇史晟移至翰林院,直到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時,檢點《大典》已亡散二千余卷,雖多方查訪,沒有找到下落。當時有個叫黃壽齡的官員,私自帶六冊《大典》回家閱讀,被人偷去,官府為此嚴令緝查。因《永樂大典》是宮內(nèi)之物,書店與紙鋪未敢收購,偷盜者無法脫手,又悄悄放到御河橋邊,因此這六冊《大典》失而復得。這件事說明乾隆時對《永樂大典》的保管,尚為重視。但道光之后,此書即束之高閣,蛛網(wǎng)塵封,蟲咬鼠嚙,無人過問,官員們乘機偷竊。據(jù)說偷盜的翰林院官員十分巧妙,早上入院時隨帶棉袍一件,打成包袱,形狀如《大典》兩本大小。晚上離院時,將棉袍穿在身上,而把兩本《大典》包入包袱內(nèi)??词卣咭姷皆缟显鴰Оざ鴣?,理應晚上仍帶包袱回去,絲毫不起疑心。日久月累,竟有人偷盜一百多本?!洞蟮洹分饾u流散出去,引起了一些帝國主義分子的重視,曾用十兩銀子一本的高價暗中收購,以致此書亡佚日多。 公元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永樂大典》遭受了空前的厄運。翰林院座落在東交民巷,與使館區(qū)相接,該地淪為戰(zhàn)場,存放《永樂大典》的敬一亭被毀,該書絕大部分為兵火所焚,余皆散落在瓦礫之中,遍地皆是。帝國主義侵略軍竟用它來構(gòu)筑工事和鋪路,肆意糟蹋。一些懂得此書價值的外國侵略者,乘機搶劫。當時英國使館與翰林院毗鄰,可謂“近水樓臺”,劫走最多。事后有個譯學館官員在亂兵馬槽下面,還拾到數(shù)十冊呢!直到清末交京師圖書館收藏時,僅存六十四冊。這部出類拔萃的文化典籍,遭受如此厄運,沒有人不痛心的。 四 在明代《永樂大典》長期深藏禁中,成為封建帝王修飾“文治”的點綴品,未能利用。據(jù)史籍記載明孝宗曾經(jīng)看過《大典》中有關(guān)醫(yī)藥部分,還抄錄一些失傳的藥方賜給太醫(yī)院,這算第一次與社會有所接觸。下令重錄《大典》的明世宗也十分喜歡這部書,常有幾本放置案頭查閱。明末崇禎二年,因經(jīng)常發(fā)生日食的緣故,徐光啟曾將《大典》中有關(guān)日食的章節(jié)刊印過。在明代查閱與使用《大典》總共以上三次而已,對于社會并未有過什么大的貢獻。 對《永樂大典》的利用,是清代才開始的,最早知道這部典籍價值的是全祖望和孛紱。雍正年間,他們同在三禮書局得到閱讀的機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許多是“世所未見之書”,于是二人相約,每天讀二十卷,把要輯的幾種書標出來,另由四人抄寫。由于《大典》卷帙浩繁,這項工作不是個人所能承擔的,到第二年全祖望罷官歸鄉(xiāng),再也無法繼續(xù)下去,但他們已輯出王安石《周官新義》、高氏《春秋義宗》等十種久已失傳的書籍,他們的成績,引起了學者的注意。 清高宗乾隆年間開四庫全書館時,曾充分利用《永樂大典》來輯佚書籍,并成立了“校勘永樂大典散篇辦事處”,開始時工作人員為三十人,后增至三十九人,到公元1780年(乾隆四十六年)共輯出書籍三百六十五種,其中象晉杜預《春秋釋例》、唐林寶《元和姓纂》、宋薛居正《舊五代史》、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重要著作,全靠這次輯出得以流傳。 嘉慶間修全唐文和道光間修一統(tǒng)志時,翰林院內(nèi)一些對古代文化典籍有興趣的人,都做過輯佚工作,其中以徐松最有眼光,而且魄力也大,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輯出的《宋會要》、《中興禮書》等,都是幾百卷的大書,四庫全書館沒有敢辦的書,卻由徐松輯成了。此后光緒年間繆荃孫等人也曾作過零星的輯佚,這已是尾聲了。 總的來說,清代利用《永樂大典》所做的輯佚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搶救出不少有用的文化典籍,對當時的學術(shù)研究起過一定的作用。但也不能令人滿意。乾隆開四庫館時具有良好的條件,理應工作得更好些,由于處在封建專制最強盛的時期,輯佚的目的,專為封建政治服務,對于其中科學和進步思想的著作,許多擯棄不輯,有些地方反而取其糟粕而遺其精華。當時還輯出一百多種沒有粘綴成冊的散片,只要稍作加工即可成書,由于主持人貪圖省工,草草了事,以致本應搶救出來的文化遺產(chǎn),又遭散失了。 五 自清末以來,《永樂大典》的殘存本被分散割裂在世界各國的圖書館和私人手里,成為他們的陳列品或是高價待估的商品,多年來北京圖書館盡力收購,至解放前夕,僅有一百余冊。解放后,黨對保護古代文化遺產(chǎn)極為重視,國內(nèi)許多私人藏書家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下,紛紛把自己多年珍藏的《永樂大典》捐獻給國家。斯大林時代的蘇聯(lián)和民主德國也將過去沙俄等侵略者劫走的六十七冊歸還了我們,到目前為止,北京圖書館館藏《永樂大典》已增至二百一十五冊了。 1960年中華書局把當時收集到的國內(nèi)外所有藏本及復制本共七百三十卷影印出版,對《永樂大典》系統(tǒng)地整理出版,還是第一次。雖然影印本僅占原書的3%略強,因《永樂大典》每一冊都象一個歷史小淵海,其中仍保存了豐富的資料。例如我們可以從現(xiàn)存的大典中發(fā)掘出不少文學方面的資料。卷一三四五○中引用了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韓<SPS=0044>、李群玉等人的作品,還保存了久已散佚的晚唐詩人全貞白和五代詩人詹敦仁的詩篇。至于保存下來的宋、元兩代詩文就更多了,有宋人張先、賀鑄、范成大等人的長短句和散文,有江西詩派李希聲、徐師川等人的作品,有元代王質(zhì)、劉秉忠、趙鼎臣、馮海粟等人的詩歌。不少是他書所未收,而意境清新,內(nèi)容健康的作品,無疑可豐富我們文學史的寶藏。 此外還保存了不少民間文學作品,“戲”字韻里收有《小孫屠》、《張協(xié)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三種南戲劇本。南戲是宋元間流行在浙江民間的著名劇種,除現(xiàn)存的《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和高則誠的《琵琶記》之外,這三種是我們所見到的最早南戲劇本了。又如在吳承恩的《西游記》之前,原先有一種小說體裁的古本《西游記》行世,現(xiàn)存的《永樂大典》中還保存了這個作品的一千二百多字。以上這些資料,對于民間文學史和戲曲史的研究,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我們還可從中找到不少應用科學方面的資料,如宋人吳懌《種藝必用》和張福《種藝必用補遺》,是兩部重要的有關(guān)農(nóng)業(yè)和園藝的專門著作,它總結(jié)了當時糧食作物、蔬菜水果以及觀賞植物的種植方法和注意事項。又如《齊民要術(shù)》、《營造法式》、《農(nóng)桑輯要》諸書,雖然原書存在,但如與《永樂大典》??钡脑?,一定可以整理出更好的本子來。 當初修纂《永樂大典》時,曾收錄了大量醫(yī)學書籍,這也是很有特色的。如《衛(wèi)濟寶書》、《蘇沈良方》、《博濟方》、《腳氣治療總要》、《旅舍備要方》、《德生堂經(jīng)驗方》等等,都是宋、元時代醫(yī)學名著,書中許多處方對治療疑難雜癥,有獨特的功效。有這樣一個故事:清代乾隆年間有個叫蔡葛山的人,曾參加修纂四庫全書。他的孫子不小心把鐵釘子吞進肚子里,用各種方法治療都沒有用,孩子的病越來越重。后來他看到《永樂大典》所收的《蘇沈良方》里有專治小兒吞鐵物的藥方,照法吃下去,鐵釘就很快排泄出來了。對于《大典》中的醫(yī)書,清代曾輯出二十余種,今天可以發(fā)掘的還多,這些文獻資料對研究古代中醫(yī)學、藥物學以及繼承和發(fā)展中醫(yī)事業(yè),都有值得參考和借鑒之處。 近聞中華書局在1960年影印七百三十卷之后,又征集到五十余卷,將在今后數(shù)年內(nèi)影印問世。我們歡迎這一出版計劃,它將是對于中外學術(shù)界的一大貢獻。
|
|
來自: 昌樂四鎮(zhèn)特刊 > 《資料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