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又稱京戲,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在臺灣又稱平劇、國劇,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zhí)?七行,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nèi)又有細致的進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統(tǒng)稱,又分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正面角色的統(tǒng)稱,內(nèi)部又分為正旦(青衣)、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馬旦。 “凈”: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zhì)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功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功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 “丑”: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分為文丑與武丑。 2014甲午馬年央視春晚有一個節(jié)目為《同光十三絕》,李勝素,于魁智,王艷等當代京劇名角俱粉墨登場,個人認為是本年春晚不多的有亮點的節(jié)目之一。 但是看完之后,未免對央視“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有些腹誹,同光十三絕是晚清畫師沈蓉圃繪制于清光緒年間的工筆寫生戲畫像,該畫作參照清代中期畫家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中的戲曲人物,用工筆重彩繪制而成。 畫中繪老生4人:程長庚飾《群英會》之魯肅,盧勝奎飾《戰(zhàn)北原》之諸葛亮,張勝奎飾《一捧雪》之莫成,楊月樓飾《四郎探母》之楊延輝。武生1人:譚鑫培飾《惡虎村》之黃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飾《群英會》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飾《雁門關(guān)》之蕭太后,時小福飾《桑園會》之羅敷,余紫云飾《彩樓配》之王寶釧,朱蓮芬飾《玉簪記》之陳妙常。老旦1人:郝蘭田飾《行路訓子》之康氏。丑角2人:劉趕三飾《探親家》之鄉(xiāng)下媽媽,楊鳴玉飾《思志誠》之閔天亮。 程長庚:(1811~1880),譜名程聞檄,字玉珊,號榮椿,乳名長庚。同治、光緒年間曾掌三慶班,同仁尊稱其“大老板”。工文武老生,腹笥淵博,能戲300余出,擅演《群英會》《鎮(zhèn)潭州》《八大錘》《戰(zhàn)長沙》《華容道》《戰(zhàn)太平》《取成都》《龍虎斗》《舉鼎觀畫》《文昭關(guān)》《捉放曹》等,亦能反串花臉《白良關(guān)》尉遲恭等。他與春臺班余三勝、四喜班張二奎,為京劇第一代演員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雖比余、張享名較晚,但其威望極高,名列三鼎甲之首。 群英會魯肅經(jīng)典唱詞(老生):(魯唱西皮原板)魯子敬在舟中渾身戰(zhàn)抖,拿性命當兒戲全不擔憂。這時候他還有心腸飲酒,剎時間到曹營難保人頭! 盧勝奎:生于1822年,卒于1889年,勝奎是其藝名,江西人(一說安徽人)。出身官宦人家的他通熟文史,科考不中,入三慶班。盧勝奎唱腔平整穩(wěn)練,后世也稱“奎派”。因演孔明頗具政治家氣度,時稱“活孔明”。盧勝奎最知名的特長是編戲。三慶班的連臺戲《三國志》即出自他的手筆,此劇從劉備馬跳檀溪起,至取南郡止,共36本。他還編有描寫薛仁貴征東的24本《龍門陣》和其它一些劇目,其中不少流傳至今,成為京劇保留劇目。
張勝奎:(生卒年月不詳),又名張奎官,北京人,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余三勝之法,嗓音雖不沖,但唱腔流利曲折。精于說白、做工。其念頗帶情感,做派神態(tài)逼真,擅演忠臣義士一類"衰派老生"角色。如《一捧雪》之莫成、《跑城》之徐策、《四進士》之宋士杰、《清風亭》之張元秀。亦能演丑角戲,所演《渭水河》之武吉為人所稱道。 一捧雪莫成經(jīng)典念白(老生):小人見嚴爺下轎,臉上氣色不正。小人就知道是為那一捧雪而來。是小人去至上房,扭開箱鎖,將一捧雪帶在身旁,打從前門而逃,有嚴府校尉攔阻,只得打從后門而逃,又有兵丁把守。小人性急無奈,只得打從犬洞而逃。在高坡瞭望,見嚴爺上轎,小人才得回來。進得府門,老爺不問青紅皂白開口就罵舉手就打,也不知為了何事呀? 楊月樓:(1844~1890),譜名久先,從藝后改名久昌,字月樓。其父楊二喜,為清道光年間徽班武旦演員。相傳咸豐年間,二喜攜子由家鄉(xiāng)懷寧進京,于天橋賣藝,為“忠恕堂”張二奎賞識,遂聘二喜為教師,收久昌為弟子,排名玉樓,與俞玉笙(即俞菊笙,為俞振庭之父)為師兄弟。月樓體魄魁梧,嗓音洪亮,文武皆能。起扮相儀表堂堂,有“天官”之譽。文以《打金枝》《金水橋》《回龍鴿》《五雷陣》等奎派戲見長。武戲《長坂坡》《惡虎村》《賈家樓》等為杰作。 他體魄魁梧,嗓音宏亮結(jié)實,唱、念講究字韻,起扮相儀表堂堂,有"天官"之譽。楊月樓在宗奎派(張二奎)基礎(chǔ)上,又兼具程派(程長庚)、余派(余三勝)兩派之長。文武皆能。動作靈活如猴,猴戲尤被贊賞,因為演出孫悟空非常出色,有“楊猴子”、“美猴王”之譽。并以武戲文唱著名,形成“老楊派”之藝術(shù)風格。 《四郎探母》楊延輝經(jīng)典唱詞(老生):我和你好夫妻恩德不淺,賢公主又何必過于歉言。楊延輝有一日愁眉得展,也難忘賢公主恩重如山。
譚鑫培:(其實LZ不明白為何不畫《定軍山》黃忠的畫像)大名鼎鼎的譚派,伶界大王(1847.4.23~1917.5.10) 著名京劇演員,工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號英秀,人又以英秀稱之。 籍貫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qū))。出生于武漢市江夏區(qū)(原武昌縣)大東門外譚左灣九夫村。其父譚志道,工老旦兼老生。譚鑫培為其獨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
程長庚曾預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氣候?!弊T鑫培曾師事程長庚、余三勝,并向張二奎、盧勝奎、王九齡問藝,博采眾長化為己有,終成一家,與汪桂芬、孫菊仙被譽為“新三鼎甲”,并成為京劇史上第一個老生流派--譚派創(chuàng)始人。光緒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與孫秀華、陳德霖、羅壽山四人被選入升平署進宮承差,宮內(nèi)藝名譚金培。1917年5月10日上午8時病逝于京城宣內(nèi)大街大外郎營1號寓所,享年71歲。葬于戒臺寺栗園莊墓地,界樁上刻“英秀堂”。今譚門已是七代梨園世家。譚派現(xiàn)在是六代嫡傳,從譚鑫培、譚小培、譚富英,到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如果算上譚鑫培的父親——老旦演員譚志道,共有七代從事京劇,這無論是在世界戲劇史還是京劇史上都是難得的。 另附譚派本宮唱《定軍山》黃忠經(jīng)典唱詞:這一封書信來得巧,天助黃忠成功勞,站立在營門傳營號,大小兒郎聽根苗。頭通鼓,戰(zhàn)飯造。二通鼓,緊戰(zhàn)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進退都要聽令號,違令項上吃一刀。就此與呀爺歸營號(散板)到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 徐小香,名沂,號蝶仙,蘇州人。原是昆曲小生,自幼到北京“吟秀堂”學藝,又拜在曹眉仙門下。出師后,長期在“三慶班”與程長庚長期合作。他二人演“對兒戲”,相互并重,功力悉敵,相得益彰。當時二人合作的《鎮(zhèn)潭州》、《群英會》、《取南郡》、《借趙云》等戲,被譽為“銖兩相稱”。程長庾死后,徐小香也即息影蘇州故里,以書畫自娛晚年。后來崛起的著名小生王楞仙、朱素云等均曾受其教益。 擅演《拾畫·叫畫》、《驚夢》、《喬醋》、《奇雙會》、《舉鼎觀畫》、《玉堂春》、《石秀探莊》、《八大錘》、《雅觀樓》、《起布問探》、《轅門射戟》、《羅成叫關(guān)》、《監(jiān)酒令》、《孝感天》、《借趙云》、《鎮(zhèn)潭州》、《取南郡》等,與程長庚、盧勝奎、楊月樓等合作演出連臺本戲《三國志》。 《群英會》周瑜經(jīng)典唱詞(小生):曹孟德善用兵慣絕糧道,聚鐵山豈無有將士英豪。諸葛亮此一去性命難保,這是我暗殺他不用刀! 時小福(1846年10月28日~1900年6月13日),京劇青衣演員,原名慶,別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紉之,號贊卿,乳名阿慶。江蘇吳縣(今蘇州市)人,幼年至北京學唱京戲。寓所名“綺春堂”,位于北京宣南豬毛胡同(今朱茅胡同),嗓音委婉,高亢嘹亮,略欠圓潤,吐字發(fā)音真切,但仍不脫徽調(diào)味道,唱法屬陽剛性質(zhì),唱腔極富情韻,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譽。時小福與梅巧玲,時人稱其為四喜班之“二絕”,弟子眾多,梅蘭芳也為其弟子之一。庚子年已臥床不起,又遭八國聯(lián)軍兵驚嚇病故寓所,后葬于永定門外。 桑園會(秋胡戲妻)羅敷經(jīng)典唱詞(青衣):聽一言來心歡暢,背轉(zhuǎn)身來喜洋洋。二十年前他鄉(xiāng)往,今日里還有這信還鄉(xiāng)。
梅巧玲(1842~1882),是清朝同治、道光時期技藝非凡、聲名赫赫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是徽班進京后由演唱徽調(diào)、昆腔衍變?yōu)榫﹦〉氖坏旎酥?。他是四代京劇梨園世家的創(chuàng)始人,梅蘭芳大師的祖父。 附上梅派本宮唱《貴妃醉酒》楊玉環(huán)經(jīng)典唱詞:海島冰輪初轉(zhuǎn)騰,見玉兔。玉兔又早東升,那冰輪離海島,乾坤分外明。皓月當空,恰便似嫦娥離月宮。奴似嫦娥離月宮,好一似嫦娥下九重,清清冷落在廣寒宮。啊在廣寒宮,玉石橋斜倚把欄桿靠,鴛鴦來戲水,金色鯉魚在水面朝,啊在水面朝。長空雁雁兒飛,雁兒飛哎呀雁兒呀,雁兒并飛騰聞奴的聲音落花蔭,這景色撩人欲醉不覺來到百花亭。 余紫云(1855~1910),京劇青衣演員。誕辰:1855年8月19日,咸豐五年(農(nóng)歷乙卯)七月初七日;逝世:1910年,宣統(tǒng)二年(農(nóng)歷庚戌)年病故,享年56歲。名金梁,譜名科榮,又名培壽,字硯芬(艷芬),號硯芳,小名昭兒;行五;湖北羅田人。寓所名“勝春堂”,曾先后居住宣南石頭胡同和李鐵拐斜街。余紫云喜好古玩。 其父余三勝與程長庚、張二奎被譽為老生三鼎甲。其子余叔巖,為余派老生創(chuàng)始人。曾一度邊唱戲邊收集古玩,并自營古玩店。由于與宮內(nèi)規(guī)定沖突,并拒絕為某御史唱堂會,御史以日后不得登臺相要挾,遂不再登臺,專心經(jīng)營古玩店并課業(yè)授徒,一時間家中求教者甚多,其中王瑤卿求教最頻,受益最多。 朱蓮芬(1836~1884),清昆曲演員,蘇州人。以《思凡下山》和《刺梁》等劇著名。原名延禧,字水芝,號福壽,寓所名紫陽堂,位于宣南櫻桃斜街。1836年即清道光十六年農(nóng)歷丙申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于江蘇元和,為景春堂之朱福喜胞弟。 幼學昆旦及花旦,后又兼習皮黃,文、武、昆亂,各有所長,尤精昆曲。同治年間入四喜班,名重一時?!稙觚堅夯钭饺伞芬粍?,常與名丑楊鳴玉合作,佐以楊鳴玉之張文遠,與王楞仙之《奇雙會》配以王楞仙之小生,都似錦上添花,曾享譽劇壇?!盎钭健敝畧A場,奇雙會之“三拉”,功底堅實。他如《小放?!?、《秋江》等戲,載歌載舞,也稱絕一時。 《玉簪記》之陳妙常經(jīng)典唱段:粉墻花影自重重,簾卷殘荷水殿風。抱琴彈向月明中,香裊金猊動。(白)我,妙常,連日冗冗俗事,未曾整理冰弦。今夜月明如水,夜色清涼,不免彈《瀟湘水云》一曲,聊寄幽情。(唱)人在蓬萊第幾宮。 郝蘭田(1832~1872),安徽懷寧人,清末京劇老旦著名演員,與譚志道均為京劇老旦的奠基者。 因其在京劇旦角表演藝術(shù)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畫家沈蓉圃繪入《同光十三絕》畫譜而流芳千古。為京劇改革家通天教主王瑤卿的外祖父。 凡老旦應工之戲,無一不會,尤以《釣金龜》、《行路哭靈》、《滑油山》、《目連救母》、《游六殿》、《徐母罵曹》、《遇后·龍袍》等最為拿手。與張二奎、梅巧玲演《四郎探母》飾佘太君,為時小福配演《探寒窯》王夫人等,相得益彰,享譽一時。 劉趕三:天下第一丑,清末京劇丑行演員。名寶山,字韻卿,天津人。他的嗓音清亮,念白脆爽,做表傳神,同時又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能根據(jù)劇情自編唱詞唱腔,改變以往丑行"重念不重唱"的狀況。他不僅擅演《連升店》、《請醫(yī)》、《法門寺》、《十八扯》、《拾黃金》 等老戲,尤其對一些"丑婆"戲演得最拿手,如《探親家》的鄉(xiāng)下媽媽,演來冠絕一時。 夏雨的一部電視劇《天下第一丑》原型就是劉趕三。 他不僅擅演《老黃請醫(yī)》、《絨花記》、《連升店》、《法門寺》、《十八扯》、《花子拾金》(或名《拾黃金》)、《瞎子逛燈》、《入侯府》、《下河南》、《貪歡報》、《一兩漆》、《雙搖會》、《雙沙河》、《紅門寺》、《鴻鸞禧》等老戲,尤精婆子戲,如《送親演禮》、《浣花溪》、《變羊記》、《拾玉鐲》、《鐵弓緣》、《玉玲瓏》、《金玉墜》、《普球山》、《思志誠》等。他在《探親家》中飾演的鄉(xiāng)下媽媽,演來冠絕一時。
楊鳴玉,祖籍江蘇揚州甘泉縣,原名阿金,字儷笙,號鳴玉,乳名娃子,因排行第三,故人稱楊三。職業(yè)是京劇演員,清嘉慶二十年農(nóng)歷乙亥九月十八日出生。自幼入蘇州科班學昆生,后改昆丑。奠定扎實的文武戲的功底。道光年進京后曾搭和春、雙奎、老嵩祝成各班,后搭四喜班,專演昆丑,功底深厚,文武皆精,每戲均有絕妙。 武戲能演《盜甲》、《問探》等,文戲能演《借靴》、《測字訪鼠》、《風箏誤》等。所演《蘆林》、《驚丑》、《掃秦》、《相梁刺梁》、《拾金》、《打花鼓》、《蕩湖船》、《思志誠》等,均堪稱杰作。尤與曹春山合演《教歌》、《拐兒》被譽為雙絕;與朱蓮芬合演《下山》、《活捉三郎》,表演生動,功夫非凡,享譽一時。 PS:一般戲班子或者現(xiàn)在的戲曲團,團長一般都是丑角,丑角在舞臺上的地位也非同一般。 再PS:LZ年不過20出頭,卻已經(jīng)深深的沉迷于戲曲特別是京劇之中無法自拔,這才是我們的國粹,這才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現(xiàn)在傳統(tǒng)戲曲艱難,小弟能做得也就是多向大家展示展示罷了。不求京劇能像巔峰期繁榮昌盛,只求年紀大了之后能有志同道合者一起票一票。 祖先的玩藝傳到今天,生旦凈末丑樣樣齊全。花臉的臉譜千姿百態(tài),武生的打斗最是精彩。古老的說唱有板有眼,陰陽頓挫融在期間。青衣的水袖似仙女下凡,小丑的功底他最是全面。流多少淚出多少汗,有多少心酸多少感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千萬個故事唱在里面?!泓c樂隊《粉墨人生》 再再PS:看完覺得不錯,求推薦。本帖部分內(nèi)容來自百度百科。 再再再PS:敬請期待下期【論曲藝II】杭州美景蓋世無雙---相聲科普帖。
|
|
來自: sonocaddie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