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梅巧玲(1842年9月25日~1882年12月16日),江蘇泰州人。京劇旦角表演藝術(shù)家,是徽班進京后由演唱徽調(diào)、昆腔衍變?yōu)榫﹦〉氖坏旎酥?。四代京劇梨園世家的創(chuàng)始人,梅蘭芳大師的祖父。被清末畫家沈蓉圃繪入《同光十三絕》,后排左起第二,梅巧玲飾《雁門關(guān)》之蕭太后。
梅巧玲原名芳,字慧仙,號雪芬,別號蕉國居士,自號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稱景和堂主人,綽號胖巧玲。祖籍江蘇泰州鳳凰墩鮑家壩。清道光二十二年農(nóng)歷八月二十一日出生。因家境貧困,8歲時過繼江姓,后被輾轉(zhuǎn)販賣,10歲隨母曹氏入京,從福盛班主楊三喜號雙蓮習(xí)旦兼昆亂,隸四喜部。又從夏白眼習(xí)藝,后與四喜班名旦師兄醇和堂羅巧福習(xí)花旦,藝成后即嶄露頭角,且極有人緣,自營景和堂于李鐵拐斜街,遂為四喜班主要旦角。擅演演《雁門關(guān)》《四郎探母》《梅玉配》《閨房樂》《盤絲洞》《得意緣》《玉玲瓏》《胭脂虎》《浣花溪》《彩樓配》《二進宮》《思凡》《百花亭》《小宴》《密誓》等,戲路極為寬廣。他為人正直,辦事公道,三十多歲就掌四喜班。
梅巧玲授徒甚眾,如余紫云(花旦兼青衣)、張瑞云(武生)、孫福云(武旦)、陳嘯云(青衫兼小生)、姚祥云(昆老生)、劉朵云(花旦)、鄭桐云(武老生)、董度云(小生)、陳五云(花旦)、劉倩云(昆旦)、劉曼云、朱靄云(昆旦)、王湘云(昆小生)、王桐云(花旦)、周綺云(昆旦)、鄭燕云(昆旦兼花旦)。
光緒八年病故于宣南李鐵拐斜街45號(今鐵樹斜街101號)寓所,享年41歲。
梅巧玲妻室為陳金雀之女,長子梅雨田,名明祥,小名大鎖;次子梅竹芬,名明瑞,一名啟壽,小名二鎖,習(xí)亂彈青衣兼昆旦,后改小生,隸四喜部。巧玲長女適武生王八十,次適名旦國興堂秦五九。梅竹芬之妻楊氏,即掌小榮椿科班名武老生楊隆壽之長女。竹芬有子一人即大師梅蘭芳,小名群兒,名瀾,字畹華,自幼由伯父梅雨田撫育,從師伯父云和堂名昆旦朱靄云,娶妻王明華。王氏為蕉雪堂名青衣兼花旦王順福之第五女。
題記:郝蘭田(1832~1872),安徽懷寧人,清末京劇老旦著名演員, 因其在京劇旦角表演藝術(shù)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畫家沈蓉圃繪入《同光十三絕》,原畫后排左起第一位,扮相位《行路訓(xùn)子》之康氏。郝蘭田是京劇改革家“通天教主”王瑤卿的外祖父。
郝蘭田原系徽戲演員,初習(xí)青衣,后工老生,以《借東風(fēng)》而聞名。清道光、咸豐年間來京,因與程長庚同鄉(xiāng),遂入三慶班。初演《天水關(guān)》之孔明,頗受贊譽。于連臺本戲《三國志》劇中,與盧勝奎分飾孔明。因當(dāng)時老旦唱腔平淡,表演呆板,不被重視,故缺少老旦演員,郝蘭田便自改老旦,吸取各家老旦之長,并把老生唱法糅進旦角唱腔,創(chuàng)出風(fēng)格獨具的老旦新腔,提高了老旦行當(dāng)?shù)牡匚?。凡老旦?yīng)工之戲,無一不會,尤以《釣金龜》《行路哭靈》《滑油山》《目蓮救母》《游六殿》《徐母罵曹》《遇后·龍袍》等最為拿手。與張二奎、梅巧玲演《四郎探母》飾佘太君,為時小福配演《探寒窯》王夫人等,相得益彰,享譽一時。 郝蘭田弟子龔云甫
郝蘭田其唱高亢有力,蒼老深沉。念白猶如老婦一般。與譚志道均為京劇老旦的奠基者。后學(xué)者謝寶云、龔云甫等,以龔云甫最為出色。
題記:劉趕三(1816年8月8日-1894年8月10日),清末京劇丑行演員。名保山,字韻卿,天津人。嗓音清亮,念白脆爽,做表傳神,有較高文化修養(yǎng),能根據(jù)劇情自編唱詞唱腔。擅演《連升店》《請醫(yī)》《法門寺》《十八扯》等老戲,“丑婆”戲最拿手。是清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舞臺第一代丑行代表,入畫《同光十三絕》,前排左起第二,扮演《探親家》之鄉(xiāng)下媽媽。
劉趕三少年入學(xué)讀書,青年時才名蜚聲鄉(xiāng)里。后因常往戲園觀劇,漸漸入迷,道光年間入天津侯家后群雅軒票房。初學(xué)老生,專工余派三勝四勝昆仲,后改丑行,正式校身梨園做職業(yè)演員,入京隸永勝奎部。從藝后,因有一次一日連趕三場演唱,被同行戲稱為“趕三”,他遂以“劉趕三”為藝名。 劉趕三嗓音清亮,擅長唱功,且白口爽利、清晰,在臺上面冷工謔,敏惠過人,雄辯多才,不傷大雅。他繼承和發(fā)揚了中國喜劇藝術(shù)警世譏俗的傳統(tǒng),善于在舞臺上借題發(fā)揮,嘲諷權(quán)貴,抨擊時弊,留下許多為世人傳誦的趣聞。
同治皇帝在位時,因花天酒地導(dǎo)致身患惡疾而亡,劉趕三在演《請醫(yī)》一劇時,即興打諢說“東華門我是不去的,因為那門兒里頭有個闊哥兒,新近害了病,找我去治,他害的是梅毒,我還當(dāng)是天花呢,一劑藥下去就死啦!我要走東華門被人家瞧見,那還有小命嗎?” 戊戌維新后,慈禧與光緒結(jié)仇,看戲時,慈禧坐堂中,令光緒侍立于側(cè)。劉趕三見狀甚為不平,在演《十八扯》時,加了一段話白說:“別瞧我是假皇帝,還有個坐,那真皇帝連坐兒也沒有。”這句話正好刺中慈禧隱惡,但欲怒無由,為掩眾口,據(jù)說此后才準(zhǔn)許光緒入座看戲。
光緒初年,趕三在宮里演《思志誠》一劇,飾演妓院老媽兒,演遇嫖客來時,恰巧惇王、醇王、恭王進來看戲,當(dāng)時妓院中妓女均以排行相呼而無名字,他便在臺上大聲呼喚:“老五、老六、老七,出來見客呀!”一時臺下哄笑不止。因為惇王行五,恭王行六,醇王行七,故趕三以此相謔。 有一次,劉趕三在清代某宦家表演《請醫(yī)》,其中配角有句臺詞“當(dāng)點兒神,別叫狗咬了?!壁s三接著指臺下說“這門兒里頭,我早知道,是沒有狗的,不過有的都是走狗!”
劉趕三最善演丑婆子,他家自蓄一驢,演《探親家》時,騎自用黑驢上臺,滿堂叫好。驢名“墨玉”又名“二小”,性極烈。睿愨親王及大學(xué)士李高陽最賞識之。于某年因孝欽后傳演《探親》,牽驢入內(nèi),閽者以其為大不敬,欲拿交問罪。迨問系慈禧所傳,始放入。太后觀此戲大悅賞銀十兩。
他演《拾黃金》一劇,能以兩手拉胡琴,兩膝各縛大鈸,右足趾夾一錘,左足懸一鑼,坐桌上唱《二進宮》,屆時胡琴、鑼鼓同時并奏,音節(jié)諧美,令人叫絕。
咸豐年間,劉趕三被清廷升平署招為供奉。鑒于他在京劇界的聲望及杰出的建樹,曾被推選為梨園精忠廟首,成為當(dāng)時菊壇領(lǐng)頭人。 2001年播出的30集電視連續(xù)劇《天下第一丑》,夏雨飾演劉趕三 劉趕三自營保身堂于韓家潭西首路北,門人甚多,如花旦張梅五,花衫王順福,刀馬旦張芷芳,花旦胡五兒、蔡六兒等皆是。趕三搭入老嵩祝、和春、雙奎、春臺、四喜、承慶、勝春、九和、成勝、春奎、永勝奎、嵩祝成等班與花旦王松林合演時最多。
劉趕三有子,名金奎、號樹仙、外號猴兒頭,隸永勝奎部,唱老生。孫名二成,孫婦劉氏。
劉趕三于光緒二十年七月初十日亥時病逝于韓家潭寓所,臨終囑其孫婦將驢送往豆腐池胡同文(瑞圖)三爺宅以作紀(jì)念。當(dāng)月二十七日,劉宅遣老仆李二與伊子丑行李敬三送驢至文宅。該驢于次日上午巳時仰天長嘯,暴斃而亡,遂葬義驢于凈土寺胡同樸園別墅空池西河岸。
題記:余紫云(1855年8月19日-1910年),湖北羅田人,名金梁,譜名科榮,又名培壽,字硯芬(艷芬),號硯芳,小名昭兒;行五。清末京劇青衣演員,承上啟下。入畫《同光十三絕》,后排左起第三位,扮演《彩樓配》之王寶釧。
余紫云幼隨父來京,入“景和堂”從梅巧玲習(xí)花旦,并私淑胡喜祿之青衣戲。其戲路極寬,尤精蹺工。同光年間搭四喜班,后繼巧玲掌四喜部,擅演《彩樓配》、《三擊掌》、《趕三關(guān)》、《梅龍鎮(zhèn)》、《梅玉配》、《祭江》、《玉堂春》、《蘆花河》、《打金枝》、《孝感天》、《金水橋》、《二進宮》、《虹霓關(guān)》、《宇宙鋒》等。因善琵琶,演《昭君出塞》,自彈自唱享譽一時。 余紫云喜好古玩,曾一度邊唱戲邊收集古玩,并自營古玩店。由于與宮內(nèi)規(guī)定沖突,遂不再登臺,專心經(jīng)營古玩店并課業(yè)授徒,一時間家中求教者甚多。他不僅基本功扎實,技藝精湛,而且能戲多、戲路寬,文武昆亂不擋,尤精蹺工。他演二本《虹霓關(guān)》之丫環(huán),在“獻(xiàn)盤”一場,托盤疾走圓場,猶如楊柳春風(fēng),婆婆生姿,極優(yōu)美。據(jù)《梨園舊話》載他“嗓音柔脆、玉潤珠圓,其唱工固臻妙境,至不專屬青衫之劇,如《戲風(fēng)》之李鳳姐,《虹霓關(guān)》之丫環(huán),姿態(tài)橫生,維妙維肖”。更為重要的是余紫云繼承了乃師梅巧玲揉花衫、青衣于一爐的優(yōu)良創(chuàng)造,對京劇旦角表演的發(fā)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余紫云之父親余三勝 周明泰《道咸以來梨園系年小錄》記載其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去世,不準(zhǔn)確,當(dāng)年應(yīng)當(dāng)為余紫云輟臺罷演之年,而非其亡故之年。又據(jù)余叔巖先生女公子余慧清與余叔巖先生之外甥女、名藝人果湘林之女、程硯秋先生之妻果素英回憶、臺灣“余派”再傳弟子李丙莘考證,余紫云當(dāng)卒于清宣統(tǒng)二(1910)年,享年56歲。 余紫云之子余派創(chuàng)始人余叔巖 余紫云娶沈氏生四子:長名第福;次名第祿;三名第祺,即名須生余叔巖;四名第祉,字卓夫,即須生余勝蓀。長女余素霞適名伶果湘林。次女因癆病早故。
題記:程長庚(1811年11月22日-1880年01月24日),名椿,譜名程聞檄,一名聞翰,字玉山(一作玉珊),號榮椿,乳名長庚(其舅父取的名),清代徽劇、京劇表演藝術(shù)大師,工老生。幼年進京后曾先后住宣南石頭胡同和百順胡同,享名后寓名四箴堂。祖居安徽懷寧石牌鎮(zhèn),出生于潛山縣黃泥鎮(zhèn)程家井。是宋代著名理學(xué)家程頤的后人,為程氏51代裔孫。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間三慶班掌班人。入畫《同光十三絕》,前排左起第三位,扮演《群英會》之魯肅。 程長庚家貧,拜一道人為師,道士師傅死后方始學(xué)戲,道光二年(1822)隨舅父輾轉(zhuǎn)北上入京,炮戲失利,幸得原來的師傅有書信推薦,拜在徽班藝人米喜子門下,先到保定學(xué)習(xí)昆曲,并練就了腦后音?;貋砗笤谝淮翁脮蛞浴段恼殃P(guān)》的演出嶄露頭角,并奪得老生狀元的美譽,后入三慶班,由于演老爺戲(關(guān)羽戲)得罪了權(quán)貴,受到鞭打,并綁在柱子上的侮辱懲罰,迫不得已返回安徽老家,后三慶班老班主陳祥桂邀請返回,并主動讓賢。后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 同治、光緒年間,任三慶班主,同仁尊稱其“大老板”。同治年間入宮做內(nèi)廷供奉。曾任“精忠廟”廟首,三慶、春臺、四喜三班總管。工文武老生,腹笥淵博,能戲300余出,他與四喜班張二奎、春臺班余三勝,為京劇第一代演員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雖比余、張享名較晚,但其威望極高,三位并稱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長庚名列“三鼎甲”之首。為京劇藝術(shù)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獻(xiàn),被稱為徽班領(lǐng)袖、京劇鼻祖。 他的演唱熔徽調(diào)、漢調(diào)、昆曲等之優(yōu)長于一爐,以徽音為主,當(dāng)時稱徽派。倦游逸叟在《梨園舊話》中說他“亂彈唱乙字調(diào),穿云裂石,余音繞梁而高亢之中又別具沉雄之致”。他的表演善于體察人物的性格、身分,注重表現(xiàn)其氣質(zhì)、神采,做功身段沉穩(wěn)凝重。經(jīng)常演出的劇目有《戰(zhàn)樊城》《文昭關(guān)》《魚腸劍》《戰(zhàn)長沙》《讓成都》《舉鼎觀畫》《狀元譜》《鎮(zhèn)潭州》《法門寺》《取南郡》《群英會》《華容道》《安五路》《天水關(guān)》和昆曲《釵訓(xùn)大審》等。有時還為何桂山演出《白良關(guān)》配演“小黑”尉遲寶林。 他為人正直,戲德高尚,技藝精湛,備受同行的推崇,晚年,他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創(chuàng)辦三慶科班,其中陳德霖、錢金福、張淇林等人,都是三慶科班培育出來的京劇人才。楊月樓、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也是程門弟子。 他一生多演出忠義節(jié)烈愛國內(nèi)容的戲,多扮伍子胥、岳飛、魯肅、禰衡等氣節(jié)人物,因英法聯(lián)軍入侵而口吐鮮血。由于認(rèn)為諸葛亮空城計有失他的風(fēng)格,所以從不演《空城計》,認(rèn)為反二黃太過于悲涼,所以也不唱反二黃。程長庚改革劇場陋習(xí),比如站臺、養(yǎng)娃娃(即相姑之類的)并且不讓在演出時叫好,也不讓吸煙,否則停止演出。凈化了舞臺風(fēng)氣。 去世時六十九歲,葬于彰儀門(今廣安門)外石道路旁北側(cè)。致病之原因系在秦老胡同文索宅演堂會,與孫菊仙爭氣,連演四本《取南郡》,該戲與徐小香合演向分四日,今一晝夜唱全本,勞累得病,未數(shù)月遂卒,時寓百順胡同。
題記:徐小香(1832年1月11日-1912年),祖籍江蘇常州,生于蘇州吳縣。京劇小生。原名馨,別名炘,字心一,號蝶仙,小名阿大;寓所名“聞德堂”,位于宣南小安瀾營,后改“岫云堂”,遂有“岫云主人”之稱,小香為其藝名,有時亦寫為“小湘”。入畫《同光十三絕》,居正中,扮演《群英會》之周瑜。 徐小香幼隨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愛小生藝術(shù),私淑曹眉仙。其父故后,投“吟秀堂”潘氏門下習(xí)藝,滿師后初搭四喜班,后入三慶班。能戲甚多,昆亂不擋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麗,故不演“窮生”。 徐小香擅演《拾畫·叫畫》《驚夢》《喬醋》《奇雙會》《舉鼎觀畫》《玉堂春》《石秀探莊》《八大錘》《雅觀樓》《起布問探》《轅門射戟》《羅成叫關(guān)》《監(jiān)酒令》《孝感天》《借趙云》《鎮(zhèn)潭州》《取南郡》等,與程長庚、盧勝奎、楊月樓等合作演出連臺本戲《三國志》,所飾周瑜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譽。 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徐小香賣掉房產(chǎn),南返蘇州頤養(yǎng)天年。據(jù)曹心泉、王瑤卿等撰《徐小香專記》文載,徐氏故于民國初年(亦有說卒于1882年或1902年)。其弟徐金兒,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云,工昆旦與花衫。小香弟子頗多,以程繼仙最為神似。 題記:時小福(1846年10月28日-1900年6月13日),男,京劇青衣。原名慶,別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紉之,號贊卿,乳名阿慶。蘇州人。寓所名“綺春堂”,位于宣南豬毛胡同(今朱茅胡同),亦曾居住百順胡同。入畫《同光十三絕》,前排右起第三,扮演《桑園會》之羅敷。 時小福12歲隨父母來京,后入四喜班名旦鄭秀蘭之“春馥堂”從徐阿福習(xí)昆旦兼皮黃青衣。嗓音委婉嘹亮,唱腔極富情韻,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譽。能戲極多,曾以《三娘教子》享譽-時。與孫菊仙、穆鳳山合演《二進宮》一時無雙。亦能演小生戲《孝感天》、《雁門關(guān)》、《打金枝》等。常于春臺、四喜、三慶各班演出。曾一度繼梅巧玲掌四喜班。 時小福于清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與孫菊仙、李燕云、李連仲四人同被選入升平署進宮承差。曾以旦角演員身分,破例被委任精忠廟廟首。中年后于寓所刻意授徒,弟子頗多,均以“仙”字排名,其著名者有張云仙、張紫仙、吳菱仙、吳藹仙、陳霓仙、陳桐仙、王怡仙、江順仙,此“八仙”與其師時小福同樣嗜酒,且均海量,人稱“醉八仙”。每年重陽日,此八位弟子必來師府祝賀,人稱“八仙慶壽”。據(jù)傳小福演戲常以白酒飲場。 庚子年(1900年),時小福已臥床不起,又遭八國聯(lián)軍兵擾驚嚇,于農(nóng)歷五月十三日病故寓所,后葬于永定門外。卒年五十五歲。 妻陳氏,為聲振堂陳嗚喜之次女,花旦兼小生陳竹林之胞姊,老生陳福勝之姑。其女為陳德霖繼室;其長子時德寶,字炳奎,習(xí)老生;次子時實寶,字玉奎,唱花臉,是著名老旦時青山之父;三子名時泉寶,未入伶界;四子時慧寶,為著名老生,亦是梨園界的書法家,位于櫻桃斜銜的“北京梨園公益會”之館額“梨園新館”及門楣上的“梨園永固”即為其所書,至今尚存。 題記:楊鳴玉(1815年10月20日-1894年),祖籍江蘇揚州甘泉縣。京昆丑角。名阿金,字儷笙,號明玉,一作鳴玉,小名娃子;昆仲四人,行三,人稱“楊三”。入畫《同光十三絕》,后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思志誠》之閔天亮。 楊鳴玉由道光年間投入著名昆曲和盛科班。初學(xué)昆生,同潘阿巧、嵇永林、程長庚、龍小生、大奎官、索桂香為師兄弟,后改昆丑。搭入昆弋、錦衣、成龍、飛鳳、舞鼎、盛成、和春、雙奎、老嵩祝成、四喜等班多年,專演昆丑,功底深厚,文武皆精,每戲均有絕妙。所演《盜甲》《問探》《訪鼠》《蘆林》《驚丑》《掃秦》《相梁刺梁》《拾金》《借靴》《打花鼓》《蕩湖船》《思志誠》等,均堪稱杰作。尤與曹春山合演《教歌》《拐兒》被譽為雙絕;與朱蓮芬合演《思凡》《下山》《活捉》《千里駒》享譽一時。恭忠親王奕訢、尚書師恪勤最賞識之。 楊鳴玉為人耿直,不茍世俗,為后人所贊譽。
題記:盧勝奎(1822年~1889年),京劇老生,也是最早的京劇劇作家。江西人,一說安徽人。綽號“盧臺子”。入畫《同光十三絕》,前排左起第一位,扮演《一捧雪》之莫成。 盧勝奎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愛戲曲,常與劇界人士交往,因科考不中遂入梨園,初演即為程長庚賞識,約其入三慶班。入劇界后隱去真名,時張二奎正值紅極之時,便取“勝奎”為藝名。所演老生戲講究劇情戲理,尤擅孔明戲,有“活孔明”之譽。 由于盧勝奎文化高,不僅熟讀史書,鉆研文學(xué),且通透戲場,極善編劇,三慶班所演36本連臺本戲《三國志》,即出其手。演薛仁貴征東事之《龍門陣》及《法門寺》(又名《郿塢縣》或《朱砂井》)等,據(jù)傳亦為盧氏所編。一生所編劇本,大都流傳至今。因劇本為一臺戲之根本,故人稱其“盧臺子”??芍^最早的京劇劇作家,為程長庚得力輔弼,盧乃丑角巨匠蕭長華之義父。譚鑫培常與他配戲,做功身段亦受其影響。他擅演劇目有《盜宗卷》《胭脂虎》《空城計》《瓊林宴》《開山府》等。 “群英會”戲畫,左起:程長庚飾魯肅,徐小香飾周瑜,盧勝奎飾諸葛亮,原件藏于梅蘭芳紀(jì)念館。 相傳有一次,三慶班演出《空城計》,飾演司馬懿的凈角誤場,讓盧勝奎飾演諸葛亮在城樓沒法下場,才思敏捷的他即興編了108句唱詞在城樓上演唱,推延了時間,讓他人及時救場。唱詞典雅,將一本《三國》一口氣唱掉了大半,足見其本人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和文化修養(yǎng)。唱詞摘錄如下: 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論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 先帝爺下南陽御駕三請,算就了漢家業(yè)鼎足三分。 官封到武鄉(xiāng)侯執(zhí)掌帥印,東西戰(zhàn)南北剿博古通今。 博望坡夏侯惇興兵犯境,服關(guān)張施小計初用火攻。 小劉琮獻(xiàn)荊州新野焚盡,帶百姓渡長江直到漢津。 長坂坡保幼主子龍闖陣,殺七出后七進大逞威名。 張翼德在橋頭三聲大振,斷橋梁驚曹操嚇退曹兵。 曹孟德下江南魯肅來請,逞舌辯戰(zhàn)群儒難倒薛琮。 文主和武主戰(zhàn)群言不定,多虧了魯子敬排難解紛。 反間計殺卻了蔡瑁張允,小蔣干倒做了成事之人。 講陸戰(zhàn)劫曹糧智激公瑾,草船計闖曹營巧借雕翎。 獻(xiàn)連環(huán)燒戰(zhàn)船多虧龐統(tǒng),看破了巧機關(guān)徐庶離營。 在帳中書掌心火攻計定,假投降苦肉計黃蓋熬刑。 周都督觀陣形山頭得病,南屏山設(shè)壇臺才借東風(fēng)。 三江口縱火攻曹操逃命,八十萬只剩下一十八人。 在烏林趙子龍截殺頭陣,葫蘆口遇張飛斬將折兵。 關(guān)云長守華容帳中賭印,念前情放曹操大義大仁。 取桂陽見美色其心無動,趙子龍渾身膽天地英雄。 領(lǐng)人馬戰(zhàn)長沙關(guān)黃見陣,射盔纓拖刀計義釋黃忠。 攻南郡敗曹仁三氣公瑾,巧成拙龍鳳配以假成真。 先帝爺與郡主姻緣天定,小周郎折兵將又陪夫人。 周公瑾氣夾傷柴桑喪命,過長江行吊唁親送人情。 路遇著龐士元再三相請。封作了副軍師共議西征。 第一陣取涪關(guān)楊高無命,第二陣攻雒城黃魏爭功。 可嘆他落鳳坡急功喪命,金雁橋擒張任才把冤伸。 馬孟起在西涼興兵雪恨,只殺的曹孟德割須棄巾。 誤中了反間計無謀有勇,奔漢中投張魯暫且存身。 小張松獻(xiàn)地圖外勾里應(yīng),才知曉西川鏡地理行程。 張翼德戰(zhàn)馬超葭萌關(guān)進,逼劉璋讓成都西蜀就平。 魯子敬定巧計臨江邀飲,壽亭侯單刀會萬古留名。 張文遠(yuǎn)鎮(zhèn)逍遙威名大振,有甘寧率百騎黑夜劫營。 討曹賊受密詔五臣死命,猛張飛取瓦口智勇兼能。 天蕩山焚糧草嚴(yán)顏得勝,拖刀計斬夏侯老將黃忠。 趙子龍據(jù)漢水以寡勝眾,曹阿瞞退斜谷才取漢中。 關(guān)美髯拔襄陽曹仁敗陣,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 中藥箭刮骨毒神醫(yī)治病,既下棋且飲酒不改神情。 恨呂蒙施毒計白衣偷進,渡長江襲荊州僥幸功成。 天下事成與敗自有天定,走麥城他父子雙雙歸神。 玉泉山遇普凈關(guān)王顯圣,送圣首驚孟德奸相歸陰。 小曹丕篡漢劉洛陽稱帝,先帝爺?shù)谴髮殤?yīng)天順民。 最可嘆急兄仇張爺命盡,應(yīng)誓言雪弟恨先帝興兵。 伐東吳中箭傷黃忠喪命,小桃園再結(jié)義張苞關(guān)興。 這一陣得仇人斬殺皆盡,悔不該七百里結(jié)寨連營。 陸伯言以書生拜了帥印,破連營施巧計也用火攻。 先帝爺白帝城龍歸海境,傳遺詔教老臣常掛在心。 那時你獻(xiàn)巧計五路兵進,我安居只三日五路皆平。 有孟獲在蠻荒興兵犯境,是山人用妙算七縱七擒。 班師回祭瀘水南蠻平定,上奏了出師表率將北征。 趙子龍斬五將老當(dāng)益壯,收服了姜伯約智取三城。 老王朗不識羞竟來會陣,氣填胸死陣上反落罵名。 小曹真非將才有退無進,昨夜里趁雪夜破了羌兵。 這都是以往事言之不盡,賢父子駕到此正好談心。 周文王訪姜尚周室大振,我諸葛怎比的前輩先生。 閑無事在敵樓亮亮琴音,我面前缺少個知音的人。
題記:朱蓮芬(1837年1月17日-1884年),清末昆曲旦角。原名延禧,字水芝,號福壽,寓所名“紫陽堂”,位于宣南櫻桃斜街。祖籍江蘇元和。為“景春堂”朱福喜胞弟。入畫《同光十三絕》,后排右起第二位,扮演《玉簪記·琴挑》之陳妙常。
幼學(xué)昆旦兼習(xí)皮黃,尤精昆曲。同治年間入四喜班,名重一時。擅演《思凡》《琴挑》《尋夢》《寄扇》《相梁刺梁》《金山寺》《三怕》《盤秋》《雙拜月》《雙沙河》《貪歡報》《虹霓關(guān)》《小放?!贰短艉煵靡隆返?。常與名丑楊鳴玉合作,與王楞仙之《奇雙會》,曾享譽劇壇。且擅長書畫,書法學(xué)潘祖蔭,偶為祖蔭代筆,真可以假亂真,得者如獲至寶;亦常為張文達(dá)代繪,故有“狀元夫人”之稱。蓮芬有子朱桂秋,初學(xué)老生,后改學(xué)花旦,亦名振一時,能繼父業(yè)。弟子有陳德霖等。
自立紫陽堂,別號紫陽居士,為春臺老生顧合祥之婿。子朱天祥、孫朱桂芬皆習(xí)老生。
題記:張勝奎(生卒年月不詳),又名張奎官,北京人,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余三勝之法,嗓音雖不沖,但唱腔流利曲折。入畫《同光十三絕》,前排左起第一位,扮演《一捧雪》之莫成。
張勝奎工老生,精于說白、做工。其念頗帶情感,做派神態(tài)逼真,擅演忠臣義士一類"衰派老生"角色。如《一捧雪》之莫成、《跑城》之徐策、《四進士》之宋士杰、《清風(fēng)亭》之張元秀。張勝奎亦能演丑角戲,所演《渭水河》之武吉為人所稱道。
另一著名京劇老生孫柏齡(1902—1987)先生,幼時因家境貧窮,九歲時師從“七金子”張英俊,師父為其取藝名“張勝奎”,曾在“第一舞臺”丹桂以“張勝奎”掛牌演出,出師后改回本名孫伯齡。 題記:譚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本名金福,字望重,清末民初著名京劇演員,主攻老生,曾演武生。因堂號英秀,人又以英秀稱之。 原籍湖北黃陂,出生于武昌縣大東門外譚左灣九夫村。譚派宗師,有“伶界大王”美譽。入畫《同光十三絕》,前排右起第一位,扮演《惡虎村》之黃天霸。
中國首部電影《定軍山》
譚鑫培先工武生,后改老生。幼年隨父譚志道進北京,十一歲入金奎科班學(xué)老生,因其父有叫天之稱,故藝名小叫天。出科后搭永勝奎班和三慶班演出,并向程長庚、余三勝、王九齡、盧勝奎、馮瑞祥等學(xué)藝,充三慶班武行頭目。1880年轉(zhuǎn)入四喜班,不久即自組同春班。1890年任踦平署外學(xué)民籍教習(xí),專演老生戲。1900年后,演技愈趨成熟。1905年,慶豐照相館老板任慶泰在北京為譚鑫培拍攝了中國史上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辛亥革命后,原隸屬于清廷內(nèi)務(wù)府的京劇行會組織“精忠廟”自行消失。由譚鑫培和戊戌變法中著名的梨園志士田際云組織成立新的行會組織——“正樂育化會”,并首先提出取消“私寓”,改“班”為“社”,清除封建制度下詆毀、污蔑從藝者的舊制,使戲曲藝人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譚鑫培曾拒絕為袁世凱演出復(fù)辟帝制的《新安天會》,并曾破例率領(lǐng)正樂育化會全體會員在貴州會館舉行大會歡迎革命黨人黃興、陳其美。
譚鑫培飾演楊延輝
譚鑫培與王瑤卿合作《平貴回窯》
王瑤卿,譚鑫培的《汾河灣》
1917年,譚鑫培臥病在床時,被總統(tǒng)黎元洪強迫拖到那家花園為廣西督軍陸榮廷唱堂會,后心情抑郁,不久病逝。譚鑫培墓在門頭溝戒臺寺。 譚鑫培便裝
譚鑫培在程長庚、余三勝、王九齡及盧勝奎諸家演唱藝術(shù)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形成的“譚派”,是京劇有史以來傳人最多、流布最廣、影響最大的老生流派。譚派唱腔圓潤柔美、巧俏多變,富表現(xiàn)力。譚鑫培的嗓音圓潤甜亮,略有沙音而益增其美,行腔時高音剛而不直不硬,低聲柔而不沉不懈,嘎調(diào)又寬又亮,并且具有很高的潤腔技巧。
唱片兩種
他一生創(chuàng)造了眾多的藝術(shù)形象,至今仍被京劇老生所宗法。與孫菊仙、汪桂芬并稱老生三杰。代表劇目有《定軍山》《陽平關(guān)》《南陽關(guān)》《太平橋》《戰(zhàn)長沙》《當(dāng)锏賣馬》《桑園寄子》《碰碑》《烏盆記》《鎮(zhèn)潭州》《王佐斷臂》《南天門》等。
上圖為泥人張所作
譚鑫培收徒不眾,早年只有老伶工須生王月芳一人。晚年又收余叔巖為徒。妻弟侯幼云,為程長庚之小門生,系著名丑行,后改刀馬旦。傳人早期有劉春喜、李鑫甫、張毓庭、賈洪林、貴俊卿等人,其子譚小培、婿王又宸宗譚氏中期的唱法為多。余叔巖、言菊朋等,對譚氏晚年的唱法有較全面的繼承。此外,由學(xué)譚起家,個人進行了創(chuàng)造發(fā)展而形成了新的流派與風(fēng)格者還有馬連良、高慶奎等。譚派的藝術(shù)還影響到京劇武生行的楊小樓,旦行中的梅蘭芳、程硯秋等派。
譚鑫培有8子4女。其子名以“嘉”字排列,依次為善、瑞、祥、榮、賓、樂、祜、祿。譚鑫培八個兒子中,前五位均從藝?yán)鎴@。
題記:楊月樓(1844年-1889年),名久昌,派名久先。安徽懷寧人,清末京劇武生演員,楊小樓之父。1882年接掌三慶班。曾為慈禧太后演出,在京、滬享有盛名。1888年入升平署,供奉內(nèi)廷,兼領(lǐng)三慶班。其文武兼長 ,尤以演孫悟空出色。入畫《同光十三絕》,后排右起第一位,扮演《四郎探母》之楊延輝。 相傳咸豐年間,楊月樓隨父楊二喜進京,于天橋賣藝,為“忠恕堂”張二奎賞識,遂聘二喜為教師,收為弟子,工老生兼武生,排名玉樓,與武生俞玉笙并稱文武雙璧。月樓體魄魁梧,嗓音洪亮,文武皆能。起扮相儀表堂堂,有“天官”之譽。文以《打金枝》《金水橋》《回龍鴿》《五雷陣》等奎派戲見長。武戲《長坂坡》《惡虎村》《賈家樓》等為杰作。因演《安天會》《水簾洞》《泗州城》的猴王孫悟空,故有“楊猴子”綽號。咸豐末年滿師后,很少露演,自立“忠華堂”課徒授藝。 清同治十一年,楊月樓到上海,進入金桂軒(班),在《安天會》中飾孫悟空,出場連翻一百零八個筋斗,收步不離原地,傾倒無數(shù)滬上觀眾,致使丹桂和金桂兩戲園為爭聘他而對簿租界會審公堂。楊月樓以北方男子的英武陽剛,博得滬上眾多女子尤其是青樓女子的愛慕,當(dāng)時上海灘頭號名妓李巧玲及名妓李秀卿、沈月春都與楊關(guān)系密切。有化名海上逐臭夫者在《申報》撰竹枝詞曰:“金桂何如丹桂優(yōu),佳人個個懶勾留;一般京調(diào)非偏愛,只為貪看楊月樓?!薄岸鹈麍@賭事來,一邊收入一邊開;月樓風(fēng)貌倌人愛,不羨紅裝浪半臺”。不久楊與廣東商人之女韋阿寶成婚,引起韋氏族人不滿,以拐騙民女并誘其錢財罪名將其告至租界會審公堂,楊月樓被捕,在社會上釀成軒然大波。 輿論兩派,一派為地方紳士,言激詞厲,以“端風(fēng)化”為由,要求嚴(yán)懲當(dāng)事人,并進一步主張“正本清源,謝禁婦女看戲”;另一派則是市井文客,持論寬松,同情韋、楊。紳士以道德自任,冠冕堂皇,并且多少具備些干預(yù)事件發(fā)展的力量;市井文客擅民主之名,雖無直接勢力,也許倒代表了社會風(fēng)向。同治十二年,在上??h紳董江承桂、郁熙繩呈請下,縣令葉廷春頒布《嚴(yán)禁婦女入館看戲告示》,告示在《申報》上刊出不過一星期,即有化名“與眾樂樂老人”者致信報館,批評禁止婦女看戲:“夫看戲一舉,原屬賞心樂事,本當(dāng)男女同樂,良賤共觀。今婦女仍無厲禁,惟良家獨自向隅,故愚謂此論未昭平允……”這封出自男子手筆的信,至少流露了下面三層意思:看戲乃娛樂消遣;娛樂消遣為人之必須;男女在娛樂消遣方面的權(quán)利是同等的。還有一層稍稍隱蔽的意思:紅粉釵裙本為戲園一景,如今把她們通通趕走。則男子看戲也覺冷清無趣。 張二奎過逝后,他被程長庚約入三慶班。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底,由程長庚呈請,楊月樓被保選為四品頂戴的精忠廟廟首。程故后月樓接任掌三慶班達(dá)10年之久。光緒十四年十一月經(jīng)張淇林保薦,與王楞仙同被選入升平署進宮承差。 楊月樓于光緒十六年故于宣南百順胡同寓所,年僅42歲。在其彌留之際、托孤于盟弟譚鑫培,望精心培育其子三元楊小樓成才,并囑三元拜在譚氏膝下為義子,按氏家譜排名嘉訓(xùn),后成為一代國劇宗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