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梔子豉湯證
中央10臺郝萬山老師講解《傷寒論》時談到幾十年前的他的老師的一個病案——梔子豉湯治療哮喘案。記憶猶新的是——他和他的老師再未見到類案。為什么?不得而知。但從臨床實際來看,并非如此。明白形成梔子豉湯證的機理后,那么梔子豉湯證就十分常見了。
1、返流性胃食管病引起的嘈雜證(懊惱) 2、反流性胃食管病引起的胸中窒(狹窄) 3、反流性胃食管病引起的不得眠(煩躁) 4、反流性胃食管病引起的咳喘(咽喉氣管?。?br>5、燒心、吐酸、胸后骨疼痛…… 組成:梔子﹑淡豉
主治: 1.治傷寒汗吐下后,虛煩不眠,劇者反復顛倒,心下懊?。 2.及大下后身熱不退,心下結痛,或痰在膈中。 歸經(jīng):此足太陽陽明藥。 方義: (1)煩為熱盛,梔子苦寒,色赤人心,故以為君。淡豉苦能發(fā)熱,腐能勝焦,助梔子以吐虛煩,故以為臣。 (2)酸苦涌泄為陰也,此吐無形之虛煩,若膈有實邪,當用瓜蒂散。 變化方: (1)本方加甘草,名梔子甘草豉湯治前證兼少氣者。 (2)本方加生姜,名梔子生姜豉湯,治前證兼嘔者。 (3)本方除淡豉,加干姜,名梔子干姜湯,治傷寒誤下,身熱不去,微煩者。 (4)本方除淡豉,加厚樸﹑枳實,名梔子厚樸湯,治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 (5)本方加大黃﹑枳實,名梔子大黃湯,治酒疸發(fā)黃,心中懊儂或熱痛;亦治傷寒食復。 (6)本方加枳實,名枳實梔子湯,治傷寒勞復。 (7)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湯,治傷寒下利如爛肉汁,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證。 (8)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湯,治斑毒熱甚頭痛。 煎服法:服令微吐。 梔子豉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梔子9克(劈) 香豉4克(綿裹) 【用法】以水400毫升,先煮梔子,得250毫升,納鼓煮取150毫升,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后服。 【功用】清熱除煩。 【主治】發(fā)汗吐下后,余熱郁于胸膈,身熱懊憹,虛煩不得眠,胸脘痞悶,按之軟而不痛,嘈雜似饑,但不欲食,舌質(zhì)紅,苔微黃,脈數(shù)。 【方論】方中梔子味苦性寒,泄熱除煩,降中有宣;香豉體輕氣寒,升散調(diào)中,宜中有降。二藥相合,共奏清熱除煩之功。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姜元安教授對梔子豉湯證這樣認為:胃中空虛,熱邪乘虛客于胃脘,引起心中懊惱,反覆顛倒,不得眠之梔子豉湯證。熱邪是客于胃脘而不是客于胸膈。心中懊惱就是胃中嘈雜不得安。熱邪與胃中無形之邪結而成梔子豉湯證,假令熱邪與胃中有形之邪相結,已屬于承氣湯證。
吃點東西,喝點涼水,中和一下胃酸可以緩解癥狀。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云:梔子,味苦,寒。主治五內(nèi)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齄鼻,白癩,赤癩,瘡瘍。
第76條: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第77條;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第78條: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第22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第228條: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第375條: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第79條: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第80條:傷寒,醫(y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第393條:大病差后,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 仲景所說的“證”顯然與中醫(yī)教材中的“證”有明顯的區(qū)別!
仲景的“證”更像是諸多“癥狀+體征”所得出的“癥候群”! 后世醫(yī)家與中醫(yī)教材所說的“證”明顯是所謂建立在玄學和思辨基礎之上的“病理過程”的概括! |
|
來自: shimao1211 > 《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