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作為科學的基石,盡管它不嚴格屬于科學領域,卻在科學的不斷前進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多數(shù)人在牙牙學語之時,便已接觸到最基礎的數(shù)學知識,等到兩三歲,已能從1數(shù)至100,并且開始了解簡單的算術運算。 然而,人類究竟是從何時起開始有了數(shù)的概念,卻難以追溯。甚至,我們并不明確數(shù)學是隨文明的興起而產生,還是源于人類通過實踐經驗總結的邏輯基石。 從歷史記載來看,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數(shù)工具非常樸素。例如,結繩計數(shù),這便是一種極為簡明的數(shù)學表達形式。 通過結繩計數(shù),人們的自然觀也顯而易見地非常樸實。人們傾向于以一種簡潔的方式理解自然界,他們相信那些簡單的整數(shù)能夠描繪世間萬物。 然而,當人們開始研究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不和諧。這一發(fā)現(xiàn),促成了人類對數(shù)學認識的第一次變革。發(fā)生了什么呢? 假設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都為1,那么它的斜邊長度為多少? 我們如今知道,斜邊長為根號2,這是一個無理數(shù)。但對于古代人來說,他們并不了解這一點。當他們嘗試求解根號2的精確值時,他們感到了困惑。在計算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這個數(shù)字極長,且無論計算多久,似乎都無法窺見其盡頭。 根號2的發(fā)現(xiàn),成為了人類首次遭遇的無理數(shù),它也帶來了第一次數(shù)學危機。 無理數(shù)的出現(xiàn),顛覆了古人對“自然美簡潔”的認知。一時間,人們難以接受這一事實,在他們眼中,根號2顯得如此“不可思議”。 但無論怎樣,根號2這個數(shù)是確實存在的,古人不可能視若無睹。因此,他們開始深入探索物理學,在此過程中,人們首次接觸到無窮的概念,由此產生了著名的芝諾悖論之一。 芝諾悖論的表述如下。 設想你與一只烏龜賽跑,烏龜速度遠低于你,你與烏龜起點不同,烏龜在你前方100米處。你的速度為烏龜?shù)?0倍。 在現(xiàn)實情況下,你毫無疑問可以迅速追上并超越烏龜。但在芝諾悖論中,你被設定無法追上烏龜。這是為何? 芝諾悖論提出,烏龜一開始就領先你100米。當你跑完100米到烏龜?shù)钠鹋茳c時,烏龜已跑了10米。而當你跑完10米時,烏龜又跑了1米。當你再跑完1米時,烏龜只跑了0.1米…… 如此下去,烏龜永遠在你前面,你所跑過的路程僅是烏龜先前跑過的。這似乎意味著你永遠無法追上烏龜。 但現(xiàn)實中我們知道可以迅速超越烏龜,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矛盾”?問題在哪里? 古人在深入思考芝諾悖論時,引出了無窮的概念,并發(fā)現(xiàn)了芝諾悖論的破綻。芝諾悖論更像是“狡辯”,故意設下“陷阱”。由于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無窮多的事情,這便避免了陷入芝諾悖論的“陷阱”。 無理數(shù)與無窮概念的深入探索,成功化解了歷史上第一次數(shù)學危機,使數(shù)學得以安穩(wěn)發(fā)展近2000年,直至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出現(xiàn)。 也就是說,微積分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人類歷史上第二次數(shù)學危機。 微積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讓人們得以解決之前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精確計算任何曲折圖形的面積或彎曲曲線的長度。 微積分對許多人而言似乎難以理解,但其核心思想實則簡單,即無限細分后再整合,微積分的基石就是無限趨近于零的概念。 在很多情況下,人們直接將無限小等同于零,卻忽視了兩者間的區(qū)別和數(shù)學意義。 到了牛頓和萊布尼茨時代,人們對微分、積分和倒數(shù)的真正含義尚未明確。 第二次數(shù)學危機雖然很早就得到了解決,但至今仍有很多人不甚了解,甚至存在誤解。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第二次數(shù)學危機,例如0.999......和1哪個更大? 答案是一樣大,因為0.999......和1實際上是同一個數(shù),自然大小相同。但至今仍有很多人認為0.999......小于1。對于這種誤解,我想簡單地回答:認為0.999......小于1的人,基本未理解無窮的真正含義。 當然,這并非指責或嘲笑那些不理解的人,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多是有限的事物,所以無窮的概念往往違背了我們的日常經驗。而我們的潛意識常迫使我們接受與日常經驗相符的認知。 簡言之,第二次數(shù)學危機的根源在于對微積分和無窮概念的誤解。 人類成功解讀第二次數(shù)學危機兩百多年后,出現(xiàn)了第三次數(shù)學危機。著名的羅素悖論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羅素悖論中的一個著名例子涉及一個理發(fā)師的廣告:他只為那些不能給自己理發(fā)的人理發(fā)! 問題是:這個理發(fā)師是否會為自己理發(fā)?無論回答是或否,都與他的廣告自相矛盾。 這與“上帝悖論”相似:上帝無所不能,但他能創(chuàng)造出一塊自己無法搬動的石頭嗎?無論答案是能或不能,都會與“上帝無所不能”的論斷產生矛盾。 羅素悖論更像是哲學思想,涉及哲學的本體論,甚至能引出唯心和唯物的思考。具體來說,就是羅素悖論總是先將自己置身事外,而后轉換角度,又將自己置于事件中。這就像自己制造了矛盾:自己究竟在哪,是事件的一部分還是置身事外? 用主觀唯心主義來理解羅素悖論,可以這樣想:如果世界是你意識的產物,那么“你”的概念是否也是你意識的產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對'你’的概念的思考”又是由你意識的產物嗎? 我們發(fā)現(xiàn),這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無休無止。最終的問題會變?yōu)椋阂庾R的本質是什么,又在何處? 如果你的意識存在,就會出現(xiàn)上述矛盾。但若你的意識不存在,你意識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亦不復存在! 嚴格來說,羅素悖論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數(shù)學問題,更像是對集合定義的詭辯。而詭辯,就是“爭論”,至今人們也未能完美解決這一類的詭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