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歸在宗漢 “印宗秦、漢”一詞是清人直接提出的,明代人最早將“秦、漢”并提,而這種理念則是源于元代趙孟頫。一、“印宗秦、漢”理念源于元代趙孟頫 趙孟頫《印史·序》: 余嘗觀近世士大夫圖書印章,壹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壺爵之制,遷就對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鳥之象,蓋不遺馀巧也。其異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無二三焉。一日,過程儀父,示余《寶章集古》二編,則古印文也。皆以印印紙,可信不誣,因假以歸,采其尤古雅者,凡模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證之文,集為《印史》。漢、魏而下典邢質樸之意,可仿佛而見之矣。諗于好古之士,固應當于其心,使好奇者見之,其亦有改弦以求音、易轍以由道者乎?、?/span> (元)趙孟頫圓朱文印《趙》 趙孟頫認為漢、魏印章“典邢質樸”,而“ 近世士大夫圖書印章”多“異于流俗”,并規(guī)諫人們改弦易轍“以由道”。這是漢印被重視的啟行之辭。趙孟頫對明清以后的篆刻繁榮與“由道”,是至為關鍵的人物。如果不是趙孟頫的主盟,或許篆刻史會遲后。 趙孟頫在《印史·序》中并沒有把“秦、漢” 并提,而是將“漢、魏”并提。 與趙孟頫同時期的吾丘衍也是“漢、魏”并提,其《學古篇·三十五舉》: 漢、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過寸許,朝爵印文皆鑄,蓋擇日封拜,可緩者也。軍中印文多鑿,蓋急于行令,不可緩者也。古無押字,以印章為官職信令,故如此耳。自唐用朱文,古法漸變,至宋南渡,絕無知者,故后宋印文,皆大謬。② 吾丘衍認為唐代的朱文印已經(jīng)是“古法漸變”、致“后宋印文皆大謬”,在“否唐貶宋”的同時也是在推揚 “漢、魏”。 (元)趙孟頫圓朱文印《大雅》 今天看來,唐宋印章已經(jīng)是“古法”了。且如吾丘衍所言,唐代才開始普遍使用印泥紙張做鈐印法。印章的使用到唐代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 趙孟頫、吾丘衍等都沒有將“秦漢”并提。蓋秦印與“兩漢、魏、晉、南北朝印章”在形式、用字尚有不同。后者在用字、章法等總體一致或曰體系趨同,而秦印與后者在格式、用字上有自己的特點,與兩漢魏晉南北朝并不是同一體系。雖說字法都是從小篆變化出來,但是秦印保持了結字自如一面,而其與漢印近似的地方是秦印以界格作為“規(guī)范”,從而整體上是平正的。 “漢、晉”并提的還有明代沈野等。沈野《印談》: 印章興廢,絕類于詩。秦以前無論矣,蓋莫勝于漢、晉。漢、晉之印,古拙飛動,奇正相生。六朝而降,乃始屈曲盤回如繆篆之狀。③ 印章之“秦、漢”并提,是在明代。 明代吳正晹在其《〈印可〉自序》中說: 夫印章始于秦,盛于漢,唐、宋而下,去古未遠,古意無存,間有一二稍可,皆不足以續(xù)漢貂。惟國朝文壽承,直接秦、漢之脈,力追正始,嗣何主臣能再辟法門,大暢玄風,一時名播宇內(nèi)。第渾樸不及秦、漢,然整齊遒勁,遠駕宋、唐。④ (元)趙孟頫圓朱文印《趙孟頫印》 而直接提到“印宗秦、漢”的則是清代周銘,其《賴古堂印譜小引》: 論書法必宗鍾、王,論印法必宗秦、漢。學書者不宗鍾、王,非佻則野;學印者不宗秦、漢,非俗則誣。⑤ 至此,開始廣泛使用“印宗秦、漢”一詞。 實際上,我們今天談“印宗秦、漢”,已是廣義上的篆刻取法范圍,包含有:先秦、秦、兩漢、魏、晉、南北朝。 明代黃周星在《論印一則》,便是提到“先秦兩漢”: 若夫邪詭之徒,未解捉刀,輒曰:吾仿先秦兩漢。夫先秦兩漢縱佳,亦不可施之今日,況其所仿者,又皆其最惡最陋者也。⑥ (元)趙孟頫圓朱文印《趙子昂氏》 二、“印宗秦、漢”, 指歸在 “宗漢” “印宗秦漢”其指歸乃為“宗漢”。 吾丘衍在《學古篇·三十五舉》推稱漢印“平方正直”。⑦ 明代甘晹更是將“印宗漢”與“詩宗唐”“書宗晉”并列。 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謂得其正也。印如宗漢,則不失其正矣,而又何體制之不得哉?⑧ 明代吳正晹則把秦漢印看作正始。但是吳正晹也說“印章始于秦,盛于漢”⑨,漢印仍然是更“盛”一籌。 漢印的“典邢質樸” “平方正直” ,是篆刻藝術的最高追求。 漢印的“平方正直”絕不是呆板無生氣的“平直”,而是平正中寓變化;也不是匠筆玩澀,而是淵雅高標、為藝之大道。 漢印在平實的基調(diào)上變化萬千。漢印可以滿足印人的各種風格需求與審美取向。漢印是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元)趙孟頫圓朱文印《水精宮道人》 三、“漢印之路”與“小篆之路” 元以降,至明、清、晚近,到現(xiàn)今,篆刻大家走的主要是兩條“印路”:一條是“漢印之路”,一條是“小篆之路”。 從小篆化出來的是大家。比如鄧石如、吳讓之,以及趙之謙的小篆印。 從漢印化出來的是大家乃至大師。比如黃牧甫、趙之謙的漢印風格,二人為大家;而以漢印為基底、并融合篆書的吳昌碩,則是大師。 包括當代的篆刻大家,也是走的這兩條“印路”。 而取法唐、宋、元印章,以及以甲骨文、鐘鼎、簡牘等文字入印,至今仍沒有產(chǎn)生出篆刻大家。時至今日,我們需要在此方面的篆刻實踐,更需要析理與 蒐討。 2022年7月5日 (元)趙孟頫圓朱文印《澄懷觀道》 (原文刊于2022年10期《書法》雜志) 注釋: 1「元」趙孟頫:《印史序》。黃惇 編著,《中國印論類編》;北京,榮寶齋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第一版,第830頁。 2「元」吾丘衍:《學古篇·三十五舉》之十九舉。韓天衡 編訂,《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第14頁。 3「明」沈野:《印談》。韓天衡 編訂,《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第62頁。 4「明」吳正晹:《〈印可〉自序》。韓天衡 編訂,《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第490頁。 5「清」周銘:《賴古堂印譜小引》。黃惇 編著,《中國印論類編》;北京,榮寶齋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第一版,第836-837頁。 6「明」黃周星:《論印一則》。黃惇 編著,《中國印論類編》;北京,榮寶齋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第一版,第836頁。 7「元」吾丘衍《學古篇·三十五舉》: 二十舉 白文印,皆用漢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圓,縱有斜筆,亦當取巧寫過。 「元」吾丘衍:《學古篇·三十五舉》之十九舉。韓天衡 編訂,《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第14頁。 8「明」甘晹:《印正附說·印體》。黃惇 編著,《中國印論類編》;北京,榮寶齋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第一版,第831頁。 9見正文之引文4 【聲明】:本公眾號轉載的所有內(nèi)容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若不宜轉載,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