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0 孤弦獨詠忽成編, 剪燭閑披空自憐。 不憚辛勤搜斷簡, 要留故事說他年。 詩下原注:地雖禮樂舊邦,然儲書甚少,即先朝諸大家集亦多零落,而郭姓所修邑乘尤不足觀也。 獨詠:陸游《感昔》詞:“誰知此夕西窗里,一盞青燈獨詠詩?!敝釜氉砸蝗嗽谠佋?;“剪燭:蠟燭燃久后,上面的燈芯會變質變朽。吸不到蠟油。因此剪掉上面的燈芯,使它不影響下面燈芯發(fā)光,蠟燭會變得更亮。古代文人常用剪燭表示度過漫漫長夜;閑披:宋蘇軾《雪詩八首》之二:“閑來披氅學王恭,”,這里指披著衣服;斷簡:“簡”是指書簡,我國古代造紙術發(fā)明之前用的竹簡,所以就有這種說法。用竹簡表示文章或者字句斷簡喻殘缺不全的書籍。這里指書少。詩人在吟詠蘭溪的同時,發(fā)現(xiàn)蘭溪儲書甚少,希望他年有更多的人,吟詠蘭溪,留下更多的書,不要讓詩文埋沒在歷史里。詩人不是蘭溪人,在蘭溪的時間也短,我們可以理解。但我們蘭溪其實不像作者說的,不是詩少儲書少,恰恰相反。“吾婺素號文獻之邦,振黃鍾之鏗鍧,剪毛羽之紛蕤者,比比有之?!泵鞔鷮W者宋濂所說的“素號文獻之邦”,指自南宋至明代初期300余年間,是金華學術最興盛的歷史時期。在南宋至明代以至清的這段時間里,蘭溪的先人也創(chuàng)造了燦爛奪目的傳統(tǒng)文化,他們留下的文獻是巨大的文化寶藏,是蘭溪文脈所系。蘭溪地處錢江中游,衢婺要沖,南抵湯龍,北連浦陽,東鄰婺州,西接徽歙。境內有“三江兩山雙洲八大景”。載入《中國名勝大詞典》的有六洞山、 白露山、蘭陰山,其中六洞山因具涌雪、紫霞、白云、呵呵、 無底、漏斗六洞而為江南一絕,是浙江省級旅游風景區(qū)。蘭溪開埠千年,瀔水浮煙。云山秀郁,橫山聳翠。云卷霞舒,白鷺翩躚。物阜民淳、人文薈萃。蘭江南北廿余里,風光旖旎,通達四臨。舳艫千里,商賈潮涌。經濟繁榮,綿延至今。孔子有云:“不學詩,無以言”。他深知“腹有詩書氣自華”, “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謀”。華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間,古代的著作文化足以讓我們驕傲良多,銘表、詞賦、雜說、詩歌等等,但在這萬古奇妍中,詩歌是萬千瑰麗的亮點,長存于世,永不消逝。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百花園中的皇冠明珠。詩是一株松,挺立在云山之巔。詩是一尾魚,游弋于蘭江的清澈柔波。詩是一股風,飄散在蘭陰山麓。在蘭溪的土地上,千里萬里,千年萬年,吟頌出多少流韻生香的詩文。詩文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豐富的哲理都足令今人震撼。歷代名師巨匠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廣博的知識、橫溢的才華、不懈的創(chuàng)作引領著時代的文化潮流。大凡詩人,在學業(yè)上都有一定造詣。囿于歷史的原因,獲取功名和學業(yè)就有了某種必然的聯(lián)系。很多詩人也往往是進士或舉人。徐安貞,這位神龍二年的進士,是實行科舉制度以來蘭溪考中的首名進士,也是婺州最早的進士。據舊邑志載,自隋實行科舉以來,迄清光緒十五年,蘭溪歷代科舉取選人數1269人。唐、五代期間,蘭溪共有進士12名。宋代金華府有進士583人,蘭溪籍者112人,占19.2%。明代有進士66人,占金華府進士總數的29.6%。從唐至明清,蘭溪合計有進士217名,武進士12名,舉人206名,武舉人22名,可謂人才輩出。清乾隆年間,蘭溪知縣左士吉《重修云山書院記》里稱:“蘭之科第蟬聯(lián)勛名爛朝野者,指不勝屈。是故浙東為郡八、為縣五十有四,實學名儒,巍科顯仕未有出蘭之左右者,猗歟盛哉!”蘭溪人杰地靈,才墨之藪,見諸《中國名人大辭典》的歷代蘭溪人物有50人之多。2016年金華五百灘名人雕塑園開園,金華入選人物總共是75人。其中蘭溪相關的歷史文化名人有13位,他們分別是:貫休、李漁、金履祥、曹聚仁、柳貫、范浚、范鍾、趙志皋、唐汝楫、舒元輿、胡應麟、倪仁吉、郎靜山。蘭溪盛唐以來,商埠經濟長盛不衰。強勁的經濟實力和深厚的文脈傳承,造就古代蘭溪教育根深葉茂。蘭溪文學之風云蒸霞蔚,譽為婺州文獻之邦。碩儒學士代出不疊,經籍藝文著作如林。詩人和各種人才的產生,教育是最基本的。秦漢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秦漢時期蘭溪境內的教育活動的記載已有好多見諸古代文獻典籍。南朝齊的徐伯珍,是邑人徐安貞的先祖,設館九峰山講學,一生授徒千余人,著有《周易問答》。南朝梁天監(jiān)八年,劉峻筑室于紫巖山,收徒講學。書院始于五代而盛于宋,是傳道授業(yè)的講學之所,有史可稽者不下20處。朱熹、呂祖謙、金履祥、宋濂、王陽明等幾位大理學家或者在這些書院里短期講學,或者長期居住并主持這些書院。元統(tǒng)治者亦大力提倡書院,故元代書院亦盛,著名書院就有17家。宋慶歷間在縣城東隅先圣廟設立學宮。唐初,縣城東隅建祭祀孔子的先圣廟。以廟立學,稱為廟學 。宋崇寧間,奉詔建縣學。元至治元年改為州學。明以后復為縣學。鄉(xiāng)、村、里大興社學,廣設私塾、“義學”,興辦經館。蘭溪理學盛行,名家輩出,書院林立,名儒講學蔚成風氣。文風盛,詩人層見迭出也就不足為奇了。被魯迅稱為"中國古代十大文學家"之一的胡應麟,精通經史,博學多才,著述達百余集。王世貞為其集序:"元瑞,其詩氣雄格高,鴻暢瑰麗,博學精思,數十年如一日,世難其人"。和同代李維貞、屠隆、魏允中、趙用賢并稱“明末五子"。他于城筑室,名"二酉山房",藏書4萬余卷,終日考勘校讎。被《中國藏書家》列傳。他每每遇到好書,便傾囊而購。遇到手頭不寬裕時,竟然賣掉妻子的首飾、典掉自己的衣服而去換書。史載,十余年間,此公典盡家產,共得書42380卷,就藏書而言可謂富甲一方。徐介壽,徐與參子。明崇禎年間以貢生任祁縣知縣。家富藏書。其父宦跡半天下,極喜圖籍,在福建閩侯任職時,僅以圖書自隨。不惜重資購得古書甚多,歷30余年,典籍之富為浙東之首。父子志好相同,介壽益廣購書卷。天啟六年年,父子同建“百城別墅”,建藏書樓“百城樓”,圖書、文物藏于其中。父子倆平時經常分頭外出購書,到年底時擺開家庭擂臺:誰藏的書多。每當父子倆賽書時,十里八村的人們都去觀看,猶如廟會一般,熱鬧非凡。如是七年,所藏圖書共計5萬余卷。至崇禎五年,藏書樓遇大火,圖籍化為飛塵。其父至此臥病而卒。大火后,他擇其殘缺編有《百城樓藏書目》,自作序言。陸瑞家是 明代藏書家。隆慶六年左右,建有藏書樓名“萬書樓”,藏書數萬卷,一說達十萬卷。當時婺州藏書之盛,獨以蘭溪為首。與胡應麟“二酉山房”、徐介壽“百城樓”,并稱三大藏書樓。清代劉焜也喜好藏書。他在杭州求學期間,經龍泉縣教諭程芷春推薦,到杭州著名藏書家丁丙的八千卷藏書樓工作。為其補錄整理、編目,使他眼界大開,認識到藏書的重要性。他在杭州游學前后整整18年,省吃儉用,把所剩積余全部用于購書,運回老家厚同收藏。劉焜無論教書還是從政,當時的俸祿都非常豐厚,他從不置田產,所余唯一用于購書。自從在蘭城購置了東園以后,劉焜就很少回厚同老家了,此后所購的書籍都藏在東園由此可見,劉焜的藏書分兩地,一藏于厚同老家的“藕峒山館”,二藏于蘭城“東園”。東園藏書有五、六千冊,厚同廳樓上藏書有大小書箱140余只,大書架18只。藏書量計一萬六千余卷。明《金華詩錄》云"婺州藏書獨盛于蘭溪,胡應麟有'二酉山房',徐介壽'百城樓'與陸瑞家'萬書樓',一時角立。"除上述三家外,尚有元柳貫'靜軒樓',明黃仕高'云山書樓'、方太古'寒溪書屋'"等20多家。藏書,一種是為了讀書而藏書,一種是為了藏書而藏書。但至少可以說明,當時刊行和在市面上流行的書已經不少,一般的人都可以輕易得到自己想讀的書籍。竹林里情韻悠長,書林里智慧閃光。書籍的豐富,也為詩人的才華得到升華,容易讓詩人預支五百年新意而大發(fā)詩興。刻書印書業(yè)的發(fā)展也為詩詞的保存和傳承提供了載體。南宋以來,蘭溪的經濟、社會文化有了明顯的跨越發(fā)展,當時婺州各縣包括蘭溪在內,刻書印書業(yè)相當發(fā)達。新版《蘭溪市志》轉引《浙江省出版志》的記述:宋代“婺州所轄諸縣,除金華外,蘭溪、東陽、義烏皆刻書,蘭溪尤盛,通稱婺本”。唐代名僧貫休的《禪月集》注明“此本為宋嘉熙四年(1240)蘭溪兜率寺僧可燦所刊”,此為蘭溪最早的刊本。宋范俊《香溪集》22卷為其侄范端臣刊刻。明清蘭溪地方經濟進入相對昌盛階段,蘭溪刻印業(yè)也很繁榮。《中國古籍版刻辭典》記載明萬歷年間,蘭溪人章有成的“片玉齋”刻印《楓山章先生文集》9卷?!都螒c蘭溪縣志》為雙柳軒所刻。浙蘭裕源堂、浙蘭五風樓、南京小酉山房等私刻印書處所相繼開業(yè)。建于清光緒蘭溪西門慎言堂,直到解放初仍然經營雕刻。其時蘭溪僅詩集專著就有93部,還有散見于方志、宗譜中的數量更大、作者更多的詩歌作品。蘭溪詩壇盛而不衰,名人佳作相望輩出。在談及蘭溪詩詞的時候,一個我們不該遺忘的名字是范處義。他在蘭溪知名度不高,但在全國范圍,確是大名鼎鼎的。好多人在研究他的《詩傳》《詩補傳》。南宋的范處義(1132-1203),字逸齋、由中,里范村人。紹興二十四年張孝祥榜進士,歷官大理簿國子丞太府少卿,知建寧府,終右文殿修撰中奉大夫。著有《詩傳》一卷、《解頤新語》十四卷、《詩補傳》三十卷。他對《詩經》有獨到的簡介。這種獨立思考在《詩序》的問題上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他的《詩補傳》和呂祖謙的《呂氏家塾讀詩記》成為南宋之初尊序的經典。這三十卷書,結構完整,脈絡清晰,解讀《詩經》又多有突破,對詩意的理解也時有精微獨到之處,名物訓詁也多有發(fā)明,故而在《詩經》的研究史上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胡應麟的《詩藪》是古代中國詩歌的另一部理論著作。應該是我們目前讀到的對明代以前詩歌最為細致詳盡的分析了。胡氏繼承了嚴羽《滄浪詩話》突出風神,高標意象的思想,只不過他更為細致,嚴滄浪高標盛唐,胡則并推漢樂府的質樸雄渾,缺點是他過于拔高了他所處的明末。此書值得反復閱讀,對很多詩人詩派風格的評析很有見地。胡應麟《詩藪》廣泛而系統(tǒng)地評論了自《詩經》至明嘉靖二千多年內的中國詩歌,進行了非常詳盡而深刻的評論。書中還對每一種詩體的創(chuàng)作原則,進行了確立和規(guī)范化,對每一時期的代表詩人及其代表作,也進行了廣泛的比較,指出他們之間的優(yōu)劣得失?!对娝挕肥且徊亢懿诲e的思想貫穿于其中的詩歌發(fā)展史,在中國的詩評領域中,具有十分重要和顯著的地位。蘭溪這小小的縣城,竟然有這樣二位極具影響詩評家,這與蘭溪詩歌流傳幾千年來,寫詩的人和讀詩的人不少是有一點淵源的。1310年,蘭溪人吳師道寫了一本《敬鄉(xiāng)錄》,記述從梁朝以來的婺州人物故事。吳師道寫這本書的初始動機源自蘭溪人的自豪感。他說蘭溪有千年的歷史,而洪尊在1154年寫的婺州地方志里面只提到6個蘭溪人,其中3個還是和尚。明崇禎元年(1628),邑學者江伯容自刻本《青羅館集》五卷問世。卷一詩九十六首,卷二詩七十三首,卷三詠史詩一百零四首、又雜詠二十八首,卷四序、祭文、傳四篇,卷五家狀四篇,卷六譜考(未刻)。青羅館是伯容之讀書處?!督鹑A經籍志》卷二十三載胡宗按云:“萬歷筑室瀫濱之東,曰青羅館?!逼浼矶盀€濱小筑”四首即為詠青羅館。此集卷三有“詠史詩”一百零四首。和蘭溪名勝有關的主要在“徐伯陽蘭溪雜詠”二十八首。明崇禎十七年(1644),由邑學者江伯容所編《蘭皋風雅》付梓,這是八婺較早的邑屬詩總集、蘭溪首本歷朝詩選,輯錄詩的數量也最多。集唐、宋、元、明四朝詩作者232人,作品1775首。即使通觀省內,也算比較早的,比收入《四庫全書》的黃宗羲編的余姚"姚江逸詩"以及沈季友編的平湖"槜李詩系"也稍早。明阮元聲、戴應鰲輯編的《金華詩粹》是一部古籍,共十二卷,于浙江汪啟淑家藏。阮元聲,字無聲,號霞嶼,書法家,馬龍州(現(xiàn)馬龍縣)人,天啟辛酉(1621年)科舉人,崇禎戊辰(1628年)科進士,與明末名臣史可法同列三甲,歷任金華府推官、吏部文選司、稽勛司員外、陜西典試等,阮元聲當時才華橫溢,名滿天下。《金華詩粹》序:"金華之詩起于義烏,盛于浦江,振于蘭溪,承于東陽,而金華、永康、湯溪、武義應和于其間。"蘭溪籍詩人178人,占全部作品的28%。紫巖逸士詩人于石,學多通解,一意于詩,文風豪宕激發(fā),氣骨蒼勁,常與寺僧為友,吟詩作詞。明萬歷《金華詩粹》,一人獨輯入詩38首,為全集253名詩家之首。胡鳳丹編纂《金華詩錄》起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完成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總纂者為麗正書院掌教朱琰(朱笠亭)山長(院長)”,但在八十多年后因“咸豐兵燹,被毀無存”。后來,胡鳳丹“自楚歸,欲征一代文獻,幸有尚存舊本,先付重雕”,“復請金華程芷春,東陽張春珊、盧寶三,義烏張帶耕”等“博采詩文以為續(xù)編”,“輯遺詩四十卷”,才有了現(xiàn)存的《金華詩錄》。朱琰在《金華詩錄》序例中坦言,《詩錄》的前身,是明崇禎初年金華阮元聲“集金華一郡之詩”所編的《金華詩粹》?!督鹑A詩錄》中入選的蘭溪詩人有99位,入選詩作639首(若加附錄的元代徐君善1首,則剛好是100人,640首詩)。對于金華詩,朱琰有一段極有見地的論述:“余謂金華之詩,起于義烏、盛于浦江、振于蘭溪、承于東陽,而金華、永康、湯溪、武義應和于其間也?!?。清同治年間,永康人胡鳳丹決心匯編金華先賢留下的作品,并從《四庫存目》中錄出金華籍名人遺著書目165種。按經、史、子、集四部編纂刻印成《金華叢書》,共340冊。之后,胡鳳丹之子胡宗懋繼承其未竟之業(yè),輯刻鄉(xiāng)先賢著作共58種,修成《續(xù)金華叢書》,共120冊。兩部書合計收錄著作112種,460冊,約4600萬字?!独m(xù)金華叢書》收集了吳師道、童品、杜旃、吳景奎、胡應麟等人的詩作。1985年,蘭溪縣志編纂委員會文史出了一本由陳永源題寫書名的《蘭溪詩選》,32K86頁,其中收了蘭溪詩人44 人的 87 首詩,非蘭溪籍詩人 25 人的 31 首詩,合計118 首詩。2012年蘭溪市地方志辦公室完成了《金華詩錄》中蘭溪詩作與詩人傳記的標點工作,纂成《蘭溪歷代詩輯———〈金華詩錄〉中的蘭溪詩人與詩作》一書。在使人們窺見蘭溪厚重的歷史文化之一斑的同時,也留住曾經的《金華詩粹》余韻。北山逶迤更添其麗,九峰巍巍愈增其媚,白露顧盼益顯其秀,肇峰聳天尤襯其姿。蘭水多情籠曉霧,橫山一脈枕清流。佛占寶地,詩詠勝境。讀著前賢的佳篇佳句,眼前浮現(xiàn)的是歷代詩人的身影和足跡,以及蘭江的湖光塔影,蘭江的煙波舟楫。讀來勝意盎然,韻味悠長,一首首詩作,或光彩奪目,或芳波蕩漾,或甘醴綿延,或川流恣肆,或峰巒突兀,這些作品感情激越起伏,格調勁拔蒼涼,體式自由靈活,表達婉曲含蓄,其對社會人生的反映力透紙背。詩歌是人的情志的抒發(fā),是愉悅身心的樂章,人在詩境中,詩情伴我行。云山蔭孫揚祖德,蘭江勝水毓來賢。愿我們的生活永遠充滿歌聲和快樂,踏著時代的韻律,撥動大自然的琴弦,尋覓游蕩于喧鬧紅塵中的靈感和冥冥天際間的詩意。 《蘭溪棹歌》原序及譯文
《蘭溪棹歌——詩路蘭溪文化尋蹤》解讀汪啟淑
詩意蘭溪 | 1.蘭溪的古地名是否屬于姑篾
詩意蘭溪 | 2、愛煞溪山凝碧處
蘭溪棹歌 | 3、慎獨齋前的那棵樹
蘭溪棹歌 | 4、城南那片臨水高樓
蘭溪棹歌 | 5、有關胡應麟的一段公案
蘭溪棹歌 | 6、蘭溪的篆刻藝術
蘭溪棹歌 | 7、中洲尋芳觸鄉(xiāng)思
蘭溪棹歌 | 8、蘭江邊上的那些風景
蘭溪棹歌 | 9、蘭溪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記憶
蘭溪棹歌 | 10、蘭溪的造船業(yè)
蘭溪棹歌 | 11、靈洞山房今何在
蘭溪棹歌 | 12、望江樓上的夢櫓聲
蘭溪棹歌 | 13、福建會館的天妃宮 蘭溪棹歌 | 14、石門檻的唐家花園
蘭溪棹歌 | 15、西門外,只見官舫不見官
蘭溪棹歌 | 16、孟婆廟里的香火
蘭溪棹歌 | 17、一瓣余香出和安
蘭溪棹歌 | 18、幽居庵的戲曲文化
蘭溪棹歌 | 19、一百年前的蘭溪水果
蘭溪棹歌 | 20、蘭陰深處蘭陰寺
蘭溪棹歌 | 21、南山的同仁塔
蘭溪棹歌 | 22、橫山上的浪漫詩意與艱難記憶 蘭溪棹歌 | 23、大云山東南峰“山意亭”考 蘭溪棹歌 | 24、蘭溪的道家高峰和大仙傳說 蘭溪棹歌 | 25、高眉山的故事 蘭溪棹歌 | 26、新安閣與蘭溪的徽商朋友圈 蘭溪棹歌 | 27、金龍廟與板橋 蘭溪棹歌 | 28、蘭江邊上的武安王廟 蘭溪棹歌 | 29、女人最愛去的花園巷解元坊
蘭溪棹歌 | 30、桃花塢里樂顏齋
蘭溪棹歌 | 31、蘭溪自古小蘇州
蘭溪棹歌 | 32、靈泉寺與告天臺 蘭溪棹歌 | 33、香菇(菰)老板退妾生子
蘭溪棹歌 | 34、瀫水驛與鸕鳥船
蘭溪棹歌 | 35、馬鞍徐的美味
蘭溪棹歌 | 36、仁惠寺前的燈會
蘭溪棹歌 | 37、中秋日的偷瓜習俗
蘭溪棹歌 | 38、橫山殿求雨記
蘭溪棹歌 | 39、寒食節(jié)的紅杜鵑
蘭溪棹歌 | 40、棲真寺畔的“三蘇墓”之謎
蘭溪棹歌 | 41、大云山、掛榜山、大寺山那些充滿鄉(xiāng)愁的地名
蘭溪棹歌 | 42、東門外的五賢祠
蘭溪棹歌 | 43、蘭溪歷史上的老“教育局長”李白夫
蘭溪棹歌 | 44、攝勝樓前的貓竹
蘭溪棹歌 | 45、洞源棲真院枯木復榮記
蘭溪棹歌 | 46、胡應麟的二酉山房
蘭溪棹歌 | 47、興教禪寺豢龍?zhí)?/span>
蘭溪棹歌 | 48、東南西北中,蘭溪在心中
蘭溪棹歌 | 49、神池里的紅蟹與仙人洞的云
蘭溪棹歌 | 50、密山觀音巖
蘭溪棹歌 | 51、說說石關與嵩山兩個古戰(zhàn)場
蘭溪棹歌 | 52、能仁塔院草深深
蘭溪棹歌 | 53、楊家堰外打鴛鴦
蘭溪棹歌 | 54、聚星樓里憶風流
蘭溪棹歌 | 55、楊家堰外打鴛鴦
蘭溪棹歌 | 56、范公墓與望云橋
蘭溪棹歌 | 57、面朝蛟湖 菊圃花開
蘭溪棹歌 | 58、永昌水流塔山西
蘭溪棹歌 | 59、靈洞靈湖靈不爽
蘭溪棹歌 | 60、錢王古井游埠茶
蘭溪棹歌 | 61、陸鶴山的氣節(jié)
蘭溪棹歌 | 62、橫山進士應浩
蘭溪棹歌 | 63、金履祥吳師道詩學
蘭溪棹歌 | 64、匯潭更比九曲多三曲 蘭溪棹歌 | 65、杜秉彝的暮春行部詩
蘭溪棹歌 | 66、磊瀆坑邊桃源景
蘭溪棹歌 | 67、蘭江上的悅濟浮橋 蘭溪棹歌 | 68、一自雪堂蟬蛻去,吟風嘲月更何人?
蘭溪棹歌 | 69、縣令汪國楠的縱囚事件
蘭溪棹歌 | 70、山靈度荒觀音粉
蘭溪棹歌 | 71、神奇的官井水
蘭溪棹歌 | 72、范氏奎章何處尋
蘭溪棹歌 | 73、楊船山蘭溪傳道
蘭溪棹歌 | 74、蘭溪范氏與范增之謎 蘭溪棹歌 | 75、見山樓上吃松魚
蘭溪棹歌 | 76、看花閑過萬壇溪
蘭溪棹歌 | 77、想起了柳家巷的盛夬博士
蘭溪棹歌 | 78、忠孝克全三孝子 蘭溪棹歌 | 79、蘭溪讓汪啟淑百般尋覓的兩件寶物
蘭溪棹歌 | 80、元末烈婦謝芾的傳奇故事
蘭溪棹歌 | 81、圣羅山詩絮
蘭溪棹歌 | 82、時時應有夢飛來
蘭溪棹歌 | 83、郭宅巷桂花墳和郭氏桂花酒的往事
蘭溪棹歌 | 84、賞讀禪石詩 探幽金蘭寺
蘭溪棹歌 | 84、金峰寺坐禪石
蘭溪棹歌 | 85、閩商會館福興庵
蘭溪棹歌 | 86、蘭溪皇回寺與明程編修墓
蘭溪棹歌 | 87、白鶴山的滄桑往事
蘭溪棹歌 | 88、柱竿山范增廟 蘭溪棹歌 | 89、瑞山往事入夢來 蘭溪棹歌 | 90、范端臣寶惠寺題詩
蘭溪棹歌 | 91、逸老閣與明因教院
蘭溪棹歌 | 92、唐龍與唐汝楫父子的命運 蘭溪棹歌 | 93、孫老善畫王郎工書 蘭溪棹歌 | 94、章楓山后繼有人 蘭溪棹歌 | 95、唐元章大戰(zhàn)黃湓灘 蘭溪棹歌 | 96、方太古與寒溪 蘭溪棹歌 | 97、徐見心《詠史詩》 蘭溪棹歌 | 98、蒼漪閣 蘭溪棹歌 | 99、石塘洪與樊榭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