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背部膀胱經(jīng)針刺或按摩:把脊柱看成一個整體,左手脈代表脊柱左側,右手脈代表脊柱右側,寸脈范圍約是第一頸椎至第二胸椎,關脈約是第三胸椎至第十二胸椎,尺脈約是第一腰椎至尾骨。當患者有寒或熱時,常在某個脈點形成一個“積聚點”,通過查找“積聚點”在脈上的位置,可以大致判斷在背部膀胱經(jīng)的位置,針刺此點可以使寒冷或熱迅速“釋放”。比如一個“上火”牙疼患者,診脈在右寸關交 界處出現(xiàn)一個弦大的脈點,那么在第二三胸椎右側的一小片區(qū)域可以按到一個明顯的痛點,在這個點針刺后,可以迅速治愈牙疼,同時脈象恢復正常。 診脈時浮取找到的“積聚點”有時并不是病根點,比如,有的胃疼患者,診脈浮取為右關弦大,但當沉取探查時,發(fā)現(xiàn)右尺的深部弦大異常,并且在脈的右尺和右關之間有“細線”相連。這就說明右關的弦大是來自于右尺,右關是“表面的罪犯”,右尺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這時針刺胸椎右側的膀胱經(jīng)只能暫時緩解牙痛,只有針刺第三腰椎右側橫突附近的壓痛點才能真正根治。背部可以和脈對應,從上到下劃分出寸關尺三部,四肢也同樣可以:上肢的肘尖上下三寸的范圍為關脈范圍,之前(就是大腿根部的方向)為寸脈,之后(就是肩部方向)為尺脈。這種分法其實就是一個人站立姿勢,雙手高舉,按照上下位置所分的“寸關尺三分法”。 脈上行:有向指尖方向涌動的趨勢。脈下行:有向肘部方向涌動的趨勢,正常的脈象沒有上下涌動的趨勢。脈象上行,在頭部或上肢相應區(qū)域找到反應點治療;脈象下行,在下肢相應區(qū)域找到反應點治療。脈象不上不下者,就在膀胱經(jīng)上的相應反應點治療?!?/p> 如左側偏頭痛患者,摸到左寸脈明顯“上涌”,超過左腕橫紋直達大魚際底部;“其高者因而越之”,則在左太陽穴或左耳背上部或左環(huán)枕筋膜或左手指縫間(寸上區(qū)域)找到反應點針刺,讓“內(nèi)壓”從上部釋放。又如涼腹瀉的患者,常摸到右關脈有明顯下行的趨勢;“其下者引而竭之”,則在右足三里(屬于下肢的關部)附近找到壓痛點針刺,讓“內(nèi)壓”從下面釋放。 三指分查寸關尺,把每個手指的寬度再分三份,這樣就把軀干和上下肢都分成了九份,就和針刺的點很接近了。其實還可以無限細分,可以把每個手指分成六份甚至更細。如食指探察的寸脈代表第一頸椎到第二胸椎(共九椎),再把食指脈分成九段,就能直接斷定是第幾椎出現(xiàn)問題。還可以和傳統(tǒng)經(jīng)絡相聯(lián)系,比如一個人左側頭部膽經(jīng)區(qū)域疼痛,診脈是左第三頸椎的問題,那么就可以在第三頸椎的橫斷面和左膽經(jīng)的交點即第三頸推左橫突針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