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小青龍加石膏湯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對該方方證的理解最好是先從方藥入手,因為該方的組成完全是在“小青龍湯”的基礎(chǔ)上加入“石膏”而成,我們知道“小青龍湯”是仲景專為“外寒里飲”所設(shè),而因為“石膏”本身具有清解里熱的功用,所以我們由此可以推出該方可能專為“外寒里飲夾熱”所設(shè)! 再看一下該條文,說是患了“肺脹”的人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氣喘,并伴隨煩躁,心下(心口窩兒的位置好像有水停留),且其人脈浮,這個時候就可以用“小青龍加石膏湯” 我們知道“小青龍湯”的核心病機是“外寒內(nèi)飲”,所以仲景用“麻黃、桂枝”散表寒,“干姜、甘草”溫里陽,“半夏、細(xì)辛”辛散蠲飲,再加“白芍”通利水飲從小便出,五味子酸收斂肺止咳,而該患者的情況與上面的病機很像,唯獨差在“煩躁”,而對于這個“煩躁”,大家可以理解為里盛導(dǎo)致!大家可能會覺得這里“干姜”與“石膏”并用是否是不太合理,實際上仔細(xì)想想一下就明白了,“飲”的根本是“里陽虛”,而“熱”的產(chǎn)生可能是食積、內(nèi)傷等,二者其實并不矛盾,而二者的共用其實在經(jīng)方里也不是第一次用了,比如“風(fēng)引湯”、“續(xù)命湯”、“厚樸麻黃湯”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