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朕,知道了 | 帝王廟號、宗廟制度和皇帝稱謂史

 占顧 2023-03-12 發(fā)布于山西
核心提示:關(guān)于皇帝的一切疑問……皇帝的自稱:朕、官家、寡人;廟號制度和謚號制度的起源;

皇帝的自稱:朕、官家、寡人

隨著《清平樂》的熱播,“官家”也成了網(wǎng)絡(luò)熱詞。

但《清平樂》中不管什么人,也不分什么場合,都管皇帝叫官家的情景,在真實的歷史中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宋朝皇帝怎么稱呼?官家皇上陛下哪個才是正確

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中提到,只有極少數(shù)干部在特定場合才能稱呼京州市委書記李達(dá)康同志為達(dá)康書記。

同樣的,縣官(西漢)、國家(東漢)、大家(唐朝)、圣人(唐朝)、官家(宋朝)等,也都是一小部分近臣和后妃、太監(jiān)、宮女等在非正式場合才能使用的稱謂。

至于戲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萬歲爺、老佛爺之類的,更是禁忌,只能太監(jiān)、宮女小范圍的私下里使用,而且只能是他稱。

在正式場合,臣子也罷,后妃、宦官也罷,普通百姓也罷,都只能稱呼皇帝為陛下。各朝代稱呼皇上都是“陛下”?

皇帝之制,始于秦,始皇帝政制之,乃取三皇五帝之名。皇帝為何自稱“朕”?皇帝自稱“朕”,其下皆稱“陛下”。皇帝之言曰“諭”,皇帝之命曰“詔”。在秦始皇以前,朕只是一個普通的字,誰都可以用的,并非國君專有。此前國君專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謙稱。自秦始皇開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孤歸了王爺以下的貴族,例如侯爵,孫權(quán)致書曹操,“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當(dāng)時他只是吳侯。寡人就沒人用了,反正也不需要再謙虛了。

皇帝為何自稱“寡人”?寡人,寡德之人。這個詞的用法比“孤”復(fù)雜些。古代王侯可自謙為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薄读H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寡人”的?!妒勒f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惫糯T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詩?邶風(fēng)》: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边@是衛(wèi)莊公夫人莊姜自稱。唐以后唯皇帝得稱寡人。

當(dāng)然,清朝是個例外,因為文字獄“清風(fēng)案”等因素的影響,對皇帝幾乎不敢稱陛下,太后、太妃稱其為“皇帝”,其他人都稱其“皇上”。

“陛下”的由來

人們在文藝作品中,經(jīng)常會看到臣民把皇帝稱為“陛下”的情況。為什么把皇帝稱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時代臣民對皇帝的稱謂?!氨菹隆北緛硎侵笇m殿的臺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实叟R朝時,“陛”的兩側(cè)要有近臣執(zhí)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fēng)。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wèi)者轉(zhuǎn)達(dá),以示皇權(quán)的崇高?!氨菹隆边@一稱呼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中有這樣的記載:“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nèi)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焙髞?,人們就用“陛下”作為對皇帝的直接稱呼,表示自己雖然是在對皇帝說話,但在禮儀上不敢忘記自己本來無此資格。

一、死去的皇帝該如何稱呼?

對于死去的皇帝,我們有約定俗成的稱謂:

1、秦朝,最簡單粗暴。按數(shù)字排序。例如:秦始皇(始皇帝)、秦二世(二世皇帝)。秦二世嬴胡亥: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二世祖

2、漢朝隋朝,稱謚號。例如:漢武帝、隋文帝。

3、唐朝清朝,除廢帝和亡國之君外,稱廟號。例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4、明清兩朝,大部分皇帝只使用一個年號,也可以稱年號。例如:明建文帝、明崇禎帝、清乾隆帝、清光緒帝。

5、亡國之君或廢帝,則視情況靈活處理。

(1)有謚號的,稱謚號。例如:元順帝;

(2)無謚號的,稱尊號。例如:遼天祚帝;

(3)謚號、尊號皆無,則稱封爵(例如:金海陵王)或年號(僅限于明清時期,例如:明景泰帝)。

這種約定俗稱的稱謂是怎么形成的呢?

先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廟號這個話題,并重點糾正一些錯誤的認(rèn)知。

二、皇帝、先帝、大行皇帝和太上皇、太上皇帝

歷史上把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趙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滅掉六國,平定天下。贏政自認(rèn)為這是亙古未

有的功業(yè),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無以稱成功,傳后世”,于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李斯等人商議后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秦王反復(fù)考慮,認(rèn)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決定兼采“帝”號,稱為“皇帝”,以顯示自己的尊貴.

另一種說法:

秦滅六國后,秦王政覺得自己的功績超過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號,顯不出他的偉大,更不能讓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們商議改帝號之事。

丞相王綰稟奏:“三皇五帝的名稱,是天下共主,實際上本身所占有的領(lǐng)土,不過方圓千里,而自商周稱王后,才真正擁有天下,而且周維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認(rèn)為王的稱號最好。”

秦王政不悅的說:“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萬世永傳的朝代?!?/p>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內(nèi)都已成為郡縣,法令由中央統(tǒng)一,這是自古以來從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業(yè)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認(rèn)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貴,臣建議稱泰皇?!?/p>

秦王政一聽,高興的說:“泰皇仍與以前分別不出來,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號,稱「皇帝」。我稱始皇帝,后世以數(shù)計,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另追尊莊襄王為太上。”就這樣,贏政被稱為“秦始皇帝”,通稱“秦始皇”。

在討論廟號之前,咱們先了解一下幾個相關(guān)的概念。

(一)先帝

先帝,特指已故的上一任帝王。

例如,在康熙朝,先帝就是順治帝。而到了雍正朝,先帝就是康熙帝了。

(二)大行皇帝

大行皇帝,在其謚號廟號確立之前,對剛?cè)ナ赖?a href='http://114./chinese-emperors/' title='皇帝'>皇帝的敬稱。“大行”就是永遠(yuǎn)離去的意思。

謚號、廟號一旦確立,就改以謚號廟號作為正式稱號,就不能再稱“大行皇帝”了。

(三)太上皇和太上皇帝

秦漢時期的“太上皇”是一個尊號,一種榮譽,是當(dāng)朝皇帝出于人倫對其父親的尊稱,不是皇帝,不問政治。

漢朝之后,又開始出現(xiàn)“太上皇帝”這個稱號,可以處理國家大事,也就是凌駕于皇帝之上的皇帝。

太上皇帝可以簡稱為太上皇,但太上皇未必是太上皇帝。太上皇肯定無權(quán),太上皇帝可以有權(quán)。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太上皇都是皇帝的父輩,也有是皇帝的祖輩或兄長的,有些甚至是皇帝的孫輩。

比較湊巧的是,做過太上皇的晉惠帝、北周宣帝、北齊武成帝、隋煬帝、唐玄宗、宋徽宗、明英宗、乾隆帝等人,都是造成各自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關(guān)鍵人物。古代政權(quán)更替時 老皇帝為什么識實務(wù)不提早退位。

“太上皇”的由來

秦朝末年,楚漢爭霸,漢高祖劉邦最終取得了勝利。漢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劉邦十面埋伏,圍于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項羽突圍不成,自刎于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漢高祖劉邦當(dāng)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參拜自己的老父親。誰知有一天當(dāng)他又去參拜父親劉太公時,卻見父親穿著一件舊襖,手拿掃帚,畢恭畢敬地迎接他。劉邦大吃一驚,急忙上前攙扶父親,而劉太公卻連連后退。這幾位父親見到兒子稱帝,然而自己卻不是皇帝

劉太公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然是您的父親,也只是一個平頭百姓,平頭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殺頭的。我也不想為這事壞了天下的法紀(jì)?!睗h高祖犯了愁,對于怎樣才能不失禮度地對待自己的父親,他一直想不出個好辦法。后來,有個大臣說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親為太上皇,建議封劉太公為“太上皇”。劉邦聽了這話大喜過望,馬上舉行大典,將劉太公扶上太上皇位?;实鄣母赣H從此就被稱為“太上皇”,這一叫法歷代沿襲下來。細(xì)說中國歷史上的25位太上皇

三、廟號制度和謚號制度的起源

廟號皇帝于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一般認(rèn)為,起源于重視祭祀的商朝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一般情況下,君王死后會建筑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后,就必須毀去原廟,而于太廟合并祭祀。

合于太廟祭祀,被稱為“祧”?!办觥边@件事情意義很大: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shù)代之后,為數(shù)眾多的家廟就會有祭祀上的困難。

所以,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yuǎn)立廟祭祀之意。

《孔子家語·廟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p>

商朝先后用過的廟號,有太祖、太宗、中宗、世祖、高宗、世宗等六個。

其中,太祖,就是湯,也就是商朝的創(chuàng)立者。

而太宗、中宗、世祖、高宗、世宗等,則是商朝的五位中興之主,分別是:太甲(或祖乙)、盤庚、武丁、祖甲。

其中,盤庚遷都于殷,結(jié)束九世之亂,故后世也稱商朝為“殷”或“殷商”,所以他也得了“祖”號。

一般認(rèn)為,商代無謚號。

周朝建立后,廢除廟號制度,確立謚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認(rèn)為“子議父、臣議君”不妥,又把謚號制度也廢止了。

漢朝建立后,又恢復(fù)了廟號謚號制度。

所以,帝制時代,第一個使用廟號朝代西漢,第一個使用謚號朝代也是西漢。

四、廟號謚號的關(guān)系

簡單的說,謚號是評價品行好壞,而廟號是評價功業(yè)大小。

所以,在同一個朝代,排列帝王的地位高低,得看廟號而不是謚號。

例如,按照謚法,文肯定好于武,但大多數(shù)朝代的武帝的地位是高于文帝的:武帝大多是開國者,廟號多為太祖、高祖;而文帝大多是守成者,廟號多為太宗。

在稱呼當(dāng)朝的已死帝王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或謚號的“關(guān)鍵字”)一道構(gòu)成已死帝王的全號。

例如:漢朝時,稱呼漢文帝就是太宗孝文皇帝(也可稱太宗、孝文皇帝、文帝等);清朝時,稱呼康熙帝就是圣祖仁皇帝(也可以稱圣祖、仁皇帝、康熙爺?shù)龋?/p>

此處順便說一句,在清朝,康熙帝還活著時,是不能被稱作康熙皇帝、康熙爺?shù)模篮笠膊荒鼙环Q作康熙皇帝,雖然康熙這個年號伴隨他61年。

五、宗廟制度

宗廟制度,簡稱廟制。

廟制規(guī)定,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

在宗廟制度里,“太祖”是有特殊含義的。

宗廟祭祀需要確定一個血親源頭,這個源頭就是始祖。所謂始祖,就是始封之君。

多數(shù)時候,始祖就是太祖。例如唐人就認(rèn)為“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更無始祖”。

而宋人則認(rèn)為始祖是始祖,太祖是太祖。太祖在始祖之下,位于昭祧第一。

按照宋人的說法,所謂天子七廟,就是“一祖二宗四親廟”。一祖二宗為“不毀之廟”,四親廟則依次迭毀又新建。

這個“一祖”,指的是始祖,即所謂始受封者,即第一個接受分封的人。例如:在商為契,在周為后稷。

所謂“二宗”,即指太祖和太宗。

其中太祖是始受命者,即第一個接受天命的人。例如:在商為湯,在周為周文王。

而周代的“昭穆制度”對于“天子七廟”給出了另一種說法。

孔子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國,設(shè)祖宗,乃為親疏貴賤多少之?dāng)?shù)。是故天子立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之廟七?!碧婕词甲?。

始祖居中,子孫分別排列左右兩列,左為昭,右為穆。始祖之子為昭,始祖之孫則為穆;始祖孫之子又為昭,始祖孫之孫又為穆。父子始終異列,祖孫則始終同列。

周人奉后稷為始祖。武王姬發(fā)建立周朝,其父文王姬昌是周朝基業(yè)的奠基人,所以文王享昭祧廟,武王享穆祧廟。

始祖廟、昭祧廟、穆祧廟,均為“不毀之廟”。其后各廟,就按照左昭右穆的順序排列。

如果超過了四廟,就依次把前面的昭廟、穆廟毀掉(叫做“親盡而毀”),把神主(牌位)移進(jìn)始祖廟內(nèi)按昭穆序位排列,為新去世的王按昭穆序位立新廟。

周朝七廟,就是三個“不毀之廟”和四個依次迭毀又新建的廟組成。

漢代宗廟制度就復(fù)雜的多了。經(jīng)過多重博弈,經(jīng)過多廟制、五廟制、七廟制、同堂異室制等多重動態(tài)演變,最終在東漢末年才確定十一廟制度:

參照周禮,二祖五宗并為世世不毀之廟,然后設(shè)四親廟,親盡迭毀。

二祖五宗為西漢高廟的一祖三宗(高、文、武、宣四帝)和東漢世祖廟的一祖二宗(光武、明、章三帝)。

之后歷朝歷代的宗廟制度,也都是借鑒周代的“天子七廟”而又各有發(fā)揮,“不毀之廟”都是爭奪的焦點。

六、祖和宗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

《孔子家語》曰:“祖有功而宗有德”。這里的功,指開創(chuàng)之功;這里的德,指守成之德?!@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開國皇帝多稱祖,而守成皇帝為什么多稱宗。

開國皇帝都有開創(chuàng)之功,廟號自然都是祖。但后世繼承者中,如果立有開創(chuàng)之功的,廟號也可以是祖。

例如,劉秀中興漢室,有開創(chuàng)之功,廟號世祖,謚號光武,是為世祖光武皇帝。

例如,康熙帝“經(jīng)文緯武,寰宇一統(tǒng),雖曰守成,實同開創(chuàng)焉”,也得了“圣祖”的廟號。

七、廟號制度的發(fā)展

前面說到,中國古代帝王廟號起源于商代,但周朝秦朝都沒有實行。進(jìn)入帝制時代后,廟號制度是從漢朝才開始實行的。

(一)漢朝

漢朝而言,劉邦既是始受封者(漢王),又是始受命者(漢皇帝),所以按照宗廟制度,他被稱為太祖是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的。

因此,劉邦成為了中國第一位擁有廟號皇帝,同時他也是第一位擁有謚號皇帝。他的廟號是太祖,謚號是高皇帝。

漢朝對于上廟號一事極為慎重,標(biāo)準(zhǔn)非常嚴(yán)格,甚至不少大有作為皇帝都沒有廟號,例如漢景帝。

即便勉強被上了廟號,也可以被撤銷。

東漢初年,議及西漢諸帝的廟號問題時,劉秀批準(zhǔn)將元帝的廟號高宗、成帝的廟號統(tǒng)宗、平帝的廟號元宗都去掉,最終只保留了高、文、武、宣四帝的廟號西漢4位有廟號皇帝 創(chuàng)下不世功績都堪稱千古名君)。

東漢后來曾給和、安、順、桓四帝上過廟號。到董卓專權(quán)時,這四帝被認(rèn)為無德,廟號也被漢獻(xiàn)帝給取消了。

所以,兩漢二十多位皇帝,最終能擁有廟號的只有七位:

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皇帝劉恒、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中宗孝宣皇帝劉恂、世祖光武皇帝劉秀、顯宗孝明皇帝劉莊、肅宗孝章皇帝劉炟。早期廟號的嚴(yán)謹(jǐn) 說說漢朝皇帝廟號的追加和刪減

其中,太祖、太宗、世宗、中宗、(高宗)、世祖,更都是完全沿用的商朝廟號。

(二)三國隋朝

廟號制度被破壞,始于曹魏。

從曹魏開始,一下子就搞了三個祖(太祖武皇帝曹操、高祖文皇帝曹丕、烈祖明皇帝曹睿)。

曹睿更是生前就直接定好自己的廟號:“景初元年,有司奏:帝為烈祖,與太祖、高祖并為不毀之廟。從之?!?/p>

曹魏不再遵從“有功曰祖,有德曰宗”的原則,“祖號之濫,實肇于此”。

后世有樣學(xué)樣,到十六國時期,后趙、前燕、后秦、西秦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值得注意的是,漢朝強調(diào)以孝治天下,除了三位開國皇帝劉邦(西漢)、劉秀(東漢)和劉備(蜀漢)外,所有皇帝謚號都以“孝”字開頭。

三國隋朝,就很少有皇帝謚號包含“孝”字了。

我們之所以稱魏晉南北朝三國兩晉南北朝)為亂世,廟號制度被破壞,謚號制度不再遵從孝道,就是標(biāo)志之一。

(三)唐朝以后

唐朝開始,又開始強調(diào)以孝治天下,“孝”字又回到謚號當(dāng)中(包括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遼、金、元、清),但謚號也變得越來越長了,動輒一二十字。

同時,除了亡國之君和廢帝,基本上都有廟號了。

所以,對于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稱謚號,如隋煬帝。唐朝以后的皇帝,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

八、廟號的褒貶

在商代,廟號規(guī)則較為簡單:創(chuàng)基立業(yè)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

再結(jié)合《孔子家語·廟制》的記載,即“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的規(guī)定,再加上“祖”字或“宗”字,就構(gòu)成了完整的廟號了。

歷朝歷代,對廟號評定還是比較嚴(yán)格的。即便后來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了,后世也會根據(jù)文治武功,在具體文字上下功夫。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并不參照謚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

太祖、高祖,開國立業(yè)。

太宗、世祖,發(fā)揚光大。歷史上太宗得位多不正,二世帝雄才皇帝卻很多

中宗、世祖,中興之主。

世宗、高宗,都是守成令主的美號,但高宗時往往由盛轉(zhuǎn)衰,世宗則必有世系傳承偏移。

以上七個廟號,就是歷朝歷代最為重要、尊崇的廟號,后面會詳細(xì)講述,此處不再贅述。

憲宗、宣宗,也是中興之主,但往往前明后暗,有功有過。

較為著名的帝王有:唐憲宗李純(元和中興)、唐宣宗李忱(大中之治)、明宣宗朱瞻基(仁宣之治)、明憲宗朱見深。

此外,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出現(xiàn)過的段譽,其原型就是大理憲宗段正嚴(yán);《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中的一燈大師,其原型就是大理宣宗段智興。

而《倚天屠龍記》中提到的蒙古大汗蒙哥,在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給他上的廟號也是憲宗。

仁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哲宗、興宗等也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

例如,“為人君,止于仁”。宋仁宗開創(chuàng)了“仁宗盛治”,元仁宗時恢復(fù)了科舉制度。明仁宗(洪熙帝)、清仁宗(嘉慶帝)也都是明清兩朝中等以上的皇帝。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四位“仁宗” 怎樣的皇帝才是仁?

“稱善賦簡曰圣,敬賓厚禮曰圣”。遼圣宗耶律隆緒在位時,是遼國(當(dāng)時國號“契丹”)最鼎盛的時期。耶律隆緒也是唯一廟號圣宗的皇帝。

前面提到康熙帝的廟號是“圣祖”,中原王朝的皇帝之中,也只有他得到了這個廟號。

此外,唐宋兩朝也有圣祖,但唐圣祖李耳、宋圣祖趙玄朗都是神話人物,是唐宋兩朝的君主亂認(rèn)祖宗,給自己貼金用的。

神宗、英宗,功業(yè)不足;德宗、寧宗,過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度宗、定宗僅是過渡;穆宗、敬宗少有作為。

例如,宋神宗的廟號是司馬光主持商定的,這個“神”字就有“功業(yè)不足、半道而廢”的意味。宋神宗熙寧變法草草了事,意欲征服西夏卻幾遭慘敗。

同樣的,明神宗萬歷皇帝,從中興到怠政再到最后干脆不上朝。萬歷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并不代表不管事怠政,明亡,亡于萬歷?明朝衰落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此二人以“神”字為其廟號,都是很恰當(dāng)?shù)摹?/p>

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懷宗,則只能用于亡國之君了。

“文”、“武”在謚號中是最好的,但在廟號里,文宗、武宗卻是名褒實貶:文宗文弱無能;武宗窮兵黷武。

總的說來,在廟號這件事上,正直的臣子秉求公允,對皇家也不是太買賬。

例如,乾隆帝死后群臣議廟號為高宗,嘉慶最初是反對的,理由是“唐高宗、宋高宗都不怎么樣(乾隆還多次說,對宋高宗“深所不取”,總之,極其看不上),元、明兩朝都就沒有再出現(xiàn)高宗”,但最后還是沒能改變?nèi)撼嫉臎Q定。

順便提一句,亡國之君一般是沒有廟號的,但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帝朱由檢的廟號卻可能是歷朝帝王中最多的,他擁有至少四個廟號。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即位后,先給崇禎帝上廟號思宗,次年又改為毅宗。被污名化的皇帝 你不知道的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南明隆武帝朱聿鍵繼位后,又把崇禎帝的廟號改為威宗。南明隆武帝半生牢獄 滿腔熱血卻無力扭轉(zhuǎn)乾坤

同時,在北方,清軍是在吳三桂的帶領(lǐng)下、打著替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入關(guān)的,他們也給朱由檢上了廟號:明懷宗。

到了民國,崇禎帝又被公認(rèn)為明思宗?,F(xiàn)在景山公園內(nèi),還有“明思宗殉國處”刻石。崇禎皇帝上吊的歪脖子樹 江青女王跟它過不去

九、說說那些亂認(rèn)祖宗的朝代廟號

中國古代有不少朝代的名稱帶姓氏、方位或位次等,例如曹魏、前涼、南梁、北齊、后金,這是因為存在重名的情況。

國號中,被使用的最多的應(yīng)該是漢,其次是魏、涼、梁等。但就影響力而言,則是被稱作漢和唐的幾個帝國的影響力最大。

中國歷史上先后有西漢、玄漢、赤眉漢、東漢、季漢(蜀漢)、趙漢(前趙)、成漢、后漢、南漢、北漢等十幾個國名帶“漢”字的政權(quán)。

還有唐、后唐、南唐等多個國號帶“唐”的政權(quán)。唐朝、后唐、南唐的區(qū)別?后者是唐朝正統(tǒng)后代?

這些王朝的“廟號”的使用,深受世系追溯的影響。

例如,西漢之后,除玄漢、赤眉漢、成漢等沒有奉朔或沒出廟號的政權(quán)外,還有東漢、季漢(蜀漢)、趙漢(前趙)、后漢、北漢、南漢等六個國名帶“漢”字的政權(quán)。

既然都說自己是漢帝國之后,那在世系追溯上就得格外慎重,這在廟號的使用上就特別明顯:只要宣稱“承漢祚”的,都沒有再設(shè)自己的太祖,都是以劉邦為太祖。什么政權(quán)都算上 歷史上竟有22個姓“漢”的政權(quán)

例如,東漢開國后,光武帝尊元帝為父,而自己的親生父親卻只能追贈為侯;繼承西漢太祖(高帝)、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中宗(宣帝)一祖三宗的廟號。

劉備在成都稱帝后,國號仍然是漢。史稱“蜀漢”或“季漢”。季就是最后,季漢就是最后的漢。叫做季漢,是表示這是最后一個正統(tǒng)的漢帝國。西漢、玄漢、東漢、季漢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怎么回事?

西晉八王之亂后,匈奴單于劉淵為爭得政權(quán)的合理性,自稱漢朝劉姓子孫,定國號為漢。匈奴人劉淵一心向漢 開啟一個驚天動地的大時代。后來,劉淵的侄子劉曜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又稱趙漢或漢趙。

建國后,劉淵立漢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三祖五宗,分別是:太祖劉邦、世祖劉秀、烈祖劉備;太宗劉恒、世宗劉徹、中宗劉詢、顯宗劉莊、肅宗劉炟。

繼任君主給劉淵、劉聰?shù)壬系?a href='http://114./miaohao/' title='廟號'>廟號,則是高祖、烈宗等,不敢和兩漢的廟號重復(fù)。

劉知遠(yuǎn),冒認(rèn)東漢顯宗(明帝)八子淮陽王劉昞之后。所以,劉知遠(yuǎn)建立政權(quán)后,也稱“漢”,史稱“后漢”。五代十國最短命的王朝——后漢

后漢政權(quán),“以漢高皇帝為太祖,光武皇帝為世祖,皆不祧”。后漢不認(rèn)匈奴人的趙漢,所以直接無視了劉淵的高祖廟號而自用,劉知遠(yuǎn)死后,廟號也是高祖。

李存勖建立后唐后,太廟里只祭祀唐朝的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懿宗李漼、昭宗李曄等四位皇帝,但不承認(rèn)未曾正式稱帝的太祖李虎,而以自己的父親李克用為太祖。

懿宗時,李存勖的祖父朱邪赤心被賜李姓,得名李國昌;昭宗時,李克用封晉王,得王爵。所以,懿宗、昭宗雖非明君,后唐宗廟里卻有他們的一席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李存勖死于兵變后,廟號莊宗——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廟號”不稱“祖”而稱“宗”的開國之君。開國皇帝的廟號不是“祖” 而是“宗”的朝代有哪些?

李昪建立大齊后,追封養(yǎng)父徐溫為太祖。后來自稱是李唐后人,又改國號“齊”為“唐”,并專門把徐溫的廟號改成義祖,以示奉大唐的正朔。

南唐只讓大唐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入了自己的太廟,但在追尊祖先時,用的廟號都是大唐沒有過的定宗、成宗、惠宗、慶宗,不敢和大唐重復(fù)。李昪死后,廟號烈祖。

詳見本人之前的文章《》,此處不再贅述。

十、太祖和高祖

在所有的廟號中,最有分量的就是太祖和高祖了,開國皇帝大多數(shù)都是這兩個廟號。

歷史上,中國共有46位帝王的廟號為太祖,24位帝王的廟號為高祖。

值得注意的是:開國皇帝廟號大多是太祖或高祖,但并非所有的太祖、高祖都是開國皇帝。同時,也并非開國皇帝廟號都是太祖、高祖。

前者,有后趙太祖石虎、西秦太祖乞伏熾磐、南朝宋太祖劉義隆等;后者,有后唐莊宗李存勖、元世祖忽必烈等。

值得注意的是,宗廟制度中最初是沒有“高祖”這個廟號的。但漢朝把劉邦的謚號廟號叫混了,“漢高祖”不是廟號也非謚號 劉邦正確廟號“漢太祖”,搞出來“高祖”這么個名詞,后來它也就成了廟號的一種了。我們?nèi)粘7Q呼劉邦為“漢高祖”居然是錯誤的?

同樣是開國皇帝最經(jīng)常使用的廟號,太祖和高祖誰更高呢?

對此,目前學(xué)術(shù)界有爭論。有人認(rèn)為二者是等價的,也有人認(rèn)為有些時期(例如十六國、南朝、五代)高祖的地位是高于太祖的。

個人認(rèn)為:太祖的地位一直是高于高祖的。

首先,太祖萬世不祧,創(chuàng)基立業(yè)曰太,功高者曰高。

其次,通過對歷朝歷代開國帝王廟號的分析,也很容易得出這個結(jié)論。

太祖、高祖這兩個廟號的出現(xiàn),有一些歷史規(guī)律:

1、開國皇帝(始受命者),如果也是帝國的主要奠基人(始受封者),廟號通常是太祖。

例如,漢太祖劉邦、吳太祖孫權(quán)、南朝齊太祖蕭道成、后梁太祖朱溫、后周太祖郭威、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再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等。

2、開國皇帝(始受命者),如果不是帝國的主要奠基人(始受封者),其廟號通常是高祖,而主要奠基人的廟號是太祖。

例如,魏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父子,隋太祖楊忠、高祖楊堅父子,唐朝太祖李虎、高祖李淵祖孫。

3、有些朝代的開國皇帝(始受命者),也是帝國的主要奠基人(始受封者),但把太祖的廟號追封給了父輩,自己死后只能得到高祖的廟號。

例如,南朝梁太祖蕭順之、高祖蕭衍父子,南朝陳太祖陳文贊、高祖陳霸先父子。

4、有些朝代是高祖在先,太祖在后,原因各有不同。

例如,晉朝的高祖是司馬懿,太祖是司馬昭,這是因為司馬昭先后受封晉公和晉王,而晉公國和晉王國是世祖司馬炎創(chuàng)立晉帝國的基礎(chǔ),所以司馬昭是才是始受封者。

再如后趙,開國之君石勒為高祖,其侄子石虎卻是太祖,則是皇族內(nèi)部權(quán)力斗爭的結(jié)果。

至于西秦,更是混亂,開國國君乞伏國仁的廟號是烈祖,第二任國君乞伏乾歸的廟號是高祖,第三任國君乞伏熾磐的廟號卻是太祖。也只能用蠻夷“胡”來解釋了……

還有南朝宋,高祖劉裕是開國皇帝,但他的兒子劉義隆的廟號卻是太祖,應(yīng)該是“承漢祚”和皇族權(quán)力斗爭雙重原因共同影響的結(jié)果。

5、有些朝代則只有高祖,沒有太祖,也各有原因。

例如,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即漢趙),就只有高祖,為開國帝王劉淵。這是“承漢祚”的結(jié)果,劉邦就是他們的太祖。

再如,五代時期的后晉也沒有太祖,是因為開國皇帝石敬瑭是遼國的兒皇帝。而遼國當(dāng)時已有太祖,在任君主的廟號不可能高于太祖。石敬瑭死后,也就只敢用高祖了。

詳見本人之前的文章《》,此處不再贅述。

十一、世祖

歷史上,中國共有14位帝王的廟號為世祖。

世祖,一般作為斷代史開創(chuàng)者,或是該王朝承上啟下的有為君主。他們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卻往往開辟了該王朝的一個全新時代。

例如,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復(fù)興漢室、建立東漢,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入主中原、完成元朝的創(chuàng)建,清世祖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則有入主中原之功。

另外,世祖還有世系偏移的意思。光武帝不用說了,元世祖、清世祖的汗位、皇位,也都是通過激烈的軍事斗爭、權(quán)力斗爭獲得的。

順便提一下,《資治通鑒》記載曹丕的廟號為世祖,這應(yīng)該是錯誤的。曹操、曹丕一脈相承,所以曹丕的廟號不可能是世祖,只能是高祖。

十二、太宗

歷史上,中國共有22位帝王的廟號為太宗。

其中,漢文帝劉恒、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明成祖)朱棣,都是功業(yè)顯赫的帝王。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遼太宗耶律德光、宋太宗趙光義(趙炅)、西夏太宗李德明、金太宗完顏晟、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也都較有作為。

值得注意的是,獲得太宗這個廟號的,大多都是一個王朝的第二代帝王(不一定是第二位)。

但也有不少例外。例如,晉太宗是簡文帝司馬昱,東晉的第八位皇帝,晉朝的第十二位皇帝;南朝宋太宗是明帝劉彧,第七位皇帝。

司馬昱,庸碌無為,從侄孫那兒接過皇位,只是權(quán)臣桓溫所立的傀儡;劉彧,殘暴奢靡,殺侄自立后,又屠戮宗室皇親、功臣名將,導(dǎo)致國力衰敗,蕭道成趁勢崛起。

廟號為太宗的帝王里面,還有一個奇怪的規(guī)律,那就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得位都不正常。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弒兄逼父奪得皇位的。

漢太宗劉恒,本來只是長年坐冷板凳的代王,與皇位無關(guān)。然而“諸呂之亂”讓皇位繼承制度支離破碎,在鏟除呂后家族后,權(quán)臣周勃、陳平等人擁立他為皇帝。

宋太宗趙光義,他的繼位過程更是充斥著“燭影斧聲”等各種陰謀論。

明太宗朱棣,原來是藩王(燕王),通過發(fā)動“靖難之役”,從侄子建文帝那兒奪得皇位。世宗嘉靖帝時,為方便給自己生父立廟,而改其廟號為成祖。

清太宗皇太極,是憑借兵強馬壯的實力,經(jīng)過旗主、貝勒們的“推舉”而襲承汗位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死的突然,沒來得及指定繼承人。但根據(jù)其生前的種種行為,他很可能想將大位傳給大妃阿巴亥所生的阿濟(jì)格、多爾袞、多鐸中的一個。

除了上述幾位比較具有知名度、代表性的太宗皇帝外,其他的太宗皇帝也多半不是靠正常得位而來。

再如東吳太宗孫休,是政變奪位;遼太宗耶律德光,是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從他的大哥、皇太子耶律倍手中搶得的皇位……

那么,為何這么多的“太宗皇帝”都得位不正呢?

很可能是因為到第二代時,政權(quán)還沒進(jìn)入穩(wěn)定期,變數(shù)仍很大。而作為開國皇帝的子侄,他們早年往往也是南征北戰(zhàn),坐擁強大的勢力——只要有野心,一切皆有可能。

因為過過苦日子,他們會知道“打江山”不易,也就會努力去“坐好江山”了。

值得一提的是金太宗完顏晟,他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四弟。

和宋太宗一樣,他也是繼承了哥哥的皇位。但又和宋太宗不一樣,金太宗一直是金太祖合法的儲嗣,得位很正,在太宗中是個另類。

但是,因宗室、大臣所迫,金太宗又必須以金太祖長孫完顏亶為儲嗣。而在海陵王完顏亮弒亶自立后,更是將金太宗的后代全部殺光。

十三、高宗

歷史上,中國只有11位帝王的廟號為高宗。

商朝所用六大廟號,是最正宗的廟號。謚法上說: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所以高祖、高宗本來都是很好的廟號

只可惜,后來得了高宗這個廟號皇帝大都作為不堪,要么是王朝中衰的制造者,要么就是陰險毒辣的代名詞。

所以,元明兩朝直接棄用這個廟號。而到乾隆帝駕崩后,嘉慶帝更是極力抵制給乾隆帝上這個廟號。

高宗中比較有名的,也就是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趙構(gòu)、清高宗乾隆,口碑都不怎么好。

這三位的故事就不用細(xì)說了,咱們說一下另外幾位不太知名的高宗。

漢元帝劉奭,王莽執(zhí)政時,給他所上的廟號就是高宗。元帝為人柔懦,寵信宦官,導(dǎo)致皇權(quán)式微,朝政混亂,西漢由此走向衰落。

南朝齊明帝蕭鸞,由其叔父蕭道成撫養(yǎng)成人,堂兄蕭賾臨終更是托孤于他,但他卻殺侄篡位,自己當(dāng)起了皇帝。隨后更是將蕭道成、蕭賾父子的子孫后代盡數(shù)屠戮。

南朝梁蕭綱、蕭統(tǒng)也曾經(jīng)被上廟號高宗。蕭綱是傀儡皇帝,后被侯景殺害;蕭統(tǒng),沒做過皇帝,皇帝身份是被兒子追尊的。

值得一提的是,蕭統(tǒng)還是不錯的。他就是文學(xué)史中大名鼎鼎的昭明太子,曾主持編撰《昭明文選》——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總集。

所有廟號為高宗的帝王中,只有陳宣帝陳頊、北魏文成皇帝拓跋濬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政治也較為清明。

十四、世宗

歷史上,中國共有18位帝王的廟號為世宗。

比較著名的有:漢武帝劉徹、北魏宣武帝元恪、后周世宗柴榮、遼世宗耶律阮、金世宗完顏雍、明世宗朱厚熜、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等。

使用世宗的,要么是旁系入繼大統(tǒng),要么是因太子被廢或早夭而僥幸繼位。

例如:漢武帝劉徹、北魏宣武帝元恪、清世宗,都是因為原太子被廢而得以繼承皇位的。其中劉徹、元恪都曾被冊立為新太子。

而司馬師、高澄,承上啟下,但未能最終稱帝,其事業(yè)分別由其弟司馬昭、高洋繼承。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后來創(chuàng)建了晉朝,高洋后來創(chuàng)建了北齊。

北周明帝宇文毓,是繼承了其弟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的皇位。明世宗朱厚熜,是繼承了其堂兄明武宗朱厚照的皇位

遼世宗耶律阮,是繼承了叔父遼太宗耶律德光的皇位。

金世宗完顏雍,是趁金國當(dāng)時的皇帝完顏亮南伐宋朝,篡位稱帝的。

周世宗柴榮(稱帝時已改名郭榮)是后周太祖郭威的養(yǎng)子,也是其外甥。后漢隱帝劉承祐將郭威子女屠戮殆盡,郭威只能以養(yǎng)子郭榮為儲君。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宋朝都沒有世宗。

唐朝,要避諱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沒有世宗。但唐朝有世祖,李淵稱帝后追尊父親李昞為唐世祖。李昞是先輩,無需避諱李世民,后來就沒改其廟號。

宋朝,延襲了唐朝,也沒有世宗。不過,對于宋朝來說,英宗其實就是“世宗”,因為自此真宗一系斷絕,帝系從真宗趙恒一系轉(zhuǎn)入商王趙元份一系的子孫。

而就南宋來說,孝宗其實也是“世宗”,因為從他開始,帝位又從太宗一系轉(zhuǎn)回太祖一系。

十五、中宗

歷史上,中國只有6位帝王的廟號為中宗。

中宗,顧名思義就是中興之主,這本是個非常好的廟號。

正統(tǒng)王朝中,得了這個廟號的只有三位:漢中宗(漢宣帝劉詢)、晉中宗(東晉元帝司馬睿)、唐中宗李顯。

但這三位中,又只有漢宣帝還當(dāng)?shù)闷鹬信d之名,其他二位都是尸位素餐、結(jié)局悲催:

晉元帝,名義上是東晉的開國皇帝,其實只是個傀儡,最終被權(quán)臣王敦硬生生給氣死;唐中宗,大糊涂蛋一個,居然是被弄權(quán)的老婆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給毒死的。

在意識形態(tài)上,封建王朝是非常迷信的,這也是禮法的重要內(nèi)容。所以,雖然中宗這個廟號沒有什么貶義,但是后代再也不愿意把這個廟號送給自己的先帝了。

另外,使用中宗,也意味著要否定前面的帝王——要不就沒有“中興”的前提了——所以,唐朝之后,中央王朝就沒有再使用過中宗這個廟號。

例如,宋高宗趙構(gòu)可以說是中興宋朝皇帝,但是,宋孝宗也沒敢送給他中宗的廟號。然后趙構(gòu)就又把“高宗”這個廟號給毀了……

宋朝以后,甚至連割據(jù)政權(quán)也沒有皇帝廟號叫做中宗了。

事實上,即便割據(jù)政權(quán)的這三位中宗,日子也不好過。

西梁中宗蕭詧,是西魏扶植的傀儡政權(quán)西梁的“開國皇帝”。

南漢中宗劉晟,暴虐荒淫,殺光宗室后,將侄女、孫女們收入后宮。由于宗室元勛被鏟除殆盡,南漢的當(dāng)權(quán)者全是宦官、宮女之類的。

大理中宗段正淳,名義上接受高氏歸還的政權(quán),然而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門,他只是個傀儡罷了。不堪其辱,只好出家為僧,讓位其子段正嚴(yán)。

各國首都
世界各國人口
GDP排名
世界各國領(lǐng)土面積排名
泰坦尼克號
美國總統(tǒng)
美國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3

段正嚴(yán),即大理大理憲宗,也就是《天空八部》中的段譽的原型。統(tǒng)治后期諸子內(nèi)爭外叛,于是他也禪位其子段正興,出家為僧了。

段正嚴(yán),在位39年,享年93歲,是大理在位時間最長、壽命最長的皇帝。這一點倒是符合金庸武俠小說中段譽“內(nèi)功深厚”的設(shè)定。

而《射雕英雄傳》中的一燈大師,其原型是大理宣宗段智興,在其父景宗段正興出家后繼位。歷史上的段智興倒是沒出家,卻也極其崇佛,導(dǎo)致大理國力進(jìn)一步衰落。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