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豉湯出自《傷寒論》,主要方證是: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結痛等。后世葉天士根據(jù)豆豉微辛配合梔子之微苦,提出“輕苦微辛”法,認為其主要病位在上焦,微苦微辛配合,既可疏宣衛(wèi)氣分邪熱,又可辛開苦泄內傷郁火,還可一升一降而開達無形濕濁或陳腐郁結,極大的擴展了梔子豉湯的臨床應用。 吳鞠通參考《傷寒論》及總結葉天士醫(yī)案中用藥規(guī)律即特點,制定出5個加味梔子豉湯的方證。 NO.1 桑杏湯:“秋感燥氣,右脈數(shù)大,傷于手太陰氣分者,桑杏湯主之?!狈街幸晕⑿林刽干⒔獗恚嗪畻d子皮清熱以透邪,兩者相配疏散衛(wèi)分之邪氣;再以桑葉配伍杏仁調整肺氣之宣降;最后用沙參、梨皮、象貝潤肺祛痰。桑杏湯通過其基礎上加味可達清宣肺衛(wèi)燥邪之功。 NO.2 翹荷湯:“燥氣化火,清竅不利者,翹荷湯主之。”方中因燥氣化火恐傷津液,故舍棄辛溫透散之豆豉,改用辛涼之薄荷配伍梔子皮,辛涼透散孔竅郁熱,仍不失為“輕苦微辛”法。又以連翹、綠豆皮配伍桔梗湯增加輕清宣透同時,加以解毒。翹荷湯通過變制可達輕清宣透上焦燥邪之功。 NO.3 三香湯:“濕熱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饑不食,機竅不靈,三香湯主之。”方中以梔子輕浮微苦清熱,豆豉化穢濁而開郁,兩者配伍作用于中上二焦,可化上中二焦之濕熱。吳鞠通稱此方“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此證邪由上焦而來,其機尚淺,故用蔞皮、枳殼、桔梗微苦微辛開上,山梔輕浮微苦清熱,香豉、郁金、降香化中上之穢濁而開郁。”三香湯通過增加微辛和芳香藥物從而加強此方化濁之力,氣機一暢,則中上焦之濕熱自然散去。 NO.4 上焦宣痹湯:“太陰濕溫,氣分痹郁而噦者,宣痹湯主之?!狈街形从脳d子豉湯原方,而取藥物射干、豆豉“微苦微辛”之性味,相合以開上焦郁痹。吳鞠通自注“上焦清陽膹郁,亦能致噦,治法故以清宣肺痹為主?!狈街幸澡凌巳~、郁金辛以開上焦,射干、豆豉微辛微苦以復升降,通草甘淡通利肺氣以趨下,諸藥功用可使肺之升降復常,則噦自愈。 NO.5 連翹赤豆飲:“素積勞倦,再感濕溫,誤用發(fā)表,身面劇黃,不饑尿赤,連翹赤豆飲,煎送保和丸?!眳蔷贤ǚQ其為“苦辛微寒法”,方中以梔子配豆豉開中焦之濕郁,使邪氣有透達之機,連翹、花粉清熱解毒,通草、赤小豆通利水道,使邪氣有下出之道,另服保和丸消食導滯以暢谷道,四組藥物配伍可起到清熱導滯之功。 上述五方均出自《溫病條辨》,可以看出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學家對經方認識之深,通過研究輕苦微辛之梔子豉湯在溫病中的應用,可以讓我們對此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
|
來自: 繁星1 > 《中醫(yī)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