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的起源 在河南殷墟遺址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兩片殷商武丁時期刻在牛胛骨上的卜辭,其中較完整的一片甲骨上的文字為“宅丘”。漢代劉熙編著的《釋名》一書中對于宅字的解釋是: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就是選擇一處吉利的地理位置來營造居住的房室?!墩f文解字》中對于丘字的解釋是: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從北從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從北。意思是高大的土坡或者是小土丘,人居住在其南面。 將居住的房室建造在山的南邊,一是冬天寒冷的北風被山隔擋住,吹不到南面,不至于寒冷。二是山的南面正好太陽普照,沒有遮擋,這樣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于是就構(gòu)成了這樣一副圖景,北面為后,有山后靠,南面為前,有平地,方便于人活動。 《墨子》說:“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意思是古人在不知道如何建造房室的時候就選擇山地或者是高大點的土坡,以半洞穴和山洞而居住。《淮南子》中也說到“積壤而丘處”。遠古洪荒時代沒有農(nóng)業(yè),先民們靠采摘野果子和捕獵來維持生命,一是山上的果樹多,二是山上有各種禽獸棲息,便于狩獵。遠古時代沒有水利設(shè)施,當洪水泛濫的時候先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往高處走,只有棲居在山上才能避開洪水,保證生命安全。因此,先民們就把山作為生命的依托而崇敬,《淮南子·地形訓》曰:“山為積德,川為積刑。高者為生,下者為死。丘陵為牡,豁谷為牧?!睂?/span>山的高大沉穩(wěn)象征仁愛寬厚的美德,水流動不居象征奸巧偽詐。高處萬物生長繁茂,低處陰暗潮濕導致萬物衰亡。山勢雄峻而透露陽剛之氣,溪谷低洼幽深而展現(xiàn)陰柔之情。 章太炎先生在其《神農(nóng)時代天子居山說》中考證“古代帝王,皆作山居”,《春秋》中桓公二年有“城祝丘”,僖公二年有“城楚丘”,《竹書紀年》中有“晉定公三十一年城頓丘”,眾多的古史籍中都有關(guān)于依山而居的記載。 當華夏先民們開始“宅丘”之時,對于房室周圍的環(huán)境便有了嚴格的要求。山是首要的,群山環(huán)抱,幽靜而明亮。其次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水源必須要在住室的跟前,最好是前面,因為依山而居必定是后面地勢高,前面地勢低。水源在前面低處流淌,在炎熱的夏天風能隨河道而來調(diào)節(jié)房室內(nèi)的溫度,最主要的是還能作為一道天然的防御工事?!豆茏印吩弧?/span>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這樣的一個山環(huán)水抱的人居環(huán)境便是最適合的了,而以此為標準的擇地術(shù)便成了先民們的一種習俗傳承下來,這便是堪輿,俗稱的風水術(shù)。 堪輿何意?《淮南子·天文訓》中最早提出,“堪輿徐行,雄以音知雌”。《說文解字》說“堪,地突起也,輿,車輿也”。許慎說,堪,天道,輿,地道。《天文訓》中“謂天地運行之道,致月令有陰陽變化;有相沖克之時,也有和合之時,前者兇,后者吉。蓋堪輿之意,實為天地之道”。 何為陽?清氣上升為陽。何為陰?濁氣下沉為陰。《說文解字》中解釋的陰和陽是這樣的“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陽者,高明也”,陰也就是氣在內(nèi)而藏之,陽就是氣在外而發(fā)揚。陰和陽是一對對立的統(tǒng)一體,它們是相互作用的,不可分離。 陰陽其實就是一種“炁”,即氣。《易傳·系辭》說,“精氣為物”,氣是一種宇宙元素。風吹是看得見的氣,而萬物內(nèi)在的氣是看不見的,它通過一種方式形象地表露出來。如地震,火山噴發(fā)這都是地球內(nèi)部的氣的劇烈運動所表露出來的一種形態(tài)。一顆種子,生根,這就是土地中氣的作用形成的,發(fā)芽,這是屬于地表外的氣的作用形成的。 中國古人早在幾千年前就認識到了氣這種宇宙元素的存在及其狀態(tài),因此一直在尋找,觀察和把握,并且利用氣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能量。因此,堪輿便是一門勘測氣,利用氣的學說。以營造出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人居環(huán)境。 當社會邁入城鎮(zhèn)化之后,大型的群居聚集在一起,擇地術(shù)似乎又失去了其功能而沒有用武之地。相反,人們對于逝去的故人的安葬之所又特別地重視起來了。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以重人貴生為理念,尊重每一個平等的生命,善待每一個平等的生命,讓生命近乎完美,生命的完美就是由生到死的一個過程。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生和死的理念有很獨特的表達方式,生需要慶祝,死需要祭奠,無論是慶祝還是祭奠這都是對于生命的尊重與崇敬。生是一種開始,死是一種結(jié)束?!盾髯印ふ摱Y》曰“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 基于尋找對生的存在狀態(tài)和對死的善后的一種方式,于是葬喪文化產(chǎn)生了,《荀子·論禮》有“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終始一也?!笔滤廊缡律顬橥怀龅谋?span>是人死后對于葬地的選擇。 最早的風水著作當數(shù)兩晉時期文學家、堪輿家郭璞的《葬經(jīng)》,又叫《葬書》?!对峤?jīng)》中第一次提到風水一詞,“葬者,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生氣行乎地中,發(fā)而生乎萬物。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jié)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納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jīng)曰:氣乘風則散,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span> “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生氣行乎地中,發(fā)而生乎萬物”,氣有陰陽,但是陰陽又相互轉(zhuǎn)化,消融。陽氣足而上升則成為云,陰氣足而下降則變成雨。原來,風即為氣,《易經(jīng)·系辭》中說“精氣為物”,《祭義》中說“氣者也,神之盛也”。氣之為物,有神,所以能生化萬物。生命體的形成皆氣之所凝,這不是泛指的空氣,而是精氣。當生命體死亡后反而是骨骸化為精氣釋放出來,從而影響或者說是左右著子孫后代的生命體的興榮衰敗。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種氣在循環(huán),的確,既然精氣之為物,而又有神,那么其形其神皆備,當然是可以循環(huán)的。《莊子·外篇》說“氣變則有形,形變而有生”。老子也說“其細無內(nèi),其外無大,充盈天地”。是物即有基因,而神即是文化和思想或者是一種習俗。 后來金代兀欽仄注《青烏先生葬經(jīng)》說“內(nèi)氣萌生,外氣成形,內(nèi)外相乘,風水自成?!笔裁匆馑迹克忉屨f“內(nèi)氣萌生言暖穴而生萬物也,外氣成形,言山川融結(jié)而成像也。生氣萌于內(nèi),形象成于外,實相乘也”。氣作為一種物質(zhì),它還有其神韻,那么在內(nèi)化生萬物,在外就有形象表露了。因此,風水的核心就是形和氣二者的完美結(jié)合。而風水看似是一種對死亡的關(guān)懷,其實不然,這正是對于再生的一種探究,故說“事死如事生”。 那什么是水呢? 《管子·水地篇》說:“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流通者----萬物莫不以生?!?/span> 郭璞在《葬書》中說:“水者,氣之子;氣者,水之母?!?/span> 明代的徐善繼,徐善述在《地理人子須知》中說“氣之來,有水以導之,氣之止,有水以界之,氣之聚,無風以散之。故曰要得水,要藏風。無風則氣聚,得水則氣融?!敝挥胁仫L聚氣才能暖穴生萬物,而萬物成形。原來,有水則有氣,無水則無所謂氣了,氣隨水勢,水是藏風和納氣聚氣之意。 明代喬項在《風水辨》中說“所謂水者,取其地勢之高燥,無使水近夫親膚而已;若水勢曲屈而環(huán)向之,又其第二義也”。將陰陽宅選在距離河流較近的、有一定坡度的、土質(zhì)干燥堅實的臺階地,且宅基以坐北朝南,靠山面水,而水不局,在名堂之外,最好是前面的水對宅基以環(huán)抱之勢。水曲屈而環(huán)抱,這便是“氣之止”,即聚住氣而阻止其外散。 對于人,無論是生,死,的確應(yīng)該為其存在的狀態(tài)作一些善意的,實實在在的事情,這一點堪輿家們做到了。 死去的故人的安息之地為陰宅,那么活人的安居之所就是為陽宅了。所以,陰宅和陽宅都要有一種標準,那就是郭璞在《藏經(jīng)》中所概括的“來積止聚,沖陽和陰,土厚水深,郁草茂林”,這樣的陰陽宅才是吉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