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蹼”是一種較為特殊的血管病變,由于臨床和影像科醫(yī)師普遍對該疾病病認識不充分,致其漏診及誤診率高。因此,小編進行了文獻及病例查閱并整理了相關內容,特此與大家分享。 1 頸動脈蹼是一種起源自動脈壁,并向腔內延伸的薄層內膜增生性組織,由于其解剖形態(tài)類似部分爬行類動物的“足蹼”而得此名。 該類疾病最早是由Rainer等在1968年提出,并認為其是肌纖維發(fā)育不良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但當時未得到重視。 直至1973年,Momose等在7000余例非動脈粥樣硬化型頸內動脈狹窄或閉塞的患者中發(fā)現(xiàn)了4例患者存在上述異常結構,并首次將其命名為頸動脈蹼。 2 發(fā)病機制與檢出意義? 目前對頸動脈蹼的發(fā)生機制尚無定論,有研究報道可能與患者雌激素水平、反復創(chuàng)傷、缺血、遺傳、發(fā)育畸形及黑人種族有關。 現(xiàn)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頸動脈蹼是缺血性腦卒中的潛在危險因素之一。 頸動脈蹼改變了頸內動脈管腔結構而致血流動力學異常。血液流經此處時會產生渦流而致血液瘀滯,局部易形成血栓,若脫落即可發(fā)生相應顱內動脈的栓塞。 研究顯示,前循環(huán)隱源性卒中(即不明原因的腦卒中)患者頸動脈蹼患病率達21.2% 。 而在所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頸動脈蹼的發(fā)生率為1.2%。 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預防可能降低部分人群卒中的發(fā)生風險。 3 檢查方法與超聲診斷? 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頸動脈蹼患者被發(fā)現(xiàn),這類病變也不再“罕見”。 檢查方法如下: 1. 血管造影(DSA):金標準,但有創(chuàng)、輻射大,且費用昂貴; 2. CTA(動脈CT成像):國內外學者推薦作為首選手段; 3. 多普勒血管超聲: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可重復,為該病變初篩及隨訪的重要檢查方法。 CTA可較好地顯示頸動脈蹼的形態(tài),同時與組織學相關性較好。 特別是在橫軸位,可見責任動脈腔內相應部位隔層樣薄膜結構,這是頸動脈蹼在影像學上的特征性表現(xiàn) 。 頸動脈蹼的超聲特點: 1. 起自頸總動脈分叉或頸內動脈起始處管腔后/前壁; 2. 呈膜樣等回聲或高回聲伸入管腔,長短、厚薄、伸入角度不一; 3. 短軸可見類似“魚嘴”形線狀特征; 4. 膜下為無回聲,同血管內部回聲一致; 5. 彩色多普勒可見逆向血流信號注入無回聲部分。 以上圖為例,我們的超聲描述為: 右側頸總動脈分叉處后壁探及隔膜樣回聲并突向管腔,突出范圍約3.4mm,位置固定,開口朝向遠心端,與血管壁夾角約60°,膜下無異?;芈暎珻DFI見逆向血流信號注入。 超聲檢查注意事項: 需注意的是,頸動脈蹼可不僅發(fā)生于頸總動脈或頸內動脈,有時也可于鎖骨下動脈甚至椎動脈內發(fā)現(xiàn)該病變。 此外,發(fā)現(xiàn)頸動脈蹼后需注意是否合并血栓、斑塊,是否造成血管迂曲、狹窄。 合并低回聲斑塊 合并血栓(粗箭頭) 以上病例可見左側鎖骨下動脈遠段蹼形成,致管腔狹窄(中度),頻譜多普勒探及局部流速明顯增快(近3m/s)。 以上病例可見左側椎動脈C5-C6椎間隙段后壁蹼形成,并致管腔重度狹窄(病例源自我科吳仰帆主治醫(yī)師)。 4 治療方法與總結 目前臨床上對于已經表現(xiàn)為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的頸動脈蹼患者均需積極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為抗血小板或抗凝處理; 手術治療主要為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頸動脈支架置入術。 綜上所述: 頸動脈蹼是缺血性腦卒中的潛在危險因素, 臨床上應重視頸動脈蹼的發(fā)生與防治。 超聲檢查無創(chuàng)、簡便,可多角度掃查血管,發(fā)現(xiàn)病變并判斷血流動力學有無異常,可為臨床診斷該疾病提供重要信息。 以上是本期內容分享,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血管超聲將定期推送科室最新動態(tài)、精品課程及進行病例分享,歡迎各位專家同道關注、支持及一起交流! 佛山市 第一人民醫(yī)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