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浮城大亨》這部由郭富城主演的電影。講述了一戶住在漁船上的海上人家的心酸生活。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布華泉是被抱養(yǎng)的孩子。其生母是一名中國女子,被外國水手性侵后,意外懷孕生下了他。 影片中多次出現了一句臺詞:我是誰? 布華泉有一半外國人的血統(tǒng),酒紅色的頭發(fā)在小伙伴中顯得很另類,大家戲稱他為:洋雜 長大后,他父親帶他送貨去東家店里,東家叫他:洋雜。他鄭地有聲地說,我有名有姓,叫:布華泉。 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工作,成為帝國東印度公司的職員后,他的外國上司,給他取外號:半生熟 最后他成為外國公司的高管,要去英國出差,在機場過安檢時,他手上拿著英國國籍的護照,安檢人員卻告訴他要走外國人通道。他疑惑地問:我到底屬于哪個國籍?安檢人員無奈地說:香港回歸的歷史原因,你現在屬于什么國籍,我也說不清楚。 對布華泉來說,他一輩子都和“我是誰”這個關于自己身份問題,纏繞不清。 今天剛好也看完《社會學的邀請》這本書的最后一章,書中講到:等級之差。 布華泉的疑問,和這本書講到的社會階層屬于同個問題,我們就來分享下書中作者的觀點。 社會分層制度 歷史上的四種分層制度 奴隸制 這種制度里主要是兩個階層:奴隸主和奴隸。奴隸主控制生產所需的土地和財產,以及實行統(tǒng)治所需的政治、武裝。 等級制 中世紀的歐洲,等級制由三個階層組成:貴族、教士、平民。階層間的流動幾乎是不可能的。 種姓制 盛行于印度。同等級制一樣,按人們的出身,而不是按職業(yè)類別來劃分社會等級。你出生就注定要做什么樣的工作。他們甚至發(fā)明了一套封建的說法:這一世你必須遵從你所屬群體的規(guī)定,不要反抗,不要質疑制度,不要破壞規(guī)矩,這樣你來世就有可能流動到更高等級中去。 階級制 它是以我們的經濟地位為基礎,不管這種地位是繼承的還是通過后天努力獲得的。 這種制度有別于其他分層制度,有4個特點: 1.具備流動性。 2.階級地位在某種程度是靠自身努力,而不是出生就注定。 3.階級地位基于經濟基礎。 4.階級制度的權利是有限范圍的(比如老板只能要求你干公司的事,不能要求你去幫他洗車),而不是個人無時不刻可濫用。 電影的故事是發(fā)生在60年代至香港回歸之后,布華泉及其工友在帝國東印度公司的遭遇,相對來說主要是上面的第四種分層:階級制。 那時很多華人因為沒有學歷,只能在東印度公司出賣體力,經濟基礎差是他們處于社會底層的主要原因。而影片中出現的另一個華人:菲安是名校畢業(yè),家境優(yōu)渥,她就可以和東印度公司的高層平起平坐,甚至讓外國CEO撤掉布華泉的外國上司。 相比于前面三種分層制度,階級制似乎是相對公平一點的制度,但真的是這樣嗎? 物質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 物質資源:個體所擁有或控制的經濟資源 社會資源:個體能利用其社會網絡做什么事 文化資源:個體所知道的一切。反映你在實現目標可利用的關于文化的認知、規(guī)范等知識。 韋伯指出,經濟地位,也就是前面說的階級制,并不是必然決定一個人社會地位的唯一因素。 比如現在有些藍領工人賺錢比醫(yī)生、老師多,有些人靠黃賭毒發(fā)財,那么這兩類人又是屬于什么社會等級? 上面分為三種資源,有助于我們更好辨別各社會階層地位的差別。 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相對來說,看不見的文化資源。一個人是不是進入社會高層,需要看他是否有一套高層的生活方式,包括品味、態(tài)度、語言及思想。 法國社會學家稱之為文化資本。它包括我們所知道的和我們所喜好的東西。 這一概念建立在:不同的社會階層決定著不同的文化資本,這個假設之上。 比如交響音樂會和歌劇被認為是“高雅文化”,大多數流行電影則被稱為“通俗文化”。 布華泉的妻子是在他還沒進入東印度公司前的相好,和布華泉同屬一個社會階層。當布華泉進入外國公司的精英行列時,她卻恐懼參加這群貴族階層組織的派對? 影片中講述了布華泉的妻子第一次去參加公司老板組織的精英派對時,在去的轎車上,面對菲安的各種社交注意細節(jié)的提醒時,惶恐不安的神情。到了派對現場,面對形形色色的貴族階層,她作為一名窮人家長大的孩子,從小學習的那一套待客之道,又讓她在這種有專業(yè)的女傭服務的宴會上,讓周圍的貴婦們,分不清到底誰是女傭? 這充分說明了,《社會學的邀請》作者喬恩威特在書中所提到的:一個人的著裝、居住的房子、房子的裝飾、閑暇時間的休閑方式、所受的教育和使用的語言,它們實際上是由我們的社會階層所塑造的。 物質資源是反映社會地位的基礎,但在它上面的還有社會資源、文化資源。這大抵也可以理解那句:三代才能培養(yǎng)一個貴族。 人們通過什么,選擇和誰更親近? 曾經在美國,上大學是上層階級的標志,因為只有富人才能負擔大學學費,所能提供受大學教育所需的時間。二戰(zhàn)后,大學教育慢慢普及。 福賽爾認為,任何民主化了的或向普通民眾開放了的東西,都不能繼續(xù)顯示階級差別。 但很快,人們又發(fā)現:不是所有大學都是平等的。大家都知道哈佛、耶魯大學的文憑很有價值,但像阿姆斯特學院、斯沃茲摩爾學院這種私立大學雖不被大多數人熟悉,但在里面獲得的資源不是一般人所知的。 影片中圣誕節(jié),布華泉被CEO邀請參加家庭派對。他被撤職的前上司突然闖進來,喝的醉醺醺地說:對不起,忘記沒有被邀請了。他其實就是來砸場的。 布華泉為了避免發(fā)生尷尬的事,送他到門外。前上司質問他:你認為你真的和他們是一伙的嗎?你和他們是校友嗎?公司是屬于外國人的,你一個華人算什么? 這幾句話,句句戳心。但這是事實。后來,有一次布華泉問了CEO,我在公司能晉升的最高職位是什么?CEO想了想,告訴他:作為我的助理。 后來香港回歸,東印度公司撤回了外國高層,布華泉才有了機會成為華人董事。 喬恩威特指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那些擁有物質資源、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人,可以利用他們的優(yōu)勢取得成功。而那些缺少這些資源的人,即使擁有更多天賦或努力,也許永遠都得不到成功機會。 作為普通人,我們喜歡看到和我們差不多,甚至條件比我們更差的人,逆襲成功。但社會學家,指出了上面殘酷的事實。 關注我們這個公眾號的朋友,大抵能看出我很少講雞湯。一個正在走向成熟的成年人,需要知道社會的運行邏輯,知道現實的一面,拒不承認生活的污點,就是將我們的社會現實隱藏在虛偽的共同性之下。 羅素羅蘭有一句勵志的話: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如果你有余力,有責任心,喬恩威特在書中鼓勵我們要勇于推進社會變遷。因為我們自己和他人的行動,所創(chuàng)造的過去造就了今天的我們,而我們現在的行動,會影響我們周圍世界中我們和他人未來生活的方向。 如果這兩次的社會學視角解讀電影,你覺得有收獲,歡迎點贊。我將根據點贊數考慮未來是否做更多關于社會學的寫作嘗試,謝謝你的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