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潮熱 【辯證診斷】 1、下午六時以后身熱~此時陽要入陰之時,陰如果足夠患者不覺得身熱,但因陰不足,無法將陽密封住,故陽外浮患者覺身熱(腎陰不足,陽上浮)。 2、更年期后子宮卵巢萎縮則原來子宮卵巢占的腹腔之處就會有空隙,小腸之火就上去故身熱。 3、龍雷之火為臟腑內生虛火,與六淫外邪實火大不相同,有以下5點,可資鑒別: (1)雙膝獨冷,上下溫度如常,獨膝蓋部其冷如冰; (2)來勢暈急跋扈,如迅雷閃電,頃刻生變,外感多漸變,火不歸原多突變; (3)隨陰陽盛衰之年節(jié)律、日節(jié)律演變,天人相應現象最著,如冬至陽生則病,春令陽升轉重,夏至陰生漸緩,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緩,入夜自愈; (4)熱勢轟轟,或由腳底,或由臍下,上攻頭面,外感無此病象,若出現此象,按火不歸原論治,誤用苦寒直折則危; (5)不渴尿多,渴喜熱飲。 【辯證治則】 1、(1)潮熱發(fā)于午后,陽明腑證,可下之證也。 (2)無休發(fā)熱汗蒸蒸,謂發(fā)無休止之時,熱氣透手溱溱有汗,名曰蒸蒸發(fā)熱,亦屬陽明內實,可下之證也; (3)時熱自汗者,謂發(fā)熱時輕時重而有自汗也,似潮熱而次數,似蒸蒸而休止。時熱時止之熱, 則必不兼可下之證,若無里證,熱而有汗,故用桂枝主治。然必先其發(fā)熱汗出之時與桂枝湯也。 2、小柴胡湯證而發(fā)潮熱者,乃柴胡加芒硝湯證。 3、潮熱,而脅下汗出者為膽實,用大柴胡湯。 4、陽明病,手足濈然而汗出,就是胃的津液已經快完了。陽明證如果全身都有汗就沒有關系,但是如果胃的津液快沒了,剩一點點津液,只看到四肢手腳上出汗,就沒有關系。但如果此時病人有潮熱,又沒有惡寒,肚子又脹滿,說明大便已經干掉硬掉了,大承氣湯。 5、日晡潮熱是指午后四五點鐘時的發(fā)熱,熱有定時。這種潮熱不僅自感發(fā)熱,體溫也隨之升高。但一般為低熱,常連綿難愈,多屬原因不明的發(fā)熱。治療時,可用小柴胡湯藥量的1/4,再加芒硝6克。在煎服上,先煎諸藥,去渣后再入芒硝,在火上再煎一二沸,于發(fā)熱之前一次溫服。少陽主樞紐,能使邪外出之故。因其為低熱,故所用藥量少。加成寒之芒硝,使熱邪從下而泄,不犯胃氣,則熱退癥解。 6、腰痛、時時沖熱、頭面烘熱,為腎陰虛,用知柏地黃湯加桑寄生、川續(xù)斷、懷牛膝。 7、頭面有烘熱者,方中可加白薇。 8、頭目眩暈,面部烘熱,心煩失眠,溲赤舌紅,營血郁熱之征。用防己地黃湯養(yǎng)血清熱以熄風。 9、陰虛有熱,面色潮紅、烘熱者,可用竹皮大丸。 10、晚發(fā)一陣熱:每晚內熱,兼皮膚熱一時。此方血府逐淤湯可愈,重者兩付。 【辯證比較】 1、少陽病之寒熱往來,雖亦稱潮熱,但不定在日晡,非若陽明病之潮熱,必在日晡也。 2、(1)潮熱,而脅下汗出者為膽實,用大柴胡湯。 (2)手足心汗出者為胃實,用大承氣湯。 (3)腋下一直流汗流很多,就是三焦系統,也就是大柴胡湯證。 (4)如果手掌汗流很多的,手上的「止汗點」,背后的第五椎外開五分的地方「華佗夾脊」,直針下針可以止汗;如果病人是陽明熱,大便正常,舌頭伸出來苔是黃的,就是白虎湯,如果大便不通,就用承氣湯攻。 3、陽明病者,潮熱、譫語,但是東西吃不下,大承氣湯;如果可以吃東西但是大便硬,小承氣湯。 4、竹葉石膏湯與麥門冬湯: (1)胸滿,氣逆喘咳,虛里跳動,少氣欲吐,腹中軟弱,背上不舒,動氣亢劇,脈見虛數,午后暮前潮熱,五心煩熱,渴欲飲水,虛羸肉脫,肌膚枯燥者,為竹葉石膏湯之證。 (2)似竹葉石膏湯證,而無煩渴,且兼痰濕犯肺,咳嗽痰粘難咯,咽喉不通暢,聲音不利,或聲啞不出(此乃虛火上炎,犯于肺部所致),其腹狀,腹?jié)M累及上腹,氣逆上沖、少腹柔軟,為麥門冬湯之證。 5、陽明?。?/span> (1)梔子豉湯:脈浮而緊(非胃實熱),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熱在上, (2)大承氣湯:脈或沉遲(胃結實熱),腹?jié)M而喘,胃中已成熱結,而心下又有水氣,故有腹?jié)M而喘、短氣、身重,而無咽燥、口苦之象,熱在腸胃,發(fā)熱汗出不惡寒,有潮熱,潮熱為胃實之候。 (3)白虎湯:梔子豉湯癥發(fā)渴時用白虎湯,以除其內熱。 6、陽明病的腹?jié)M而喘者,大多為大承氣湯,因為胃中有熱結、心下又有水氣,故有腹?jié)M而喘、短氣,且有潮熱。但是如果有咽燥、口苦而無短氣之征,當熱在上,梔子豉湯,如果渴,白虎湯。 7、都有口燥渴、潮熱、便秘好幾天: (1)大承氣湯(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天樞穴壓痛(兩側),是大便堵塞。 (2)大陷胸湯(大黃芒硝甘遂):心下到小腹(中間)痛、不能碰,是痰、水、熱堵塞,同時又有便秘。 【經典回顧】 1、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已而微下利,日晡所發(fā)潮熱。此柴胡證,本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2、太陽病,重發(fā)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3、陽明病,脈浮緊者,必潮熱,發(fā)作有時,但浮者,必自汗出。 4、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5、陽明病,潮熱,大便已鞭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鞭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鞭,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 6、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fā)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 7、陽明病,譫語,發(fā)潮熱,脈滑而虛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8、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宜大承氣湯下之,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小承氣湯下之。 9、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10、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11、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jié)M,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稍差,病過十日,外不解,脈續(xù)弦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不治。 12、岐伯曰:風邪入胃,胃中無痰,則發(fā)大熱,而譫語之聲高;胃中有痰,則發(fā)潮熱而譫語之聲低。潮熱發(fā)譫語,此痰也,滑者痰之應也。 |
|
來自: 仲景中醫(y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