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王陽明和朋友同游南鎮(zhèn),兩人在山間漫步,這時朋友指著巖間一叢花樹問他:老王啊,你總說“心外無物”,但你看這深山中的花樹,清風徐來,它自開自敗,跟我的心又有什么關系? 王陽明看著花樹,捻須笑著回答: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這是“陽明心學”中很有名的公案。 這個故事跟《指月錄》中的一段記錄有些相像: 靈山會上,世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是拈花微笑,以心傳法的故事。 幾百年來,“陽明心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那陽明先生究竟講了什么? 一、靜中靜不是靜 陽明先生講學時,有個學生提問:先生,在安靜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學習很有進益,但一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這是為什么? 王陽明回答說: “這是你只知道靜養(yǎng),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這樣一來,碰到事情就亂了陣腳。人應該在具體的事情上磨煉自己,才能站得穩(wěn),才能靜亦定,動亦定?!?/span> 我們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平日里感覺一切都不錯,但一遇到事情,就發(fā)現(xiàn)自己所謂的修養(yǎng)、學識全部用不上,該發(fā)火還是發(fā)火,該緊張還是會緊張。 其實,王陽明早就給了解決方案: 一是打坐靜心,二是事上練。 很多人都以為王陽明只教人打坐,修煉自己,卻忽略了陽明心學更重視實際操練。 陽明先生說: 人必須在事上磨煉,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蘇洵曾在《心術》中寫道:“為將之道,當先治心。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span> 一個人要修煉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一定要通過很多重大事情的考驗。 二、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一天,王陽明的弟子薛侃在花園中除草,他望著腳下的雜草,感嘆說:“為何天地之間,善難培養(yǎng),惡難鏟除?” 旁邊正在澆花的王陽明聽到后,回答說:“你并沒培養(yǎng)善,也沒有鏟除惡?!?/span> 薛侃非常疑惑:我已經(jīng)辛勞半天,鋤了很多雜草,我也經(jīng)常在園中種花,怎么能算是沒有培養(yǎng)善,沒有鏟除惡呢? 陽明先生微微一笑:“你呀,如此看待善惡,錯誤在所難免?!?/span> 看到薛侃更加疑惑,王陽明解釋說: “天地生萬物,這就和園中有花有草一樣,但哪里有善惡之別呢? 你想賞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惡的;可如果有一天,你想種一方草坪,那草就是善的,而花就被當成惡的。 這種'善惡’都是由你的私欲產(chǎn)生,因而就是錯誤的?!?/span> “那這不就成了'無善無惡’了嗎?” 王陽明正色回答:天下任何事物本來就沒有善惡,它之所以有善惡,全是你強加給它的。 王:我問你,黃金是善還是惡? 薛:黃金人人都想要,自然是善的。 王:黃金在你手中,自然是善,可如果這黃金是在你腹中呢? 薛:那……那就是惡。 王:糞便是善還是惡? 薛:分辨人人厭惡,自然是惡的。 王:可是糞便能夠肥沃土壤,在老農心中,它就是善的。 在“陽明心學”中,有一個很有名的“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天地萬物,本來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只是因為人的“分別心”,才把事物區(qū)分成了善惡。 有了分別,就有了喜好與厭惡,但事物的本身,是不會因為人的喜惡而有分別的。 三、人人皆可為堯舜 在一次,在講學時,王陽明對弟子們說:“人人胸中都有個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肯努力,所以埋沒了這位圣人?!?/span> 弟子們聽到后有些震驚,畢竟根據(jù)他們的認知,圣人需要很高的境界,怎么能人人都可以做圣人呢? 王陽明指著一位弟子說:你心中就有一個圣人。 弟子惶恐不安:弟子不敢。 陽明先生笑著回答:人人都有,你怎么就不敢? 隨后,王陽明吟誦了一首詩: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span> 王陽明的這句教誨,像極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后,開口說的第一句話: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證得。 每個人心中都有成為“圣人”的種子,但因為各種妄想偏執(zhí),反而像是泥污沾染了明鏡。 怎么樣才能做圣人呢? 王陽明給出的方法是“致良知”,就是遵從自己的良知去做,這種良知,是未經(jīng)過玷染的。 四、知行合一的智慧 有一次,一位弟子問王陽明:“讀書不記得如何?”——讀書記不住咋整? 王陽明聽后,回答說:“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span> 又有弟子問:“看書不能明如何?”——讀書讀不明白,那又咋整? 王陽明回答說:“此只是在文義上穿求,故不明如此?!ぁぁぁぁぁろ氂谛捏w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span> 在這里,王陽明提到了一個做學問甚至是做人的大智慧——知行合一。 很多時候,我們讀書,只想著“記得”,但能被記住的,其實都是知識,王陽明卻教人要“曉得”,曉得的才是自己的智慧。 對于讀書讀不明白的問題,王陽明回答的是要知行合一。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了,其實并不知道。 很多事,只有當我們在心中悟透,而且能夠做到的時候,才能真正知道。 知行合一,這才是“心學”的學習方法。 |
|
來自: 揚k2gjysiadnt6 > 《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