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公歷出現(xiàn)之前,世界各地都在使用什么歷法?

 忘言wyywsd 2020-11-22


歷法是人類計算時間,規(guī)劃生活的重要工具。世界各地有很多獨特的歷法和紀年方式,從中能感受到文明之間的巨大差異。

歷法的起源

在古人眼中,太陽和月球是天空中最明亮,運行最規(guī)律的的兩個天體。在太陽和月球的指引下,人們有了日期和時間的觀念。

由于地球的自轉軸與黃道(從地球上看到的太陽一年所經歷的軌跡)之間有約23°26'的夾角。一年之中,隨著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太陽直射點總是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緩慢移動,造成晝夜長短的消長和四季的循環(huán)。古人意識到了這種周期性現(xiàn)象,產生了“年”的概念。并把陽光直射在南北回歸線和赤道的日子,定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統(tǒng)稱兩分兩至)。以此為基礎指定的歷法,就稱為太陽歷,或陽歷。

月有陰晴圓缺。隨著月球繞地球的運轉,以及太陽照射月球角度的變化,在地球上,每過大約29.5天,也就是一個朔望月周期,我們就能目睹一次完整的月相變化。根據(jù)月相變化而制定的歷法,就稱為太陰歷,或陰歷。為了兼顧地球與月球、太陽之間的關系,使月相能和四季變化協(xié)調,融合了陰歷與陽歷,就有了陰陽歷。世界上的絕大多數(shù)歷法,都屬于這三種之一。

Warren Field的凹坑與月相之間的關系

研究顯示,大約在1萬年前,先民們就開始有意識地在地上擺放石塊,以此標記天象變化,或者通過刻畫符號,記錄時間流逝。在澳大利亞的Wurdi Youang遺址,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有規(guī)律擺放的石塊,學者認為這些石塊可以反映一年中不同時間的太陽起落點,在蘇格蘭的Warren Field,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約1萬年前的12個凹坑,這些凹坑可反映月相的變化,被認為是一種原始的歷法。

公元前5000-4000年,這個陶罐出土于克羅地亞的武科瓦爾,陶罐上的方格代表著四季和星期,象形符號則代表著獵戶座腰帶、太陽、月球等天體,這被認為是歐洲最早的歷法,先民們主要是根據(jù)獵戶座腰帶三星的變化來確定時間流逝的

太陽光照的變化塑造了四季,也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周期。隨著農業(yè)的發(fā)展,人們逐漸意識到準確歷法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文字的出現(xiàn)使得人們能夠詳細的記錄天象,制定歷法。公元前3000-2000年左右,大約與文字誕生同時,世界各古文明先后發(fā)展出了最早的成文歷法。歷經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歷法傳統(tǒng)。

中國歷

傳說上古的黃帝創(chuàng)造了歷法,至遲在商代時期,中國已經有了詳盡的天象記錄以及歷法。除了指導農業(yè)生產以外,中國古代許多宗教性節(jié)日都必須根據(jù)天象制定,御用天文學家必須不斷地觀測天象,以修正歷法,安排節(jié)日。

至遲從商代開始,中國人就使用著綜合太陽和月球運行規(guī)律的陰陽歷,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農歷。農歷的月份長度以朔望月為標準,為了契合地球公轉和四季變化,每隔幾年,就需要插入閏月進行調整。從甲骨文中,我們得知,商人將一年劃分為12月,閏年13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已經和今天的農歷很接近了。

和今天不同,中國古人最初是通過黃昏時分星宿的出沒來確定四季的?!渡袝?堯典》中以鳥、火、虛、昴四宿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黃昏時刻的中星。春秋時期,古人發(fā)明了土圭,用來觀測日影,確定冬至和夏至。當時農歷已經發(fā)展得非常完備,人們采用19年7閏的調整周期,這要比古希臘的默冬周期早了一百多年。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知道兩分兩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存在,到了秦漢時期,又逐漸確定了其他節(jié)氣,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節(jié)氣。

漢代以后,中國的天文學研究主要局限于歷法方面。古代歷法除了需要確定年月,還要推算日月食和行星的運動。為了使歷法符合天象,就需要不斷進行觀測,并制定新的歷法。

漢武帝時期由落下閎、鄧平等制定太初歷,是中國最早根據(jù)實際觀測而制定的歷法,也是保存下來的第一部完整歷法。太初歷囊括了二十四節(jié)氣、五星、交食周期、閏法、朔晦等,已經具備了后世歷法的各項主要內容。太初歷沿用了19年7閏的置閏法,以365.25天為回歸年(指太陽中心連續(xù)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的長度,以29又43/81(29.530864)天為朔望月周期,已經和今日的觀測數(shù)據(jù)非常接近。之后由劉歆編制的三統(tǒng)歷,進一步完善了日月食和五星運行周期,成為后世歷法的規(guī)范。

在三統(tǒng)歷中,為了推算日、月和五星的運動,劉歆設置了一個理想起點(歷元)作為運算基準,從歷元往上推,得出一個日月合璧,五星連珠的時刻,這個時刻就稱為上元。劉歆將這一23639040年的大周期稱為太極上元,從上元到編歷年份的年數(shù)稱積年,通稱上元積年。

漢代之后,隨著計算手段和觀測方式的進步,歷法精確度也不斷提高。南宋時期楊忠輔的統(tǒng)天歷已經以365.2425天為回歸年長度,和今日通行的公歷回歸年長度相同(但早了三百多年),統(tǒng)天歷還廢除了繁雜的上元積年計算,提出了回歸年長度有變化的概念,不過這些改革,直到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歷才得以實施。

近代之前,農歷通行于東亞各國。元代以前,中國的歷法主要還是以中國傳統(tǒng)天文理論為基礎。元代時,隨著和中東的交流,伊斯蘭世界的回歷傳入中國,并對之后的歷法產生了一定影響。明代中后期,隨著歐洲傳教士的到來,以《崇禎歷書》為標志,中國傳統(tǒng)天文學的計算方式逐漸從代數(shù)方法轉為希臘式的幾何學方法。不過在形式上,依舊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陰陽歷體系。

太平天國時期,使用過一種與眾不同的太陽歷,稱天歷。天歷由馮云山主導創(chuàng)立,以節(jié)氣為基本準則,1年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共366天。天歷的月份根據(jù)節(jié)氣制定,不計朔望,不分吉兇,不設閏月和閏日,為了調整1年的長度,每40年設置一“斡”,除了“斡”年以外,其他年份的日數(shù)、月數(shù),季數(shù)都很整齊,非常容易記憶和統(tǒng)計。盡管天歷有著不少值得稱道之處,不過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這種歷法實行不到20年,就淹沒于歷史長河之中。

至于紀年方式,中國古代先后使用過歲星和干支紀年。

歲星,是木星的別稱,古人以12年(實際為11.86年)作為木星運行的周期。使用歲星作為紀年標準,可以避免各國年號差別帶來的混亂。歲星紀年起源于周代,流行于戰(zhàn)國到秦漢之交,由于和木星實際運行周期的差異,累積久了,就不符合實際天象了。

干支紀年萌芽于西漢,通行于東漢之后。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兩相搭配,正好構成了60年1循環(huán)的周期。漢章帝元和二年,政府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并一直延續(xù)至今。結合流行于干支紀年之前的歲星紀年,就可以得出從東周至今的歷史年表。

清末,為了弘揚傳統(tǒng),塑造民族認同,并表達與清廷勢不兩立的態(tài)度。經學家劉師培提出以黃帝誕生為紀年起點,革命黨人采納了這種意見,并以邵雍和皇甫謐推算的黃帝誕生之年(公元前2711年)為起點。武昌起義后,黃帝紀元推行至各省,民國時,則并行使用著黃帝紀元和民國紀元。

*.中國古代的歷法和今天的天文年歷有些相似,遠比其他歷法復雜,更改頻率也比較高,篇幅所限,只能簡介。

蘇美爾歷-巴比倫歷-猶太歷

大約5000年前,蘇美爾人創(chuàng)造了兩河流域,也可能是整個世界最早的成文歷法。之后的巴比倫歷法、希伯來歷法乃至穆斯林使用的回歷都深受蘇美爾歷法的影響。

(可能是)蘇美爾人的古代星圖

和農歷相似,蘇美爾人的歷法是一種陰陽歷。一個月的長度為29或30天,以符合大約29.53天的朔望月周期,每2到3年,蘇美爾人會增加一個閏月,以使月份符合四季的變化。不過它們的歷法比較原始,閏月的設置比較隨意,各城邦之間也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月份名稱。

通常來說,蘇美爾人將約30天的一個月劃分為2或4個大致相等的時段,這可能就是今天使用的星期的源頭。蘇美爾人將一天劃分為12個小時,白天和夜晚各6小時,發(fā)展至今,就成為24小時制。有意思的是,蘇美爾人是根據(jù)太陽和星辰的移動來確定日夜時間的,因此在不同季節(jié),白天和夜晚的1個小時長度也會不同。

巴比倫歷的月份名,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 》

公元前21世紀,阿摩利人征服烏爾第三王朝,建立古巴比倫王國,并在烏爾歷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巴比倫歷。從漢穆拉比時期開始,巴比倫歷將春分作為一年的開端(學名歲首,更早的薩爾貢王朝以秋分為歲首)。早期的巴比倫歷置閏規(guī)則比較隨意。為了將歲首固定在春分,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歷采用了19年7閏的置閏周期,略早于希臘人發(fā)現(xiàn)的默冬周期。

巴比倫學者首先將黃道劃分為12星座,他們用神的名字命名了1年的12個月,將其與每個星座對應。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60進制的概念,今天,我們的分秒和角度單位都是按這一傳統(tǒng)劃分的(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古代將圓周分為365.25度,1度差不多對應1天,對于天文計算來說,比較方便)。

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的歷法以日落為一天的開端,以第1次看到新月(約相當于農歷初二、初三)為月份起點。對于炎熱的中東地區(qū)而言,這種習慣有助于在夜間確定時間,方便旅行。每月第7、14、21和28日是祭拜神靈的日子,這一傳統(tǒng)可能被猶太人繼承下來,成為嚴格遵守的安息日。

*.據(jù)說巴比倫人也制定過1年12月,1月30天,1年360天的歷法,不過應該用的不多。

猶太歷與巴比倫歷的名稱對照,wiki

蘇美爾-巴比倫歷的傳統(tǒng)延續(xù)千年,直到今天,在猶太歷中都能發(fā)現(xiàn)很多源自古代兩河流域的傳統(tǒng)。猶太歷各月的名稱基本與巴比倫歷相同,同樣采用19年7閏的置閏周期。猶太歷的歲首有兩種劃分,一種稱寺歷,以春分所在的尼散月為元月,據(jù)說可追溯至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代,一種始于公元前6世紀的巴比倫之囚時代,以秋分所在的提斯利月為元月,稱民歷,這也是今天猶太人最通用的歷法。

和農歷相比,猶太歷是一種相對原始,更多依賴經驗設置的歷法、猶太人以日落為1天的開始,以兩個日落的間隔為1天的長度,因此每天的長度并不相等。和蘇美爾傳統(tǒng)相似,猶太歷將白天和夜晚各分為12小時,因此一年中不同時段的每個小時,長度都是不同的。為了避免贖罪日落在周五或周日,避免大和撒那日落在周日,就需要按照觀測以及復雜的規(guī)則調整歷法。

1178年,猶太神學家邁蒙尼德(Moses ben Maimon)在《律法新詮 》(Mishneh Torah)將公元前3761年9月30日定為紀元的開端。據(jù)說在這一天,上帝創(chuàng)造出了人類。

逾越節(jié)晚餐

*.逾越節(jié)是猶太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每年猶太歷1月14日的黃昏,猶太家庭就要聚集在一起,吃無酵餅和一些有象征性的食物,回憶逾越節(jié)的故事,紀念上帝在殺死埃及一切頭胎生物時,跳過了以色列人的長子。傳說耶穌在這天和門徒們享用了最后的晚餐,早期的基督教因此在這一天舉行圣餐儀式。不過后來?;浇虖U除了逾越節(jié),僅在復活節(jié)期間進行圣餐儀式。

埃及歷-羅馬歷-公歷

大約和蘇美爾人同時,埃及人也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歷法,不同的是,埃及人主要使用太陽歷。埃及人將1年分為12月,1月30天,年末再加5個余日,1年365日。埃及人使用10進制,至遲在公元前21世紀的第10王朝時期,埃及人就已經將1個月分為三旬,1旬10日。除了太陽歷,古埃及也有一種太陰歷或陰陽歷,主要用作宗教用途。

埃及人以日出為一天的起點,1天24小時,晝夜各3更,1更4時,相應地,將1年分為3季(對應尼羅河的泛濫、退水和枯水),1季4月。古埃及并沒有給月份命名的習慣,直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才在波斯的影響下,根據(jù)每個月的慶典制定了月份的名稱。

Kom Ombo神廟中的浮雕,描繪了古埃及的月日符號

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族群的歷法,都是根據(jù)兩分兩至制定歲首的,古埃及的歷法則與之不同,他們是根據(jù)天狼星早晨與太陽同時升起的那天(約相當于公歷的7月10日)來確定歲首的。由于回歸年長度并不是365天,因此每隔4埃及年,天狼星隨太陽一同升起的日期就會相差1天,每隔1460埃及年,日期的誤差便會累計到1年,這個1460年的周期,就被古埃及人稱為“天狗周”。

從法老時代到希臘化統(tǒng)治的托勒密時代,埃及人一直使用著這種歷法,歷經數(shù)千年都沒有多少改變。由于規(guī)則簡單,月份齊整,當時很多天文學家也喜歡用埃及歷計算日期。

聞風節(jié)的食物

*.聞風節(jié)起源于法老時代埃及人慶祝新年到來的節(jié)日。聞風節(jié)一開始定在春分,據(jù)一些史學家推測,猶太教的逾越節(jié),基督教的復活節(jié)可能都和聞風節(jié)的習俗有關。今天,埃及人依然過著聞風節(jié),他們認為大蔥可以驅邪治病,生菜和咸魚可以強身健體,提高生育力,雞蛋則象征著生命的起源,因此大家會在這一天吃煮彩色雞蛋、生菜、蔥和咸魚等食品,并選擇一個合適的地點踏青野餐。

埃及古歷影響深遠,今天埃及的科普特人、埃塞俄比亞和亞美尼亞使用的歷法,以及公歷的祖先—儒略歷,都受到了埃及歷法的深刻影響。我們先來講講其中影響最深遠的羅馬歷法。

最早的羅馬歷法以傳說中的羅馬創(chuàng)始人羅慕路斯命名。這種歷法可能根植于希臘或伊特魯里亞傳統(tǒng),將1年分為10個月,1個月30或31天,一共304天,剩余的六十多天是沒有歸屬的冬日,總之,這是種很奇葩也很混亂的歷法。

為了糾正羅慕路斯歷的差錯。公元前713年,第二任羅馬統(tǒng)治者努馬·龐皮里烏斯在歷法中加入了兩個月,將1年的長度延長至355天。為使年份契合回歸年的長度,努馬下令每隔1年,就要在2月之后加入1個22或23天的工作月,這種歷法被稱為努馬歷,可以看作是種陰陽歷。

古羅馬歷法的復制品,顯示了儒略歷之前的月份名稱

盡管有了粗糙的置閏規(guī)則,不過當時的羅馬人對制定精確的歷法并不上心,久而久之,努馬歷的誤差越來越大。以至于有了羅馬人知道如何取勝,卻不知在幾時贏得勝利的說法。到了公元前46年,獨裁官凱撒發(fā)現(xiàn),必須在閏月中加入90天,才能使月份和季節(jié)匹配。在埃及-希臘學者索西尼斯(Sosigenes)的幫助下,羅馬人制定了儒略歷。

儒略歷以埃及歷法和努馬歷為基礎,將1年分為12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為了將1年的長度控制在365天,又從不吉利的2月中減去1天(古羅馬人常在2月執(zhí)行死刑),每隔3年增設1個閏日,1年平均長度為365.25天。凱撒遇刺后,部將安東尼為紀念凱撒,把凱撒出生的7月改名為July(凱撒名為Julius)。

改歷之后,羅馬的祭司們對于歷法還是不大上心。他們把規(guī)則中的每隔3年,理解成了每3年。于是到了奧古斯都時代,歷法累計又有了幾天的誤差。為了糾正誤差,奧古斯都一下子補足了幾天的差額,又以投票的名義,將8月改為自己的名字。8月原本是小月,為了和凱撒齊名,奧古斯都從不吉利的2月中再扣了1天,加到了8月。新的歷法又被稱為奧古斯都歷。

隨著羅馬統(tǒng)治的延續(xù),儒略歷或奧古斯都歷逐漸成為了通行于帝國全境的歷法。一些傳統(tǒng)歷法,比如埃及歷、馬其頓歷、亞美尼亞歷、埃塞俄比亞歷都受到了儒略歷的影響。除了馬其頓歷以外,這幾種歷法都是基于埃及歷,月份長度相等的太陽歷,但參照儒略歷確定了歲首,引入4年1閏的置閏方式。至今,埃及的科普特人、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的正教徒,亞美尼亞的基督教徒還使用著這些歷法(只是紀年方式有所不同)。

狄奧多西時期,基督教被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隨著基督教傳播,儒略歷的影響逐漸超出了羅馬帝國,傳播到整個基督教世界。不同于大一統(tǒng)的秦漢,在羅馬帝國內部,一直存在著拉丁語的西方和希臘語的東方的區(qū)別,兩者都采用了儒略歷,卻使用著不同的紀年方式和歲首。

古羅馬人以羅馬建城之年(公元前753年)為紀元的開端(AUC),同時也有以執(zhí)政官年份確定的紀年方式(有點類似中國的年號)。為了便于計算復活節(jié)的日期,6世紀時,基督教僧侶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Dionysius Exiguus)推定了耶穌生辰,以此為起點,便有了如今被廣泛使用的公元紀元(Anno Domini)。8世紀的英格蘭史學家比德(Bede)在《英吉利教會史》中使用了公元紀元,此后,公元紀元逐漸成為天主教(以及新教)國家最普遍的紀年方式。

俄羅斯圣像畫,上帝創(chuàng)造亞當和夏娃

而在希臘語的東部帝國,人們將儒略歷的月份名轉寫為希臘語,以儒略歷的9月1日為歲首。東部帝國采用創(chuàng)世紀元(Anno Mundi)為開端。這一紀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世紀基督教學者對希臘語版本的圣經七十子譯本的解釋。經過數(shù)百年的修正,7世紀時,僧侶格奧爾基奧斯(Georgios)正式提出這一說法,并將上帝創(chuàng)世的時間定為公元前5509年9月1日。

一開始,公元紀元和創(chuàng)世紀元在基督教世界都有一定影響,但最終,拜占庭帝國和東部教會采用了創(chuàng)世紀元,而西部的羅馬教會則采用了公元紀元。拜占庭滅亡之后,俄羅斯繼續(xù)使用著拜占庭歷法和創(chuàng)世紀元,直到1700年,彼得大帝才將歷法改為儒略歷,將紀年改為公元紀元。至今,在一些宗教場合,人們依然使用著創(chuàng)世紀元和拜占庭歷法。

儒略歷通過4年1閏的修正,提高了歷法的精度,但還是與回歸年的長度存在一定誤差。長時間觀測后,人們發(fā)現(xiàn),大約每128年,春分點就會往前提前1天,之后的復活節(jié)也因此而提前。到了14世紀,無論是在拉丁語的西部,還是在希臘語的東部,人們發(fā)現(xiàn)當下的復活節(jié)日期已經和最初相差了近10天。許多人都呼吁教皇修改歷法,提高計時的準確度。

最早的印刷版公歷之一

1582年,教皇在歐洲各國學者提議基礎之上,制定了通行至今的格列高利歷,也就是公歷。公歷規(guī)定,只有能被400整除的世紀年才可增設閏日,如此便在400年中減少了3個閏日,將回歸年的長度調整為365.2425日。為了調整累積性誤差,1582年的10月一下子被扣除了10天。按平均回歸年計算,公歷每3300年誤差1日,總之,要比之前的儒略歷準確多了。

各地采納公歷的年份

公歷很快便被各天主教各國采納,但新教和東正教國家則依舊我行我素。直到1752年,英國才采用公歷,直到20世紀,希臘、俄羅斯等東正教國家才改用公歷,而沙特阿拉伯更是直到2016年才使用公歷。在公歷推行過程中,也發(fā)生了一些小插曲,比如在英國,為了彌補和天主教國家11天的日歷誤差,1752年的9月被扣除了11天。一些憤怒的民眾認為,自己莫名其妙的損失了11天,倫敦和布里斯托爾都發(fā)生游行,抗議者們高呼:“還我11天!”基于同樣的理由,著名的10月革命,其實也是發(fā)生在公歷的11月。

格列高利歷的規(guī)則已經比較簡單,但一些人還是嫌棄月份和星期的分布不大規(guī)整。1849年,法國社會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在前人基礎上提出了13個月的歷法,并用許多杰出歷史人物的名字命名了日期。1902年,美國人Moses B. Cotsworth完善了13月歷的規(guī)則,稱之為國際固定歷(International Fixed Calendar)。

13月歷每月28天,正好4星期,年底額外增加1個不屬于任何星期的假日,稱“年日”,逢閏年則在6到7月之間再加1日。13月歷每年和每月都從星期天開始,每月到星期六結束,因此只需1張日歷,便可表示所有年份的日期。它的置閏規(guī)則和格列高利歷相似,只是在6-7月之間增加了1個月。這種歷法受到了許多企業(yè)家的歡迎,包括柯達的創(chuàng)始人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他曾長期在柯達公司推行這種歷法,并試圖推動其成為國際通行的歷法。但由于月份數(shù)量(13)、空日和違背慣習等原因,未獲成功。

伊朗歷

伊朗先民崇拜太陽。大約4000年前,他們就根據(jù)地球繞太陽的周期制定了太陽歷,這一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今。伊朗人將畢宿五、軒轅十四、心宿二和北落師門視為鎮(zhèn)守天空4個區(qū)域的皇家之星。這幾顆星可以為天文、歷法計算和導航提供指導,同時還掌管著世界大事。

最初的伊朗歷將1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共360天,為了使歷法與季節(jié)保持同步,每6年設置1個閏月,平均1年為365天。公元前5世紀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伊朗人根據(jù)祆教的世界觀以及埃及太陽歷設計了新的歷法。這種歷法與埃及太陽歷相似,同樣采用了1460年的天狼星周期。

歷法確定了宗教儀式的日期,每個月有4天是獻給至高神阿胡拉瑪茲達的,其他重要日子則用神靈和宗教概念命名,以保證宗教儀式不會出錯。為了消除累積帶來的誤差,每120年設置1個閏月,平均一年365.25天。一直到4世紀,在今土耳其中部的卡帕多西亞地區(qū),依舊使用著類似的伊朗歷法。

諾魯孜節(jié)的七鮮桌,桌子上的每件物品皆有其寓意,象征著對新一年的美好期望

*.從阿契美尼德王朝開始,伊朗歷便將春分定為歲首。每年春分的諾魯孜節(jié)是最盛大、最重要的節(jié)日,在13天的假期中,孩子們從諾魯孜叔叔手上得到禮品,人們走親訪友。通常來說,年輕人會首先拜訪長者,長者則會包紅包送給年輕人。伊朗人認為13是不好的數(shù)字,因此在諾魯孜節(jié)的最后一天,也就是第13天,一家人都會走出家門,在外野餐。有趣的是,這一天也是伊朗的愚人節(jié)。除了伊朗以外,諾魯孜節(jié)也是中亞、南亞和巴爾干數(shù)億人的新年。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疆域,至今,這里的大部分地區(qū)都過著伊朗新年—諾魯孜節(jié)

馬其頓東征之后,曾統(tǒng)治大半個伊朗的塞琉古王朝以王朝創(chuàng)立的公元前312年為紀年開端,推行巴比倫歷法(當時被塞琉古王朝統(tǒng)治著的猶太人也使用這一紀年)。之后的帕提亞王朝沿用了塞琉古紀元和巴比倫歷法,只是把月日的名稱改成了自己的語言。

失勢的祆教教士在反對希臘統(tǒng)治的過程中,建立了瑣羅亞斯德紀元?,嵙_亞斯德紀元以傳說中祆教創(chuàng)始人瑣羅亞斯德的誕生之年(當時認為是公元前568年)為開端。薩珊王朝建立后,在各方面恢復了伊朗傳統(tǒng),廢除了巴比倫歷,改用瑣羅亞斯德紀元和太陽歷。7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征服了伊朗。穆斯林統(tǒng)治者以回歷進行行政管理。由于回歷屬于陰歷,與傳統(tǒng)的伊朗歷法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出于方便征稅的考慮,哈里發(fā)后來又恢復了伊朗歷的使用。

1079年,煩惱于回歷的塞爾柱蘇丹Jalal Al-Din Shah Seljuqi命令學者奧馬爾.海亞姆(Omar Khayyam)制定新的歷法,稱為Jalali歷。Jalali歷一直沿用了約8個世紀,是當時世界上最準確的太陽歷。Jalali歷基于天文觀測而制定,借鑒了印度天文學的成果,以春分為歲首,有幾種不同的置閏周期。為了符合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變化,1個月的長度可能會在29-32天之間變動,為此需要時刻觀察天象,并依照繁雜的規(guī)則調整月長。

鑒于Jalali歷的規(guī)則過于復雜,1925年,巴列維王朝簡化了歷法,制定了沿用至今的伊朗回歷。伊朗回歷1年長度約為365.2422天,是目前通行的太陽歷中最準確的一種,要比公歷精確得多。伊朗回歷一般以薩珊王朝最后一任統(tǒng)治者伊嗣俟三世登基的632年為紀年開端,除了伊朗以外,阿富汗也使用這種歷法。今天的伊朗歷存在著多種紀年,比如海外部分伊朗人就以公元前1738年瑣羅亞斯德誕生的年份為開端。

印度歷

印度歷是南亞和東南亞多種陰陽歷的統(tǒng)稱。這些歷法大多源于古印度傳統(tǒng),以恒星年(指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為基準進行調整。傳說印度歷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史前的吠陀時代,歷法的影響超越了宗教的界限,無論是印度教徒、佛教徒還是耆那教徒,都使用著相似的歷法。

Vedanga Jyotisha是印度最早的天文學文獻,可以追溯至公元前7世紀。不過在希臘天文學傳入印度后,印度天文學才開始蓬勃發(fā)展起來。學者們通過觀測太陽(蘇利耶)的周期確定恒星年的精確長度。5-10世紀期間,印度學者們分別得出了不同的恒星年長度——

古印度學者得到的幾種恒星年長度,維基

5-7世紀期間,天文學家阿耶波多(Aryabhata)、伐羅訶密希羅(Varāhamihira)總結并改進了印度歷法,成為后世印度歷法的范本。

印度歷有兩種歲首,一種是以太陽進入雙魚宮后的第1個朔日(月球與太陽同時出沒的那天,也就是農歷的初一)為開端,稱制呾邏年(Chaitradi),一種以太陽進入天秤宮后的朔日為起點,稱迦剌底迦年(Karttikadi)。印度歷的月份設置和農歷相似,為了使月份符合四季變化,每32-33個月要插入1個閏月,為了推算其他星體的運轉,印度歷中也有類似古代農歷上元積年的算法。

印度歷中的1頁

對于1天的長度,印度歷也有兩種計算方式。太陽日是兩個日出的間隔,易于觀察和使用,月亮日則基于月球的運行,一天可能從午后中段開始,到第二天的下午結束,長度在21.5-26小時之間變化。印度古人知道每天的長度并不完全相同,不過習慣上,還是更常用太陽日。

為了方便推行政策,1957年,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種新的太陽歷。新歷的規(guī)則與公歷基本相同,不過沿用了印度教傳統(tǒng)的月份名稱和順序,以每年春分后1日為歲首。盡管如此,出于民族習俗和確定宗教節(jié)日的需求,印度各地至今還并行使用著三十多種陰陽歷。

印度歷法有許多種紀年開端,例如以釋迦牟尼誕生的公元前554年為開端的佛歷紀元,以耆那教創(chuàng)始人大雄誕生的公元前662年為開端的耆那教紀元,以公元前58年10月18日為開端的Vikrama紀元,以公元78年3月3日為開端的Saka紀元,以及以公元前3102年太陽進入白羊宮為起點的Kaliyuga紀元。

灑紅節(jié)上的印度姑娘

*.灑紅節(jié)是印度教的重要節(jié)日,也是印度的傳統(tǒng)新年。傳說這是愛神降臨的時節(jié),異性之間互相萌發(fā)愛慕之情,借由開玩笑的方式相互接近。在這一天,人們將縱情歡樂,低種姓的人將把顏料粉灑向高種姓的人,暫時忘記階級的差異。夜晚,人們把用草和紙扎的霍利卡像拋入火堆中燒毀。印度人在灑紅節(jié)期間還要喝一種乳白色飲料,據(jù)說可保來年平安健康。

希臘歷

在羅馬統(tǒng)治之前,希臘各城邦使用的歷法各不相同,但總體都屬于陰陽歷,其中以雅典歷最為通行。雅典歷1年12個月,以夏至后第1個新月為歲首,以兩次夏至間隔為1年。每個月以新月初見為開端,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個月的第4和24天被認為是某種事業(yè)的危險日,第5天是最不吉利的日子,第15天不宜婚嫁,總之,每天都有吉兇之分。雅典人將晝夜各分為3段,1日12時,1年分四季,不過詩人和學者對四季的劃分各有不同。

雅典歷和馬其頓歷的各月名稱

為了使歷法符合四季變化,需要每隔幾年插入閏月。在不同的城邦,由于歲首的差異,置閏的方式也有不同。古希臘的置閏周期最初可能是從巴比倫傳來的,一開始,人們采用8年3閏的周期,公元前432年,天文學家默冬(Meton)制定了19年7閏的默冬周期;公元前330年,卡里普斯(Callippus)引入了76年的周期,每4個默冬周期減去1日;公元前125年,喜帕恰斯又提出了304年的周期,每4個卡里普斯減去1日,不過就連喜帕恰斯本人都不怎么用這種算法。

雅典歷以默冬提出新方法的公元前432年為紀年開端,稱默冬元。各城邦沒有統(tǒng)一的紀年制度,一般以統(tǒng)治者或祭司的在職年數(shù)紀年,后來又以奧運會的周期計算年份。

回歷

回歷即伊斯蘭歷,是大部分穆斯林使用的歷法。其歷史可追溯至伊斯蘭教興起之前的阿拉伯半島。盡管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阿拉伯半島出現(xiàn)過有閏月的陰陽歷,不過最終,他們還是放棄了置閏的念頭。如今,回歷是唯一被廣泛使用的純陰歷。

目前使用的回歷制定于法蒂瑪王朝時期。1年12個月,1月29或30天,為了使月份的長度符合朔望月周期,每30年要插入11個閏日。經過調整后,回歷的1月平均長度為29.5305天,1年平均為354天8時48分?;貧v以新月初見為初一,以日落為1天的起點,兩次日落的間隔為1天。

回歷的1年要比公歷短大約11天,因此隨著年份累積,每個月都將經歷四季。所以伊斯蘭教中的齋月、開齋節(jié)和宰牲節(jié),經常出現(xiàn)在不同的季節(jié)。由于難以和其他地區(qū)溝通,且歷法不符合四季變化,如今,大部分伊斯蘭教國家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公歷,僅在計算宗教節(jié)日時使用回歷。

回歷以公元622年7月15日,也就是伊斯蘭教中著名的“希吉來”(Hijrah)為紀年開端。傳說在這一年,先知默罕默德躲過了敵人的追擊,帶著信徒從麥加轉移到麥地那,標志著伊斯蘭教的傳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塔吉克的開齋節(jié)一餐

*.每年回歷9月,是穆斯林的齋月。齋月期間,從黎明到日落,人們要戒飲食、戒房事,戒絕丑行和穢語,以體驗樸素節(jié)制的生活,告誡自己不要揮霍無度。齋月之后,則是盛大的開齋節(jié),節(jié)日中,家家戶戶炸散子、油香之類食品,贈送他人。每個家庭都應在節(jié)日開始前向窮人發(fā)放開齋布施。

瑪雅歷

瑪雅人的歷法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世紀的奧梅克歷法,與中美洲其他文明,例如米斯特克、扎波特克、阿茲特克人的歷法都有著不少相似之處?,斞艢v法由幾種不同長度的周期組成,包括260天的卓爾金歷(Tzolk?in)、365天的民用歷(Haab?)以及360天的吞歷(Tun)等。

卓爾金歷的20天符號

卓爾金歷是種宗教歷法。它不分具體月份,按順序以13個數(shù)字和20個專名,配合形成260天的周期,周而復始。民用歷則屬于太陽歷,分18個20天的普通月,和1個只有5天的歲余月,與彝族歷法有些相似。瑪雅人認為,每1508個民用年,就相當于1507個回歸年,由此得出回歸年周期為1508*365/1507≈365.242203天,這一數(shù)據(jù)遠比格列高利歷修正的回歸年準確。不過他們似乎并沒有類似閏日的制度(盡管一些學者主張,瑪雅人自有辦法彌補回歸年的誤差)。

基里瓜遺址石碑中的長紀歷創(chuàng)始日期

卓爾金歷和民用歷經18980天重合一次,構成了52年的新火周期,這一周期在中美洲文明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瑪雅人而言,每年的最后5日和新火周期的末端都是動蕩而不詳?shù)娜兆?。每個新火周期的末尾,都要舉行儀式,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瑪雅神話相信,人類的歷史經歷了幾輪循環(huán)性的周期。他們借助“長紀歷”來記錄超過52年的時間,目前這一長紀歷周期始于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前幾年流行的2012一說,就源自瑪雅人的長紀歷周期,不過瑪雅人其實并沒有指出這一天是世界的末日。

在古典時代后期,瑪雅人開始使用簡化的短紀歷代替長紀歷紀元。一個短紀歷周期為13個katun或260個tun,一個katun約相當于20年,一個短紀歷周期約為260年。

其他

除了上面這些影響廣泛的歷法外,世界各地還有很多獨特的歷法。

藏歷生肖對照表,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 》

雪域高原的藏歷是在西藏本土歷法、文成公主帶來的的農歷和印度歷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藏歷也使用干支紀年,但以五行代替了十天干,以十二生肖代替了十二地支。1025-1027年間,從印度傳來一種歷法,被稱為星歷。此后,藏族歷史文獻采用星歷紀年,以60年為1個世紀??傮w來說,藏歷是與農歷相似的陰陽歷,但采用了印度傳來的星歷計算節(jié)氣。使用28或27星宿計算吉兇,采用七曜命名的星期。藏族人把1天分為60水時,1水時60水雨,1水雨6息(相當于4秒),以連續(xù)的兩次日出為1日。

潑水節(jié)

云南的傣族使用傣歷,其歷史可追溯至西漢的太初歷,屬于陰陽歷。傣歷采用和古代中國相同的19年7閏法,并將閏月設在9月。傣歷紀元始于638年的3月22日,他們的新年大約相當于公歷的4月,每到新年那天,就會舉行盛大的潑水節(jié)。傣歷使用干支紀日法和七曜一周法,他們把一天分為4個部分,每個部分3個段落,共12時辰,或將1晝夜分為60時度,每個時度相當于24分鐘。

每年夏至前后,是各彝語族群的火把節(jié),不同的火把節(jié)傳說大同小異,都講述著人類不畏強權,勇斗神明的故事

西南的彝族使用著幾種歷法。除了類似農歷的陰陽歷外,據(jù)人類學家劉堯漢考證,云南寧蒗縣彝族使用著一種以月經周期28天為1個月,1年13月,共364天的歷法。另有10月、12月和18月的太陽歷,三種太陽歷1月分別有20、30和36天,年末的5天為過年日,逢閏年則加上1個閏日。18月歷與中美洲的古代歷法非常相似,這也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

東南亞各國的歷法與農歷或印度歷相似,都屬于陰陽歷。位于東亞文化圈的越南、朝鮮半島和日本在古代都使用與中國相近的農歷。越南南部的占婆最初使用印度歷,后在越南和伊斯蘭教的影響下,融入了農歷和回歷的一些傳統(tǒng)。老撾、柬埔寨、泰國和緬甸的歷法則同時受到印度和中國的影響,采用與佛教相關的紀年起點,也引入了和中國相近的60干支或60周期紀年法,各國之間,有著不小的區(qū)別。

刻有高盧歷法的青銅板殘片

1897年,在法國的科利尼發(fā)現(xiàn)了羅馬時代的青銅板,板上刻有當時高盧人的歷法。在法國其他地區(qū)也發(fā)現(xiàn)了刻有類似歷法的銅板。通過這些,我們了解到,古代凱爾特人使用的歷法是一種陰陽歷。歷法以5年為周期,1年12月,每5年插入2個閏年,每個月的長度,則隨著5年的周期而變化。

*.為了方便起見,文中所有分數(shù)都換算成了近似小數(shù)。

*.寫完這個回答,發(fā)現(xiàn)國內網上文章真的有好多錯誤。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