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而有效的溝通方法,三點需要注意:接納性語言;將“你-信息”變成“我-信息”,摒棄“輸贏”思維。這三點很重要,可能有點長,請答應我,認真的看下去,行嗎?( ̄m ̄) 一.如何聽,孩子才會說:接納性語言 什么才是接納性語言? 我們來舉個例子: 當你的孩子和你說,他將要成為主要負責人,為班里的某個孩子舉辦一個盛大的派對。這個時候,你和積極的向他提建議,氣球鮮花等等。可是你的孩子卻拒絕了你的建議,并且悶悶不樂的走了。而你也覺得十分的沮喪。 當你的孩子哭著對你說,他養(yǎng)的小倉鼠死掉了,你摸著他的頭說:“沒關系,媽媽再給你買一只。” 以上的語言只會讓你和孩子的關系越變越遠,孩子想和你說的話,你并沒有真正的在聽,到最后卻怪孩子不愿意和你說話。 我們在聽孩子的說話時,會有12種反應: 1.命令、指揮、控制 2.警告、訓誡、威脅 3.規(guī)勸、說教、布道 4.建議、給出解決方案或者意見 5.說服、教育、進行邏輯辯論 6.評論、批評、表示不贊同、責備 7.贊揚、表示贊同 8.歸類、嘲笑、羞辱 9.解釋、分析、診斷 10.安慰、表示同情、安撫、支持 11.調查、質問、審問 12.回避、分散注意力、開玩笑、轉移話題 剛剛舉的第一例子,反饋屬于建議,建議之前你先否定了孩子,你傳達的語言是:你做不好的。你還不具備舉辦晚會的能力。因此讓我來幫你吧。我比你有經驗。 第二個例子:孩子并不需要建議,她只是想告訴你,他很悲傷。他需要的是理解。 因此,什么是接納性語言呢?重點在于先表達共情,并正確解碼孩子的信息,相信他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霍思燕曾經在一個親子類節(jié)目里做了很好的示范: 嗯哼踩到了自己扔的玩具,腳被戳破了,疼的大哭起來?;羲佳嗟谝粫r間將嗯哼抱起來,說“你很疼,是嗎?”并且用玩具戳了一下自己的腳,說“媽媽也覺得很疼”,當嗯哼的情緒變穩(wěn)定后,霍思燕問,你為什么踩到玩具,是不是因為你亂扔了。嗯哼點了點頭,霍思燕隨后說,那你以后別亂扔了,好嗎?嗯哼點了點頭。 首先霍思燕做到了共情,感受了孩子的感受,在共情后,找到了問題的原因,并且解決了問題。 在說接納性的語言時,要注意3個誤區(qū): 1.不要鸚鵡學舌。比如:孩子:好疼。家長:你真的很疼。 2.不要在接納的過程中,忍不住指導孩子該怎樣做。 3.沒有真正的共情。 二.如何說,孩子才肯聽:我-信息 先給大家舉一個例子,設想這樣的兩個場景: 場景一:你工作了一天,特別累,回到家只想躺在沙發(fā)上好好休息一下,但是,你的5歲的孩子想要你陪他玩,并且不斷拽你的胳膊大腿,用手蓋住你的手機。 場景二:你的孩子的頭發(fā)已經三個月沒剪了,你的鄰居提醒你要好好管一下孩子,你說了好多遍,但是他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減少回家的時間,以免和你發(fā)生爭執(zhí)。 面對這樣的和孩子之間的沖突。你可能會與他發(fā)生這樣的對話: 回答一: 場景一:你怎么這么不懂事?爸爸和媽媽都累死了,你難道不能讓我安靜一會兒嗎?! 場景二:你看看你成了什么樣子?街上的小痞子才會把頭發(fā)留成這樣,快剪掉! 回答二: 場景一:孩子,爸爸今天非常累,實在沒有辦法陪你玩,如果現(xiàn)在爸爸陪你玩,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的話,明天上班就沒有辦法完成工作,那么上司會批評爸爸,爸爸會非常傷心的。 場景二:今天爸爸被鄰居嘲笑了,他們說我不會管教小孩,你的發(fā)型亂糟糟的,下次小區(qū)的鄰里交流會,他們大概不太愿意請我和你媽媽去了。 兩組回答的編碼信息是完全不一樣的,第一組對話是“你-信息”,第二組對話是“我-信息”。 什么是“你-信息”?很簡單,就是對話中,包含著“你”為開頭的信息。包括:
與之相對,“我-信息”就是坦誠的告訴孩子,你此時的行為給父母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 包含要素為“行為+感受+影響”。 場景一的父母所說的話,會讓孩子非常困惑,你傳達的意思,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并且傳達了一個非常負面的評價,孩子是不懂事的,不體諒大人的。 在傳達“我-信息”的時候,要注意三點: 1.描述行為的時候不要評價。 不帶指責的行為描述:你今天去同學家玩,說好要6點之前回來,但是你超過時間了... 評價式的行為描述:你怎么不守信用呢?說好的6點,結果都超過10點了 2.一定要完成“行為+感受+影響”三個要素的完整表達。只有描述影響后,才能給孩子改變行為的導向。 三.解決親子沖突:摒棄“輸贏”思維 我們在進行親子教育或者親子關系的處理時,很容易把一個問題的處理變成了“輸贏”式的戰(zhàn)爭。 比如說孩子想要買一個手機,你覺得會影響成績,于是你拖走了在柜臺前撒潑的孩子:你贏了,孩子輸了。 再比如,你讓孩子添上一件毛衣,孩子不想穿,清早吵了30分鐘后,你怕耽誤了孩子上學,于是妥協(xié),孩子還是沒有穿毛衣:你輸了,孩子贏了。 “輸贏”思維很容易造成親子矛盾,甚至升級沖突,損害親子關系。摒棄“輸贏”思維的本質,就是要以問題的解決為終極目的,達到求同存異的效果。 以穿毛衣為例,父母讓孩子穿毛衣的目的是天氣降溫,讓孩子保暖。而孩子覺得毛衣太丑,不符合青年人的審美標準。經過這樣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毛衣并不是問題的核心。我們可以采取折中的方案。 “你為什么不想穿毛衣?” “我覺得毛衣太丑了,我穿了同學會笑話我” “可是你不穿毛衣,你就會感冒,媽媽肯定會難受,隨后帶你去看醫(yī)生,這樣我可能會損失一個大客戶。我只是想讓你保暖。怎么辦呢?” “那我可以穿那件風衣嗎?” “可以。” 以上面的對話為例,這樣,你既達到了讓孩子保暖的目的,孩子也達到了取悅自己審美的目的。記?。鹤尯⒆犹岢鰩讉€備選方案,并且從中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