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臺灣出了一個新聞,臺灣女星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因為預謀發(fā)動校園槍擊,被美國警方以恐怖威脅罪逮捕,警察在他家里搜出了各式武器,包括槍支和1600發(fā)子彈。 18歲的男孩子為什么會有發(fā)動校園槍擊的想法?知道狄鶯對兒子的教育方式,也許就能得知一二:
狄鶯,一個一邊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孩子、一邊又對孩子進行精細控制的媽媽。 她堅持自己愛兒子和教育兒子方式,并且認為自己教育出了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得知孩子計劃發(fā)動校園槍擊,她認為孩子只是在“耍嘴炮”而已。 這種溺愛和控制,也預示著孩子未來的成長之路。 01 控制型父母,孩子又乖巧又反叛 每一個孩子在出生之后,都無法脫離和父母的聯(lián)系獨自存活,孩子和父母共同處在一個互相聯(lián)系的生命系統(tǒng)中,這個系統(tǒng)在運作不良的情況下,會產生一種破壞性的力量,阻礙孩子順利成長,這種力量就是來自于父母的控制。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一種控制的心理需要,這種控制表達了人對其他人或者事物的強烈控制的愿望,也包含被其他人所控制。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自己的天,他們提供愛和溫暖、喂養(yǎng)和保護,孩子高度依賴父母,父母正好以愛之名,對孩子的成長進行有意無意的控制。 一般的控制型的父母,都有以下特點:
如同狄鶯和兒子的相處模式,她認為自己就是孩子絕對的權威,自己的命令孩子必須實行,也許在她看來,孫安佐一直是一個懂禮貌又安分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會征得父母的同意。 實際上,孩子可能只是一個沒有個人意志、被動接受安排的提線公仔,在遠離父母視線的時候,他才會悄悄“做自己”。 但孩子在這個時候“做自己”,往往會為了逃離控制,而做出一些無法挽回的事——要么傷害自己,要么傷害別人。很多在父母眼里“一向乖巧”的孩子,就是這樣闖下大禍。 狄鶯通過過分寵溺來控制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式,聞者足戒。 02 冷淡型父母,猜不透孩子的心思 最近因為一檔節(jié)目,同樣是明星媽媽的黃圣依和霍思燕,她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表現(xiàn),引發(fā)了很多討論。 狄鶯、黃圣依和霍思燕的背后,代表了三種完全不同的養(yǎng)育方式。 在鏡頭面前,我們可以看到黃圣依和安迪這對母子的關系,明顯缺乏親密感。這和親子之間缺乏陪伴有關。 孩子出生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孩子和媽媽有互動,媽媽對孩子的聲音、表情、動作作出及時的回應,才能和孩子建立起互相信任和依賴的情感聯(lián)結。在兩歲以前,孩子需要和媽媽形成滿足的依戀關系。 但是,本該由媽媽和孩子互相維系的親密依戀,在安迪這里,由奶奶代替媽媽完成了這個任務。 奶奶對安迪傾注了非常多疼愛和照顧,而黃圣依卻錯失了機會,沒有在安迪需要她的時候,和他親密接觸,讓他獲得情感上的信賴和安全感。 所以當孩子過了這個階段,黃圣依想扮演一個“好媽媽”的角色的時候,她自然就被親子系統(tǒng)排斥了。想討好孩子,孩子卻態(tài)度冷淡不買帳,比起媽媽,他更需要長期陪伴他的奶奶。 所以,不良的親子關系,除了控制,還有一種就是冷淡。冷淡的親子關系,往往有以下特點:
親子關系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的流通、愛意的傳遞和相處的融洽。 如果父母在早期沒有給孩子足夠多的關注和愛護,而是更多地把孩子托付給長輩,缺少和孩子日夜相守的情感積淀,自然沒有深厚的聯(lián)結,猜不透孩子的心思,親子關系中的陌生感,也很難在短期內破解。 03 開明的父母,“孩子高興就好” 控制的關系、疏遠的關系都不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親子關系,只有無條件地接受和珍愛孩子,滿足孩子對愛和溫暖的需要,才能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而安全的家庭氛圍,比如霍思燕這樣強調“高興就好”的親子邏輯。 在節(jié)目中,嗯哼從來不吝于對媽媽的夸贊: 之所以霍思燕和嗯哼的母子情如此自然靈動,正是因為她和丈夫杜江做到了“夫妻關系優(yōu)先于親子關系”。 海靈格有一個很獨到的見解:男人和女人首先出于愛情而結合為伴侶,其后才能為人父母。伴侶關系在父母關系之前出現(xiàn),所以擁有優(yōu)先權。 充滿愛意的夫妻,是通過孩子來體現(xiàn)出他們的親密和融洽的,這就是一個家庭中愛的法則。 霍思燕從不吝嗇于對杜江表達愛,杜江也不會像一般男人拘謹或者拒絕表達愛。除了口頭語言,他們經常用擁抱和親吻等等肢體語言來營造愛的場景,讓孩子嗯哼切身體會到愛不是只有一個字,而是一連串的行動表達。 嗯哼在耳濡目染中,會自然而然模仿爸爸媽媽的愛的表達,從而得到充分的安全和自由。那像霍思燕和杜江這樣開明的父母,有哪些特點呢?
在一次采訪中,提到杜江曾經在電影中男扮女裝的橋段,為了給孩子正確的性別意識引導,他們說了這樣的話: 然后,霍思燕補了這樣一句: 這句“高興就好了”,就知道為什么嗯哼能長成一個陽光積極的小朋友,因為他在信賴、愛和包容的家庭中長大。 每對父母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質、個性特點、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由此形成不同的養(yǎng)育風格。 過于的控制孩子,或者和孩子相處得不咸不淡,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長,只有對孩子進行真正的愛的教育,才能讓孩子無所畏懼地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真正的愛的教育,不是控制,也不是疏遠,而是尊重與平等、愛與自由。 只有秉持這種愛的教育理念,才能保證孩子建立合適自己的價值觀、為人處事的標準和審美態(tài)度,才能養(yǎng)育出一個內在滿是愛和自由的孩子。 作者:甜閣下 北大心理學專業(yè),知乎最具人文思想的心理咨詢師,中國白絲帶志愿者,咨詢領域:婚姻家庭、婚外情、個人困惑、性心理、家庭暴力。個人公眾號:tiangexia2016,知乎ID:甜閣下。 主播 | 楊槍槍,電視臺主持人,公眾號:小楊說事兒 今日互動 親愛的朋友,你和孩子或者你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是控制、疏離還是親密,這給你帶來了什么?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們分享你們的故事。 什么對你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沒有想清楚這點,可能你抓住的就不是你需要的。就好像高薪的工作也有人感到倦怠,擁有性感的伴侶還是忍不住出軌。 找到內心的真實聲音,向著正確的方向去努力,我們才有可能越來越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