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作者】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少時家貧,屢試不第。一度隱居嵩山,后漫游南北。一生窮困潦倒,直到四十六歲才舉進士,五十歲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溧陽縣尉。雖然仕途不順,但孟郊在文學上頗有成就。他善于寫五言古詩,和賈島同為苦吟詩人,人稱“郊寒島瘦”。他的詩多以日常生活入詩,發(fā)展了了現(xiàn)實主義,并對宋代的詩壇有很大影響。他的五古歷來評價極高,韓愈認為高出魏晉,甚至可以上追李、蘇了。 【背景】 這首詩是孟郊任職溧陽縣尉時所寫,此時詩人已經(jīng)五十歲了?!度圃姟防镞@首詩有一句注解:“自注,迎母溧上作”??芍嗽娛亲髡邔⒗夏赣H從浙江湖州老家接到溧陽供養(yǎng),有感而發(fā)。 【注釋】 密密縫:母親為游子縫制衣服,針腳很密。這里也隱藏著一個古老的習俗。江浙地區(qū)現(xiàn)在仍有這個說法:家里有人要遠行了,母親或者妻子為出遠門的人縫衣服時,針腳要又細又密,否則遠行的人歸期就會推遲。 寸草心:兒子微微的孝心。 三春暉:比喻母愛就像春天的陽光那樣溫暖。 【賞析】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首句用一個極其流暢的流水對,列出了兩個名詞:母親手中的線,兒子身上的衣服。這一句的巧妙之處在于:沒有用動詞,僅僅是名詞。而且這兩個名詞似乎是獨立的,但是讀者卻可以很自然而然地體會出被詩人所隱含的二者聯(lián)系:母親手中的線是用手工“縫”出來,才能變成游子“穿”在身上的衣服。 既然這樣,那么母親是如何“縫”的呢?所以就引出下文的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歷來寫縫衣服也有名篇,如李白《子夜吳歌冬》:“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賀鑄《半死桐重過閶門萬事非》:“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都積極渲染挑燈、剪刀等寒冷凄苦的意象。而孟郊卻獨具匠心,并沒有正面具體母親如何辛苦,如何如何穿針引線,如何秉燭補衣,如何叮嚀囑咐,如何神情擔憂凝重。詩人只是在一旁靜靜地看著慈祥的老母親,將針腳縫的又細又密。從這定格的畫面就可以感受到一片安寧、祥和、溫暖、滿足的氛圍,這是被母愛呵護的感覺。 中國人的感情通常是含蓄的,不善于表達的。所以孟郊的母親似乎也沒有說多少惜別的話,但母子連心,兒子當然能體會到母親將針線縫的這么密集,當然是祈禱兒子能夠早點回來,凝結(jié)著深情又委婉的母愛。此時無聲勝有聲,多少言語都是多余的。事實上,孟郊的母親對孟郊還是寄予厚望的,孟郊年輕的時候幾次參加科舉考試,但都名落孫山,一度寄情山水,意志消沉。是孟郊的母親一直勸說兒子不要放棄,繼續(xù)努力。孟郊最終也不負母親的厚望,在四十六歲那年,終于考中了進士,寫出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名句。 然而,雖然考取了進士,但自己也人到中年,仕途不順,母親為已是滿頭白發(fā),垂垂老矣。詩人此番把母親從老家湖州接到溧陽養(yǎng)老,當然是為了報答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讓她能安度晚年。這首詩不是描寫即將出門的游子此刻的心情,而是回憶年輕的自己,出遠門之前母親縫制衣服的情形。 所以引出最后一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以小草的那點微薄的孝心,比喻詩人對母親的孝心,以春天溫暖的陽光,比喻博大的母愛,形象鮮明而又對比強烈。小草無處不在,陽光無處不到,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這個比喻,使得平常之景物和人類的真摯情感結(jié)合在一起,增添了更廣泛的社會意義。也跳出前人窠臼,將小草從“離愁別緒”、“隱居生活”、“高尚節(jié)操”等小我情感中解放出來,而賦予其更永恒更普遍的象征意義,能引起每一個讀者強烈共鳴。從這個角度來講,也就難怪這一句會成為千古名句了。 【今譯】 慈祥的母親手持針線 將無言的母愛 縫進了游子的衣 明天兒子就要出發(fā)了 母親的針腳是那么密集 生怕延誤了我的歸期 啊 我那小草般微薄的孝心 又怎能報答母愛的春暉 【英譯】 【小結(jié)】 母愛平凡而偉大,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章謳歌母愛。然而,孟郊這一篇《游子吟》卻可以脫穎而出,成為千古絕唱,原因就在于詩人選取了母親為兒子縫衣服這個普遍平常的場景,又完全以白描的手法,用樸實的文字,表達了偉大的人性之美。所以,寫詩貴在真情實感,情感真摯,方能感人至深。 相比之下,孟郊的其他詩歌,尤其是五古也很精彩,只是一般人不能理解并欣賞他的那種發(fā)自肺腑的痛苦之作。蘇東坡就曾經(jīng)嘲諷他為“苦蟲”,說讀他的詩好比吃小魚小蟹。華仔以為,蘇東坡有點言過其實了,孟郊的詩歌總的來說還是格調(diào)很高的。 《讀孟郊詩有感》 華仔 昔者孟東野,為詩好苦吟。 澀生如早柿,陰冷勝寒衾。 非是斷腸久,焉能況味深。 惟余千載下,慈母感人心。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歡迎各位朋友在文章后面評論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