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診斷 心電圖:利用心電圖機從體表記錄心臟每一心動周期所產(chǎn)生電活動變化的曲線圖形、 正常心電軸的變動范圍:-300~+900 測得心電圖QRS電軸為123°:電軸右偏 正常心電圖包括以下波段P波、P-R間期、QRS波群、S-T段、T波、Q-T間期 一、心電圖診斷心電圖各部分的正常范圍及其變化的主要意義 1)P 波---- P波代表心房除極的電位變化 ? P波異常:V6導聯(lián)P波倒置 ? 右房肥大的心電圖表現(xiàn)為:P波尖銳高聳 ? 左房肥大的心電圖表現(xiàn)為:P波增寬 ? 振幅在肢體導聯(lián)不超過0.25mv,胸前導聯(lián)不超過0.2mv ? 正常:P波時間≤0.12S。 竇性心律:Ⅰ,Ⅱ,avF,V4-6導聯(lián)的P波直立,avR的P波倒置,P-R間期>0.12秒 若 P 波在Ⅱ、Ⅲ、aVF 導聯(lián)倒置,aVR導聯(lián)直立,稱為逆行 P 波,表示激動起源于房室交界區(qū)。 2)P-R間期----心房開始除極到心室開始除極的時間 ? P-R間期應選擇12個導聯(lián)中P波寬大且有Q波的導聯(lián)進行測量 ? 時間 0.12~0.20s ,在幼兒及心動過速的情況下,P-R間期相應縮短。 3)QRS波群----心室除極的電位變化 ? QRS波群的統(tǒng)一命名:首先出現(xiàn)的位于參考水平線以上的正向波稱R波,該波之前的負向波稱為Q波,如果QRS波只有負向波,則稱為QS波。 ? 左室QRS電壓增高:診斷左心室肥大最主要的條件 ? 若Ⅰ、Ⅲ導聯(lián)QRS主波方向均向上,則表示心電軸正常 ? 正常人的QRS波在V1、V2導聯(lián)以rS為主,V5、V6導聯(lián)以qR為主。從V1~V6導聯(lián)R波逐漸增大,S波逐漸減小,V1導聯(lián)R/S小于1;V5導聯(lián)R/S大于1。 ? 時間:0.06~0.10s,一般不超過0.12秒。 4)Q 波 ? Q 波的振幅不得超過同導聯(lián)R波的1/4,時間不得超過 0.04s,。 ? 異常Q波,見于心肌梗死。 ? 下壁心肌梗塞心電圖2導聯(lián),3導聯(lián),aVF導聯(lián)出現(xiàn)Q波 5)S-T段 ? 正常 S-T段為一等電位線。S-T段下移不超過 0.05mV。 ? S-T段上抬在V1~V3導聯(lián)不超過 0.3mV,其他導聯(lián)均不超過 0.1mV。 ? 有2個以上S-T段下降才有意義 S-T段異常的情況: ? S-T 段下移超過正常范圍:心肌損害的征象,也可見于低血鉀、洋地黃作用、心室肥厚及室內傳導阻滯等。 ? S-T段上抬超過正常范圍且弓背向上:急性心肌梗死; ? S-T段上抬超過正常范圍且弓背向下:急性心包炎。 ? S-T段上抬亦可見于:變異型心絞痛、室壁膨脹瘤。 6)T波 ----心室快速復極的電位變化。 ? 正常情況下,T波的方向與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振幅>R/10(同導) T波的異常情況: ? 低平、雙向或倒置——心肌缺血、心肌損害、低血鉀或洋地黃作用、心室肥厚及束 支傳導阻滯等。 ? 顯著增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高血鉀。 7)Q-T間期 ----心室開始除極到心室復極的時間 ?心率越快,Q-T間期越短,反之則越長。 ?Q-T 間期延長:心肌缺血、心肌損害、心室肥大、心室內傳導阻滯、低血鈣、低血鉀及胺碘酮、奎尼丁等藥物影響。 ?正常:0.32-0.44s. 8)U波 ? 明顯U波升高見于血鉀過低。 二、臨床應用 1.心房肥大;2.心室肥大;3.心肌梗死;4.心肌缺血 5.心律失常 1、心房肥大 ·心電圖上反映心房的是 P波,時間反應左心房,振幅反映右心房。 1)右心房肥大----高尖 P. ·P波高尖,電壓>0.25mV,Ⅱ、Ⅲ、aVF突出。 2)左心房肥大----增寬 P. ·P波增寬,時間>0.11S,雙峰間距≥0.04s,Ⅰ、Ⅱ、aVL明顯。 3)雙房肥大 P波:異常高大、明顯增寬呈的雙峰型。 2、心室肥大 心室在心電圖上主要表現(xiàn)為R波,V1在右,V5在左。 1)左心室肥大 (1) 左室電壓增高的表現(xiàn): ·Rv5>2.5mV ·Rv5+Sv1>3.5mV(女性)~4.0mV(男性); (2) 以 R波為主的導聯(lián),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雙向或倒置。 2)右心室肥大 (1)QRS波群電壓改變: ·Rv1>1.0mV ·Rv1+Sv5>1.2mV ·RavR>0.5mV (2)右胸導聯(lián)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雙向或倒置。 3、心肌梗死與心肌缺血 1)心肌梗死基本圖形(重要) 記憶關鍵:心肌供血主要靠冠狀動脈,冠脈充盈在舒張期,而心電圖上反映舒張期改變 的是ST段和T波。 1.缺血型 T波改變 ·“冠狀T波”,兩支對稱的尖深倒置 T波。 2.損傷型S-T段移位 ·呈弓背向上的S-T段抬高,明顯時可形成單向曲線。 3.壞死型Q 波改變 ·梗死區(qū)的導聯(lián)上Q 波異常加深、增寬(寬度>0.04s,深度≥R/4) u 急性心肌梗塞的基本圖形是缺血型T波倒置,損傷型ST段抬高,壞死型Q波,若V1-3出現(xiàn)以上表現(xiàn)提示為前間壁心肌梗塞。 u 急性心肌梗塞最早期心電圖改變:T波高聳 2)心肌缺血 1.心絞痛 (1)典型心絞痛 ·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壓低≥0.1mV,T波倒置、低平或雙向。 (2)變異型心絞痛 ·S-T段抬高,常伴 T波高聳。 (只在發(fā)作時出現(xiàn),與心梗鑒別) 2.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1)S-T段壓低。 (2)T波低平、雙向或倒置。 4、心律失常:是指心臟沖動的頻率、節(jié)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或激動次序的異常。 1)過早搏動 1.室性過早搏動----室性與QRS有關 a) 提早出現(xiàn)的QRS-T波群,其前無提早出現(xiàn)的異位P′(P)波。 b) QRS波群形態(tài)寬大畸形,QRS≥0.12s。 c) T波方向多與QRS的主波方向相反 2.房性過早搏動----與 P波和 PR間期有關,與 QRS絕對無關 a) 提早出現(xiàn)的房性P′波,形態(tài)與竇性 P波不同 b) P′-R間期≥0.12s c) 正常形態(tài)的QRS波群 3.交界性過早搏動----與QRS基本無關, 逆行 P′波. a) 提早出現(xiàn)的QRS波群,形態(tài)基本正常。 b) 提早出現(xiàn)的QRS波群之前或之后可有逆行 P′波,也可見不到逆行 P′波。若逆行 P′波,在QRS波群之前,P′-R間期<0.12s;若逆行 P′波在 QRS波群之后,R—P′間期<0.20s。 c) 常有完全性代償間歇:期前收縮發(fā)生時,包含期前收縮在內的前后兩個PP間期 恰為竇性PP間期的兩倍 u 期前收縮依其異位節(jié)律點的不同分為室性、房性和交界性,以室性最常見 4.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只是心率增快,與 QRS無關. a) 頻率 150~250次/分鐘,節(jié)律絕對規(guī)則。 b) QRS波群形態(tài)基本正常。 5.室性心動過速----一定與 QRS有關 a) 連續(xù) 3個或 3個以上室性早搏。 b) 頻率 150~200次/分。 c) QRS波群畸形、增寬,時間≥0.12s, d) T波方向與 QRS主波方向相反。 2)心房撲動 a)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間隔相等的F波(或稱鋸齒波).頻率為250~400次/分 b) 房室比例為2:1~4:1,心室律不整齊 3)心房顫動-----一定與P波有關,心律絕對不齊. a) 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間距不均、形態(tài)各異的心房顫動波(f波) b) 頻率為 350~600次/分。 c) R-R間距絕對不等。 d) QRS波群形態(tài)一般正常。 u 引起心房顫動最常見的病因是:風心病二尖瓣狹窄 4)心室撲動----一定與QRS波有關 a) 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連續(xù)、快速、相對規(guī)則的大振幅的心室撲動波(正弦波)。 b) 頻率為180~250 次/分。 5)心室顫動 a) QRS-T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形狀不一、大小不等、極不規(guī)則的心室顫動波。 b) 頻率為250~500次/分。 6)房室傳導阻滯----一定與PR間期有關. PR間期正常值是0.12~0.20s。 1.I度房室傳導阻滯----PR固定的延長,但沒有影響QRS(沒有脫漏). a) 竇性P波之后均伴隨有QRS波群。 b) P-R間期固定的延長:≥0.21 s。 2.Ⅱ度房室傳導阻滯----部分P波后,QRS波脫漏。 a) Ⅱ度I型 又稱莫氏I型---- P-R間期進行性延長,伴QRS波脫漏 ·P-R間期呈進行性延長(而R-R間距則進行性縮短),直至出現(xiàn)一次心室漏搏,其后P-R間期又恢復為最短,再逐漸延長,直至又出現(xiàn)心室漏搏。這種周而復始的現(xiàn)象,稱為房室傳導的文氏現(xiàn)象。 b) Ⅱ度Ⅱ型 又稱莫氏Ⅱ型----恒定. ·PR 間期恒定(正?;蜓娱L)。QRS波群成比例地脫漏。 3.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各自為政. a) P波與QRS波群無固定關系,P-P與 R-R間距各有其固定的規(guī)律性。 b) 心房率>心室率。 c) QRS波群形態(tài)正?;驅挻蠡?/span> 標準Ⅱ導聯(lián)的連接方式是:左下肢為正極,右上肢為負極 心電圖上R-R間距平均25小格,其心率為每分鐘:60次 被動性異位心律失常:交界性逸搏心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