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訓練一: 基礎辨識能力 1.指出記敘文中記敘的人稱、順序、線索和要素等。 2.辨識說明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等。 3.判別議論文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 4.分辨小說的主要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等。 5.識別特殊體裁(如新聞)的結構。 6.辨別文中的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 7.判斷文中的各種修辭手法。 【知識儲備】 一、記敘文中記敘的人稱、順序、線索和要素 1、人稱 第一人稱: 給人真實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 第二人稱: 便于和讀者交流感情,引發(fā)共鳴; 給人予親切感,便于直接抒發(fā)作者感情。 將物化成第二人稱來寫(擬人手法),作者和物形成面對面交流之勢。 第三人稱: 視野開闊,便于客觀描述,自由靈活,少受限制。 2、順序 <1>順敘:按照事情發(fā)生發(fā)展自然順序安排材料 脈絡清楚,便于理解 <2>倒敘:把故事的結局、或精彩片段放在開頭 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3>插敘:在敘述一件完整的事件過程中,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插入另一件事或某些交代性的文字。 充實內容,突出主題 3、線索 線索:貫穿全文的脈絡。 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 作用: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內容集中、主題鮮明。 (1)以具體事物或事物的特征為線索。 (2)以思想感情為線索。 (3)以中心事件為線索。 (4)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為線索。 (5)以時間推移或空間變換為線索。 (6)以“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 4、要素 時間 地點 文中事件發(fā)生的具體時間和地點 人物 主人公、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線索人物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經過 什么人 什么事 結果如何 事件的結果 二、說明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1、說明文:用來介紹或解釋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構造、功用、制作方法、發(fā)展過程以及內在事理的一種實用文體。 ·說明文的分類: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事物說明文:說明的對象是具體事物,目的是使讀者了解和認識事物的特征,透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 ·事理說明文: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介紹科學道理為主的說明文稱作事理說明文。 2、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先總說后分說 先主要后次要 先原因后結果 由現(xiàn)象到本質 由性能到功用 由一般到特殊 由整體到局部 3、說明方法 舉例子:具體形象地說明了……的…特點,便于讀者理解。 分類別:條理清晰地說明了…。 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的…特點,增強文章趣味性 列數(shù)字:科學準確具體地說明了……的……特點 作比較:通過…和…的比較,突出了…的…特點 下定義:完整、科學、準確地說明…本質 作詮釋:準確、有側重地說明了……的…… 列圖表:具體、直觀、條理清晰地說明事物……的特征 摹狀貌:具體、生動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征 作引用:引用事例,具體的說明了……,體現(xiàn)說明文準確性 引用名言,更有說服力的說明了……,增添文章文采 三、議論文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 1、論點: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 2、論據:證明論點的根據。包括事實和道理論據 ·事實論據:包括現(xiàn)實事例、史實以及統(tǒng)計數(shù)字等。 ·道理論據:自然科學中的原理、定律、公式,歷史或現(xiàn)實生活中作出貢獻的仁人志士的言論,以及流傳于世的諺語、格言。 3、論證: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式。 論證方法: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法和比喻論證法 4、議論文的結構:引論(提出問題),本論(分析問題),結論(解決問題)。 四、小說的主要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 1、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 2、情節(jié):一般包括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四部分, 有的包括序幕、尾聲。 3、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五、新聞的結構 1、新聞結構: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輔助部分 2、標題:包括引題、正題、副題 3、導語:一般指“電頭”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來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實 4、主體:消息的主干,是集中敘述事件、闡發(fā)問題和表明觀點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聞的關鍵所在 5、結語: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話,是消息的結尾,可有可無 6、背景:是事物存在的環(huán)境、條件,是消息的從屬部分 7、電頭:括號內的部分是“電頭”,交代通訊社名稱,發(fā)電地點時間 8、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反應迅速,語言簡明 六、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 1、記敘: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待。 2、議論: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fā)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 3、說明: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征、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 4、描寫:對人物或事件、環(huán)境作繪聲繪色、細致入微的刻畫,繪出鮮明生動的形象。 5、抒情:抒發(fā)和表現(xiàn)作者的感情。 七、判斷文中的各種修辭手法 1、比喻:抓住兩種不同性質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2、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生動形象 3、反復:根據表達需要,有意讓一個句子或詞語重復出現(xiàn)的修辭方法,反復就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復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等。 4、夸張: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 5、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 6、設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 7、反問:“無疑而問”,明知故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 (一)海底“黑煙囪” ①1979年,美國的“阿爾文”號載人深潛器在東太平洋海底熔巖上,發(fā)現(xiàn)的350攝氏度的含礦熱液以每秒幾米的速度噴出。礦液剛噴出時為澄清溶液,與周圍海水混合后,很快產生沉淀變?yōu)椤昂跓煛?,形成了?shù)十個冒著黑色和白色煙霧的“柱體”,附近有大規(guī)模的硫化物堆積丘體。人們把這些海底硫化物形成的直立柱體及圓丘稱為“黑煙囪”。 ②“黑煙囪”通道直徑多為數(shù)厘米到兩米,高度從數(shù)厘米到數(shù)十米不等。最高的“黑煙囪”出現(xiàn)于東太平洋,達50米。“煙囪”上部常形成樹枝狀,多個“煙囪”聚集的形態(tài)也很常見。大的“黑煙囪”,及其堆積物有點像教堂或廟宇建筑的復雜尖頂,大規(guī)模的堆積物的體積可達一般體育館大小,重量達百萬噸以上。 ③海底怎么會有“黑煙囪”呢?那是由于新生的大洋地殼或海底裂谷地殼的溫度較高,海水沿裂隙向下滲透可達幾公里。海水在地殼深部加熱升溫,溶解巖石中多種金屬元素后,又沿著裂隙對流上升并噴發(fā)在海底。高溫的礦液冷卻后,在海底及其淺部通道內堆積,形成多金屬礦產。 1.請說出本文說明的對象。 2.請指出本文說明的順序。 3.第①段為了更好地介紹說明的內容,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請具體指出來。 4.第②段畫線句子描繪生動形象,試辨識其修辭手法。 5.為了更清楚更準確地說明事物,文章主要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二)紐扣 路邊有個無人售貨亭。杉田把自家種的蘿卜、小油菜、胡蘿卜等蔬菜擺在約有半張席大小的貨架上。買菜的人把硬幣投到用鐵絲吊著的空罐頭盒里即可。 到無人售貨亭來買菜的多為農田前面的小區(qū)或對面公寓里的人。因為這里的蔬菜比站前超市便宜得多,所以每天擺出的蔬菜從來沒剩過。 “嗨又有一個!” 黃昏時,杉田從鐵皮盒往外倒硬幣。他的手掌心有一個比百元硬幣大一圈的黑色圓形紐扣。這顆紐扣好像用黑色貝殼做的,中間有呈井字狀的4個穿線孔。放在明亮處,紐和閃著美麗的光澤。 “真不像話,用紐扣代替錢!” 這一個月以來,已經發(fā)現(xiàn)3顆同樣的紐扣。雖然沒什么用處,但扔掉了可惜,所以隨意用膠帶粘在墻上。這是第4顆。 在此以前,發(fā)生過幾次拿走菜不給錢的事。杉田貼了張紙條,上寫:“拿菜不付錢就是小偷!”從那以后,再沒有丟過菜。 “準是那個老太太。” 他眼前浮現(xiàn)出在田里干活時經??吹降哪莻€老太太。她清瘦,高個,有點駝背,拄著手杖,搖搖晃晃地走著。從那走路的姿態(tài)可以看出,她以前是個風姿綽約的女人。 可是,只要她來買土豆、胡蘿卜,錢盒里肯定有紐扣。 “她是怎么想的,難道以為紐扣是百元硬幣” 話雖這么說,但總不能在她往錢盒里投紐扣的剎那間把她抓住?!耙苍S她真把這紐扣當成了百元硬幣?!?/p> 當杉田平靜下來時,許久不見的女兒回來了。 “嗨,這是怎么了?” 女兒興致勃勃地指著墻上的紐扣說。 杉田陰沉著臉把事情講了一遍,女兒兩眼閃光。 “這是用黑蝶貝做的紐扣,雕工也好。原來肯定是用在高級禮服上的?!?/p> “這么貴重?” “現(xiàn)在買,一個的價錢就嚇你一跳。這樣高級的扣子??梢再u……” 杉田邊聽邊想起了那個老太大走路的姿態(tài)。 1.該小說的主要人物是誰? 2.小說寫得含蓄委婉,有明線、暗線貫穿全文,請簡要歸納出來。 3.請概括小說開頭兩段的內容和作用。 4.請用橫線畫出文中對老太太描寫的句子結合全文說說你的看法。 5.你認為文章以“紐扣”為題好嗎?請談談你的理由。 (三)學問與智慧 ①學問與智慧有顯然的區(qū)別。學問是知識的聚集,是一種滋養(yǎng)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卻是陶冶原料的寥廓天空。學問好比是鐵,而智慧是煉鋼的電火。 ②學問是不能離開智慧的。沒有智慧的學問,便是死的學問。有許多人從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窮年,找不到問題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結果;縱有結果,亦無關宏旨,這便是由于沒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則不然,他縱然研究一個極小的問題,也能探驪得殊,找到核心所在;其問題雖小,而其映射的范圍卻往往很大。譬如孟德爾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遺傳的定律,奠定了遺傳學和優(yōu)生學的基礎。 ③學問固然不能離開智慧,同時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有學問的人,雖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學問一樣。但是智慧卻必須以學問為基礎,才靠得住。無學問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滅的。它好像肥皂泡一樣,盡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觸即破。惟有從學問中產生出來的智慧,才不是浮光掠影,而是你是探照燈一樣,可以透過云層,照射寥廓天空。惟有從學問中鍛煉出來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滅的肥皂泡;它永遠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斷地從水底上涌。也惟有這種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為精深,最可寶貴。 ④學問與智慧是相輔為用,缺一不可為。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增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1.從整體上看作者論述的觀點是什么? 2.仔細品讀第②段,試辨別其論據的特點。 3.判別第③段主要有哪些論證方法。 4.第③段論證的語言精美,請指出其句子表達的特點及作用。 5.具體說說全文的結構,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四)心繭 ①圍墻外的打樁聲終于停了下來,此時天色已晚,民工開始吃晚飯。父親站在陽臺上抽著煙,注視著那些正在狼吞虎咽的民工們。 ②“虎子過來!爺爺問你一個問題。”父親把9歲的兒子叫了出去?!澳憧此麄兂缘氖鞘裁??”父親明知故問。 ③“胡蘿卜和白菜!”兒子一眼就看清楚了。 ④“他們是因為小時候不好好讀書,所以現(xiàn)在只能做苦力吃白菜。而那些能住上他們蓋的房子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 ⑤此時我正在看德國一篇關于兒童教育的文章,其中有個小故事:孩個粗魯?shù)亓R走了一個上門乞討的流浪漢,結果父親認為這是件很嚴重的事,因為他們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同情心。于是他倆批評了孩子,讓他向被侮辱了流浪漢道歉。德國人教育孩子要崇拜強者同情弱者;競爭意識與同情心并不矛盾。 ⑥我張了張口,可是終于忍住沒說升么;因為父親肯定會說我們是中國,怎么能老跟外國學。 ⑦晚上,兒子入迷地看著一本童話書。 ⑧“媽媽,人做了壞事是不是會被大灰狼叼走?”兒子忽然問。 ⑨“胡說,哪里有什么大灰狼!都是你爸爸盡給你買些小人書,使你這么大了還這么天真,在外面要受欺負的?!逼揶D而憤憤指示我,“以后這種書不要買了。” ⑩難道我的教育思想真的出了問題?父親和妻子對小一輩的教育為何如此現(xiàn)實世故?兒子幼小的心中會怎樣看待這個世界?為什么父親與妻子都這樣怕孩子長大后會有一顆善良的心。難道為了兒子的前途就應該讓他的心慢慢長上老繭嗎?也許長了心繭的他走上社會后確實能暫時多占點便宜少吃些虧,可我還是寧愿他有一顆善良的心,所以我還是會給他買童話書,告訴他圍墻外面民工也有快樂的每一天…… l.請結合全文解釋“心繭”的含義。 2.用“||”把文章分為兩層,并概括層意。 3.請指出第⑤段的表達方式,分析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4.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畫線句子的。 5.仔細品讀“父親”和“妻子“的話,比較他們對孩子的教育觀念和“我”的教育觀念有什么不同? 6.你的心長了老繭嗎?談談你對“心繭”的看法。 【答案】 (一) 1海底“黑煙囪”2.邏輯順序 3記敘、描寫、說明 4比喻 5列數(shù)字、舉例子、摹狀貌、作比較等 (二) 1.老太太 2.明線是杉田賣菜,暗線是老太太生活日益窮困 3.交代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為人物的塑造、情節(jié)的發(fā)展作好鋪墊 4.“她清瘦??女人”,老太太年老體衰,變得貧窮、孤獨,過著無依無靠的生活 5.好,因為“紐扣”既是文章情節(jié)發(fā)展的線索,又是小說人物命運的寫照.以“紐扣”為題簡要、含蓄。 (三) 1學問與智慧是相輔為用,缺一不可的 2.事實論據 3.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4.主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的論證生動形象 5.指出學問與智慧的區(qū)別,具體分析學問與智慧的關系,總結論點。 (四) 1.指心靈與他人隔膜而變得冷漠、世故。(答案不惟一,意思相近即可) 2.①——⑨⑩;第一層:敘述家人教育孩子的兩件事,第二層:發(fā)表自己的感慨 3.記敘、議論;對比中外教育觀念的差別,為后文作鋪墊 4.在競爭中既要爭做強者、力爭勝利,又要對失敗者、弱小者充滿同情,可以舉學習、生活中的例子進行分析 5.“父親”:輕視體力勞動者,看不起下層人民;“妻子”:認為天真、善良是要吃虧的;“我”:愿孩子有一顆善良的心。(意思對即可) 6.答案不惟一,言之成理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