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書法網(wǎng) 2019-06-27 18:21:21 文/彧白 書法網(wǎng)原創(chuàng)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談到了書法中筆法的若干問題,書法中的筆法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提、按、轉(zhuǎn)、折這四個方面,但是如何運用,卻是需要很深厚的臨帖功夫。今天我們探討一下書法中“大字”和“小字”的寫法! 在中國的傳統(tǒng)碑帖中,可以見到的大字是極少的,所以在當代很多人寫的一筆好字,一般都是小楷、中楷、 草書的范疇,但是到了大字方面,就很少有人能寫好了。 關于如何寫好“大字”與“小字”,我們看看黃庭堅是怎么說的:
大才子蘇東坡指出了寫大字跟小字的方法:大字結(jié)密而無間,小字寬綽而有余。 其實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所提到的: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句話學過書法的人會很熟悉,但很少有人能真正領會。 大字結(jié)密而無間:我們看下面兩個字: 左邊為顏真卿的《東方朔畫像贊》,可以看到在筆畫的間隙,是怎么做到密不透風的,在厚重的筆畫之下還能做到結(jié)密無間、松緊相宜,實在難能。右邊為今人所書的“為”字,相比之下,這個字結(jié)構(gòu)很勻稱,沒有松緊變化,既沒有險絕之態(tài),有沒有熊強之姿。所以寫大字當以魏碑、顏體或者篆隸為上。 再舉一例: 我們看這兩個字,左邊為金農(nóng)所書,是結(jié)密無間的代表,右邊同樣為今人之字,在結(jié)構(gòu)上的布白,金農(nóng)的字顯得厚重而雄渾,右邊的字卻略顯單薄。若是寫成大字,右邊的字則容易失勢,而沒有熊強之姿。 那是不是筆畫細的字就沒有雄渾之態(tài)了呢?并不是,我們看下面這兩幅字,左邊為顏真卿大字《中興頌》,筆畫粗獷,結(jié)體無間,給人一種雄渾之態(tài)。右邊為大字之祖《瘞鶴銘》,《瘞鶴銘》的筆畫并不粗重,但整個字卻絲毫不顯得單薄,這是因為筆法的不同,瘞鶴銘的用筆為篆籀筆法,關于這個筆法我們會在后續(xù)的文章中詳細解讀。 蘇東坡所說的大字結(jié)密無間,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在寫大字的時候,或用筆粗重,以求顏魯公厚重之態(tài),或篆籀筆法入紙,以求雄渾之勢。 小字寬綽而有余小字的空間狹小,做到寬綽而有余,并不容易。書法和繪畫的藝術其實是一種留白的藝術,知道了怎樣留白,對于書理、畫理的理解才能深刻。 為什么說今晉人的書法格調(diào)高,寫的好呢?我們從晉人小楷中就能開出端倪,晉人寫小楷最擅留白,其小字最能體現(xiàn)寬綽而有余的道理。 我們看《東方朔畫贊》和《樂毅論》中小楷,都是王羲之小楷的代表作,其突出特點就是用筆靈動,避讓合宜,再復雜的字到了王羲之的筆下,也能極盡巧思,安排得當。同時字里行間的靈動之態(tài),也正是晉人寫小楷高于其他時代的一個原因,這種靈動之態(tài),實際上還是得歸于用筆技巧,學會晉人用筆技巧,才能真正體會寬綽而有余的道理! 近世兼二美,如楊少師之正書行草,徐常侍之小篆。這句話說得是宋朝以來同時能將大字跟小字寫的好的人,有楊凝式與徐鉉,這兩個人我們之前做過詳細的介紹,無論寫大字還是寫小字皆能游刃有余。我們看著兩個人的作品: 我們看徐鉉與楊凝式的字就能看出其大、小兼擅的風格,善于寫大字的人,其小字往往也經(jīng)得起放大,擅長寫小字的人,其大字往往也可觀。若是不能如此,其字必定流于俗道。這就是黃庭堅說的,這種道理難以為俗者言。 如人眩時,五色無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黃皂白,亦自粲然。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唯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黃庭堅這三句話是說給還沒有領悟書法真諦的人的,當一個人對于書法比較迷茫時,其眼中便看不出高低優(yōu)劣,這個層次是每一個學書之人都會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 等到功力漸深,水平隨之提高的時候,誰優(yōu)誰劣便可以一目了然了。若是不懂古人用筆規(guī)律,學書法只是盲目臨帖而不思考,最終也只能把形寫的像。要想學到書法的神髓,還需要多看“古書”,什么是古書呢?其實就是古人真跡。 黃庭堅有一段《書論》,講的是看真跡的重要:
黃庭堅最早學周越,后來看到了張旭、懷素以及和尚高閑的墨跡之后才真正領略筆法的邏輯。這個邏輯里面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大字結(jié)密無間,小字寬綽有余”,只有用心學習古人,用心不雜,才能體會古人筆下之神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