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5】高慶奎傳(李舒/余久久)(2019-03-31 09:32:15)
滬上亮相,南北交融
日本之演是個轉折點,從日本回來之后,高慶奎就好似開了嗓,聲音愈發(fā)高亢起來了。雖然他本是譚派底子,但此時針對自己的聲音條件,他開始潛心研究劉鴻聲。其實之前搭班時,高慶奎已與劉鴻聲合作過,劉鴻聲愛才心切,對他也是多般指點,再加上后期反復琢磨與練習,高慶奎可算是學劉派最像的人。而劉鴻聲正是風頭正健,1917年譚鑫培去世后,他繼任了北京正樂育化會會長,足以見其當時的威望。
從古到今,流行從來都是跟著時下的潮流走的,劉鴻聲的崛起意味著戲迷們的口味也在改變,在這股趨勢下,劉派老生自然也是炙手可熱。高慶奎以劉派老生挑中場帶演劇目,佳譽鵲起,身價更是與年俱進,上海的戲院老板們也都對高感興趣起來。北京和上海兩地都是京劇藝術繁榮昌盛之地,但對演員門派的態(tài)度有些不同。北京較傳統(tǒng),信奉名門正派,這樣的態(tài)度就導致有些排外,固執(zhí)不肯接受新鮮事物。比如當年周信芳、蓋叫天、唐韻笙等上海名角來北京演出,沒有一個能站住腳。觀眾們總是將他們稱為“外江派、海派”。說周信芳是啞喉嚨叫街的,說蓋叫天是花把式賣藝的。但上海的態(tài)度更為新派,接納度也高,管北京去的演員叫“京朝派”,憑實力說話,看觀眾下菜。所以北京的戲劇演員走的路子一般都是在北京唱對,到天津唱紅,去上海成名。高慶奎得到了這個去上海成名的機會。1919年,上海丹桂第一臺老板尤鴻卿聘高慶奎南下,掛正牌。
機會雖好,但有一個問題。高慶奎后宗劉鴻聲,但劉鴻聲本人已先在大舞臺登臺。高慶奎是晚輩,兼工劉派,又是初來乍到,如果要是和劉派的創(chuàng)始人分庭抗禮,有些不妥。曾創(chuàng)辦專業(yè)戲曲報紙《羅賓漢報》的朱瘦竹先生在《高慶奎談薈》中提到過,當時上海的票伶兩界都認為來得不是時候,“這個對臺打得不量力不度德”。高慶奎的父親高四保自有辦法,既然梨園講規(guī)矩,那就先把規(guī)矩做到先。高四保就帶著高慶奎和高聯(lián)奎兩人去拜會劉鴻聲,這叫“行客拜坐客”。高四保說:
“兄弟,你的大侄子要到上海混飯來了,請你多捧多關照。他是學你的,有什么漂學不地道的戲,還得到你這兒來求你的指教,造化他一個實授?!眲Ⅷ櫬暿翘煨院浪?,出了名的古道熱腸,與高四保是老交情,人家又把禮做得這么到位,當下大喜道:“慶奎學我最像,你萬安,一炮準打紅?!庇謱c奎道:“你敞開兒樂,別以為與我打對臺,有所畏忌,一有畏忌,一切打折頭,要理戲,盡管到我這兒來,我一定讓你落地?!焙髞韯Ⅷ櫬曈值溃骸八餍宰屇隳樎﹤€足,你打炮,我告一個禮拜假,你不是好惟我獨尊了么?”這話說出,真是感動了高家父子,高慶奎忙磕頭謝過劉鴻聲。
于是,高慶奎在上海粉墨登場了。他在丹桂第一臺的三天打炮戲是《空城計》、《轅門斬子》、《連營寨》。這三出戲都有講究,當年劉鴻聲在上海改唱須生的第一個戲就是《空城計》,唱得高亮婉轉,清脆流利,立刻博得彩聲四起,紅遍上海灘。劉派最有名的劇目是“三斬一碰一探”,斬是《斬黃袍》、《轅門斬子》、《斬馬謖》,碰是《碰碑》,探是《四郎探母》。其中又尤以劉派的《轅門斬子》更為著名,《轅門斬子》本是譚鑫培自創(chuàng)的腔,自從劉鴻聲將這出戲唱紅之后,譚鑫培竟然也掛起來不唱了?!哆B營寨》則是譚鑫培的代表作。于是,兩天劉派,調高響逸,學得真像;一天譚派,唱做摔都好,頓時紅得發(fā)紫。
這三日之后,高四保再去謝過劉鴻聲。劉鴻聲豎起大拇指道:“如何,慶奎不是紅了么,恭喜老大哥,你生的好兒子?!备咚谋8袆拥溃骸斑@全仗好兄弟你給我栽培出來的?!惫磐駚?,梨園中是非多,但賢人也多,高慶奎得遇劉鴻聲這樣讓賢提攜后輩的前輩,正是貴人相助。然而也惟高慶奎對得起這一讓,曾見過劉鴻聲、高慶奎唱戲的人都深感“他學劉鴻聲是真像”。
但與今日不同,今日若想改換風格,可能只是一個學術問題。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改換風格,突破創(chuàng)新不僅是個學術問題,還是個很實際的經(jīng)濟問題。當時的很多戲班結構都是有一兩位名角加一眾底包,觀眾來看戲為的是看名角的。假如掛頭牌的名角搞藝術創(chuàng)新,搞好了還好說,搞不好觀眾不來看,戲園子不上座,直接影響經(jīng)濟收入,底包們分不到包銀,那就是大事件了,而且,對自己的聲譽也有很大影響。但是即便考慮了這種種風險,高慶奎還是毅然決定冒險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新路。
創(chuàng)自己的風格,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高慶奎有其無比堅實的藝術基礎的。他和余叔巖、言菊朋等都是先從宗譚派開始的。因為在清末民初,譚鑫培已經(jīng)成為梨園界首屈一指的老生泰斗了,當時“無腔不學譚”,被尊為“伶界大王”。而譚鑫培當然也是當?shù)闷疬@份榮耀,他文武昆亂無所不通,唱念做打都高人一籌。他不僅戲演得好,而且學識淵博,能對傳統(tǒng)老戲本做適當?shù)男薷模@都是難能可貴的。高慶奎并未師從譚鑫培,但在科班學藝時,就受賈麗川和賈洪林的影響,喜愛“譚派”。高慶奎對其子高盛麟說過:“唱老生的要想根子扎正,非得學點譚腔,我坐科時學過譚腔,我的先生賈老先生也學過譚腔?!痹诖畎嗥陂g,高慶奎也多次搭過譚鑫培的班,在實際演練過程中,對譚派的技藝日趨熟識,打下了很好的譚派基礎。
創(chuàng)自己的風格,要學會學以致用,把好的本領為我所用。高慶奎在這一點上一直都做得非常好,在學譚的基礎上師承廣博。登載于《中國京劇》1998年05期的《兼融眾妙創(chuàng)高派》一文中,詳細說明了他博采眾長的特點:
他的紅生戲初學李鑫甫、瑞德寶,而《單刀會》則宗老三麻子,但《戰(zhàn)長沙》卻學自王鳳卿,又陪三老板演出而得以“觀摩先進”,繼續(xù)深造。他的武生戲基本宗楊小樓,如《連環(huán)套》、《駱馬湖》便是。但《翠屏山》卻得益于譚鑫培的“殺山”一場,非?;鸨F洹栋婉樅汀芳茸邳S月山,又吸取了楊小樓的精粹,所以確切地說,他的武生戲是譚、黃、楊的融合,而且學到了他們創(chuàng)造人物的本領。
與此同時,他還學了劉鴻聲、王鳳卿、龔云甫的老旦戲,也是融合各家之長,自出新意于人物的創(chuàng)造。
除此之外,高慶奎揣摩學習的對象還有很多,但他此時的學習已不是流于表面了,只求學像為止,他學的是真正的內涵,求的是與自身的融合。比如他的老旦戲也師宗人稱“謝一句”的謝寶云。謝寶云之所以被稱為“謝一句”,是因為他每出戲都有一句唱念最精彩,既吻合劇情,又能提高觀眾的情緒。高慶奎在學他的時候,不是照搬硬套學謝寶云說的“那一句”,學的是“為什么要那一句?怎樣表達那一句才能合劇情?”學到了這一點,就可以融會貫通下去,即便唱了謝寶云沒唱過的戲,高慶奎也會找到“那一句”,而這也成了高慶奎的獨創(chuàng)之處。
創(chuàng)自己的風格,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特點,這樣才能有的放矢。高慶奎的這個找到自我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就是劉派創(chuàng)始人劉鴻聲。
劉鴻聲有一把天賜的好嗓子,一時之間無人能及,張口就是“乙字調”,不但高亢爽脆,而且甜潤透亮,梨園行話稱其“富有水音”,即嗓子不發(fā)干,運用共鳴腔,把聲音送得遠,有彈性,聽起來是滋潤柔和的一種聲音。而且水音的消失不是戛然而止,而是由強漸弱,給聽者意猶未盡的感覺。劉鴻聲改習老生后也是宗譚,但是他的嗓子實在太天馬行空了,無法受羈于譚腔,于是,奎派、汪派、孫派的劇目,凡適合他那高嗓演唱的,無不兼收并蓄。就算本是譚派的經(jīng)典劇目,也被他唱得升了好幾個調,一來二去,跟譚派的風格反而相去甚遠,成了自己的獨門唱法。觀眾們也喜歡,覺得聽完酣暢淋漓。
高慶奎在1919年左右,嗓音越發(fā)高亢,全無遮攔。這樣的嗓音在中規(guī)中矩唱譚派劇目的時候,總有無法達到意猶未盡之感。劉鴻聲的發(fā)展鼓舞了他,他的嗓音和劉有相似之處,假以時日,未必不能步劉之后塵而九霄鶴唳。于是,高慶奎專心功劉派。高慶奎的嗓音,雖不及之甜潤水靈,但是剛勁挺拔更甚于劉。所以,高慶奎揚長避短,發(fā)揮自己鏗鏘有力,疾徐有節(jié),輕重有層次的聲音特質,由此獨創(chuàng)出了“疙瘩腔”。這與譚派的“疙瘩腔”名同而實不同。吳小如在《京劇老生流派綜說》說高派一文中側重說明了高與譚派疙瘩腔的不同之處:
譚派疙瘩腔是軟腔,每個音符之間的銜接處比較含混,起伏吞吐的變化不明顯,聲帶微顫而氣往內收、往下沉,弄得不好有類于砸夯;高派的疙瘩腔則鋒芒畢露,每個音符之間的轉換曲折十分清晰,起伏變化異常明顯,聲帶發(fā)音不用“擻兒”和顫音,而是把一個個音符有棱角地唱了出來,弄得不好失之矯揉造作。
這個迥異于譚派的疙瘩腔,后來成為高派的特色之一,這是高慶奎在摸索自己嗓音特質時開辟出的新路,劉鴻聲也沒有。
當時很多人都想學劉派,但都沒高慶奎學得好。除去高慶奎自身的聲音特質跟得上劉派的調門,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高慶奎不只學劉派的外在現(xiàn)象,而是專心致志地學劉派的內在奧秘,如“以腔偷氣”、“以字緩氣”的暗氣口和“樓上樓”拔高的唱法。翁偶虹在其文章《鶴唳九霄三代傳》中從技術角度闡釋了高學劉派的技巧所在:
他(高慶奎)由暗氣口又悟出了“提氣”、“勒氣”的蓄氣方法。由“樓上樓”的唱腔又悟出了馭力的方法。這些獨得的悟力,是他早年問藝于各名宿時,深知唱功上先天與后天的辯證關系。蓋先天為氣,后天為力,有力無氣則太濁,有氣無力則太飄。有氣有力,還須有法。法就是藝術手段。
在“有氣有力”之法下,高慶奎掌握了蓄氣與馭力的方法,繼承了劉鴻聲的唱法,做到高而不飄,清而不濁的水平。打通了任督二脈之后,高慶奎又以自己的藝術見解,發(fā)展了劉派。劉鴻聲音色動人,但不大講究音韻字眼,如果唱起《轅門斬子》這種多嘎調、翻花腔、賣嗓子的戲來,倒很能唱出痛快淋漓的過癮感。但對于《三探》《洪羊洞》等需要唱做并重,戲中之味兒更大于唱腔的劇來說,劉鴻聲就乏善可陳了。比如劉鴻聲常演的孫派《逍遙津》,雖然能以連唱幾十個
“欺寡人”而炫技,但對于漢獻帝悲憤的音樂形象,塑造得并不豐富。高慶奎起初也有這樣的問題,但高慶奎是個心胸開闊又善于進取之人,再加上起根上還有譚派的底子,所以多加琢磨之后終于還是取得了進步。比如他在演起《逍遙津》來,緊緊把握了漢獻帝當時的內心情感:對曹操又恨、又懼、又氣、又無可奈何;對愛子又疼、又憐、又無力搭救。所以,他采用了“以情促唱,以唱傳情,聲情并茂”的演唱方法來刻畫這個人物。而接下來“想起了朝中事好不傷悲”的回龍腔,高慶奎刻意將速度放得更慢,但在演唱的氣質上,唱詞的咬字上,卻絲毫不減勁頭。這樣的處理,不僅沒有因為略放慢了速度而使唱腔松散,反倒是把漢獻帝咬著牙根,一字一句吐訴心中憤恨蒼悲的情感,體現(xiàn)得貼切自然。最后的傷悲兩字,高慶奎用酸鼻音的哭腔聲來歌,十分令人動情,有催人淚下的效果。
由此可見,只是一個劇目,高慶奎已在揣摩主人公心情的基礎上,通過聲音的演變制造出千轉百回的聽覺效果來,實屬可貴。這也是后來《逍遙津》成為高派代表作的重要原因。
再則,在演戲的藝術條件上,高慶奎更有優(yōu)于劉鴻聲之處。劉鴻聲以票友身份下海,既無腰腿之基本功,又因客觀條件,壞了一條腿,所以做、表、舞、打各個方面,相形見絀,經(jīng)常會被譚派傳人取笑。
高慶奎得益于從小的科班教育,有幼功基礎,后來又師從賈洪林、劉春喜,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他影響很大的賈洪林。賈洪林先生自幼從師賈麗川和譚鑫培,擅演一些唱、做并重的戲。自從嗓音敗啞后,更以做派戲出眾。他演戲講究人物情感和身段動作的緊密結合。同樣是“摔屁股坐子”“竄高毛”,他做出來不僅輕巧冼練,自如穩(wěn)當,而且還十分符合劇情戲理。通過這些身段動作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復雜的思想情感?!蹲鴺菤⑾А贰睹俘堟?zhèn)》《鐵蓮花》《群英會》等戲的做、表、舞,《定軍山》《戰(zhàn)長沙》《珠簾寨》《戰(zhàn)宛城》《賣馬耍锏》等戲的刀、槍、锏,在他演來,無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何況他還能演《連環(huán)套》
的黃天霸(學楊小樓),《翠屏山》的石秀(學譚鑫培),《巴駱和》的駱宏勛(學黃月山),更非劉派所能。
綜上所述,高慶奎的特點逐漸清晰起來。其一就是高亢之嗓,唱腔一氣呵成,善于傳達悲愴激昂之情,并創(chuàng)造了獨有的“疙瘩腔”,頓挫有致,痛快淋漓。其聲音中的“力度”可說是高派的精神與魂魄。其二是舞臺感染力極強。他的演法頗為與眾不同,每出戲里,他都在人物的思想感情上下功夫,善于通過精細并全面的表演刻畫人物并注入強烈的感情,讓觀眾產(chǎn)生共鳴,臺上臺下融為一體。觀眾們非常喜歡他的表演,認為他滿臉有戲,渾身有戲。這樣的不同之處成就了高派的風格。
中國著名京劇劇作家陳墨香對高慶奎的表演藝術有一番評價,相當公允而有見地。他講道:凡已故名伶“慶奎都能摹仿,外帶會造新腔。若論老一輩的規(guī)矩,慶奎知道得比哪一個都清楚明白;若論上臺變化不拘舊格,慶奎也比哪一個都來得敏捷。他和叔巖比較,叔巖好比程不識,用兵必依古法,安營扎寨,壁壘森嚴,號令是一點兒不錯的。高老慶好比飛將軍李廣,不講究營壘,不整齊隊伍,憑著自己胸中定見臨時制宜,也能夠打勝仗立奇功。史家說李廣是不可學的,一個學不到佳處便有流弊。這話不差,但談起兵將總不能把李將軍掛起來。高慶奎也是這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