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峪銘 在擁擠的車上,別人給你讓個座,你會真誠的說一聲“謝謝”;在陌生的街頭,別人給你指條路,你會感激的說一聲“謝謝”……可你學(xué)業(yè)難以為繼,別人伸出了援助之手,資助你讀完中學(xué)又讀大學(xué),可你卻受之坦然,緘默不謝,視若路人。別人責(zé)問,你卻弱弱且淡漠地說一句:“大恩不言謝。” 那你真錯了!小恩且掛心頭,大恩豈能不謝? 秦時,項伯殺人,張良救了他。項伯對張良一拱手說:“大恩不言謝!”可隨后他侄兒項羽要發(fā)兵攻打劉邦時,項伯連夜打馬潛到劉營,告訴了身在劉營的恩人張良。盡管后人說項伯這一報恩,就報銷了項家的江山。此話顯然言重了。但我認為若項伯以犧牲自家江山來報張良的大恩,更顯任俠之氣,更有悲劇情愫。 一個恩字,有時是要背負一生的。 “大恩不言謝?!笨梢哉f是一個謙辭,說了,也就謝了。也可以說是受人之恩太大了,以致光用言語說“謝謝”,不足以報答。要用行動,用鮮血,甚至是生命?!暗嗡?,當(dāng)涌泉相報?!焙螞r“大恩”乎? 春秋末期晉國的豫讓,為了報智伯的知遇之恩,踐行了“士為知己者死”的諾言。智伯被趙襄子所殺,他就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恩人報仇。第一次行刺失敗后,他用漆涂身而生瘡,炭吞喉而啞嗓,殘身苦形,使他人不認識自己,好接近趙襄子。可惜第二次又功敗垂成,被捕的豫讓對趙襄子說:“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彼埱筅w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脫下了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后伏劍自殺。豫讓自我凋謝了生命之花,為的是“謝”趙襄子的大恩。 當(dāng)然知恩圖報,不一定像項伯一樣不顧一切,也不必像豫讓一樣,殞身不恤。但受恩就要感謝,適時就應(yīng)報答。 “恩”者,是壓在你心上的“因由”。這個“因由”是他人的善意、付出與救助。這“因由”,是你饑渴時的一杯水,是你寒冷時的一件衣,是你迷茫時的一聲鼓勵,是你痛苦時的一個偎依……《詩經(jīng)》中說:“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敝袊酥v究知恩圖報,恩怨分明,《增廣賢文》里就有:“有仇不報非君子,忘恩負義是小人。”對前者雖未歸到“君子”之列,但也非遭人唾棄的“小人”。所謂的“一笑泯恩仇”,是寬容至善,是對“仇”的化解,而“恩”與“義”是絕對不可以忘懷的。 可現(xiàn)實中不時發(fā)生一些讓人心冷或恩將仇報的事。別人為救落水的你,獻出了生命,你卻溜之大吉;別人好心扶起跌倒的你,并送到醫(yī)院,你卻說他是肇事者。若對前者“恩重如山”,難以承受,尚有一絲理解的話,那么后者簡直是喪盡天良,無賴之極。 施惠者,無索報之意,但受恩者,要銘記在心。且無論是大恩、小恩。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中寫道:大恩未報,刻刻于懷。銜環(huán)結(jié)草,生死不負。 大恩要言謝,只是未到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