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希望在格律方面有所成就,那么孤平和拗救是繞不開的課題。下面我簡單講解一下這方面的進(jìn)階知識。 我記得在我初學(xué)格律的時候,花了整整一周的時間去研究什么是孤平和拗救。我剛開始以為拗句就是孤平,但后來發(fā)現(xiàn)兩者雖有聯(lián)系,但也有所不同。 接下來的分享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消化,請作好準(zhǔn)備。 什么是孤平在清代乾隆之前,沒有關(guān)于孤平的定義,在這之后,就開始有爭議了。如今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是以王力為代表,認(rèn)為在韻句中除了韻腳之外只有一個平聲; 第二種是以啟功為代表,認(rèn)為只要從字面上理解,兩仄夾一平就是孤平。 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有紕漏我們先說第一種,仄仄仄平平這個句式,就是除韻腳之外只有個平聲,但是這并不算孤平。再舉個反例,平仄仄平仄仄平,這個句式除了韻腳之外有兩個平聲了,但也算孤平。 我們在看第二種,兩仄夾一平的例子,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這個句式就不算孤平。 這樣看來似乎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有紕漏,于是帶著這樣的問題查證了許多資料。后來我靈機(jī)一動,如果將這兩種說法結(jié)合起來會如何,果然有所突破。 我對孤平的理解結(jié)合前面兩派的觀點,我有了新的理解: 1.孤平的前提是在韻句中,也就是押平聲的句子; 2.沒有兩個平聲相連; 3.如果是七言句,只看后五字。 之所以在七言句中只看后五字,是因為在七言古詩中,以仄平仄開頭的詩太常見了,歷來也沒有異議,也正好驗證了古代“一三五不論”的口訣。 而在將孤平歸類到韻句之后,發(fā)現(xiàn)許多疑問都可以解決了。這就很好解釋了為什么古代一直強(qiáng)調(diào)孤平是格律詩大忌,卻有不少拗句的存在。 什么是拗句拗句比孤平要更復(fù)雜一點,但也不難理解。拗句分為小拗和大拗。我們以仄仄平平仄這個句式作為例子: 這時候如果動了第三個字的平仄,成了仄仄仄平仄,就是小拗;小拗可救可不救。 如果動的是第四個字,成了仄仄平仄仄,這就是大拗;大拗就必須得救。 需要注意的是,句中第二字的平仄是固定,不可以改動。這是因為我們常說平起平收,仄起仄收等句式,這里的“起”指的是首句第二個字,可以這么說,第二字是平是仄決定了整首詩的格律句式,所以不能隨意改動。 什么是拗救回到拗句的話題,前面也提到了,有拗就有救。所謂“救”簡單來說就是補(bǔ)平聲。拗救分為本句拗救和對句拗救。 本句拗救舉個例子,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式,如果第一字用了仄聲,仄平仄仄平。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小拗,這時候如果要本句拗救,就是把第五字的仄聲換成平聲,成了仄平平仄平。這叫一拗三救,在七言句中則叫三拗五救。 還有一種特殊的格式只存在非韻句中,就是“三拗四救”,在七言句中叫“五拗六救”。 如仄平仄平仄這個句式,原來是仄平平仄仄,當(dāng)?shù)谌曈昧素坡暎统闪?span>仄平仄仄仄,這時候就是三仄尾,如果要救就是在第四字用一個平聲,這就是三拗四救的由來。 對句拗救如果上句出現(xiàn)拗句,又不想改動,可以在下句進(jìn)行補(bǔ)救。 例如,上句是:中仄仄平仄;那么對句相應(yīng)的第三個字就要用平聲,如中平平仄平。這就是對句拗救。 但是有一種情況不能救,那就是三仄尾。如果上句是仄平仄仄仄,上句第三字沒有用平聲補(bǔ)救,已經(jīng)是三仄尾了,這時候如果下句第三字救了平聲,成了,中仄平平平,那就是三平尾了。 三仄尾歷來有爭議,但唐人寫詩并不會刻意避免,而三平尾和孤平卻是格律詩大忌,這點是共識。 以上就先作簡單介紹,如果有興趣了解更多的詩詞知識,歡迎關(guān)注我,一起交流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