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一平救三拗” 作者:袁彰俊 在格律詩的欣賞和創(chuàng)作中,經(jīng)常會遇到“拗救”這個詞,初學(xué)者對它知之不多,感到很神秘。其實,只要你認真學(xué)習(xí),要了解它、掌握它和運用它并不難。 什么叫“拗”?拗即拗口。在格律詩中違反了平仄格律,該平而為仄,或該仄而為平,讀起來不順口,就叫“拗”。什么叫“救”?救即補救。在格律詩中,如果一個句子拗了,在本句或?qū)涞倪m當(dāng)位置上加以補救,該仄而為平,或該平而為仄,就叫“救”?!稗帧焙汀熬取焙掀饋?,就叫“拗救”。拗救是一種高超的創(chuàng)作技巧,它雖然增加了讀者分析詩的難度,但卻給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方便。 拗救的種類和方法有多種,本文不作全面的介紹和評析,只就“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三個字改用平聲后,在拗救方面所起的作用,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平平仄仄平”句式,是五言格律詩的一種律句形式,它的第三個字異乎尋常。按照正格,它應(yīng)為仄聲;按照“一、三不論”,它應(yīng)仄可平。除此之外,它還另有奇處。只要它改用平聲字,便可以像靈丹妙藥一樣,補救本句或出句中三個字的“拗”,能夠“一平救三拗”。 這個平聲字可以救哪三拗呢? 一、救本句“孤平” 何謂“孤平”?歷來說法不一。傳統(tǒng)的“孤平”定義是:在“仄平仄仄平”句式中,“除韻腳之外只有一個平聲”。但也有一些現(xiàn)代學(xué)者認為,這個沿用多年的孤平定義,并沒有說明孤平的問題所在。所謂孤平,應(yīng)該是指句中的平聲都被“孤立”了。句中的平聲都被仄聲分割開來,成了“孤立”的平聲,所以稱“孤平”。孤平的“孤”字不是單一的意思,而是孤立的意思。因為在每一個律句中,必須至少有一處是兩個平聲相連的。 對孤平的釋義雖然不盡相同,但孤平是格律詩的大忌卻是公認的。在過去,科舉考試如果犯了孤平,詩就可能會被判為不及格。在現(xiàn)在,犯了孤平也會被認為是犯了最大的詩病。因此,孤平是必須加以避免的。 在“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中,如果第一個字根據(jù)詩意必須使用仄聲字,沒有辦法更換,那么,這就犯了孤平。犯了孤平,就必須加以拗救。拗救的方法是,把第三個應(yīng)仄可平的字改用平聲,使句子變成“仄平平仄平”,就算把第一個字的孤平救過來了。如李白《夜宿山寺》中的“恐驚天上人”,就是這種例子?!翱帧弊謶?yīng)平用仄,犯了孤平;“天”字應(yīng)仄可平,改用了平聲,就等于把“恐”字的孤平補救了。這種對孤平的救,有人稱為“孤平救”,有人稱為“救孤平”。由于孤平句本質(zhì)上也是拗句,所以也有人把這種補救稱為“拗救”或“孤平拗救”。還有人把這種方法總結(jié)成“一拗三救救孤平”。叫法雖然不同,但其本質(zhì)卻都是一樣的。 孤平被救之后,就不再算是毛病了。正如王力教授所說:“拗而能救,就不是病”。通觀唐、宋和當(dāng)代名人大家的詩作,犯孤平者極為罕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但孤平拗救的詩句卻比比皆是,說明這是詩界歷來公認的規(guī)則,是約定俗成的。 二、救出句小拗 在“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組成一聯(lián)時,如果出句的第三個字用了仄聲,上聯(lián)就成了“仄仄仄平仄”,這種句子就成了“小拗”,有的書稱之為“拗句”。挽救小拗的方法,是把對句的第三個應(yīng)仄可平的字改用平聲,這樣以來,此聯(lián)就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就是“自”字拗,“班”字救。這種拗救的方法,屬于對句救出句,所以有人把它總結(jié)為“出三拗,對三救”,或“上三拗,下三救”。 古人把孤平都看得很重,基本上是有孤必救。但對于小拗,卻看得相對較輕。有人認為,既然有“一、三不論”的說法,那么小拗就只能算是半拗,可以救,也可以不救,不救也不能算是太大的毛病。因而也就有了“出三拗,對三救,可救可不救”的說法。如柳宗元《別舍弟宗一》:“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六”字拗,不救。李白《送友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一”字拗,不救。李白《聽蜀僧彈琴》:“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一”字拗,不救;“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碧”字又拗,又不救??梢姡湃藢志?,偶爾一用,還是允許的。當(dāng)然,如果能救,還是盡量去救。 三、救出句大拗 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一聯(lián)中,如果出聯(lián)的第四個字用成了仄聲,那么出句就成了“仄仄平仄仄”,這就突破了“二、四分明”的界限,成了名副其實的拗句。對這種句子,有的書稱作“大拗”,有的書稱作“拗句”,還有的書認為這根本就不算“拗”,只能算是“出律”。不管怎么稱呼它,這種句子是一定要救的。救的方法,就是把對句的第三個應(yīng)仄可平的字改用平聲字。這樣以來,全聯(lián)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不”字應(yīng)平而仄拗,“吹”字應(yīng)仄而平救,就是這種例子。這種拗救的方法,叫做“出四拗,對三救,一定得救”。 四、單救、雙救和三救 如果“平平仄仄平”句中的第三字改用平聲后只救本句的孤平,或只救上句的小拗,或只救上句的大拗,這種拗救一般稱為“一平單救”;如果在拗句的下句緊跟一個孤平句,在救孤平的同時,就把上句的拗也救過來了。一個平聲字,既救了本句的孤平,又救了上句的拗,這就叫“一平雙救”。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中的“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五”字小拗,“寂”字犯孤平,“無”字是“一平雙救”;如果同時救孤平、救小拗、救大拗,則稱作“一平三救”。如陸游《夜泊水村》中的“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聯(lián)中“有”字小拗,“萬”字大拗,“向”字犯孤平,“無”字便是“一平救三拗”。這種方法,有人總結(jié)為:“出三拗,出四拗,對一孤平,對三救,必須救”。 順便說明,七言格律詩只是在五言格律詩句的前面添加兩個相應(yīng)的字,后邊的五言和五言格律詩完全相同,所以,七言詩的單救、雙救和三救,依五言格律詩類推,在此不再另加詳述。 五、一平三救的妙處 從字面上看,拗救的意思是出現(xiàn)了不合格的拗句,而后想辦法加以補救。實際上,單從字面上來理解拗救的含義,并不是很準(zhǔn)確。拗救不是出現(xiàn)了失誤,也不是出了“次品”。拗救和變格,實際上是一種十分復(fù)雜而又需要掌握的規(guī)則,一種高技巧。在唐、宋詩作中,有些變格、拗句的句式,用得幾乎不比正格少,可以說是正副難分。 初學(xué)寫詩的人,按照正常的平仄格式去創(chuàng)作,不用變格和拗救,當(dāng)然無可厚非。但是,這樣以來,選詞造句的自由度就小多了,詩有時也會顯得呆板。因此,即使你不用變格和拗救的規(guī)則去寫詩,也一定要懂得它。如果你一點也不了解它,就無法正確判斷一首詩究竟是不是合律,很可能會把高技巧的詩句誤認為違反了格律。有的人就是因為不知道全仄聲的五言詩,是可以從對句加以補救的,所以往往會把好的詩句誤認為是錯句。 “平平仄仄平”句中的第三個字,確實是一個神奇的字,它在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中大有妙用。首先,它可以擴大遣詞選字的范圍,從而保住某些必須用的字,提高詩句的質(zhì)量。試想,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一聯(lián)十個字中,因為下聯(lián)第三個字使用了平聲字,從而使上聯(lián)第三個、第四個和下聯(lián)第一個,三個應(yīng)平字都變成了可平可仄,這給詩的創(chuàng)作帶來多么大的方便??!其次,它可以完成某些高難度的對仗,特別是一些涉及地名、人名、物名或數(shù)字的對仗。如“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馬蹄踐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等,若沒有“無”字和“三”字的救,是難以收到如此美妙的效果的。其三,用好這個平聲字,還可以增加詩句的變化,產(chǎn)生高古的氣韻。有一些唐、宋詩人,有時故意在一個特定的地方用拗字,以便在另一處相救,追求的就是由此而產(chǎn)生的變化和高古的格調(diào)。 這個平聲字具有如此奇妙的作用,所以我們很有必要認真地去學(xué)習(xí)它、研究它,從而熟練地掌握它和運用它。盡量的擴大自己的創(chuàng)作空間,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好詩來。 (原載:《原陽詩詞》、《菊韻集》、《鄉(xiāng)居拾夢》、《河南詩詞學(xué)會2013年詩詞理論研討會交流論文》) |
|
來自: 杏壇歸客 > 《詩詞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