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有點(diǎn)感悟,交流一下: 太上智慧消魔真經(jīng)此即 得道 或 守一,和之至也。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即說守一之道。 《太上智慧消魔真經(jīng)》云:“一無形象,無欲無為,……貪欲滯心,致招衰老;得喜失嗔,致招疾??;迷著不改,致招死歿。……治救保全,唯先守一?!匾惶竦?,夷心寂寞,損欲折嗔,返迷入正,廓然無為,與一為一,此乃上上之人先身積德所致也。”《道教義樞》卷七引《老君戒經(jīng)》曰:“凡存一守神,要在正化,心正由靜,靜身定心,心定則識靜,識靜則道會(huì)也。”《道樞虛白問篇》曰:“抱一者,煉神也?!蚰鼙б皇刂?,則神氣不散,名真人矣?!?/p> 《太平經(jīng)圣君秘旨》云:“欲壽者當(dāng)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為一?!薄兜澜塘x樞》卷五引《洞神經(jīng)三寰訣》云:“一者精氣神也。釋曰:精神氣三混而為一。亦曰夷希微?!?/p> 五行合一、精氣神合一,因此,非金非木非水非火非土,不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中,非精非氣非神,也不在三界(精氣神)之列,達(dá)到“一”或“擰鋇淖刺,亦即老子的“混沌”狀態(tài) 這應(yīng)該是真人了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忏辟馄渲杏形?。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 其中雖然有象,有物,有精,有信 但又確實(shí)看不到,摸不著,說不出: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道之出口,淡乎其o味,之不足,之不足,用之不足既 --- 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而養(yǎng)氣,忘氣而養(yǎng)神,忘神而養(yǎng)虛。虛實(shí)相通,是謂大同。故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含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消長于一身,風(fēng)云發(fā)泄于七竅,真氣熏蒸而時(shí)無寒暑,純陽流注而無死生,是謂神化之道者也。――《化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