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細(xì)思極恐的詞。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分開兩部分解釋。 第一部分“始作俑者”說的用陶俑來殉葬,始作就是說的第一個這么做的人。 “其無后乎?”說的意思就是“難道他沒有子孫后代嗎?” 如果合起來就是“第一個用陶俑來殉葬的人,其難道沒有后代嗎?”,單純的這樣解讀是很容易產(chǎn)生誤解,讓人覺得孔子是在說你用陶俑糊弄祖先,應(yīng)該用活人。這樣解釋是不對的,所以理解的時候要結(jié)合當(dāng)時的對話環(huán)境和歷史來理解。 “始作俑者”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和梁惠王談?wù)撝螄罆r候的引用,孟子引用的就是孔子的這句話“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孟子是在告誡梁惠王,用人形的陶勇陪葬都讓人深惡痛絕,更應(yīng)該體諒百姓,實行仁政。因為即使是人形的陶勇,也是遵循奴隸社會用活人陪葬的風(fēng)俗而來,用人形陶俑說明還是崇拜活人陪葬,是要被杜絕的。 奴隸社會,中國古代商朝就盛行“人殉”,用活人陪葬,有錢有勢的用活人,無權(quán)無勢的奴隸或者平民就“束草為人”用草扎的人代替活人,周代之后推行仁政,改用陶俑。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社會進步。后世哪怕是暴君秦始皇也用的是陶俑而不是活人。 而很多人誤解孔子覺得這是罵人的,其中宋代朱熹有注:“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衛(wèi),謂之芻靈,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面目機發(fā),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惡其不仁,而言其必?zé)o后也?!币馑际钦f原來孔子主張“束草為人”,而不贊成用俑,因為一旦開了這個頭,就可能用活人來殉葬了。 其實大家讀《論語》就會發(fā)現(xiàn),孔子在《論語》里面經(jīng)常罵人的,比如“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罵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罵人的很多,但是沒有一例是以“乎”結(jié)尾的,倒是帶有“乎”的句子有很多,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是反問句,表示的是肯定。 這就可以理解孔子說的那句“始作俑者,其無后乎?”,表達(dá)的是對第一個用陶俑陪葬這個做法之人的肯定??鬃诱J(rèn)為對這種改活人為陶俑做法是對的,那些用活人陪葬的才應(yīng)該斷子絕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