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為了保護大典,官私輯佚。明世宗曾動用109人,耗時六年抄了一套副本。雍正年間,全祖望、李紱在翰林院上班時,整理出了王安石《周官新義》、高氏《春秋義宗》等十多種書籍,引起后人對大典的重視及保護。之后,乾隆帝發(fā)現(xiàn)大典丟失嚴重,于是,把剩余大典的精華部分編入了《四庫全書》,對大典的部分知識進行了保存。但他編書很任性,看不慣的佛道、戲曲、小說、方志之類的內(nèi)容一概舍棄,一些高科技、軍事方面的著作因害怕泄密,也不錄用。PS:拜托!您這是編書還是毀書啊?!后來嘉慶時,編修的《全唐文》、《大清一統(tǒng)志》等都用過大典的史料。1900年,大典幾近焚毀,陸潤庠收藏了僅存的64冊。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異常艱苦的環(huán)境下,趙萬里、陳恩惠等耗時六年,輯佚史部、子部等213種,郭沫若、錢南揚等學者也為大典做出不少努力。 至今,經(jīng)國家調(diào)撥及各界捐贈,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大典已有222冊,現(xiàn)存大典的膠卷也基本收齊。并為其訂做了楠木書柜,進行專業(yè)修復。2002年,推出了仿真影印的大典。總之,我們不僅要保護好大典,還要讓它飛入尋常百姓家,共同領略其無窮的魅力。 《永樂大典》的故事同時也啟示我們,要梳理傳統(tǒng)文化資源,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從而激發(fā)我們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李翔鳳) 為您推薦,值得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