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食又可以叫做服餌,指服食藥物以養(yǎng)生。道教認為,世間和非世間存在某些藥物,人服用之后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長生不死。葛洪引《神農(nóng)四經(jīng)》說: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中藥養(yǎng)性,下藥除病。道士在這種信念的驅(qū)動下,在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一套采集、制作和服食長生藥的方術(shù),即服食術(shù)。 服食術(shù)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的神仙家。 《史記·封禪書》中有神仙家的相關(guān)記載,其中說在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神仙和不死之藥,如果人們有幸得到這種藥就可以長生不死。于是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秦始皇以至漢武帝派人入海求之,也都無果而終。從此,「不死之藥」就包括人跡罕到之處的奇藥(實即野生菌類、草木藥)與金石藥和用金石煉成的丹藥(道士稱金丹)。 《漢書·藝文志》著錄《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泰一雜子黃治》三十一卷,就是當時服食著作的代表。道教繼承了服食這一方術(shù),許多道士都修習服食。《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卷二十九和卷三十記有,韋節(jié)「卜居華山之陽……餌黃精、白術(shù)、胡麻、茯苓、丹砂、雄黃」;田仕文「常餌服白術(shù)、茯苓,久而有益」;梁諶「廣索丹砂,還而為餌」;馬儉「斷谷服水,餌棗膏、天門(冬)」;尹通「服黃精、雄黃、天門冬數(shù)十年,體漸清爽」;王延「唯松餐澗飲,以希真理」;于章「嘯詠林泉,餌黃精、茯苓,山地黃」?!赌鲜贰る[逸傳》記載,劉凝之隱居衡山之陽,「采藥服食,妻子皆從其志」;顧歡「晚節(jié)服食,不與人通」。 唐朝以后,道士們除了服草木藥和金石單味藥外,又多服金石燒煉而成的丹藥。這種風氣還流行于上層社會,一些皇帝如太宗、憲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和大臣如杜伏威、李抱真、李虛中,以及許多文士都爭相服食丹藥。但是多數(shù)丹藥都是有毒的,致使很多服食者中毒而死,因此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唐以后,外丹術(shù)和服食外丹之風逐漸衰落,而服食草木藥和單味金石藥則繼續(xù)流傳。 用作服食的分為草木藥和金石藥。據(jù)《抱樸子·仙藥》篇記述,草木藥有五芝(其中之一為靈芝草)、茯苓、地黃、麥門冬、木巨勝、重樓、黃連、石韋、楮實,枸杞、天門冬、黃精、甘菊、松柏脂、松實、菖蒲、桂、胡麻,檸木實、槐子、遠志、澤瀉、五味子等。其他書中還有人參、甘草、大棗、杏仁、桃仁、竹實、蓯蓉、干姜、覆盆子等。而用于服食的金石藥,常見的有丹砂、雄黃、雌黃、石硫黃、曾青、云母、慈石、戎鹽、石英、鐘乳石、赤石脂、太乙禹余糧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