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怎樣才能寫好詩》(下)

 愛雅閣 2015-11-29
關于押韻

前幾節(jié)講過了,學格律主要是平仄、押韻、對偶這三項。對初學者來說,平仄難度較大些。一是講了辨四聲這個入門基礎中的基礎,重點提醒大家注意掌握入聲字。二是講了每句、每首詩平仄配置的規(guī)則,三種基本規(guī)則,四種標準格式。三是講了拗與拗救。咱們前面幾節(jié),將第一項平仄問題,基本上講完了。今天主要講第二項,關于押韻。

在講押韻之前,對拗與拗救這個問題還稍微羅嗦補充。拗與拗救,初學者的確不太好理解,這是正?,F象,以后自己寫多了,或者遇到拗的時候去翻翻講義,自然會明白的。我們先來細數下拗救:

1、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本句自救--此對句孤平

2、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本句自救---此出句特殊格式

3、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半拗未救的

4、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半拗救了的

5、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對句相救--此出句仄仄平平仄變體之一,大拗

6、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對句相救---此出句仄仄平平仄變體之二,大拗

大拗大家知道就行,一般不用。前四種大家寫詩的時候肯定會經常碰到的。再多舉些例子,有助于大家消化吸收。

1、本句自救(孤平自救):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SPAN>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對句為避免孤平本句自救,首字“恐”拗,在第三字換一個平聲字“天”救。

2、本句自救(特定格式句):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出句是特定格式句,即出句的“在”拗,“歧”救

再如,半拗救了的(出句倒數第三字拗):既本句自救又構成對句相救:

  1、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對句的“無”字既救了本句的“寂”字,同時也救了出句的“五”字。

2、王維《歸嵩山作》

  流水如有意,莫禽相與還。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對句的“相”字既救了本句的“莫”字,同時也救了出句的“有”字。

3、李白《自遣》

  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對句的“盈”字既救了本句的“落”字,同時也救了出句的“不覺”二字。

大拗呢,也舉兩個例子吧

對句相救(出句倒數第二字拗):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不”字拗,對句“吹”字救

對句相救(出句倒數第二、三字都拗):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意”和“不”都拗,對句“登”字救

好了,以上是關于拗與拗救要補充的。補充的目的是想請大家了解一下拗句格與所謂的拗律。

拗救是近體詩調節(jié)平仄的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上面講的僅僅是一些基本的、現在舊體詩仍沿用的一些規(guī)則。

除此之外還有所謂"拗句格",就是半拗半合律的詩,例如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剩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的首聯、頷聯平仄失對,四句都有拗字,也不救,不合律;只有頸聯、尾聯合律。這種"拗句格"是古體詩向近體詩轉化過程中出現的變體。

還有所謂"拗律",就是律詩句句皆拗,一拗到底,例如杜甫的《崔氏東山草堂》:

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氣爽相新鮮。

有時自發(fā)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人。

盤剝白鴉谷口粟,飯煮青泥坊底芹。

為何西莊王給事,柴門空閉鎖松筠。

這首"拗律""老節(jié)漸于詩律細"的詩圣刻意用古風的格調寫的近體詩。這種"拗律"有條規(guī)矩,就是必須句句皆拗,不能有一句律句。

若是你還不辨平仄,給自已寫的詩標上"拗律",那可不行。因為難免不"瞎貓碰死毫子",冒出句把兩句律句來,這就鬧笑話了。

有的同志因不辨平仄,就想學古體詩,其實,不辨平仄,學古體詩也有困難。因為唐宋以后的古體詩講究古樸風格,講究"避律",就是在詩中盡量避免出現律句。這些"拗句格""拗律",宋以后很少有人做了,這里所以舉例說明一下,目的是使大家讀舊體詩時,碰到這種情況,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例如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集》里有一首《詠賈誼》,就是拗律:

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哀。

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臺。

雄英無計傾圣主,高節(jié)終竟受猜。

千古同情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埃。

有的學者認為,毛澤東的詩受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的影響較大,是的,在他一些作品中借用或化用了不少三李的某些詩句。在聲律上,更多地步杜工部,除前面曾指出,在他律詩中很少出"上尾"之外,還有這首拗律為證。什么是上尾,前面提到過。

同樣還要說明的是,唐人近體詩中有所謂失對、失黏的現象。失對就是一聯中平仄不相反,這在五言詩中較多,七言詩中較少

失黏就是兩聯之間平仄不相同,這在五言詩七言詩中皆有,七言詩中居多。

王維的兩首有名的七絕,一首失對,一首失黏。

《少年行》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仄平。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渭 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這詩首聯尾聯失黏)

在律詩中失黏的更多,有首聯與頷聯失黏,有頷聯與頸聯失黏,也有頷聯與尾聯失黏的。這種失對、失黏,也叫拗對、拗黏,拗者,不順也。

這些是古體詩向近詩轉變中出現的,所以也有叫作變體或變例的。但宋以后科場中不準有失對、失黏的詩,于是黏對就成為律詩的金科玉律。

這些大家明白清楚就行了,建議咱們還是按此金科玉律來寫律絕。

下面,就與大家一起來了解學好格律的第二項---押韻。

人們喜歡舊體詩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短小精悍、順口易記。為什么順口易記?道理很簡單:舊體詩詞都是押韻的。有韻自然順口,順口便容易記憶。那么什么是韻呢?詩詞格律中所謂的韻,簡單說來就是字的尾聲,大致等于現代漢語中的韻母。

比如,“長”和“方”的尾聲,按普通話它們的韻母都是“ang”,這個韻母就是這兩個字的“韻”,且它們屬于同一個韻部。

那什么又是韻部呢?韻母相同或接近的字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一個個的韻部。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

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部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這種同韻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可以構成了聲音的回環(huán),使作品聲韻諧和,也方便記憶。

押韻所押的“韻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稱韻腳。比如: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詩中韻腳“枝”、“思”兩字便屬同韻字押韻,它們隔句在同位置上重復出現從而造成一種和諧和回環(huán)的音韻之美,使得作品讀來朗朗上口。

關于押韻,現在有很多觀點,但主要的是押韻從寬從嚴、用舊韻還是用新韻的問題。

新韻的韻書有很多版本,但若你普通話說得很好,這些韻書也就沒什么必要,頂多備本新華字典什么的就可以了

現在寫舊體詩詞,大多數人還是采用舊韻。

舊韻的韻書也不少,但基本都是從《切韻》承繼而來的。目前使用的舊韻韻書,被普遍認同的是:寫詩用《平水韻》,填詞依據《詞林正韻》。

個人看法,對于初學者最好不要貪圖便捷,還是從舊韻入手比較好。

因為寫格律詩詞,有個繼承問題。學習舊韻,對更好地理解、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作品的音律、節(jié)奏等變化是大有裨益的。同時,也不至于鬧出說“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不押韻”的笑話來。

最早的《平水韻》韻書,現在已經難見到了。清代以后人們寫詩時所用的韻書主要是依據《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等。這些韻書都是在《平水韻》基礎上重新編纂頒布的,都屬于“平水韻”類,因此人們習慣上依舊把它們稱作平水韻。平水韻是咱們學近體詩必備的,現在也很方便,因為有電腦有百度可查。

《平水韻》共有106個韻部,其中: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韻書中平聲分為上平聲、下平聲。這只是因為平聲字多,所以分為兩卷,等于說平聲上卷,平聲下卷與現代漢語里的陰平聲、陽平聲不是一個概念,這點應該注意。

只是因為平聲字多,所以分為兩卷,等于說平聲上卷,平聲下卷。

在今天看來是同韻的一些字,在舊韻中可能屬于不同的韻部。比如“東”、“冬”二字。在舊韻中就分屬兩個韻部,前者屬于“上平一東”,后者屬于“上平二冬”。再比如“因”、“音”二字,前者屬“上平十一真”,后者屬于“下平十二侵”。

至于這些字在舊韻中其讀音上有何分別,我們現在不需要過多的去追究它。只須知道:它們在最初的時候讀音是有區(qū)別的,只是后來隨著語言的變化混而為一而已。舊時學童學詩韻是和學對偶一起學的。學法很簡單-----背誦《笠翁對韻》(清李漁著)、《聲律啟蒙》(清車萬育著)、《訓蒙駢句》(明司守謙著)等韻對書這些書以平聲30個韻部為綱,把作詩押韻常用的同一韻部的字,編成歌訣。

譬如:在《一東》條目下有:"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十月邊塞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浸浸朔雪冷漁翁?!?/SPAN>"

舊韻和新韻可混用嗎?絕對不能?。?!   或用新韻,或用舊韻

自小把這些背熟了,既懂得哪些詞兒可以相對,又記得風、空、穹、蒙、中、紅、東、翁等常用字屬東韻?,F在要求像過去學童那樣背得滾瓜爛熟是很困難的,也不必要。

但是,你要熟悉各韻部的常用字,讀這些書比讀《詩韻》有趣,因為后者如同辭典,讀起來枯燥無味,記不住,而且許多生僻字也用不著記。

上面是這次與大家一起學習的關于押韻方面的第一個問題,簡單介紹了押韻與有關韻部的一些基本常識。

對平水韻大家不要去死記硬背,這可不象入聲字變?yōu)槠铰暤闹挥心敲炊啻蠹乙院髮懺姸嗔耍貏e是經常寫的,自然會對《平水韻》的106個韻部,尤其30個平聲韻部,及每個韻部包括哪些常用字,有個大致的了解。

第二個問題,咱們來談談寬韻窄韻之類的概念。

有人說,韻有寬有窄,字數多的叫寬韻,字數少的叫窄韻。寬韻字多,寫詩挑選韻字就比較容易些;窄韻字少,選字就比較困難,窄韻的律詩也就比寬韻的律詩少見。王力《漢語詩律學》根據這30個韻部各包括的字數多少,分為寬韻、中韻、窄韻、險韻四類:

1、寬韻:

    包括四支、一先、七陽、八庚、十一尤、一東、十一真、七虞。作詩用這些韻,有較多的韻腳可供選擇。

2、中韻:

    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魚、二蕭、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齊、五歌、六麻、四豪。作詩用這些韻,有次多的韻腳可供選擇。

3、窄韻:

    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刪、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鹽。作詩用這些韻,可供選擇的較少。

4、險韻:

    包括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作詩用這些韻,可供選擇的很少。

上面所分寬窄,是按用韻從嚴的要求來說的。即無論絕句、律詩、排律,必須一韻到底,不許通押。一韻到底,不許通押。。。這些規(guī)則下一次會講到。

古時和現在,都有些文人,故意用窄韻、險韻來作詩,以顯才華。

今天的有關押韻的內容轉載完畢,謝謝大家。

近體詩格律第二個要素的學習----押韻

上一次第八講簡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介紹了押韻與有關韻部的一些基本常識。二是知道了王力先生所劃定的所謂寬韻,窄韻,中韻,險韻的概念及其在平水韻中相對應的是哪些韻部。

在此基礎上,今晚咱們先重點來談談押韻的核心內容與有關知識,有時間再學習其他于韻有關的其它小東東。

押韻的核心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押韻方式,以及押韻有什么規(guī)矩;

二是押韻必須要注意些什么主要問題。

先講第一個方面

押韻是詩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國的民歌、詩、詞、曲無不押韻,所以詩歌又叫韻文。通過上一講,大家已經清楚了,押韻是把同韻母或韻母相近的字,放在詩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詩歌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容易記得住、傳得開。那么,押韻的方式,押韻的規(guī)矩又是什么呢?

押韻的方式,古體詩比較自由,可以隔句押韻,也可以句句押韻;

可以用平聲押韻,也可以用仄聲押韻;

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換韻的形式又有多種。

 

近體詩即格律詩的押韻方式,則有定規(guī)。哪些定規(guī)呢,四個

一、一律以平聲押韻。

為什么將“一律以平聲押韻”列為必須遵守的規(guī)定動作的第一條來強調?

理由有二。首先,的的確確也有少數以仄聲押韻的,并且得提醒大家,其中五言詩居多。

但格律詩以平聲押韻為正格。因古體詩容許仄聲押韻,所以仄聲押韻的絕句和律詩也稱"古絕"、"古律"

理由的第二條,針對咱們初學者而言,必須從嚴來要求,不能沒學會走路就想去奪百米短跑世界冠軍。

等大家學成了融會貫通了押仄韻也無妨

傳世名詩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等等都是押仄聲韻

這里想提醒大家的一點,押仄韻這種格式一般是在自己想表達激憤,憤慨,滿腔郁悶這類的情緒時才考慮采用。

比如剛才提到的那首,作者想表達的就是“千萬孤獨”的意思 

婉約抒情不用仄韻   仄韻主要用在激憤,憤慨,滿腔郁悶之流的時候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千萬孤獨”的藏頭   第一條規(guī)矩就是如此。

二、不論五絕、五律、五排,七絕、七律、七排,都必須一韻到底,,不得半途換韻;

三、不論五言、七言,都是雙句入韻,單句不入韻。

但首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七言詩首句入韻的較多,五言的較少

四、押韻句的尾字用平聲,不押韻的必須用仄聲

押韻方式的主要規(guī)則就這四條。這四條,請大家務必牢牢記住

上面第一條講到的古絕、古律押韻句的尾字用仄聲,不押韻的句尾用平聲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前人做詩是如何押韻的

一種是嚴格按韻書的規(guī)定做詩。

例如封建時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應制詩";科舉考生作的"試帖詩",押韻的字必須屬于同一韻部。

科場"試帖詩"大部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若是詩出了韻(又稱"落韻"),無論詩作得怎么高超,只能算不及格

再一個,舊時作"分韻詩"用韻也很嚴格。若干文人相聚,作詩或填詞時先規(guī)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或填詞。

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紫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就是描寫文人聚宴分韻作詩的。

作分韻詩一般要求押本韻,不能出韻,即使窄韻、險韻也不例外。

故舊時代學作詩,特別是考生學作"試帖詩",必須牢記106個韻部,尤其是30個平聲韻部。

這是前人作詩的第一種情況

這一點對咱們這些以詩怡情為主的來說,應該是很難做到的了,也沒必要去如此執(zhí)著,有了電腦度娘,韻書都可以不要。

另一種情形是凡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雖不在同一個韻部,可以通押。

中唐以后,詩人苦于不能出韻的限制,試創(chuàng)了一些突破樊籬的"出格體",又叫"變體",出現了什么"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等形式。

這些形式允許鄰韻通押,但有定規(guī)。

"進退韻"是相鄰的兩韻間押,一進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如""、""、""等),第四、第八句用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等);

"轆轤韻"是鄰韻雙出雙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

“葫蘆韻""進退韻"差不多,也是相鄰的兩韻間押,但它要求先小后大,像葫蘆似的。

這些大家先了解一下就行

如第二、第六句押"一東",第四、第八句押"二冬"

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刪"。

這些"變體"并不普遍

在晚唐、宋代作詩形成一種時髦風氣的,是"探頭韻",也叫作"襯韻"、"借韻",是什么呢?

就是首句用鄰韻,其余各押韻句必須一韻到底,不得通韻。

例如大家熟悉的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的第一句的""字屬冬韻,""""屬東韻。這叫"以冬襯東"

又如歐陽修的《行云》:

        疊疊煙波隔夢思,離愁幾日減腰圍。

        行云自亦傷無定,莫就行云托信歸。

 

首句""屬支韻,""""屬微韻,這叫作"以支襯微"。

"襯韻"的也就是探頭韻的,在律詩中更多見。如楊萬里《寄題曾子與競秀亭》:

 

        老夫上下蓼花灘,每過君家輒系船。

        尊酒燈前山入座,孤鴻月底水連天。

        暄涼書問二千里,場屋聲名三十年。

        競秀主人文似豹,不應霧隱萬峰邊。

首句""屬寒韻,""、""""、""屬先韻,這叫作"以寒襯先"。

又如劉禹錫《酬朗州崔員外》:

        昔日居鄰招屈亭,楓林橘樹鷓鴣聲。

        一辭御苑青門去,十見蠻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闔閭城。

        何人萬里能相憶?同舍仙郎與外兄。

首句""屬青韻,""、""、""""屬庚韻,這叫作"以青襯庚"。

好,剛才給大家介紹的"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都稱之謂"出格體",不是正格。這點大家要記住,初學者了解就行。

但請大家必須掌握,這種"襯韻"與上面的不同,不算出格,而且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稱,叫作"孤雁出群"

為什么不算出格呢?原來詩的首句可不用韻,其首句入韻是多余的。

古人稱五七律為四韻詩,排律有十韻二十韻等,即使首句入韻,也不把它算在韻數之內。

詩人從這多余的韻腳上,討取點自由,借用鄰韻也就不算出格了。

前人作近體詩用韻是偏嚴的,鄰韻通押只限于詩的首句。

現代人寫近體詩,卻在突破這個樊籬,鄰韻通押已不限于詩的首句,而是擴展到其他押韻的句子

如絕句的第二、第四句,律詩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

這種突破也見之于傳統(tǒng)文學形式古為今用的導師們的作品中。這里以魯迅、毛澤東的舊體詩為例:

例如《悼柔石》:

        慣于長夜過春時,攜婦將雛鬢有絲。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幻變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這首詩里的""""、""、""屬支韻,""屬微韻,按陳規(guī),鄰韻只可用于首句,而這首詩卻用在最后一句。

又如《無題二首》其一:

        故鄉(xiāng)黯黯鎖玄云,遙夜迢迢隔上春。

        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酒卮食河豚。

這首詩里的""屬文韻,""屬真韻,""屬元韻。三個押韻的字分屬于相鄰而又不同的韻部,這在古人近體詩中是很難找到的。

但現在保留下來的魯迅近體詩,多數還是用同一韻部的。

這少數幾首通押的近體詩,你總不能認為是他不懂韻律,或者一時疏忽,應該認為是對近體詩用韻的合理解放。

毛澤東的近體詩很講究聲律,平仄是非常工整的,大都用標準句式,可以變通的非關鍵字,也盡量拗而有救

調整得節(jié)奏鮮明、和諧,連不押韻的句子的腳節(jié),上、去、入三聲摻合著用,鄰近的腳節(jié)不用同聲字,力避"上尾",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講到這里,"上尾"的概念有必要再與大家溫習一下,以前講過兩次了

例如《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什么是上尾呢,就是浪,暖,雪這三個字,最好是上、去、入三聲摻合著用,其次也得分個上去去,上上去,去去入。。。什么的

如果浪,暖,雪這三個字的位置全用上,或全用去或者入,就是上尾了。讀起來就拗口。再來看看“長征”

詩中的""、""、""三字屬寒韻,""、""二字屬刪韻。

再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余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四字屬陽韻,""屬江韻。

對于近體詩的鄰韻通押,詩詞界有不同意見。

一種認為,近體詩的形式既然是仿唐宋人的,還得合乎前人繩墨,一首詩的韻腳應該屬同一韻部。若要鄰韻通押,也只限于詩的首句。他們的作品也是嚴格遵守這個規(guī)則的。

對魯迅、毛澤東等近體詩的鄰韻通押,可"為尊者諱",只說"在前人詩中難找",或"不合于唐宋詩人的格律",并無苛責之詞。這是一種意見。

另一種意見認為,近體詩,在尚不能突破古四聲平仄樊籬的條件下,把押韻的寬限適當解放些,也是合理的。而且,這種解放,并未背離仿古的原則。

前面提到唐宋人的"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襯韻"等,早就鄰韻通押。在宋詞中,韻域很寬,鄰韻通押更自由。

為近體詩開辟了古為今用道路的導師們,既已合理地解放了押韻,我們何不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呢?

我們雖贊同第二種意見,但到目前為止,初學者們所寫的東東都是按第一種意見執(zhí)行的,而且是不折不扣的執(zhí)行。初學者,還是先循規(guī)蹈矩的好。

再過十年或者說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后,初學者們有了一定的成就很有可能會采用第二種意見來寫的。

按第二種意見來寫,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什么呢?

是要弄明白哪些是鄰韻,哪些可以通押。

所謂鄰韻,一般指詩韻排列次序相近而音又相似的兩韻,或兩韻以上,如上平聲的一東、二冬;四支、五微、八齊等,這些鄰韻可以通押;

有些韻排列次序不相近,而音相似,如上平聲三江、下平聲七陽,上平九佳、下平聲六麻,也可以通押。

參照現代人作近體詩通押的情況,把可以通押的韻目試列如下:

    1.一東二冬

    2.三江七陽

    3.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

    4.六魚七虞

    5.九佳(半)十灰(半)

    6.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

    7.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刪一先

    8.二蕭三肴四豪

    9.五歌

    10.九佳(半)六麻

    11.八庚九青十蒸

    12.十一尤

    13.十二侵

    14.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上面括號中注明""的,表明該韻目一半與這(些)韻目通押,另一半與別的韻目通押。

希望大家在選韻這個問題上,都能按先難后易的辦法入手,就是說先掌握平水韻,嚴格按30個平聲韻目押韻,做到一韻到底,不用鄰韻,或者做襯韻詩。

剛才介紹的這些,兩個目的

一是大家在讀老毛老魯及前人的一些詩時,知道怎么回事。

二是大家真正掌握平水韻后,再注意下這些通押什么的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詩有韻,就如同屋有柱子;柱不穩(wěn),則屋必傾。韻不穩(wěn),則詩必劣。下面講一講押韻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前人作詩押韻有所謂八戒,今天只把初學作詩時容易出毛病的幾點說說:

一是平仄混

初學詩的人往往用韻母相同而平仄各異的字押韻,尤其是現代語中讀平聲而古時讀入聲的字,如""、""、""、""等字押韻。

有的在不押韻的單句末尾用了平聲字,這都是不合撤的。

辨四聲不但是學平仄的基礎,也是學押韻的基礎。這個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了。

二是湊韻腳。

就是在押韻的字眼上隨便拈一個押韻的字湊數,其意思與全詩毫不相干。

這在順口溜、蓮花落和戲劇唱詞中是常見的,但如出現在格律詩中那就顯得俗氣了,并對表情達意有妨礙。

三是出韻。

有的人由于讀字發(fā)音不正確,或受方言影響,又不熟悉詩韻,作詩往往會出韻

例如有的方言中,""""二字讀音差不多,可是它們在《平水韻》中分別屬五歌、十一尤,二者不通押;在《詩韻新編》中分別屬二波、十二侯,二者也不能通押。

如果這兩個字在一首詩中同時作韻腳,那就出韻了,這也叫落韻。所以初學作詩時,凡押韻用字,過去未見過先例的,須和韻書查對一下。

四是竄韻。

有的人由于不知道異義、異音的同一漢字分屬不同的韻部,作詩就會竄韻。

例如""字,若用在"新舊兩平分"句中,屬平聲十二文;若用在"你我有緣分"句中,則屬去聲十三問。

所以作詩時,對押韻的字要好好辨認其字義和讀音。

大家可以注意一個“思”字,如屬于“四支韻”的思字,不可作情思之思押,這方面初學最宜審慎。

情思的思就是仄了,有許多人不知道吧

五是倒韻。

就是把一些習慣性搭配詞組,前后顛倒過來遷就韻腳。例如:"花葩"、"嫩涼"、"崎嶇"等,不能為了押韻而把它顛倒過來,成為"葩花"、"涼嫩"、"嶇崎"

如果顛倒過來意思也講得通,對詩的表情達意沒有妨礙,不能算倒韻。如"明月"、"歸鳥"、"川流""堯舜"、"秦漢"等。

六是重韻、復韻。

詩中出現過的韻字,再次出現,并用來作韻腳,叫做重韻。

另外一方面,同義又同韻的字,如""、""同屬陽韻,""、""同屬尤韻。這類字在同一首詩中作韻腳,叫做復韻。

重韻和復韻在詩中出現,意思重復,顯得單調乏味,必須避免。

上面的六個東東是初學者寫完詩后,在押韻方面首先要著重檢查的毛病。

至于大家可能聽到過的擠韻撞韻等等,是屬聲韻方面的毛病,是詩讀起來流暢不流暢,順口不順口,圓潤不圓潤的事了。還有啞韻什么的

先不用過分去注意,以后再介紹吧。初學者能做到不犯上面六個東東就非常不容易了。

好,以上就是今天所要講的兩個主要內容。

今天繼續(xù)講對仗,對偶與對仗的區(qū)別。著重來講對仗的種類,并加以分析。基本上照搬詩詞十八講的內容。

關于對仗的種類,自古至今沒有統(tǒng)一分類的標準,各種書上所列類格各異。

殘橋==斷劍    句內對

《文心雕龍.麗詞》列出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四類;
《詩苑類格上》說,唐代上官游韶謂詩有六對,即正名對、同類對、連珠對、雙聲對、疊韻對、雙擬對;
唐代日本僧人遍照金剛(弘法大師)之《文鏡秘府論》稱對仗有29種類格

詩詞格律專家王力教授,認為"詞的分類是對仗的基礎。"這個詞是指詞組,不是宋詞哈
他在《漢語詩詞律學》中,按照傳統(tǒng)的詞的分類(主要是名詞的細分)將對仗分為11類,每一類中又分若干種,共28種。

為了初學者便于掌握,這里試從兩個方面來談談對仗的分類,一是以對仗的工整程度來分類,二是介紹至今仍常用的幾種對仗的類型。其中有交叉和重疊的地方,作些必要的說明,盡量避免費辭。對仗按其工整程度來講,一般分為兩種,即工對與寬對。

今天重點講什么是工對,什么是寬對。

工對要求對仗得工整嚴謹。不僅要求同類詞相對,而且相對的詞范疇越小、關系越親近、字面越對稱,則對仗越工。

古時并沒有現代語法中那些詞類術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等,有時候,有人把字分為實字、虛字,動字、靜字等。王力教授按漢語現代詞類系統(tǒng)(現在語法學界對詞的分類意見還不完全統(tǒng)一),根據律詩對仗的特點,把詞分為九類:1.名詞;2.形容詞; 3.數詞 ;4.顏色詞;5.方位詞;6.動詞; 7.副詞; 8.虛詞;9.代詞。

所謂詞的范疇最小、關系最親近、字面最對稱主要是名詞。

舊時把名詞又分為天文、時令、地理、器物、宮室、衣飾、飲食、文具、文學、草木、鳥獸、魚蟲、形體、人事、人倫等門。各門中又分為若干類。同一門相對便工,同類相對更工。

例如毛澤東《長征》: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
五嶺""烏蒙",同屬地理門中的山名對山名;"逶迤""磅礴",都是形容詞連綿字。""""都是形體動詞"細浪""泥丸"都是細小的形象,亦屬地理門。
"
金沙水""大渡橋"同屬地理門中的專門地名;""""都是形態(tài)動詞;"云崖""鐵索"同屬地理門中的地形地物名;""""同是形容氣候的。這兩聯都是極工的對仗。

有的名詞雖不屬同一門類,但是相鄰,如天文對時令、地理,器物對衣飾等,也能成為工對。

毛澤東《送瘟神》(其二):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作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
""",前者屬天文門,后者屬地理門,鄰類相對;"""",前者屬天文門,后者屬地理門,也是鄰類相對。其余"""","隨心""著意","翻作""化為","""";"""","五嶺""三河""銀鋤""鐵臂","""",都是關系親近、字面對稱的相同詞類。所以這兩聯也是很工的對仗。

第三類,有些詞既不同門類,也不相鄰,但在文學作品或言語中常常平列的字,如詩酒、花鳥、人地、金玉等,也算工對。

例如: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杜甫《不見》)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草青臨水地,頭白見花人。(白居易《感春》)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

錢鐘書說:"律體之有對仗,乃撮合語言,配成著屬。愈能使不類為類,愈見詩人心手之妙。"

并例舉了中晚唐與孟郊并稱為"苦吟詩人"的賈島的:"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這一聯中的""""""""皆不同類,但成為極工的一聯。

詩人自注曰:"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流淚。"可見這種"使不類為類"的對仗,以雕琢為工,鑄字煉句取勝,須得下番苦工的。這樣最大的好處就避免了合掌。

第四點,對仗用數詞、顏色詞、方位詞可以為工整增色。

例如杜甫《絕句四首》(其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中的數詞---"""","""";顏色詞---"""","""";方位詞---"西"""。所以歷來被譽為對仗極工整的一首絕句。

又如毛澤東《答友人》頷聯: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這一聯里的"""""""",都是名詞,但不同門類,字面亦不對稱;可是因為有了""""顏色詞對顏色詞,"""","""",數詞對數詞,形成工整的氣氛,這一聯也可視為工對。


第五點,工對中連綿字只能跟連綿字相對。連綿字當中又分名詞連綿字,形容詞連綿字,動詞連綿字,副詞連綿字。

相對的連綿字必須詞性相同。連綿字用得好,也能為對仗的工整增色。例如:

詩思沉浮檣影里,夢魂搖曳櫓聲中。(戴復古《月夜舟中》)

天際欲銷重慘淡,鏡中閑照正依稀。(韓琮《霞》)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毛澤東《送瘟神》之一)

沉浮與搖曳,慘淡與依稀,薜荔與蕭疏

大家還得注意的是,在一聯對仗中,只要多數字對得工整,就是工對。
譬如李商隱《無題》中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身無""心有""彩鳳""靈犀","雙飛""一點",都非常工整;
"""",卻不怎么工整;""為不及物動詞,在這里可作為名詞用,整個對仗還是工整的。

最后一點,有些對仗并不具備上述條件,但因它對仗的方式巧妙,也算工對,這些留待介紹對仗類型時,再作說明。

舊時做詩學對仗,為追求工整,學童還要學兩類書。一類是對韻書,就是以前提到的《笠翁對韻》、《聲律啟蒙》、《訓蒙駢句》等;

還有一類是辭藻對偶門類書,如《詩腋》、《詞林典腋》等。前者是要熟讀背誦的;
后者一般不要求背誦,只要求抄寫,既練小楷,又加深對各門、各類相對的辭藻的印象,應用時可以按圖索驥去查找。對韻書是以平聲30韻為綱,把對仗編成歌訣,既學對仗,又記詩韻,還可以學到不少典故。

 

 

 

 

下面介紹《詞林典腋》地理門中的"春山"、"秋山"條目,(為了醒目,酌改排列格式):
春山:就是春天的山

送青/橫翠 青帳/畫屏 石橫/林密 花香/泉韻 歌鶯/戲蝶 繡嶺/煙溪 紅點杜鵑/白分蝴蝶 白云四面/綠柳前頭 千峰雷雨/百和花香

秋山:秋山就完全另一番景象了

白云/黃葉 清高/碧瘦 朝爽/夕佳 斷壁/疏林 云霞現/風月清 崖楓老/路菊香 螺黛淺/畫圖寬 竹兼露密/藤與風長削成青玉/截斷碧云

舊時學對仗除讀上述兩類之外,還要應對----老師出上句,學生應下句。

張謇(中國近代工業(yè)、教育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幼時學詩,老師出的上句是"人騎白馬門前去",張應以"我踏金鰲海上來"。

消息傳出,鄉(xiāng)里都夸這孩子將來大有出息,父母大喜,于是傾家供其念書。我的那位老師,這故事不知講過多少次。

舊時之所以對學童強調學對仗,還與八股文有關。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作文,格式是固定的----八股。"八股文實駢儷之支流,對仗之引申。

 

 

 

寬對是與工對相對而言的。它只要求詞性相同,門類不必相同;意義基本相對,不要求逐字相對。

如毛澤東的《吊羅榮桓同志》的頸聯:

長征不是難堪日,戰(zhàn)錦方為大問題。

"長征""戰(zhàn)錦"對,"不是""方為"對,但"難堪日""大問題",雖同是名詞,卻不同門類,亦不逐字相對。

又如《和柳亞子先生》頷聯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jié)讀華章。
"
三十一年""落花時節(jié)",除"""節(jié)"同屬時令門類,字面相對外,其余三字都不相對,但四字都屬時間概念,意義相對
"
""",都是動詞;"舊國""華章",同為名詞,但不同門類。跟上一聯相比,這一聯工整的程度更寬一些,也可以叫做半對半不對;又因其上下兩句中一些字雖不合對偶的條件,但是意思是對稱的,所以又叫"意對"。

律詩首聯的對仗本來可用可不用,所以常見用半對半不對的,如: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陳子昂《送魏大從軍》)

遠渡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李白《渡荊門送別》)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毛澤東《和柳亞子先生》)

這類寬對也有人用于頷聯的。如杜甫《月夜》頷聯: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又如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頷聯: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前人律詩頸聯大多較為工整。如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

首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散行)

頷聯---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ㄒ鈱Γ?SPAN>

頸聯---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寬對)

尾聯---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散行)

工對在修辭美、和文字整齊美上有其優(yōu)長,但其過于拘謹,往往束縛作者思想感情的充分表達。

形式服從內容,作詩不應該為了追求工對損害內容,而是要在充分抒情達意、深化意境的前題下,該工則工,該寬則寬。寬對雖然其工整嚴謹不如前者,但詠物抒情較前者方便,而且若對得好,別有風致。

"一般地說,宋詩的對仗比唐詩纖巧;但是宋詩的藝術水平反而比較底。"這是就總體而言的。
但宋代蘇軾、陸游等詩人的許多律詩,詩風雄渾豪邁,想象豐富,善用比喻,藝術水平很高。這和他們善用對仗有很大關系。尤其是陸游,沈德潛說他:"七言律隊仗工整,使事熨貼,當時無與比埒。"現代學者錢鐘書先生對其評價更高:"放翁比偶組運之妙,冠冕兩宋。"

錢先生對蘇軾的評價也很高:"唐人衰楓之語,一入東坡筆下,便爾旖旎纏綿,真所謂點鐵成金,脫胎換骨者也。"
蘇、陸作品中的對仗,在深化意境的前提下,該工則工,該寬則寬。

前面介紹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就是一例,"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由于用生動的比喻,闡發(fā)了人生哲理,語言自然流暢,因而萬口傳誦,還被濃縮為"雪泥鴻爪"的成語典故,至今仍被廣泛運用。

陸游《游山西村》的頷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聯對偶極工的"就句對"(下周介紹對仗類型時還要說明,"就句對"亦是工對)狀景委婉明麗,同時由于其中蘊含著人生哲理,人們不論干事業(yè)、做學問,都會遇到類似的境界,因而常被人引用,至今傳誦不衰

陸游《夜泊水村》: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這首詩的頷聯是寬對,出句三仄尾;頸聯半工半寬,雙拗一救。這兩聯用典精當,語言流暢,國仇未報、壯士空老的激憤之情躍然紙上。

這也就是《紅樓夢》里林妹妹所說的"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奇句"

初學者,最好先在工對上下點工夫,把各類詞性搞清楚,把對仗的基礎打好,然后再學寬對。

寬對做得好,很不容易,它雖然修辭美、整齊美不如工對,但它更講究寓意深刻、比喻恰當、形象生動、語言流暢。

唐人賈島,專以雕琢為工,鑄字煉句取勝,時稱"苦吟詩人"。他寫了一首題為《送無可上人》的五律,其頸聯為:"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詩人自注曰:"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可見詩人撮合不類為類,下了多大的苦功。

對仗除按工整的寬嚴程度分為工對、寬對之外,還有按其他標準來分類的。下面分別介紹按不同標準分類的常見的十一種類型。時間關系,今天只介紹按上下兩句的關系來分,有以下三種常見類型。其余的下次再介紹

按上下兩句的關系來分的三種類型,

(一)正對。 出句、對句的意思是同一方向并立的,相互補充,相互烘托。

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這類對仗雖然上下兩句意思同一方向并立的,但各具意義,內容并不相同。

正對上下兩句的內容,須力避同義、近義。
因為短小的近體詩中須包含豐富的內容,若出現重復內容,哪怕是一點,也會使詩作顯得臃腫、蒼白。這點大家務必注意

(二)反對。 出句、對句的意思反向并立,具有強烈對比、映襯作用。
"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三)流水對。 上下兩句的意思是延續(xù)的,兩句只可連貫起來理解,不可分割,次序不可顛倒,像水順流而下,故稱流水對。

"宜將余勇追窮寇,不可沾名學霸王。""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瀛洲。""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前面介紹的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的頷聯、頸聯都是流水對。流水對用得好,一氣呵成,語意連貫,如行云流水,亦可增強詩的藝術感染力。

格律的基本知識今天是最后一講,就是前兩講沒講完的對仗知識。
以前本仙多次提到過的,格律掌握起來并不是初學者想象的那么難.

第一個問題,對格律在學詩過程中的作用的認識與理解,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步,初學詩詞,不必對格律過分講究,這樣會束縛自己的思路。只要句數、字數、韻腳基本不錯,就行了。關鍵在于要把話說清楚,說的什么內容,要能使別人看懂,首先自己要懂,別人也要懂,你寫的東西別人讀不懂,不知道你在說什么,這肯定不行,格律再精嚴也沒有用。這一步這就叫看山不知山,看水不知水。

學詩的第二步,就是盡力去追求字詞句的詩化、美化,讓別人不僅要看懂,還要看的舒服。追求字詞句的詩化,美化,進一步去探索鉆研,那就是追求語調的鏗鏘,抑揚頓挫,這時就要講究格律平仄了。
為什么要講究格律平仄?就是為了語調的鏗鏘,抑揚頓挫,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美感有韻律感節(jié)奏感。
這一步,就要認真的按格律去衡量自己的每一句詩詞聯作品,精雕細琢,把格律要求弄懂學透。這一步,可以叫做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通過前面的學習,咱們許多朋友都到了這一階段,非常欣慰.

 第三步,到了更高一層的境界,又可以甩開格律平仄,多在立意境界上下功夫,追求詩詞的靈性。何謂詩詞聯的靈性?這時,當靈性與格律二者不能得兼的時候,應該堅決的舍格律而取靈性。這一步,就叫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所謂的山水體的確有靈性,山水客認真起來,格律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過關了。最后,再高一層,掌握了豐富的語匯,駕馭文字的功力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謀篇布局的技巧出神入化。不僅立意境界上嚴整無缺,出言用語,自然與格律吻合,格律不遵而自遵,不守而自守。甚至可以根據音律變化的要求,自創(chuàng)格律,別開蹊徑。到這一步,也就可以說,達到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了。這個境界仙是很難達到的,希望本群今后有朋友達到。

好,下面開始第二個也是今晚最后一個話題,同時是格律方面的最后一講。

在前面已經多次提到掌握格律并不難,格律就三個基本的東東,平仄、押韻、對仗這三項。而且對仗主要是律,中兩聯必須對仗。絕句可對仗可不對仗。

前面一起學習了對仗與對偶的區(qū)別以及對仗的要求,什么是工對什么是寬對,還有是提到了對仗的種類,具體介紹了正對,反對與流水對。

對仗除按工整的寬嚴程度分為工對、寬對之外,還有按其他標準來分類的。

上講提到的(一)正對(二)反對(三)流水對是按上下兩句的關系來分的,這是第一類

第二類是以調字遣詞的方法,增強對仗的修辭美、工整氣氛,有如下三種類型

(四)借對。又稱"雙關對"、"假對"。有借義、借音兩種。
借義對:一字多義的,詩中用甲義,同時又借其乙義或丙義跟聯句中相應的字相對。
如毛澤東《到韶山》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看上去,"犧牲""日月"不能相對,前者是動詞,后者是名詞。但"犧牲"還有另一意義----古代把作為祭品的牲畜稱為"犧牲"。這樣,"犧牲"作為名詞,就可以對"日月"了。按上下兩句的關系看,這一聯還是流水對;按""""相對,""""相對,這一聯又是"就句對",就句對等會講到。
所以這一聯分屬三型。

杜甫《曲江二首》中的"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怎么能對"七十"呢?

原來古代八尺為尋,一丈為常,"尋常"作為數目,就可以對"七十"了。
溫庭筠《蘇武廟》中的"回日樓頭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鎧甲""""甲乙""","丁壯""""丙丁""",""、""同為天干,互為對仗,極為工整。
這些都是典型的借義對,下面看看借音對
借音對:甲字的發(fā)音跟乙字的發(fā)音相同,詩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聯句中的相應的字相對。
如李商隱《錦瑟》中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字發(fā)音與顏色詞""字同,所以可與同為顏色的""字相對。

孟浩然《裴司士見訪》中的"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同音,可與""相對。

杜甫《秦州雜詩》中的"馬驕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同音,可與""相對。
郭沫若《詠邱少云烈士》中的"戳穿紙虎功長在,縛住蒼龍志不磨。""紙張"""與顏色的""同音,所以與""字相對。

借對做得好,可為對仗工整增色,但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和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例如魯迅《贈畫師》首聯:"風生白下千林暗,霧塞蒼天百卉殫。"是一聯極工的對仗。意思是由于南京國民黨當局的反革命文化圍剿,漫天白色恐怖,文壇百花凋零。原來南京在唐朝曾有"金陵"、"上元""白下"等名稱。詩人巧妙地選擇了"白下"以代表南京國民黨當局。
這樣,"""",顏色對顏色;""(與""同義)對"",地理對天文,非常工整。

就句對。也叫"當句對"、"句中對",就是在同一句中的詞語自成對仗,同時又與另一句成對。
例如毛澤東《解放軍占領南京》的頷聯"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虎踞""龍盤","天翻""地覆"分別構成工對,同時兩句又構成對仗。
又如杜甫《登岳陽樓》的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其中""""、""""""""、""""分別構成同類對,同時兩句又構成對仗。

李商隱《二月二日》的頷聯"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中的"花須""柳眼""紫蝶""黃蜂"各自成對,同時兩句又構成對仗。這種對仗,即使上下句相對的詞類不同門類,因其既自對又相對,雖寬亦工。

例如杜甫《閣夜》尾聯:"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粗看是寬對
細看,"臥龍""躍馬"人名對人名,"人事""音書"同屬人事門
這一聯既自對又相對,可列為工對
要學好就句對,須掌握名詞的門類系列,具備工對功底。

這類的最后一種(六)掉字對
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作對仗。
這種對仗也是古詩中常見的,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對很多,用得很精妙

如《曲江對酒》的頷聯"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
出句中的兩個""字與對句中的兩個""字相對;

《江村》的頷聯"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出句中的兩個""字與對句中的兩個""字相對;

《白帝》的頸聯"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出句中的兩個""字與對句中的兩個""字相對;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尾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出句中的兩個""字與對句中的兩個""字相對。

掉字對同時也是"就句對"??矗?SPAN>

"
桃花""楊花"對,"黃鳥""白鳥"對;"自去""自來"對,"相親""相近"對;"戎馬""歸馬"對,"千家""百家"對;"巴峽""巫峽"對,"襄陽""洛陽"對。
掉字對實際上是"同字對""就句對"的結合,所以更能增加對仗工整的氣氛,同時讀起來朗郎上口,顯示其音律美。
還有一種"借音掉字對",就是在同一句中用音同義不同的字作對仗。

如白居易《放言》(其五)的頸聯"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

這一聯出句的"""",對句的""""都是音同義不同的字,工仗更為別致。
這類對仗也是比較難作的,作者須具有相當的修辭素養(yǎng)。以上三種屬于第二類。

第三類是用調字遣詞的方法,既增強對仗修辭美又增強音律美
這一類與第二類的主要區(qū)別是,上類增強工整氣氛,此類增強音律美。
除上述掉字對(也增加了音律美)外,還有:
(七)疊字對。又稱"連珠對",就是在聯句中用疊字。
例如毛澤東《冬云》的頷聯"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其中"滾滾""微微"便是。

"崔顥《黃鶴樓》的頸聯"晴川瀝瀝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杜甫《登高》的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詩歌中疊字用得好,表情達意或強烈、或委婉、或深沉;
狀物描景繪聲繪色,可見可聞;并且讀起來擲地有聲,顯示其音律美,但用得恰到好處卻不太容易。

例如形容流水,有潺潺、汩汩、滔滔、滾滾、湍湍等疊字,用哪一組疊字最適合
則應視水流的流量、速度、形態(tài),以及作者所要抒發(fā)的情感等而定,還要平仄合轍

(八)雙聲、疊韻對。

聲母相同的連綿字叫雙聲詞,韻母相同的連綿字叫疊韻詞

例如"依稀"兩字的韻母都是"i",這連綿字就叫疊韻詞;
"
彷佛"兩字的聲母都是"f",這連綿字就叫雙聲詞。

雙聲詞互對叫雙聲對;疊韻詞互對叫疊韻對。

如許渾《尋周煉師不遇》:"零落槿花雨,參差荷葉風。"

"零落""參差"都是雙聲,這對仗就稱雙聲對;

"繾綣"、"朦朧"都是疊韻,這對仗就稱疊韻對;

魯迅《悼柔石》:"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依稀""變幻"都是疊韻詞,這對仗也稱疊韻對。

學做雙聲疊韻對須掌握較豐富的連綿字和必要的聲韻知識。

第四類是結構特殊的對仗,包括隔句對,錯綜對
(九)隔句對。又稱"扇面對"。四句組成的兩個對仗,與一般結構不同,它第一句跟第三句相對,第二句跟第四句相對。
例如:白居易《夜聞箏中彈蕭湘神曲感舊》前四句:

 
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這實際上是一副上下聯各十字平仄相同的對聯。

又白詩《酬劉主簿》中的:

 我隨鵷鷺入煙云,謬上丹墀為近臣;

    君同鸞鳳棲荊棘,猶著青袍作選人。

這實際上是一副上下聯各十四字平仄相同的對聯。

扇面對在詩中不多見,而在詞里面,如《沁園春》、《望海潮》等長調中卻是常見的。
(十)錯綜對。就是在一聯中相對稱的字或詞錯了位。
如毛澤東《吊羅榮桓同志》頸聯:"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這一聯中"大鳥""老鷹"對稱,可是錯了位置。

劉禹錫《始聞秋風》首聯:"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這一聯中""""對稱,也錯了位置。

有的對仗錯位不只一字、一詞,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贈美人》)這一聯中以"六幅""一段",以"湘江""巫山",都錯了位。

詩人所以用錯綜對,一是為了押韻,如第一例;二是為了句順,如第二例;三是為了遷就平仄,如第三例。

最后一類是虛詞入對。虛詞包括介詞和助詞,介詞如:與、和、共、同、并、于、還……等字;助詞如:也、矣、焉、哉、乎、耶……等字。

詩講究省略,一般很少用虛詞;用濫了,那就散文化了,但是在一定條件下,詩中虛詞用得恰當而巧妙,則別有風致。
(十一)虛詞對虛詞入對,古來不乏佳篇,如:"賈公竟行矣,邵公淚泫然。"

"處世心悠爾,干時思索然。"(李群玉《春寒》)"已矣歸黃壤,傷哉夢白雞。"(楊萬里《虞丞相挽詞》)

虛字對或直抒胸臆,慷慨悲壯,或太息底吟,委婉深沉,做得好,具有相當強的藝術感染力。
例如元好問《衛(wèi)州感事二首》之一中"離合興亡遽如此,棲遲零落竟安之",數百年來人們用以慨嘆朝代的興廢,久詠不衰。
林則徐《赴戍登程》中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聯,閃耀著顧全大局和愛國主義的光輝,后來成了人們臨危受命的贈言。

好,對仗的十一種常見種類就介紹到這。因為平常大家對聯對得比較多,加上時間也不早了,下面只簡要說下對仗的兩種避忌。
一種叫做"合掌"。所謂"合掌",就是一聯的出句和對句的意義相同,即同義詞相對
例如:"千憂集日夜,萬感盈朝昏"。象這樣的整個對仗都用同義詞相對是罕見的

好,對仗的十一種常見種類就介紹到這。因為平常大家對聯對得比較多,加上時間也不早了,下面只簡要說下對仗的兩種避忌。
一種叫做"合掌"。所謂"合掌",就是一聯的出句和對句的意義相同,即同義詞相對
例如:"千憂集日夜,萬感盈朝昏"。象這樣的整個對仗都用同義詞相對是罕見的

但同義、近義相對,例如:"日月如梭逝,光陰似箭飛。"類似這樣的對仗,在初學者的作品中卻是常見的。這兩句都是形容時光流逝的,"梭逝"、"箭飛",形象沒有什么差別

在介紹"正對"時曾講過,作詩講究言簡意賅,力避內容重復,故詩家視"合掌"為大忌。

另一種避忌是兩聯對仗結構雷同,即上一聯對仗方式與下一聯對仗方式完全相同。
兩聯雷同,就顯得詞語結構呆板,所以詩人極力避免,極少違反。
但這種現象在當前出版的一些報刊、詩集上并不少見。這里從一本詩集中的一首七律中摘出中間兩聯:
紅旗高舉跨時代,觀念更新促大潮。
   
法度常抓循軌道,宏篇續(xù)寫領**
這兩聯的第一第二字,"紅旗""觀念""法度""宏篇",都是名詞詞組;
第三第四字,"高舉""更新""常抓""續(xù)寫"都是動詞詞組;
第五字,""""""""都是動詞;
第六第七字,"時代""大潮""軌道""**"都是名詞詞組。

這種詩家之忌,在報刊、詩集中出現的頻率,不比平仄上的"孤平"少。

關于對仗咱們就學到這里,最后說的一個觀點就是
律詩的思想性、藝術性,在很大程度上通過頷聯、頸聯對仗的藝術枝巧體現出來。
提高這種技巧,主要靠多學古今優(yōu)秀作品和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
被錢鐘書譽為"比偶組運之妙,冠冕兩宋"的陸游,"然亦不無蹈襲之嫌者"
錢先生舉出了不少例子,其中有著名的《游山西村》一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其前,強文彥有:"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的詩句。
毛主席《答友人》中的"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不是也有"蹈襲"杜甫《秋興》中的"江天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的痕跡嗎?
律詩不避蹈襲,有的詩人,蹈襲前人作品,由于有自家的新意,更上一層樓,成為傳世名篇。

一句話,學對仗,乃至學寫詩填詞,都不避蹈襲古人和今人,關鍵是有創(chuàng)新意識,敢于立異出奇,自別流俗。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