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 彩繪陶男樂俑 彩繪陶樂俑(六件) 年代 : 唐代(618-907) 規(guī)格 : 高22~26公分
泥質(zhì)灰陶,彩繪。六位樂伎女俑身上的彩繪多剝落,惟披巾金紅彩顏色猶鮮。六位樂伎女的裝扮、發(fā)飾、翹腿坐姿以及使用的樂器均不相同,應(yīng)為一組宮廷樂團,分別持有笙、簫、鈸、琵琶、箜篌、腰鼓等樂器作演奏狀。
北齊 彩繪陶女樂俑
佛教造像展 六樓展覽以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后的歷代佛教藝術(shù)珍品為主要展品,不僅為觀眾展示了堪與西方雕塑藝術(shù)媲美的中國造像之美,而且全景式呈現(xiàn)出各個時期造像的風格變化、演繹手法。展廳按照題材,陳列展示佛祖、菩薩、羅漢、弟子、造像碑等精品,材質(zhì)的使用包括石雕、木刻、銅鑄、泥塑,以及夾紵工藝的造像精品,使參觀者能夠在體會中國佛教雕塑之美的同時,了解佛教知識同藝術(shù)創(chuàng)作間的關(guān)聯(lián)。
觀世音菩薩立像 年代 : 宋(960-1279) 規(guī)格 : 高230公分
此尊觀世音菩薩作男相,是典型的圣觀音造像,一頭兩臂,頭戴天冠,冠中央有阿彌陀佛,可惜年久脫落,國字形面龐,法相端重。這尊觀世音手中沒有持物,左手曲肘舉胸前,右手自然垂于腰際。身軀厚重,胸前的瓔珞是以泥塑完成,肩上衣帶、披帛飄逸,環(huán)繞于兩臂下。觀音由桐木拼接雕成,古法系以方形、圓形木釘與蝴蝶結(jié)形衽等拼接。桐木輕,不易遭蟲蛀、不易受火燃燒,因吸水性小、收縮性小,也不易變形;木雕觀音在久遠的年歲中,曾多次敷彩。過去信徒作功德,相信對佛教作修繕或涂漆加彩,都是作功德,于是競相布施。我們看到衣褶中斑剝的濃重籃彩的痕跡下面,還有不少殘留的彩妝,這些衣褶上極細、極淡雅的陰刻細線,似蜘蛛結(jié)網(wǎng)的圖案,線條內(nèi)還填著金彩,若似宋代漆器上的戧金花紋,也像北宋泥塑佛像身上的衣紋。溫州近郊的白象塔,建于北宋崇寧三年至政和五年(1103—1115),六零年代考古發(fā)掘,在古塔中發(fā)現(xiàn)了精美的泥塑佛像,這些塑像展現(xiàn)動人的威儀,目前陳列在杭州浙江省博物館的白象塔泥塑觀世音,身上衣紋與此尊木雕上殘余的彩繪衣紋一式一樣,可佐證此尊觀世音的年代。木觀音背后的肩頸下方,挖出方形空腔,原來是為“裝臓”而設(shè)。裝臓意指佛像完工后,填裝佛經(jīng)等,以象征五臟內(nèi)胕與神識,使佛像具神性,而現(xiàn)況是裝臓早已掏空。觀音頭上也有一方形空腔,但不知是為加固,還是為接頭光所設(shè)。宋代木雕觀音,多為坐像,如這樣身形完整,高達230公分的立像非常稀珍。觀眾欣賞作品時,容易察覺木雕觀音碩大的身形前傾,而且有大頭細足、身長腿短的缺失,難道是比例尺拿捏得不準?非也,匠師設(shè)計新作時,佛像的姿勢、陳列的位置也需納入考量,佛寺中,觀音當置于高處供信徒瞻仰膜拜,觀音微微傾身,聆聽信眾的祈求,這是身體語言,匠師并從信徒仰望的角度著手設(shè)計,信眾仰視的視角與平視當然有差,在仰視時,觀音的身形自然完美!此尊木雕觀音因為環(huán)境干燥,而且無兵災(zāi)或祝融為虐,近九百年的時間,保存情況相當完好。可惜的是商販曾經(jīng)不擇手段的運出佛寺,由于體量過大,竟攔腰橫截為兩段,造成難以彌補的破壞。
觀世音菩薩立像 年代 : 宋(960-1279) 規(guī)格 : 高230公分
此尊觀世音菩薩作男相,是典型的圣觀音造像,一頭兩臂,頭戴天冠,冠中央有阿彌陀佛,可惜年久脫落,國字形面龐,法相端重。這尊觀世音手中沒有持物,左手曲肘舉胸前,右手自然垂于腰際。身軀厚重,胸前的瓔珞是以泥塑完成,肩上衣帶、披帛飄逸,環(huán)繞于兩臂下。觀音由桐木拼接雕成,古法系以方形、圓形木釘與蝴蝶結(jié)形衽等拼接。桐木輕,不易遭蟲蛀、不易受火燃燒,因吸水性小、收縮性小,也不易變形;木雕觀音在久遠的年歲中,曾多次敷彩。過去信徒作功德,相信對佛教作修繕或涂漆加彩,都是作功德,于是競相布施。我們看到衣褶中斑剝的濃重籃彩的痕跡下面,還有不少殘留的彩妝,這些衣褶上極細、極淡雅的陰刻細線,似蜘蛛結(jié)網(wǎng)的圖案,線條內(nèi)還填著金彩,若似宋代漆器上的戧金花紋,也像北宋泥塑佛像身上的衣紋。溫州近郊的白象塔,建于北宋崇寧三年至政和五年(1103—1115),六零年代考古發(fā)掘,在古塔中發(fā)現(xiàn)了精美的泥塑佛像,這些塑像展現(xiàn)動人的威儀,目前陳列在杭州浙江省博物館的白象塔泥塑觀世音,身上衣紋與此尊木雕上殘余的彩繪衣紋一式一樣,可佐證此尊觀世音的年代。木觀音背后的肩頸下方,挖出方形空腔,原來是為“裝臓”而設(shè)。裝臓意指佛像完工后,填裝佛經(jīng)等,以象征五臟內(nèi)胕與神識,使佛像具神性,而現(xiàn)況是裝臓早已掏空。觀音頭上也有一方形空腔,但不知是為加固,還是為接頭光所設(shè)。宋代木雕觀音,多為坐像,如這樣身形完整,高達230公分的立像非常稀珍。觀眾欣賞作品時,容易察覺木雕觀音碩大的身形前傾,而且有大頭細足、身長腿短的缺失,難道是比例尺拿捏得不準?非也,匠師設(shè)計新作時,佛像的姿勢、陳列的位置也需納入考量,佛寺中,觀音當置于高處供信徒瞻仰膜拜,觀音微微傾身,聆聽信眾的祈求,這是身體語言,匠師并從信徒仰望的角度著手設(shè)計,信眾仰視的視角與平視當然有差,在仰視時,觀音的身形自然完美!此尊木雕觀音因為環(huán)境干燥,而且無兵災(zāi)或祝融為虐,近九百年的時間,保存情況相當完好??上У氖巧特溤?jīng)不擇手段的運出佛寺,由于體量過大,竟攔腰橫截為兩段,造成難以彌補的破壞。
佛三尊像 年代:東魏 (534-550) 規(guī)格:高104公分
佛教尊像的雕造由簡而繁。中國的佛陀造像,承襲印度傳統(tǒng),五世紀初才出現(xiàn)一佛二菩薩的三尊像組合,這種形式一直流傳至今。
飛天 年代 : 北齊(550-577) 規(guī)格 : 高91.5公分
西方的造型中要有翅膀才能飛,而佛教圖像中的飛天是隨意念轉(zhuǎn)化形體,自然地向上飛動。此尊飛天眉細眼長,雙眼俯視,一手持蓮花,一手上舉,持摩尼珠寶,意味著有求必應(yīng),心想事成。 此尊飛天長近一公尺,幾經(jīng)滄桑,流傳有緒,曾出現(xiàn)于1941年紐約盧芹齋的展覽圖錄(C.T.Loo & Co.,)與1985年紐約為戴福?;饡↗.T.Tai Foundation, New York)作的拍賣圖錄。飛天背后非但無雕鑿工藝,且有不齊整的敲擊痕跡,當是從石窟的高浮雕造像鏟出,據(jù)聞此飛天出自河北南部邯鄲市附近的響堂山石窟,一般而言,佛像是主體,在信仰上啟發(fā)眾人;飛天則是配角,手持樂器,衣帶飄揚,千姿百態(tài),以樂舞香花供養(yǎng)諸佛,烘托出佛陀說法的法喜。
菩薩立像 年代 : 東魏(534-550) 規(guī)格 : 高73公分
這尊菩薩保護的情況十分完好,是東魏青州造像中能夠極為罕見的圓雕菩薩像。菩薩顏貌矜莊,頭戴華冠,兩側(cè)有冠帶:額前的發(fā)飾不中分,梳出三稜花瓣式發(fā)綹,施藍彩。僧袛支,坦肩佛衣,下著百褶裙,長裙顯厚重,疊褶多;披帛用圓餅形扣固定在肩頭,自然垂搭在身前,衣裙全施以紅彩為主的彩繪,使菩薩的衣著呈現(xiàn)多層次的華麗之感。菩薩背后亦有可觀,頭光背面并彩繪蓮花紋飾,腰帶與蝴蝶飾亦交代清楚。菩薩整體展現(xiàn)的是隱藏體態(tài)的褒衣博帶式風格,這是東魏時期的特征。菩薩面相,端整中透出溫雅,左臉頰、左耳與左臂肘保留相當部分的敷金。頭光的紅暈圈上貼有細小的、用刀片切割出的菱形貼花金箔,而不是泥金塗,由此尊東魏菩薩像,證明這種“切金”技法比之日本,早出很多。
半跏思惟菩薩像 年代 : 北齊(550-577) 規(guī)格 : 高66公分
半跏思維菩薩像形貌莊嚴,體態(tài)優(yōu)雅。思惟菩薩雖然在十六國時即已出現(xiàn),至北朝晚期始成為一流行的造像題材,西從敦煌莫高窟、大同的云岡、洛陽的龍門、東到青州,甚至遠至高句麗、新羅、百濟、日本都廣為流傳。此尊圓雕菩薩坐在束腰鼓形座上,身軀圓健,比例勻稱,上身袒露戴項圈與臂釧。胸間斜掛瓔珞,下身著裳,左手斷臂,右手扶著腳踝。一足橫搭在另雙垂足膝上,灑脫自在,是所謂的半跏姿勢。釋迦牟尼為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這是釋迦牟尼身為悉達多太子時的思惟像。冠帶上、身側(cè)腿股間尚保留些許紅彩的痕跡。印證圖像,可參考館藏北齊皇建二年(561)的碑,碑陰龕中有樹下半跏支頜的思惟菩薩。從龕側(cè)刻的銘文得知,這是悉達多太子與侍者車匿頜白馬告別的情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