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其人】 與天才同時代,其他的人都會顯得黯淡無光。但是與蘇東坡同時代的人中,有一些人是無法被忽略的,他們的才華不如蘇東坡,但是對生活的熱情和對國家的關(guān)心同樣熱切,如王安石,他的變法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他的變法精神,成功地留在了后人心中。 歷史上關(guān)于王安石的記載,在《宋史?王安石傳》中說:“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性強忮,遇事無可否(從不考慮能不能辦到),自信所見,執(zhí)意不回。”可見他是一個好學而倔強的人,再看看據(jù)說是蘇洵寫的《辯奸論》中的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有不為大奸匿、豎刁...”在王大人的個人生活上說他:“性不好華腴,自奉至儉,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币驗樘K洵不喜歡王安石的政治主張,在這里描寫他是一個不修邊幅的宰相,有一點夸張,但也可以看出王安石特立獨行的性格。 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上,他給人的印象是博學而又嚴肅的,他有一個雅號叫做“拗相公”,他的文章之中也有一股子拗勁,讓人讀之一口氣到底?!洞鹚抉R諫議書》,雖然篇幅短小,但是足以回答司馬光指責他的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事,言簡意賅,措詞得體,言之有物、有事。 王安石的詩詞,早期是在他做宰相之前,長于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fā)出了不平之聲。后期的隱居生活,讓他流連于山水田園中,題材內(nèi)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抒發(fā)一種閑恬的情趣。 【政治家王安石】 王安石最讓后人爭論不休的焦點,就是他的變法。他說“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他要來一次翻天覆地的大改革,什么都阻擋不了他的腳步。因為變法實施過程中過于嚴格甚至冷酷,也過于理想主義,王安石受到了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等政要名流的否定,最終導致宋神宗也對他厭倦,并調(diào)他到了鎮(zhèn)南軍當節(jié)度使。 作家林語堂寫過《蘇東坡傳》,是一本充滿主觀色彩的書,其中對王安石有很多苛刻的話,但是有一點很明白,那就是王安石的失敗,就在他的性格上:有真知灼見,卻漠視別人的微詞和感受;舉止怪異,有時狂妄,所以受到了傳統(tǒng)人士的指責。王安石相信自己的變法會產(chǎn)生巨大的作用,但是忽略了變法需要別人的支持和鼓勵。 王安石在經(jīng)濟、軍事、教育上都提出了新的政策,他不希望國家的人才都是一些只會讀書的秀才,于是自己親自參與修改教科書,將人才的審核標準轉(zhuǎn)移到對時事的把握和評論上。這樣做的確讓很多有政治見解的人得以表現(xiàn),但是經(jīng)學家們認為他破壞了神圣的經(jīng)書,簡直是在任意妄為,因此也很不喜歡他。 王安石有兩個弟弟,也是當朝有名的文化人。他們都不支持王安石變法,公然站在反對派的立場上,和王安石的關(guān)系很不好。王安石自己在生活上也毫不講究,甚至是一個邋遢宰相,從沒有想過用職務之便來享受富貴。當時的名人司馬光、蘇軾都反對他,寫信質(zhì)問他,但是他都一一回信說清楚了自己的看法,毫不逃避。從本性上說,他是一個浪漫理想化的人,也是一個心地純粹的人。 王安石死后,司馬光向皇帝奏請厚葬他,因為司馬光也覺得,雖然他的變法失敗了,但是他是真正一心為國、絕無半點私心的人,這樣忠誠的人,理應得到榮譽。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