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風濕散寒藥 獨活 威靈仙 川烏 蘄蛇 烏梢蛇 木瓜 蠶沙 獨活 藥用:傘形科草本植物重齒毛當歸AngelicapubescenaMaxim.f.biserrataShanetYuan的根。本經(jīng)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微苦。歸肝、腎、膀胱經(jīng)。 功效:祛除風濕,止痛,散寒解表。少陰伏風頭痛。(少陰頭痛-后腦-少陰伏風,膀胱外感) 臨床應用: 1、風寒濕痹證 。尤以腰膝、腿足關節(jié)疼痛屬下部寒濕重者為宜。 風寒濕痹初起,肌肉、腰背、手足疼痛:~當歸、白術、牛膝 痹證日久,腰膝酸軟,關節(jié)屈伸不利:~桑寄生、杜仲、人參 2. 用于風寒夾濕表證 。 風寒夾濕表證,癥見惡寒發(fā)熱,頭身重著疼痛:~羌活、藁本、防風 風寒濕邪表證而兼有里熱,癥見頭痛發(fā)熱、惡寒、口干煩滿而渴:~羌活、防風、黃芩、知母 3. 用于少陰頭痛 。 ~細辛、川芎 4.亦可祛風濕而治皮膚瘙癢,內(nèi)服或外洗。 1.用于風濕痹痛。 獨活辛散苦燥,微溫能通,功能祛風勝濕,通痹止痛,凡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無論新久,均可應用,尤以下部之痹痛、腰膝酸痛、兩足痿痹、屈伸不利等癥為適宜,常與桑寄生、秦艽、牛膝等同用。 2.用于風寒表癥,兼有濕邪者。 獨活能發(fā)散風寒濕邪而解表,但辛散之力較緩,用于風寒表證,兼有濕邪者,常與羌活同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 1.獨活辛散苦燥而溫,功能祛風散寒而除濕,入肝腎二經(jīng),善治腰膝以下之痹痛,又能祛風寒而解表,可用于兼有濕邪之表證。 2.羌活與獨活均能祛風、解表、除濕,兩者往往配合應用,但羌活解表力佳,善治上半身痹痛,為止頭痛要藥;獨活則解表力緩,善治下半身痹痛,是其區(qū)別之處。 獨活寄生湯(《千金方》):獨活、桑寄生、秦艽、細辛、防風、當歸、生地、白芍、川芎、肉桂、茯苓、人參、甘草、杜仲、牛膝。治風寒濕痹,腿足有冷感,腰膝作痛,緩弱無力,屈伸不利,畏寒喜熱,脈遲苔白者。 文獻摘錄: 《名醫(yī)別錄》:「治諸風,百節(jié)痛風無久新者。」 《湯液本草》:「兩則寒濕,澤不能動止,非此不能治。」 《本草匯言》:「善行血分,袪風行濕散寒之藥也。凡病風之證,如頭項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難行,麻木不用,皆風與寒之所致,暑與濕之所傷也;必用獨活之苦辛而溫,活動氣血,袪散寒邪?!?/span> 《本草求真》:「羌有發(fā)表之功,獨有助表之力。羌行上焦而上理,則游風頭痛,風濕骨節(jié)疼痛可治,獨行下焦而下理,則伏風頭痛,兩足濕痹可治。二活雖屬治風,而用各有別,不可不細審耳?!?/span> 《本草正義》:「氣味雄烈,芳香四溢,故能宣通百脈,調(diào)和經(jīng)絡,通筋骨而利機關,凡寒濕之痹于肌肉,著于關節(jié)者,非利用此氣雄味烈之味,不能直達于經(jīng)脈骨節(jié)之間,故為風痹痿軟諸大證必不可少之藥?!?/p> 相似藥物比較 羌活 發(fā)散力強,以發(fā)表散寒為主,善治在上在表之風濕,尤善治上肢肩背疼痛及太陽頭痛 為太陽經(jīng)引經(jīng)藥. 獨活 祛風勝濕力強,善治在下在里之風濕,尤善治腰膝腿足疼痛及少陰頭痛。 為少陰經(jīng)引經(jīng)藥, 祛風除濕.發(fā)表散寒 故有“羌活善治在上在表之游風,獨活善治在下在里之伏風”之說 威靈仙 藥用:毛茛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chinensisOsbeck.棉團鐵線蓮C.hexapetalaPall或東北鐵線蓮C.manshuricaRupr.的根及根莖。新修本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咸,溫。歸膀胱經(jīng)。 功效:祛除風濕,治骨鯁。祛風濕,通絡止痛 消骨鯁 臨床應用: 1. 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無論上下皆可應用 。 ~當歸、肉桂 2. 用于諸骨鯁喉。 ~ 砂糖、酒煎后慢慢咽下 ; 1.用于風濕痹痛。 威靈仙辛散善走,性溫通利,功能祛除風濕,有較好的通絡止痛作用,是治療風濕痹痛的常用藥物。用于風濕所致的肢體疼痛及腳氣疼痛等癥,常與羌活、獨活、牛膝、秦艽等配伍同用。 2.用于諸骨鯁喉。 本品又能治諸骨鯁喉,可單用威靈仙15g,水煎,或加米醋煎汁,分數(shù)次含口中,緩緩吞咽。 處方用名:威靈仙(洗凈,曬干,切碎用) 處方用名:威靈仙、鐵腳威靈仙、赤莖威靈仙 一般用量與用法: 6-9g,一錢至三錢,煎服。 靈仙除痛飲(《沉氏尊生》):威靈仙、獨活、白芷、蒼朮、荊芥、防風、赤芍、當歸、川芎、麻黃、葛根、枳實、桔梗、甘草。治風濕痹痛。 使用注意:腎虛者不用。血虛者不用 文獻摘錄: 《本草經(jīng)疏》:「主諸風,而為風藥之宣導善走者也?!?/p> 《藥品化義》:「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jīng)絡。主治風、濕、痰、壅滯經(jīng)絡中,致成痛風走注,骨節(jié)疼痛,或腫,或麻木?!?/p> 《本草正義》:「以走竄消渴為能事,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味有微辛,故亦謂袪風,然惟風寒濕三氣之留凝隧絡,關節(jié)不利諸病,尚為合宜,而性頗銳利,命名之義,可想而知?!?/span> 現(xiàn)代研究 醋浸液對魚骨刺有一定軟化作用,并使咽及食道平滑肌松弛,增強蠕動,促使骨刺松脫 。 川芎 藥用:傘形科草本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st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歸肝、膽、心包經(jīng)。 功效:活血祛瘀,祛風止痛。 臨床應用: 1.用于胸脅疼痛,風濕痹痛,癥瘕結塊,瘡瘍腫痛,跌撲傷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痛等病癥。 川芎辛散溫通,功能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用于各種瘀血阻滯之病癥,尤為婦科調(diào)經(jīng)要藥。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常配當歸等藥同用;治胸脅疼痛,可配柴胡、香附等同用;治風濕痹痛,可配羌活、獨活等同用;治癥瘕結塊,可配三棱、莪朮等同用;治瘡瘍腫痛、跌打損傷,可配乳香、沒藥等同用。 川芎辛香善升,能上行頭目巔頂,具有祛風止痛作用,為治頭風頭痛要藥,可配細辛、白芷等同用,亦可跟據(jù)頭痛屬于何經(jīng)進行適當配伍。對于感受風邪引起的頭痛,若可荊芥、防風、羌活等同用治風寒感冒頭痛;與菊花、僵蠶等配伍,治風熱頭痛。 此外,近年來臨床常用本品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處方用名:川芎、撫芎(洗凈,曬干,切碎用)、灸川芎(清炒至微焦)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研粉吞服每次1--1.5g。 按語: 1.川芎原名芎藭。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癥;祛風止痛,效用甚佳,可治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癥。 2.昔人謂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達、止痛諸功歟?此說可供參考。 3.本品辛溫升散,凡陰虛陽亢及肝陽上亢者不宜應用;月經(jīng)過多、孕婦亦忌用。 川芎茶調(diào)散(《和局方劑》):川芎、細辛、白芷、羌活、防風、荊芥、薄荷、甘草。治風寒感冒頭痛。 川烏 藥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干燥母根 。 本經(jīng)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溫,心肝腎脾,有大毒。 功效: 祛風濕 溫經(jīng)止痛。搜風入骨,走而不守,搜剔少陰伏邪。 臨床應用 1. 用于風寒濕痹,尤宜于寒邪偏盛之痛痹。 寒濕侵襲,歷節(jié)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芍藥、甘草 寒濕瘀血留滯經(jīng)絡,肢體筋脈攣痛,關節(jié)屈伸不利: ~草烏、地龍、乳香 2. 用于諸寒疼痛 。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赤石脂、干姜、蜀椒 寒疝,繞臍腹痛,手足厥冷: ~蜂蜜 3. 麻醉止痛 。 跌打損傷,骨折瘀腫疼痛: ~自然銅、地龍、烏藥 手術麻醉: ~草烏、羊躑躅、姜黃 用量用法:
1.5~3g。入湯劑先煎0.5 ~ 使用注意: 非寒濕者,不用。 少用,先煎 內(nèi)服宜炮炙后使用; 不宜與貝母、半夏、瓜蔞、白蘞、白及同用。 孕婦忌用。 蘄蛇-白花蛇(附:烏梢蛇) 藥用:科動物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Gunther)的干燥尸體。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咸,溫;有毒。歸肝經(jīng)。 功效:祛風通絡,定驚止痛。止痙 臨床應用: 1. 用于風濕頑痹,中風半身不遂 。 ~防風、羌活、當歸 2. 用于風毒壅于肌膚之麻風、疥癬 。 麻風: ~大黃、蟬蛻、皂角刺 疥癬:~荊芥、薄荷、天麻 皮膚瘙癢:血虛生風生燥,肌膚失去濡養(yǎng): ~ 烏梢蛇、雄黃 3. 用于小兒驚風,破傷風 。 ~烏梢蛇、蜈蚣 4.本品以毒攻毒,治療瘰疬、梅毒、惡瘡。 1.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急,以及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癥。 本品有較強的祛風通絡,透骨搜風作用,故對風濕痹痛、筋脈拘急等癥,可配伍豨簽草、獨活、威靈仙等藥同用;治口眼喎斜、語言蹇澀,或筋脈攣急、肌肉麻痹等癥,可與全蝎、當歸、羌活、白芷等配伍應用,或浸酒服。 2.用于破傷風,驚風抽搐。 本品又能定驚止痙,可治破傷風,痙攣抽搐及小兒驚風痙厥,配伍烏梢蛇、蜈蚣等藥同用。 此外,白花蛇又可用于痲瘋,疥癬,具有祛風攻毒之效,可與烏梢蛇、雄黃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白花蛇、蘄蛇、蘄蛇肉、大白花蛇 白花蛇?肉蛇(為五步蛇,去內(nèi)臟,烘干用)、金錢白花蛇(為銀環(huán)蛇的幼體,烘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用量:3~9g。入湯劑或酒浸。一錢至三錢,煎服。研末吞服1--2g。 使用注意 陰虛內(nèi)熱者忌服。 附藥: 烏梢蛇:即游蛇科動物烏梢蛇除去內(nèi)臟的干燥體。性味甘,平。歸肝經(jīng)。功效與白花蛇相近而藥力較弱。用量一錢至三錢,煎服研末每次2--3g。 烏梢蛇 基原:為游蛇科動物烏梢蛇除去內(nèi)臟的全體。 用量5-10克,入湯劑。研末2-3克每次。 金錢白花蛇(小白花蛇) 為眼鏡蛇科動物銀環(huán)蛇的幼蛇。 性能、功效、應用于蘄蛇相似而力較強。煎服,3~4.5g,研末每次1~1.5g。 按語: 1.白花蛇甘咸而溫,專入肝經(jīng),祛風通絡止痹痛,定驚止痙寧抽搐,且外達皮膚,又為痛風疥癬之要藥,迨為祛風攻毒之功耳。 2.金錢白花蛇功同白花蛇而力更勝之,烏梢蛇之性能亦同于白花蛇,而效則弱之。 文獻摘錄: 《開寶本草》:「主中風濕痹不仁,筋脈拘急,口面窩斜,半身不遂,骨節(jié)疼痛,大風疥癩及暴風搔癢,腳弱不能久 相似藥物比較 金錢白花蛇:甘咸溫,肝,性偏溫燥毒性強,作用最強; 蘄蛇 烏梢蛇 祛風,通絡,止痙 風濕頑痹,中風半身不遂。風毒壅于肌膚之麻風、疥癬。小兒驚風,破傷風 特別介紹:石南 木瓜 藥用:薔薇科灌木貼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Sweet)Nakai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酸,溫。歸肝、脾經(jīng)。 功效:舒經(jīng)活絡,和胃化濕。除濕利痹,去濕舒筋。緩急舒筋,消食,治腳氣。 臨床應用: 1. 用于風濕痹痛及腳氣腫痛,筋脈拘攣 。尤宜于著痹、筋脈拘攣。 風濕筋脈攣急,不可轉側:~乳香、沒藥、生地 濕腳氣水腫,筋攣足痿,甚則沖心煩悶:
~吳茱萸、檳榔、蘇葉 2. 用于霍亂吐瀉轉筋 。 寒濕阻于中焦之腹痛吐瀉轉筋: ~吳茱萸、茴香、紫蘇 濕熱阻于中焦之腹痛吐瀉轉筋: ~蠶沙、薏苡仁、黃連 3.尚能消食,用于消化不良;生津止渴,用于津傷口渴。(非要生津止渴者不用) 1.用于風濕痹痛 木瓜酸溫入肝,具有除濕通絡之功,為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常用藥,臨床上治風濕痹痛時一般用于腰膝酸痛者居多,常與虎骨等配用。 2.用于吐瀉轉筋 肝主筋,吐瀉失水,筋失所養(yǎng),則轉筋痙攣。木瓜入肝,功能緩急舒筋,故為治吐瀉轉筋之要藥。用于暑濕霍亂,吐瀉轉筋之癥,可配伍薏苡仁、蜇砂、黃連、吳茱萸等藥同用。 此外,本品又為治腳氣腫痛要藥,可配伍吳茱萸、紫蘇、檳榔同用。尚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癥。 處方用名:木瓜、陳木瓜、光皮木瓜、宣木瓜、皺皮木瓜、炒木瓜、川木瓜、木瓜實、鐵腳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者不用。其用于酸斂之性。 按語: 木瓜性味酸溫,能入肝脾,舒筋活絡之要藥。多用于腰膝酸痛,筋攣足痿;化濕和中之良品,又能治霍亂吐瀉,轉筋腿痛;且為腳氣要藥,蓋亦化濕舒筋之效,還有消食之功,助脾之能。 蠶砂 藥用:蜇蛾科昆蟲家蠶幼蟲BombyxmoriLinnaeus的糞便。名醫(yī)別錄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辛,溫。歸肝、脾、胃經(jīng)。 功效:除濕利痹,緩急舒筋。 臨床應用: 1.用于風濕痹痛。 本品善于化濕,功能通絡利痹,可用于風濕痹痛之癥,如為濕熱郁阻者,可配防己、薏苡仁、滑石等同用;肢體不遂、麻木,可與防風、當歸、白茄根等配伍。炒熱外敷,還有溫通血脈利痹止痛之效。 2.用于吐瀉轉筋。 本品能化濕,緩急舒筋,用于霍亂吐瀉轉筋,腹痛等癥,配伍黃芩、木瓜、吳茱萸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治皮膚濕疹瘙癢,可煎湯外洗。 處方用名:蜇砂、晚蜇砂、夏蜇砂、二蜇砂、蜇矢(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10-15g。一錢至三錢,須包煎。 蜇矢湯(《霍亂論》):蜇砂、木瓜、生苡仁、大豆卷、黃連、梔子、半夏、通草、黃芩、吳茱萸。治霍亂吐瀉,轉筋腹痛,口渴亂躁危急。 特用:蠶沙對應雞屎白 文獻摘錄: 《本草綱目》:「蜇性燥,燥能祛風勝濕,故蜇砂主療風濕之病,有人病風痹用此熨法得效?!?/span> 相似藥物比較 木瓜 蠶沙 祛風濕,風濕痹證 伸筋草: 藥用:石松科。本草拾遺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溫。歸肝、脾、腎經(jīng)。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消腫,舒筋活血,緩急舒筋。走而不守。 臨床應用: 去腹中之堅積。消水腫。 用法用量:3-5錢 使用注意:孕婦與出血過多者忌用 松節(jié): 藥用:松科喬木油松PinustabulaeformisBarr.或馬尾松P.massoniana lamb的瘤狀節(jié)或分枝節(jié)。 性味與歸經(jīng):苦,溫。入肝、腎經(jīng)。 功效:除濕利痹 臨床應用: 用于風濕痹痛。 本品苦燥溫通,具有燥濕通絡利痹之功,善去筋骨間風濕,對于風濕痹痛、關節(jié)酸痛等癥,可單味浸酒服或與羌活、獨活、防風、桑枝、海風藤、川芎、當歸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松節(jié)油松節(jié)(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 1.松香:及松樹的樹脂。性味苦、甘、溫。功能祛風燥濕,生肌止痛,適用于風濕痹痛,瘡瘍腫痛等癥。一般用量一錢至三錢,入丸散或浸酒服。 2.松花粉:即松樹的花粉。性味甘溫。功能潤肺,燥濕,止血。內(nèi)服可以治咳嗽;外敷可治皮膚濕疹,嬰兒尿布濕疹,創(chuàng)傷出血。一般用量一錢至二錢,包煎。外用適量。 文獻摘錄: 《本草綱目》:「筋骨間風濕諸病宜之?!?/span> 《本草匯言》:「氣溫性燥,如足膝筋骨,有風有濕,作痛作痿,痿軟無力者,用此立痊。倘陰虛髓乏,血燥有火者,宜斟酌用之?!?/p> 海風藤 藥用:本草再新。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微溫。歸肝經(jīng)。 功效:祛風濕,通經(jīng)絡,止痹痛。安胎 臨床應用: 風寒濕痹,肢節(jié)疼痛,筋脈拘攣,伸屈不利 用法用量:6-12g,內(nèi)服煎湯,或浸酒。 使用注意:胖著海風藤安胎,痩者黃芪安胎。肥痰痩火 路路通 藥用:楓果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平,歸肝,腎經(jīng)。 功效:祛風活絡,利水通經(jīng)。 臨床應用: 關節(jié)痹痛,麻木拘攣,水腫脹滿,乳少經(jīng)閉。 用法用量:5-10g,內(nèi)服煎湯,或浸酒。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陰虛內(nèi)熱不用 特用:乳少經(jīng)閉 雷公藤 藥用:為衛(wèi)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或根的木質(zhì)部。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涼,心肝,有大毒 功效:祛風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 臨床應用 1. 用于風濕頑痹。尤宜于關節(jié)紅腫熱痛,腫脹難消,晨僵,功能受限,甚至關節(jié)變形。 2. 用于麻風、頑癬、濕疹、疥瘡 。 用量用法: 10~25g。水煎服。 使用注意: 此藥不可用 又名斷腸草,少用。 內(nèi)臟有器質(zhì)性病變及白細胞減少者慎用; 孕婦忌用。 |
|
來自: 道不在遠 > 《名醫(yī)談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