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授輔導中如何促進學生參與/蔣國珍 等 |
|
(2011年03月01日)點擊數:33 |
|
|
蔣國珍 李方方
【摘 要】無論從學生需要,還是從媒體豐富度理論來看,面授輔導都是遠程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在面授課時有限的情況下,促進成人學習者的參與,是遠程教學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本研究以課堂觀察為主,從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對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北京學習中心“財務案例研究”課程進行了課堂觀察。研究發(fā)現:面授輔導中以評價為導向、師生對話、結合學生的經驗教學,學生參與性很高;基于教師經驗、單一講授,教學效果不佳。最后,本文對“課程的實用性、基于經驗的教學”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面授輔導;學生參與;遠程學習者
引言
遠程學習者多數是有工作的成人,盡管工作與學習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但他們仍然愿意參與面授輔導。調查發(fā)現,約94%的電大學生愿意參加面授輔導(蔣國珍,張偉遠,匡貴秋,2004)。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北京學習中心,每門課程的面授輔導次數多為5~7次,即15~20課時左右,外語、數學等課程幾乎每周都有面授。如何在有限的面授輔導時間內,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是對教師的挑戰(zhàn)。
在面授課時很少、教學內容不變的情況下,教師的面授策略是:講重點、講難點、講思路,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在中央電大北京學習中心不少課程的面授輔導中,教師的講授大約占到了整節(jié)課時間的4/5,課堂教學基本是以教師為中心,很多時候就是教師一個人的獨白,幾乎沒有時間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這樣的講授能有好的教學效果嗎?美國遠程教育權威摩爾(Michael moore,1996,第133頁)曾指出:“講授不是教學……許多遠程教學失敗的原因是一些決策者不了解遠程教學的多元內涵,忽視了其必須的相關活動……教學一直被單純地視為課程內容的講授”。20世紀初期,杜威(John Dewey )就極力主張改革課程與教學,使學生參與其中(Robert Heinich,Michael Molenda,James D.Russell Sharon E.Smaldino,2002,第72頁)。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教學很難說是有效的。在美國的中小學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只占整節(jié)課1/6~1/4的時間(Richard I. Arends,2004)。
要讓學生多參與,就要占用更多課堂活動時間。從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北京學習中心的面授課表看,學生的周末時間幾乎被面授課占滿了,增加面授課時是不可能的,那么,能否以雙向視頻、衛(wèi)星電視等手段代替面授輔導,減少、甚至取消面授呢?Daft & Lengel & Trevino (1984;1986;1987)認為,不同媒體的信息豐富度不同,媒體的信息豐富度越高,越有利于接受者對問題的理解。就人際互動而言,下列媒體豐富度由高至低依序為:面對面;電話;針對特定對象的書面文件,例如,備忘錄、信件;無特定對象的書面文件,例如,一般的說明書、手冊、公告、傳單(引自翁少白,2006)。
Daft & Lengel & Trevino (1984;1986;1987)根據下列四個準則來評判媒體的信息豐富度:
(1)反饋的及時性:能否實時回饋,是否允許對問題的響應并立即修正。
(2)多種線索:包括目光接觸、語氣、語調、身體姿勢、文字、數字、圖形符號等一系列線索。
(3)語言多樣性:能否通過暗喻、明喻、舉例、敘事、類推等多種表達方法使對方了解。
(4)個人化程度:當個人的感覺和情緒注入溝通時,信息將被傳達得更完整。有些信息可以配合接收者的特點、需求或當時的情境(引自翁少白,2006)。
依照上述四個原則,雙向視頻由于缺少人際間的目光接觸、注視等重要的交流線索,媒體豐富度要遠低于面對面。一方面講授者由于無法全面、即時地從“分會場”獲得反饋信息來調整自己,另一方面與會者身處“分會場”,缺乏現場感,效果會受影響。以往電視教學中的“課堂搬家”做法,以及現在衍生出的所謂“在家上名校”的產品都沒有認識到媒體的信息豐富度差異問題。
無論從學生需要還是從媒體豐富度理論來看,遠程教學中面授輔導都是不可或缺的。問題的關鍵是:在面授課時有限的情況下,如何促進成人學習者的參與,提高面授的效果和效率?至少可以采用如下三個策略:
(1)從成人學習的特點出發(fā)設計教學。諾爾斯(1990)提出的成人學習者六個特征對指導遠程教學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成人學習者以問題為中心,成人學習強調實用性,成人學習是基于經驗的學習等。
(2)以威爾·施拉姆的經驗重疊模式指導遠程課程與教學設計。威爾·施拉姆的經驗重疊模式試圖尋找和確定共同的經驗領域。如果教師的經驗與學生的經驗之間有重疊,交流就可以發(fā)生;如果二者之間沒有重疊或重疊很少,交流就很難發(fā)生;如果完全沒有重疊,交流則不可能發(fā)生。
(3)采用對話式教學,而不是單一的講授。成人的學習最好能結合對話的方式,因為成人有著豐富的經驗,可以和教師針對任何話題展開討論,在此基礎上掌握新知識、態(tài)度與技能。簡·韋拉(Jane Vella,2002)證實了在全世界50多年的成人教育中,對話方式的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研究方法與過程
本研究采用觀察法和訪談法。研究者以學習“財務案例研究”課程的學生為觀察對象(該門課程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北京學習中心08年春季入學的會計本科的必修課程),并對輔導教師和學生進行了訪談。
該門課程的輔導教師張老師是兼職教師,長期從事會計工作,擅長將自己的實際經驗運用于教學中。
中央電大直屬學院北京學習中心參加2009秋季學期“財務案例研究”課程的是08春會計學本科班,共13名學生(2名男生,11名女生),這些學生都從事會計工作。
研究結果
1. 面授輔導的學生到課率
本班學生只有13名,7次面授課中,最后一次是考前輔導,到課率最高,平時到課率約60%(見表1)。
2. 何種方法能促進學生參與
在第1次面授課中,張老師向學生介紹本課程的考試和作業(yè)要求,學生能認真聽講。這種以評價為導向的教學效果不錯(見表2)。
此外,張老師通過師生對話,并結合學生的工作經驗進行教學,學生參與性很高,效果不錯。例如,張老師問:“看看你們所在單位的治理結構是什么樣的?有沒有書記?”,學生答:“我們公司沒有,我們是完完全全按照剛才那個結構走的”(見表2)。
3. 教師應該基于誰的經驗教學
張老師選用真實案例來教學,試圖激發(fā)學生興趣。例如,中關村科技重組“瓊民源”是張老師的親身經驗,但學生很陌生,并沒有表現出興趣(見表3)。再如,“神馬實業(yè)集團的財務體制評價”也是真實案例,盡管張老師強調是考試重點,學生依然沒有興趣(見表4)??梢姡⒉皇撬姓鎸嵃咐寄芪龑W生參與,學生不熟悉的、陌生的案例,雖然真實,也不能吸引學生。
4. 什么內容對學生實用
在第1次面授輔導課上,學生問:“老師, 這教材老不老啊?2002年(編)的?!睆埨蠋煷穑骸敖滩木幍锰貏e好,一點都不老,每個案例都講述了一個道理,你們將來當財務主管、科長、處長、總設計師時就會體會到。”(表5)。
在隨后的訪談中,一名輔導教師說:“很難說這本教材編得好還是不好,關鍵是它適不適合學生。本教材選的案例都是大型企業(yè),但在我們學習中心,學生主要來自小型企業(yè)或民營企業(yè),他們的經驗與本教材選的案例相去甚遠,這些內容對學生沒有什么用,他們自然就沒有興趣了?!?
結論與討論
通過以上研究發(fā)現:面授輔導中以評價為導向、師生對話、結合學生的經驗教學,學生參與性很高;基于教師經驗、單一講授,教學效果不佳。
基于對“財務案例研究”這門課程的課堂觀察,現就以下三點進行討論。
1. 對話還是講授
教師雖然最習慣采用講授法教學,但是,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采用講授法,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財務案例研究”這門課程來說,最合適的教學模式應該是課堂討論和基于問題的教學。在本課程的面授輔導中,對話教學的效果明顯好于講授法,采用講授法時,即便教師做到了“講重點、講難點、講方法……”,也于事無補。
2. 基于誰的經驗教學:教師還是學生
成人是帶著豐富的經驗進入學習的,基于經驗的教學是成人教學的重要方法。但是,基于經驗的教學不是基于教師的經驗,如果教師的經驗、經歷是學生完全陌生的,與學生已有的經驗沒有重疊,也不可能吸引學生參與。正確的做法是,面授輔導中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來幫助學生學習新內容,教師教的新知識(經驗)若與學生已有的經驗有重疊,就能吸引學生參與。
3. 課程的實用性:對學生的現在有用還是將來有用
遠程教育強調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成人學生希望學習實用的課程。遠程教育與基礎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很不同,基礎教育也強調教學內容有用,但更強調“打基礎”,為了將來有用,成人教育課程的實用性則強調:課程對自己的生活、工作有用,重點是現在有用,不是將來才可能有用。
[眼參考文獻]
[1] Richard I. Arends(2004) learning to teach. McGraw-Hi company, Inc.
[2] Werner J. Severn,James W. Tankard(1997)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s meda(4th ed.), Longman publishers USA.
[3] Jane Vella(2002)Learning to listen, Learning to teach: the power of dialogue in educating Adults. Johne Wiley & Sons, Inc.
[4] Robert Heinich,Michael Molenda, James D.Russell Sharon E.Smaldino(2002)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5] Richard. Freeman(2005), Creating Learning Materials for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 A handbook for Authors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 The Commonwealth of Learning
[6] 翁少白(2006) 實時數位整合交通系統(tǒng)接受調查研究。http://etd.lib./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etd-0727106-151959
作者簡介:蔣國珍,中央廣播電視大學(100031)。
李方方,安徽廣播電視大學(230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