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馬鞍的制作 http://www.56.com/u82/v_NjYyNjA2Mzk.html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被譽為 “馬背上的民族”, 駿馬是蒙古族的精神象征,馬鞍則是蒙古人的精神搖籃。馬鞍的發(fā)明,才使蒙古人躍上馬背,成就了輝煌的業(yè)績。
一、多倫馬鞍的特點及基本構(gòu)造 多倫馬鞍選材講究,造型美觀,乘坐舒適,結(jié)實耐用。它的主要制作工藝是將砍好的四塊上好鞍木用膠對接制成木鞍,稱之為“四塊玉”。所謂“四塊玉”,指的是左鞍板、右鞍板前鞍鞒、后鞍鞒。對接好的木鞍前鞍鞒高,后鞍鞒低,木鞍主體長約50厘米,寬約26厘米,初步成型的木鞍經(jīng)過打磨拋光后叫“白茬鞍”,白茬鞍再經(jīng)過一番裝飾配上捎繩、鞍腰子、馬鐙、馬韂、肚帶根兒、馬屜等,就成了一副完整的馬鞍。
趙師傅1961年進(jìn)入多倫縣民族用品廠拜師學(xué)藝,學(xué)成后出師。后來工廠解體,趙師傅就在自己家里坎起了馬鞍子,這一砍就是五十個年頭。說起這些,趙師傅頗有些自豪,因為他一直沿用著數(shù)百年傳統(tǒng)手工的砍制方法。今天在這里趙師傅就將為我們重新展示一次多倫馬鞍的制作過程。
二、砍制鞍板鞍鞒 1 、選材。 選材,是制作木鞍的第一步,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步。木鞍的選料一般以樺木為最好。和別的木料相比,樺木做的馬鞍既輕便又結(jié)實,而且不容易磕破。木材選好以后,一般要在通風(fēng)的地方放置3-4個月才能夠使用,這樣做是為了使木頭里邊得水份都蒸發(fā)掉,這樣做出來的馬鞍才不容易干裂變形。一副木鞍要用四大塊木材,兩塊長方形的木材做兩邊鞍板,前后鞍鞒可不是一根直的樺木就可以的,一定要選擇這種帶杈的樺木。
2、砍制前后鞍鞒
說話間,趙師傅已經(jīng)準(zhǔn)備好了跟著自己半輩子的制作工具。這些工具記錄著趙師傅與馬鞍一起走過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也見證著馬鞍文化在一代工匠手中的延續(xù)和傳承。 隨著傳出來這一聲聲砍木頭的聲音,趙師傅用他手里那只錛子告訴我們,此時,砍制前后鞍鞒的工序就算開始了。
趙師傅先把樺樹杈砍出一個大概的輪廓,在砍制的過程中,要注意砍制的力度,尺寸都要掌握好,因為一旦因為力度過大,原料損壞就會無法彌補。在把前鞍橋開衩的部位砍成平緩的馬蹄形,由于沒有專用的模具和機器,這個全憑師傅們的眼力和經(jīng)驗來完成。然后,用凹錛子砍出需要的弧度,只見錛子握在他的手上,上下舞動,一會的功夫鞍鞒的雛形就砍制好了。
3、砍制并連接鞍板 接下來的工序就是砍制左右兩邊的鞍板,他先將精心挑出來的樺木鋸成兩塊同樣長約50厘米,厚約7厘米、寬約20厘米的長方形板。將這塊長方形板距離一端15厘米的地方向下鋸出一條長約7厘米的鋸口,在將另外一端20厘米的地方同樣鋸出長約7厘米的鋸口。然后,把這長方形板立直,將鋸開的木料砍掉。接下來要砍制的是鞍梁子,就是人坐馬鞍上所接觸的地方,沿著上面的鋸口垂直向下鋸出一條深約2厘米的鋸口,然后按著這條鋸口將多余的木料砍掉。在將左右鞍板需要粘接的部位砍制平整,接下來的工序就是用膠粘接。趙師傅現(xiàn)在熬制的就是骨膠,加入少量水,熬制成水膠,一定要趁熱使用,這樣粘接效果才有保證。粘接的這道工序非常關(guān)鍵,一旦形狀有偏差就會把馬背磨壞,用趙師傅的話講這就是砸了手藝。將熬好的水膠均勻涂抹在需要粘接的部位,把兩塊鞍板對齊粘接,由于兩塊鞍板形狀還不是很規(guī)則,粘好之后需要用手按壓一會。然后晾曬四個小時左右,這道工序才算完成。 晾曬完成以后的這兩塊鞍板,我們還要繼續(xù)的砍制。繼續(xù)砍制的目的是為了我們下一步打好基礎(chǔ)。為了砍制時能保持兩邊對稱,所以在前挑頭左右兩邊畫一條平行線,然后,把粘好的左右鞍板頂部砍制平整,在把左右鞍板的底部砍成圓弧形。接下來,還需要繼續(xù)砍制鞍板的下面,趙師傅告訴我們,因為這里是和馬脊梁接觸到的地方,所以一定要砍制平整、光滑,要同馬脊梁吻合,這樣才不會把馬背磨壞。這個地方叫上梁頭,上梁頭為13厘米,下梁頭為10厘米。為了兩邊對稱,將上下梁頭之間畫一條直線,然后,用木鋸沿著畫好線的位置將多余的地方鋸平,砍下鋸掉的木料。接下來,繼續(xù)砍制整形,這樣反反復(fù)復(fù)的砍制之后,大概的形狀就出來了。
4、組裝鞍鞒鞍板 鞍鞒和鞍板已經(jīng)砍制出了大概的形狀,那我們接著要做的是組裝粘接鞍鞒鞍板,這個工序可是非??简灩αΦ?。因為后鞍鞒需要承受著人們臀部的壓力,粘接不牢固就很容易斷裂。首先檢查鞍鞒鞍板連接部位是否嚴(yán)實,不嚴(yán)實的地方要繼續(xù)打磨,直到嚴(yán)絲合縫為止。然后把前后鞍鞒與鞍板需要粘接的地方,均勻的刷上水膠,把前后鞍鞒固定粘接在鞍板上,用手壓緊,在用鐵夾子把鞍板鞍鞒粘接的部位夾住,用木槌敲緊鐵夾子,使夾子牢牢卡住鞍鞒和鞍板,和前面一樣需要晾曬4個小時。經(jīng)過粘接之后,木鞍大概的雛形便展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
5、補漏洞修邊角 趙師傅把固定在鞍鞒鞍板上的鐵夾子輕輕取下來,為了更快的砍制出鞍鞒上面的弧度,需要量出劈口與鞍鞒之間的距離,前劈口與鞍鞒之間的距離為19厘米,后鞍鞒與后劈口之間的距離為13厘米。按照尺寸將鞍鞒上面多余的木料鋸掉,在將鞍鞒與鞍板接觸部位多余的木料鋸掉,為了下一步的打磨工作能更方便進(jìn)行??蛇@時,趙師傅卻拿著水膠過來了,難不成又要粘東西嗎?原來啊,做馬鞍的樺樹是自然生長的,不會長的都那么整齊,所以在粘接完成之后會有小的漏洞,這時候就需要用水膠和樹皮來進(jìn)行修補,樹皮也是在砍制木鞍時砍下來的,它正是最好的填補材料。先將水膠刷到樹皮上,塞到漏洞中,在用工具把樹皮用力的砸進(jìn)漏洞里。這樣就可以充分的把漏洞修補好了,按照同樣的方法修補一下其他的漏洞。接下來,還需要繼續(xù)進(jìn)行砍制,現(xiàn)在的砍制最主要是把有棱角的地方砍成圓弧形,在砍制前后鞍鞒時,后鞍鞒的弧度要比前鞍鞒的弧度稍大一些,這也是為了人騎乘時更舒服。制作一個木鞍需要反反復(fù)復(fù)的砍制,這也是一輩一輩的從祖先手里傳承下來的技術(shù)。接下來,要用這個刮刀把前后鞍鞒劈口的位置刮成平緩的弧度,然后在把木鞍有弧度的地方仔細(xì)的刮平整。原來還需要用木銼進(jìn)行打磨。用木銼把前后鞍鞒劈口的位置打磨光滑。最后再用60目的砂紙再次仔細(xì)打磨,到這里,打磨的工序就宣告結(jié)束了。
6 、抹膩子 接下來,把這個膩子粉里對上少量的水,攪拌均勻,把木鞍不平整的位置、和棱角位置均勻的涂上膩子。然后晾曬大約5分鐘,再用60目的砂紙打磨光滑。趙師傅說,他做的每一個馬鞍都要保證它的質(zhì)量,假如馬鞍沒有做好,那后面的皮子就上不好,人騎上去也不會舒服,說這話的時候趙師傅顯得很神氣。
7、刷油漆 為了更加美觀,還要給木鞍刷上油漆。趙師傅不光會砍制木鞍,就連漆匠的刷漆活他也不含糊。趙師傅給這木裸鞍刷上紅色的油漆,他說紅色代表紅紅火火。刷完油漆以后,需要晾曬3-4個小時。這樣,一副完美的木鞍就大功告成了。
制作裸鞍是個繁雜而辛苦的過程,可趙師傅卻很享受這個過程,當(dāng)他看到木鞍在他手上一點點完成,他的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
現(xiàn)在趙師傅的制作木鞍就該告一個段落了。要想完成一付完整的馬鞍,還需要扎制馬鞍的手藝人。正當(dāng)我們苦于尋找扎制馬鞍手藝人的時候,多倫馬具博物館館長告訴我們,住在離縣城不遠(yuǎn)的“老舅”要來家里做客,而這個“老舅”就是扎制馬鞍的好手。 三、扎制馬鞍 我們也跟著館長稱呼他為“老舅”, 他人很隨和,待我們說明來意后,他就爽快的答應(yīng)了。 扎馬鞍看上去簡單,卻十分科學(xué),處處閃爍著游牧民族的大智慧,是實用性和裝飾性的統(tǒng)一,科學(xué)與審美的結(jié)合。 1、固定牛皮 這是扎馬鞍子用的牛皮,使用牛皮的特點是耐磨、防潮、最主要的一點是皮源充足。將牛皮蒙到鞍鞒上,再用兩個小鐵釘將牛皮的兩個下端固定住,這樣才能使皮子繃緊,“老舅”憑著多年的經(jīng)驗很快就把牛皮整理平整了,接下來用銅條來做鞍鞒的鑲邊,這叫壓條,壓條的目的不光是為了美觀還可以起到固定牛皮的作用。先把壓條壓到牛皮上,用小鐵釘將中間位置固定。然后用小鐵釘按同樣的方法把兩邊的壓條都固定在鞍鞒上,一邊固定壓條一邊整理牛皮,在釘釘子的時候,用力要小些,用力過大,會把釘子砸彎。固定好后在把兩端多余的壓條砸進(jìn)木頭里,這樣使壓條固定的更結(jié)實,也為了防止劃傷手指。接下來,用切刀把多余的皮子切掉,要從皮子的一邊沿著壓條慢慢的切割,以免傷到手指。然后用鐵錘輕輕敲打壓條,這樣會使壓條平整。后鞍鞒也按照同樣的方法制作。 2、鉆孔 接下來的工作很關(guān)鍵,首先,用電鉆在兩個鞍板前后四個角的位置,按上下排列分別鉆兩個孔,俗稱 “捎繩眼兒”,捎繩是什么呢?顧名思義是用來拴東西的。然后在左右鞍板下梁頭的位置左右兩邊各鉆一個小孔,這叫“千斤墜眼兒”是用來拴馬肚帶的。接下來在鞍板的下梁頭中間位置并排鉆3個小孔,并把這3個小孔打通,形成長孔,這叫“蹬皮眼兒”,是用來拴馬鐙的。最后按照同樣的方法,在左右鞍板上梁頭的位置左右兩邊也各鉆一個小孔。這個是用來拴鞍腰子的,鉆孔的工序已經(jīng)完成。 3、拴捎繩 接下來就到了拴制的環(huán)節(jié),首先,要拴制捎繩,捎繩的用途是用來固定馬背上的東西,在蒙古族“逐水草而居”還游牧在草原上的時候,這些捎繩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牧民們所有的生活必須品都要馱在馬背上,這捎繩就派上了用場。捎繩也同樣是用牛皮做的,為了使牛皮變軟,先要經(jīng)過反復(fù)抻拉,老舅他們將這個過程,稱之為“熟皮子”,這樣處理之后的皮子結(jié)實耐用,接下來的工序需要兩個人共同來完成,一個人在一頭拉緊皮子,另外一個人一手拽住皮子,另一只手用切刀將牛皮條切割成需要寬度的牛皮條,注意速度不要太快,太快容易弄斷,也容易割傷手臂。切割完成后,就要拴捎繩了,首先在左鞍板前面的兩個孔拴上皮繩,所拴的皮繩數(shù)量可以自由選擇,以能穿過鉆孔為標(biāo)準(zhǔn)。將皮繩一端從一個孔上面穿下去,然后在從另外一個孔穿上來,隨后將皮繩的兩端對齊拉緊,在用錘子把兩個孔中間的皮繩砸平。鞍板上剩下的三個位置按照相同的方法操作就可以了。 4、拴馬肚帶 接下來,需要拴馬肚帶,馬肚帶是將皮條一端從馬肚子下面穿過栓到另外一端,使馬鞍牢牢的固定在馬背上。拿一根稍寬的皮繩,皮繩的一端對折,用刀割開一個小口,將皮繩穿過左鞍板下梁頭的一個“千斤墜眼兒”,然后將另外一端的皮繩也對折,割開一個小口,在用黃羊角把孔鉆大,將另一端的皮繩從這個孔中穿過,然后再將靠下的皮繩對折從另外一端的孔中鉆出來,就這樣形成了一個繩圈,調(diào)整好大小,把皮繩用力拉緊。余下的三個“千斤墜眼兒”也按同樣方法操作。 5、安裝鞍腰子 接下來的工序是將鞍腰子固定在馬鞍上面,鞍腰子也叫坐墊,它的用途是為了騎馬的人在騎乘時更加舒服。把鞍腰子上左邊的皮繩穿過左鞍板上面的小孔,在將鞍腰子右邊的皮繩穿過右鞍板上面的小孔,然后相互系緊,這樣就可以把鞍腰子固定在馬鞍上了。 6、拴馬鐙 下面的工序就是拴馬鐙了,它可是馬鞍中的重要部件,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腳踏的馬具。在很早以前,蒙古族人的祖先曾經(jīng)用樹杈做成鐙子使用,當(dāng)冶煉金屬業(yè)發(fā)展起來后,才有了金屬制的馬鐙。馬鐙的作用不僅是幫助人上馬,更主要的是,騎馬人在騎馬時可以支撐雙腳,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騎馬的優(yōu)勢,同時又能有效的保護(hù)騎馬人的安全。首先,需要把掛馬鐙的皮條對折,把皮條的一端穿進(jìn)馬鐙的蹬口,在把對折的皮條從鞍板下梁頭中間的鐙皮眼兒穿過去,在用夾子將其扣好。另一側(cè)的馬鐙也按照同樣的方法操作。 7、安裝馬韂馬屜 這個叫馬韂,也是牛皮制成的,馬韂也是馬鞍中重要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防止馬鞍和馬鐙碰傷馬的身體,同時也防止馬身上的汗水毛漬弄臟騎者得衣物。把馬韂上面挨緊馬鞍的部分剪兩個小孔,這樣就可以將拴肚帶的繩套順利的穿過馬韂。然后找一根較寬的肚帶,把肚帶系到繩套上。將另一根肚帶也按相同的方法系到繩套上。最后將馬屜放到馬鞍下面,馬屜就像是馬的衣裳,它可以吸走馬背上出的汗水。 隨著一副完整的馬鞍裝到馬背上的時候,我們的馬鞍便制作完成了。
當(dāng)我們談到手藝傳承的時候,健談的老舅突然變得沉默起來,透過他寫滿滄桑的臉孔,我們知道,他是舍不得這個手藝,他很希望這門手藝不斷的傳承下去。 多倫馬鞍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鞍馬文化,這種文化需要保護(hù)和傳承。隨著這項古老技藝的申遺成功,相信歲月流逝并不會淹沒那些古老的傳統(tǒng),一切美好,還會繼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