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是家族之史志,是宗族血脈和文化延續(xù)的載體,承載著先輩足跡、血親傳承與整個家族的文化和歷史。今將樂縣溫坊村新編《湯氏族譜》付梓,實為湯氏宗族的一大盛事。本人幸觀其成,適族人盛情請作序,欣然應允! 一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湯氏入閩西北開基始祖、浙江省溫州路平陽縣處士監(jiān)倉公輾轉千里,來到將樂縣永康團安坊堡(今溫坊村),見其地土地肥沃,清溪環(huán)繞,遂安家立業(yè),并改其名為“溫坊”。湯氏從此扎根于溫坊這方地靈人杰之地,于亂世求存,逢盛世興業(yè);或耕讀傳家,秉持勤儉美德;或立志報國,盡顯忠義擔當。其間賢達輩出,歷經(jīng)千年,滋醞出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溫坊湯氏文化。 溫坊村歷史悠久,人杰地靈,英才涌現(xiàn)。而我溫坊湯氏更是如此。 在宋代歷史上有福建省第一個武狀元鸴公,又有選公、浩然公、淳公、煥公、逢辰公、露公、傳公等七位先祖先后考取進士。從而呈現(xiàn)出罕見的湯氏“一村一狀元七進士”的科舉盛況。 鸴公是我族第5世祖。他是捍衛(wèi)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的民族英雄。據(jù)載,宋高宗趙構紹興二十一年(1151),鸴公考取武狀元,皇帝親臨殿試并將親筆書寫的《大學篇》賜贈之。淳熙四年(1177)公出任瓊州路萬安軍(今海南萬寧市)知軍,屯戍一方,致力維護民族團結,邊疆得以安寧。時南洞王利學叛宋,公率軍征剿,初戰(zhàn)屢屢受挫。有次,鸴公在出征中偶遇一座真武廟,便下馬進廟焚香禱告,此后告捷大獲全勝,擢升南安軍節(jié)度使。鸴公奏明圣上將真武大帝迎回家鄉(xiāng),在湯氏宗祠旁修建真武廟,并定下三月初二掃墓祭祖,初三祭祀真武大帝。又出資修建了“鸴公橋”。從是,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溫坊村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和游神活動并沿襲至今,形成溫坊家家戶戶過“三月三”吃流水席,這一獨特的民間習俗。不久,瓊州再次發(fā)生叛亂,鶯公奉旨掛帥出征,不幸以身殉職。海南人民感念鸴公之恩,為其立廟塑像,歲祭不絕。家鄉(xiāng)人也為此在南口村嶺仔頭修建“武魁坊”,將南口墟街命名為“狀元街”,以資紀念。 選公歷任福建古田、永泰兩縣知縣,霍州、衢州兩府同知,告老還鄉(xiāng)后在溫坊橋頭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興福寺。煥公歷任江西臨川軍知軍、奉議郎。 到元代逢源公史稱“君子”,曾筑室隱居池湖都山中,其讀書作詩的山崖被后人稱為“君子峰”。明代洪公任廣州太守。清代蓮公、行公,先后任廣州通判。 民國邦榮公歷任邵武、順昌兩縣縣長,將樂縣參議長,創(chuàng)建將樂縣高中并任校長。期頤公歷任清流縣縣長,國民黨建甌縣黨部書記,福建省參議會參議員,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臺灣省中華農(nóng)學會總干事。期璟公畢業(yè)于黃浦軍校洛陽分校,歷任國民黨軍隊團副、將樂縣民眾自衛(wèi)團團長。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溫坊湯氏子弟先后考取大學 名、研究生 名、博士生 名。其中,從事黨政工作和教育、醫(yī)務、科研工作者達 余人,處、科級干部 余名,獲高級職稱者 名。 千百年來,溫坊湯氏一族在這片熱土上枝葉繁茂,子嗣瓜瓞,并幾經(jīng)遷徙移居,湯氏后裔開枝散葉于全國和世界各地,裔孫隆昌。元初,第9世國珍公、萬寶公分別遷居明溪縣蓋陽村和清流縣右拔村,之后其后裔又遷往寧化縣湖村。明代,第13世洪公及其裔孫先后遷居明溪縣翠竹陽上路、沙坑、福星石等村和寧化縣湖村。第21世素軒公遷居本縣御嶺村,其后裔又相繼遷往明溪縣徹坑、長嶺、龍湖、下洋等村和本縣堪厚、小王等村。溫坊湯氏部分后裔還分別多次遷往本縣水南村、乾灘村和周厝村。建國前夕,第33世期頤公遷居臺灣省臺北市。二十世紀中期,則有其后裔定居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目前,溫坊湯氏后裔總人口有 多人,分居在福建省將樂、明溪、清流、長汀等縣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qū)及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二 溫坊村依山傍水,地勢平坦,田腴水豐,加之村民勤勞樸實,世代勤耕不輟,歷代為十里八鄉(xiāng)經(jīng)濟較為殷實的村落。清初時期有湯氏子弟開始修建新宅,百年間,臨河巷內(nèi),相繼有近20幢獨具南方風格的“土庫”厝拔地而起,從村口葫蘆門至村頭綿延數(shù)百米,蔚為壯觀。清末至民國近百年,國家危難,民不聊生,導致大量古厝年久失修而破敗不堪,加之人口增長,多戶聚族而居的古厝給村民帶來諸多不便。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有村民為改善生活條件,拆除古厝,并在原址分戶而建新居,導致大部分古厝盡毀。目前保護完好的古厝有湯氏宗祠、湯氏祖厝、真武廟和村口葫蘆門。湯氏宗祠、湯氏祖厝于200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湯氏宗祠始建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8年),屬清代壇廟祠堂,右側辟券頂邊門與真武廟相通。 與溫坊村隔河相望的松嶺山麓,山清水秀,是溫坊湯氏歷代祖墳地。湯氏先祖大都安葬于此,千百年來逐漸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古墓群。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因修建道路致許多古墓被毀,如元代梅邊公墓因修路被挖,墓主人竦公曾任福州長樂縣主簿,事后在其廢墟中搶救出多樣文物,主要有梅邊公墓整石墓碑、“湯氏家寶”銅璽、“湯竦”鐵質(zhì)印章等。迄今保存完好的古墓主要有監(jiān)倉公墓、鸴公墓、、巖居公墓,均為縣級重要文物,其中巖居公墓屬我省少有保存完好的元代古墓葬之一。 三 溫坊湯氏一族素有編修譜牒的好傳統(tǒng)。《湯氏族譜》始修于元代大德年間(1297-1307年),由第11世祖逢源公主持;370多年后,康熙甲子年(1684)第二次重修;又經(jīng)120年,清嘉慶九年(1804)第三次重修;第四次重修于清同治十三年( 1874);第五次重修于民國六年(1917);第六次重修于公元1996年,距今28年,七修族譜續(xù)至湯氏第37代,共有12冊。 遷徙至白蓮御嶺、勘厚村和明溪城關的湯氏后裔分別修有支譜《湯氏族譜》和《中山湯氏族譜》。 其中,康熙甲子年間重修的《湯氏族譜》制定了溫坊湯氏40代字輩:“宗應延才俊,邦期耀遠籌;超懷敦古道,篤志紹前修;存美宜昌盛,持躬尚率由;萬年崇爾德,奕代薦嘉謀?!蹦壳皽胤粶弦逊毖苤痢啊弊州?。 古語云:國強修史、民富修譜。適逢中華民族復興和崛起之際,國泰民安、百業(yè)俱興,溫坊湯氏賢能之士懷敬祖追宗之忱,擔續(xù)脈傳薪之責,遍訪宗親,搜集資料,核校史實,幾易其稿,溫坊湯氏第七次修譜方成新篇。 吾敬覽新編族譜,有如展閱家族史話長卷,如聚力磁石,讓我心神神往,游歷于先祖?zhèn)兊膭?chuàng)史歷程而暢想連綿。而七修譜之告竣,使溫坊湯氏族人后裔有了一個新的同憶先祖恩澤,緊密相融,共話家族未來的新的依憑。憑此,必將使家族智慧得以傳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得以弘揚。祈愿在新時代的征途上,湯氏族人銘記家族歷史,傳承家族文明,自信進取、勇立潮頭,從政者清廉奉公、為學者勤勉致知、經(jīng)商者誠信致遠,各展其長,令溫坊湯氏門楣煥彩生輝。祈愿湯氏族人努力奮進,在強國興縣的偉業(yè)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后世子孫的健康成長樹楷模、做榜樣,創(chuàng)造湯氏家族更加輝煌的明天! 是為序。 時在二零二四年歲次甲辰十二月 日 三十三世裔孫建春沐手 敬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