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厲兌穴位于 A 第2趾內(nèi)側(cè)趾甲根角旁約0.1寸 B 第2趾外側(cè)趾甲根角旁約0.1寸 C 第4趾內(nèi)側(cè)趾甲根角旁約0.1寸 D 第4趾外側(cè)趾甲根角旁約0.1寸 E 第3趾內(nèi)側(cè)趾甲根角旁約0.1寸 試題解析:厲兌,定位:在足趾,第2趾末節(jié)外側(cè),趾甲根角側(cè)后方0.1寸(指寸)。 2.梁丘穴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底外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 A 1寸 B 2寸 C4寸 D 6寸 E 8寸 試題解析:梁丘穴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底外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2寸。 3.治療痢疾、便秘、腸癰常選 A 內(nèi)庭 B豐隆 C 下巨虛 D 條口 E 上巨虛 試題解析: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合治內(nèi)府”,主治腸鳴、腹痛、泄瀉、便秘、腸癰,痢疾等胃腸病證,大腸有病故取上巨虛治療。A.內(nèi)庭主治齒痛、咽喉腫痛、鼻衄,熱病;吐酸、泄瀉、痢疾、便秘,足背腫痛、跖趾關節(jié)痛。B.豐隆主治頭痛、眩暈;癲狂;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腹脹、便秘;下肢痿痹。C.下巨虛為小腸下合穴,主治腹瀉、痢疾、小腹痛;下肢痿痹。D.條口主治下肢痿痹,轉(zhuǎn)筋;肩臂痛;脘腹疼痛。 4.上齒劇痛,伴口臭,口渴便秘,舌苔黃,脈洪。治療應首選 A風池 B 外關 C 足三里 D 內(nèi)庭 D 內(nèi)庭 E 地倉 試題解析:風池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鼻淵,耳聾,氣閉,中風,瘧疾,熱病,癭氣。外關主治目赤腫痛,耳鳴耳聾,鼻衄牙痛,上肢關節(jié)炎,神經(jīng)麻痹,急性腰扭傷,顳頜關節(jié)功能紊亂,落枕。足三里主治胃痛、嘔吐、腹脹、泄瀉、便秘,下肢痿痹證,癲狂,乳癰、腸癰,虛勞諸證,為強壯保健要穴。地倉主治流涎,三叉神經(jīng)痛,口眼歪斜。內(nèi)庭主治齒痛、喉痹、鼻衄,所以D.內(nèi)庭,為正確答案。 5.下列經(jīng)脈起于足大指之端,夾咽,連舌本,散舌下的是 A 足少陰腎經(jīng) B 足太陰經(jīng)脾 C 手厥陰心包經(jīng) D足厥陰肝經(jīng) E 手少陰心經(jīng) 試題解析:足太陰脾經(jīng),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nèi)側(cè)赤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nèi)踝前廉,上踹內(nèi),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nèi)前廉,入腹,屬脾,絡胃,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6.公孫穴的正確定位是 A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緣,赤白肉際處 B 第一跖骨趾關節(jié)部,赤白肉際處 C 第一跖骨基底部后下緣,赤白肉際處 D 第一跖骨小頭前緣,赤白肉際處 E 第一跖骨小頭后緣,赤白肉際處 試題解析:公孫,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沖脈)。在跖區(qū),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主治:①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脾胃腸腑病證。②心煩失眠、狂證等神志病證。③逆氣里急、氣上沖心(奔豚氣)等沖脈病證。 7.下列不屬于三陰交穴主治病證的是 A 下肢痿痹 B 腹脹、腹瀉 C 生殖泌尿系統(tǒng)病證 D 陽虛諸證 E心悸、失眠 試題解析:三陰交主治: 腸鳴腹脹、腹瀉等脾胃病證;2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陰挺、不孕、滯產(chǎn)等婦產(chǎn)科病證;③遺精、陽痿、遺尿等生殖泌尿系統(tǒng)疾患;④心悸,失眠,眩暈;⑤下肢痿痹;⑥陰虛諸證;①濕疹,蕁麻疹。為三條陰經(jīng)交會,治療陰虛病證。 8.下列穴位位于小腿內(nèi)側(cè),脛骨內(nèi)側(cè)髁下緣與脛骨內(nèi)側(cè)緣之間的凹陷中的是 A 地機 B 血海 C陽陵泉 D陰陵泉 E足三里 試題解析:陰陵泉,合穴,在小腿內(nèi)側(cè),脛骨內(nèi)側(cè)髁下緣與脛骨內(nèi)側(cè)緣之間的凹陷中。主治:①腹脹、腹瀉、水腫、黃疸等脾濕證。②小便不利、遺尿、尿失禁等泌尿系統(tǒng)疾患。③膝痛、下肢痿痹等下肢病證。④陰部痛、痛經(jīng)、帶下、遺精等婦科、男科病證。 9.大包穴位于側(cè)胸部腋中線上 A 當?shù)?肋間隙處 B 當?shù)?肋間隙處 C當?shù)?肋間隙處 D當?shù)?肋間隙處 E 當?shù)?肋間隙處 試題解析:大包穴位于側(cè)胸部腋中線上第6肋間隙處。 10.以下哪項不是神門穴的主治病證 A 心痛、驚悸 B 健忘、失眠 C 高血壓 D 胸脅痛 E嘔血、衄血 試題解析:神門,主治:①心痛、心煩、驚悸、怔忡、健忘、失眠、癡呆、癲狂癇等心與神志病證;②高血壓;3胸脅痛。 11.屬于手少陰心經(jīng)起止穴的是 A 極泉、少府 B 中府、少沖 C 天池、中沖 D極泉、少沖 E 中府、少澤 試題解析:手少陰心經(jīng)起于極泉,止于少沖。 12.下列經(jīng)脈,循行“繞肩胛”的是 A 手少陽三焦經(jīng) B手太陽小腸經(jīng) C足少陽膽經(jīng) D 足太陽膀胱經(jīng) E手陽明大腸經(jīng) 試題解析: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cè)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nèi)測兩骨之間,上循膈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13.下列治療熱病、頭痛、咽喉腫痛的腧穴是 A太淵 B 養(yǎng)老 C 聽宮 D少澤 E 天宗 試題解析:少澤,井穴;在手指,小指末節(jié)尺側(cè),指甲根角側(cè)上方0.1寸(指寸)。主治:①乳癰、乳少等乳疾。②昏迷、熱病等急癥、熱證。③頭痛、目翳、咽喉腫痛等頭面五官病證。 14.腧穴耳門、聽宮、聽會對應所屬的經(jīng)脈分別是 A 膽經(jīng)、小腸經(jīng)、三焦經(jīng) B 三焦經(jīng)、小腸經(jīng)、膽經(jīng) C 小腸經(jīng)、膽經(jīng)、三焦經(jīng) D 三焦經(jīng)、膽經(jīng)、小腸經(jīng) E 膽經(jīng)、三焦經(jīng)、小腸經(jīng) 試題解析:耳門屬于手少陽三焦經(jīng)腧穴,聽宮屬于手太陽小腸經(jīng)腧穴,聽會屬于足少陽膽經(jīng)腧穴. 15.治療胎位不正最常用的腧穴是 A隱白 B 至陰 C 太沖 D昆侖 E三陰交 試題解析:至陰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井穴,定位:足小趾外側(cè)甲根角旁0.1寸。主治胎位不正、滯產(chǎn)、難產(chǎn);頭痛、目痛;鼻塞、鼻衄。隱白主治月經(jīng)過多、崩漏,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癲狂、多夢,腹?jié)M。太沖主治中風,癲狂癇,頭痛,眩暈,耳鳴,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脅痛,癃閉,足跗腫痛。昆侖主治后頭痛,項強,腰骶疼痛,足踝腫痛,癲癇,滯產(chǎn)。三陰交主治腸鳴、腹脹、腹瀉,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帶下、難產(chǎn),遺精、陽痿、遺尿、水腫,失眠、多夢。16.下列腧穴中,常用于治療呃逆癥的是 A 睛明 B 攢竹 C 承泣 D 四白 E 印堂 試題解析:攢竹,主治:①頭痛,眉棱骨痛;②眼瞼動、眼瞼下垂、口眼喝斜、目視不明、流淚、目赤腫痛等眼疾;(③呃逆; 急性腰扭傷。 17.膏盲穴的定位是 A 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B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C 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D 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E 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試題解析:膏肓,定位:在脊柱區(qū),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3寸。 18.下列腧穴,治療汗證應選的是 A涌泉 B 太溪 C 照海 D 然谷 E 復溜 試題解析:復溜,經(jīng)穴;在小腿內(nèi)側(cè),太溪穴上2寸,當跟腱的前緣。主治:①水腫、腹脹、腹瀉等胃腸病證。②水腫、汗證(盜汗、無汗或多汗)等津液輸布失調(diào)病證。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 19.下列在大腿部沒有經(jīng)穴分布的經(jīng)脈是 A 足厥陰肝經(jīng) B 足太陰脾經(jīng) C 足少陰腎經(jīng) D足少陽膽經(jīng) E足陽明胃經(jīng) 試題解析:腎足少陰腎之脈,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nèi)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踹內(nèi),出國內(nèi)廉,上股內(nèi)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在大腿部沒有穴位。 20.足少陰腎經(jīng)在腹部的循行是旁開前正中線 A 0.5寸 B 1寸 C 2寸 D) 4寸 E6寸 試題解析:足少陰腎經(jīng)在腹部的循行是旁開前正中線0.5寸。 21.間使穴的定位是 A腕橫紋上5寸,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 B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 C 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 D腕橫紋上1寸,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 E 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 試題解析:間使,定位:在前臂前區(qū),腕掌側(cè)遠端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 22.中沖穴的定位是 A 中指尺側(cè)指甲根角旁0.1寸 B 中指橈側(cè)指甲根角旁0.1寸 C 無名指橈側(cè)指甲根角旁0.1寸 D中指尖端的中央 E無名指尖端的中央 試題解析:中沖,定位: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點。 23.下列經(jīng)脈循行“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的是 A 手少陽三焦經(jīng) B 手陽明大腸經(jīng) C 手太陽小腸經(jīng) D 足少陰腎經(jīng) E 足少陽膽經(jīng) 試題解析: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頔。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24.下列治療便秘效果較好的腧穴是 A支溝 B 陽池 C 外關 D 中渚 E關沖 試題解析:支溝,經(jīng)穴;在前臂后區(qū),腕背側(cè)遠端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主治: 便秘。②耳鳴,耳聾,暴喑。③瘰疬。 脅肋疼痛:⑤熱病。為治療便秘的要穴。 25.以下腧穴中,治療帶下病應首選 A太沖 B 歸來 C帶脈 D 隱白 E大敦 試題解析:帶脈主治:①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赤白帶下等婦科經(jīng)帶病證。②疝氣。③腰疼,脅痛。 26.帶脈穴的主治是 A 腰腿痛 B 下肢痿痹 C 風疹 D 以上皆是 E 以上皆非 27.下列經(jīng)脈循行繞陰器的是 A 手太陰經(jīng) B 足少陰經(jīng) C 足太陰經(jīng) D手厥陰經(jīng) E足厥陰經(jīng) 試題解析: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從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nèi)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胸內(nèi)廉,循股陰,入毛中,環(huán)陰器,抵小腹,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huán)唇內(nèi)。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28.下列治療癃閉、遺尿的穴位是 A行間 B 涌泉 C 陰郄 D 大陵 E 太沖 試題解析:太沖,輸、原穴;在足背,第1、2跖骨間,跖骨底結(jié)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觸及動脈搏動。主治:①中風、癲狂癇、小兒驚風、頭痛、眩暈、耳鳴、目赤腫痛、口歪、咽痛等肝經(jīng)風熱病證。②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崩漏、帶下、難產(chǎn)等婦科病證。3黃疸、脅痛、腹脹、嘔逆等肝胃病證。④ 癃閉,遺尿。5下肢痿 痹,足跗腫痛。 29.位于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的腧穴是 A 建里 B中脘 C中極 D 氣海 E 關元 試題解析:中極,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上。 30.下列不屬于四神聰穴主治病證的是 A目疾 B癲癇 C 脫肛 D失眠 E眩暈 試題解析:四神聰,在頭部,百會前后左右各旁開1寸,共4穴。主治:①頭痛,眩暈。②失眠、健忘、癲癇等神志病證。③目疾。 31.大椎穴的主治病證的是 A項強,脊痛 B 癲狂癇、小兒驚風 C 風疹、痤瘡 D 以上皆是 E熱病、瘧疾 試題解析:大椎,在脊柱區(qū),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主治:①熱病、瘧疾、惡寒發(fā)熱、咳嗽、氣喘等外感病證。②骨蒸潮熱。③癲狂病證、小兒驚風等神志病證。④項強,脊痛。⑤風疹,痤瘡。 32.下列對百會穴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 可治療氣虛下陷證 B 可治療背部病證 C 可用灸法 D 可治療神志病證 E 位于頭部,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寸 試題解析:百會,在頭部,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寸。主治:①癡呆、中風、失語、瘛疚、失眠、健忘、癲狂癇證、癔癥等。②頭風、頭痛、眩暈、耳鳴等頭面病證。④脫肛、陰挺、胃下垂、腎下垂等氣失固攝而致的下陷性病證。 33.善于治療目痛、鼻衄、鼻淵等頭面部病證的腧穴是 A頭維 B上星 C 大椎 D膈俞 E 至陽 試題解析:上星,主治:①頭痛、眩暈、目痛、鼻淵、鼻衄等頭面部病證;②熱病,瘧疾;③癲狂。 34.既可治療暈厥又可治療閃挫腰痛的穴位為 A 太沖 B委中 C 水泉 D 水道 E 水溝 試題解析:水溝,水溝為督脈與手足陽明經(jīng)交會穴,主治昏迷、暈厥、中風、中暑、休克;癔病、癲狂癇、急慢驚風等神志病證;鼻塞、鼻衄、面腫、口眼歪斜、齒痛、牙關緊閉;閃挫腰痛。 35.神闕穴的主治病證是 A 身體虛弱 B 水腫、小便不利 C 以上皆是 D 便秘、脫肛 E 虛脫、中風脫證 試題解析:神闕,在臍區(qū),臍中央。主治:①虛脫、中風脫證等元陽暴脫證。②腹痛、腹脹、腹瀉、痢疾、便秘、脫肛等腸腑病證。③水腫,小便不利。④保健灸常用穴。 36.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與臍中的距離正確的是 A 4寸 B 2寸 C 5寸 D 3寸 E 1寸 試題解析:中脘,胃之募穴,腑會,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上。主治: 胃痛、腹脹、納呆、嘔吐、吞酸、呃逆、小兒疳疾等脾胃病證。②黃疸。③癲狂癇、臟躁、失眠等神志病證。④哮喘。 37.大部分腧穴均適宜的進針角度的是 A 橫刺 B 平刺 C 沿皮刺 D斜刺 E:直刺 試題解析:直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刺入。此法適用于人體大部分腧穴。 38.下列敘述屬于得氣的是 A 醫(yī)者刺手體會到針體顫動 B患者出現(xiàn)循經(jīng)性肌膚動、震顫 C 以上皆是 D針刺部位出現(xiàn)熱、涼、癢、痛、抽搐、蟻行等感覺 E 針刺部位有酸脹、麻重感 試題解析:得氣古稱“氣至”,近稱“針感”,是指毫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轉(zhuǎn)等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經(jīng)氣”感應,謂之得氣。針下是否得氣,可以從患者對針刺的感覺和反應、醫(yī)者對刺手指下的感覺等兩方面加以判斷。當針刺得氣時,患者的針刺部位有酸、麻、脹、重等自覺反應,有時可出現(xiàn)局部的熱、涼、癢、痛、蟻行等感覺,或呈現(xiàn)沿著一定方向和部位的傳導和擴散現(xiàn)象。少數(shù)患者還會出現(xiàn)循經(jīng)性肌膚闢動、震顫等反應,有的還可見到針刺腧穴部位的循經(jīng)性皮疹帶或紅、白線狀現(xiàn)象。當患者有自覺反應的同時,醫(yī)者的刺手亦能體會到針下沉緊、澀滯或針體顫動等反應。若針刺后未得氣,則患者無任何特殊感覺或反應,醫(yī)者刺手亦感覺到針下空松、虛滑?!拜p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標幽賦》)是對得氣與否所作的形象描述。 39.斜刺法是指,操作時針身與皮膚表面呈()刺入 A 60° B 45° C 75° D 30° E 15° 試題解析:斜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約呈45°刺入。此法適用于皮薄肉少處或內(nèi)有重要臟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40.關于妊娠婦女針刺時的注意事項,正確的是 A 懷孕3個月以上者,可以針刺腰骶部腧穴 B懷孕3個月以上者,可以針刺腹部腧穴 C 可用合谷保胎 D 懷孕3個月以內(nèi)者,不宜針刺小腹部的腧穴 E 孕期可以針刺三陰交、至陰 試題解析:婦女懷孕3個月以內(nèi)者,不宜針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懷孕3個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針刺。三陰交、合谷、昆侖、至陰等腧穴,在懷孕期亦應予禁刺,此外,懷孕期需要針刺治療者,應注意精簡針刺穴位,不宜使用強刺激手法。習慣性流產(chǎn)的孕婦則應慎用針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