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在西方楚在南,兩國雖然都是周王眼中的蠻夷,卻也有貴賤之分。 自夏朝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便已存在,爵位的高低由君王定奪,以血緣親疏和戰(zhàn)功大小作參考,嚴(yán)格意義上,有爵位的貴族才可稱之諸侯。周初,最高的公爵只給了宋一家,宋人作為殷商后裔占了祖宗的光。侯爵由周武王時代的宗室功臣所包攬,像姜子牙之于齊,周公旦之于魯,康叔封之于衛(wèi),唐叔虞之于晉。伯爵多為周朝中葉所封建,像鄭、秦等國。子爵一般賦予周邊蠻夷國家,包括楚、吳、越、巴等。 通常,公爵能得到一百里封地,子爵只有五十里,但另一方面,楚國的領(lǐng)土卻較魯、衛(wèi)這些侯爵國家大得多,這就難免產(chǎn)生誤會。楚地大致囊括了今湖北湖南兩省,公元前704年,因向周王申請升爵被拒,楚人熊通自行稱王,是為楚武王。 僭越稱王,楚人必須展示實力。楚成王時,楚國已具備了與“齊桓晉文”周旋的資本,并于泓水一役大勝宋國(前638)。楚的霸業(yè)則始于莊王,當(dāng)時,秦晉之好不復(fù)存在,楚莊王趁機吞并了周邊若干小國,并對宋、鄭等中原大國發(fā)起進攻。前597年,晉國以霸主身份馳援鄭國,卻在邲(河南鄭州北)完敗于楚,是役讓楚莊王躋身霸主行列,亦奠定了春秋后期晉楚爭霸的主旋律。 從子爵僭越為王,從蠻夷升級為霸主,《左轉(zhuǎn)》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來形容楚人創(chuàng)業(yè)之艱辛,篳路即柴車,藍縷指破衣裳。春秋末期,楚一度亡于吳國,但不久再次崛起,楚宣王、楚威王都堪稱明主。在此期間,楚文化亦開始輻射中原,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