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病人訪遍名醫(yī),治療了很長時間,但疾病卻不見好轉,病人或認為身患“不治之癥”,或認為中藥質量不佳。可是,換一位中醫(yī)大夫,方藥數(shù)量很少、服藥時間很短,卻收到明顯的療效。追根溯源是在中醫(yī)辨證的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中醫(yī)臨床中很多治療無效的病人,有的甚至在“虛實”、“寒熱”的辨證中出現(xiàn)原則性錯誤。 辨證準確是中醫(yī)的靈魂,唯有辨證準確,才能確保臨床的療效。辨證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抓住病機的過程”,即全面診察“陰陽盛衰”的過程,陳建國老師的《仲景陰陽脈法》理論,提高了中醫(yī)臨床的辨證準確性。只有準確把握病人陰陽盛衰基礎上開出的方藥才能收到滿意的療效。 2023年12月18日,遇到一位頭暈醫(yī)治三年無效的患者。
2023年12月18日,辦公室頭暈發(fā)作,正躺在沙發(fā)上,正巧路過遇到,要求給看一下。頭暈醫(yī)治三年無效,且發(fā)作頻次增加,癥狀出現(xiàn)后天旋地轉,嘔吐,出汗,惡心,心慌,脖子僵硬,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最長一次持續(xù)3個小時,時間短者持續(xù)三、五分鐘。多處名醫(yī)醫(yī)治無效。分析其三年治療無效的根源主要是“虛證”辨為“實證”。處方:桂枝10g,生甘草20g,大棗20g,生白芍20g,生姜10g,麥芽糖60g,生地30g,當歸6g,生黃芪50g,浮小麥50g,黑順片5g(先煮一小時),5劑。處方:炙甘草20g,生姜10g,人參10g,桂枝10g,生地20g,熟地20g,阿膠10g,麥門冬40g,麻子仁15g,大棗30g,酸棗仁15g,黑順片4g,5劑。2024年1月4日,服藥五劑,較之前幾乎每天都犯明顯減輕。處方:炙甘草30g,生姜10g,人參20g,桂枝10g,生地30g,熟地30g,阿膠10g,麥門冬60g,大棗30g,酸棗仁15g,黑順片6g(先煮一小時),生黃芪50g,7劑。2024年1月20日,已經(jīng)連續(xù)一周沒有發(fā)作。處方:炙甘草30g,生姜10g,人參10g,桂枝10g,生地40g,熟地40g,阿膠10g,麥門冬50g,大棗30g,知母15g,麻子仁10g,酸棗仁10g,黑順片6g(先煮一小時),5劑。2024年3月1日,上方服用10天,中途頭暈4次。處方:麥門冬50g,清半夏6g,人參10g,甘草20g,大棗7枚,浮小麥60g,生地30g,百合30g,炙黃芪30g,5劑。 2024年3月13日,上方服用5天,中途頭暈1次。處方:竹葉6g,生石膏20g,麥門冬70g,清半夏6g,人參15g,甘草30g,大棗10枚,浮小麥60g,生地40g,百合40g,砂仁6g(后下),7劑。2024年3月13日最后一次處方到5月16日再次開藥,中途停藥,但感覺良好。處方:麥冬60g,清半夏6g,北沙參15g,生甘草20g,大棗7枚,浮小麥40g,生地40g,百合40g(泡),7劑。
|